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作文再也不能那样学

作文再也不能那样学

来源:华佗小知识
作文再也不能那样学(节选)

作文再也不能那样学(节选)

一、人人都有写作天赋

我在某报社担任执行总编期间,收到一封信,是山西省阳高县大白登中学的一位叫孙秀平的同学寄来的。信中说,她们班订了我主编的报纸,她非常喜欢我和同学们聊天那个栏目,可是以后再也没有机会读那个栏目了,因为她母亲已告诉她,家里再也无力供她上学了,让她把这个学期的最后几天上完就退学。我看了她的信,就到大同市中兴商场找王和平总经理,请他拿点钱资助一下这位同学。王总当即就答应了,说等下学期开了学和我一起去大白登中学,索性多资助几位。新学期开学后,王总因暂时抽不开身,我先去了该校,一问,这位同学已经退学了。我就对校长说,先让这位同学来上学,过几天我和王总一同来替她交学费和书费。几天后,我和王总一起到了该校,资助了包括孙秀平在内的几位贫困生。这件事过后没几天,编辑部收到了孙秀平母亲的一封信,是感谢我和王总的。我决定把这封信登在报纸上,用这种形式对中兴商场做一次宣传。我对这封信的“加工”就是改了几十个错别字;分了一下段;加了个题目,删去了前面的称呼和后面的“此致敬礼”,使之成为文章的形式。

感谢你们

我要谢谢育英老师,谢谢王和平总经理,不是你们帮助,我女儿就只能回村种地了。 上学期,我跟女儿说:“你上完这个学期就甭上了,你不见咱家一年能收入几个钱?别人家点电灯,咱家连煤油灯也不舍得多点一会儿。妈妈病得不能劳动,实在没法儿再供你了,学校又不叫你白去念书。听妈妈的话,甭上了。”她听了我的话,坐在那里没动,也没说话。我看着她,心里很难过,可是没办法。

今年9月1日,学校开学了,我女儿见别的同学背着书包走了,她转进来转出去,把书包拿起来又放下,跟没了魂儿似的。我知道她心里难受,啥话也没敢跟她说,我怕她哭。 万万没想到的是,开学后四五天,她的两个同学来说:“秀平,你能上学啦!就是在报纸上教咱们学作文的那个育英老师昨天专门到咱们学校说,有个商场的总经理答应资助你。校长让我们来叫你,快拿上书包走吧。”她一听就哭了。我说:“这么大的喜事儿,你不高高兴兴的,哭啥呢?”我这样说着,也不由地直落泪。

后来她才跟我说,上学期快放假那会儿,她给育英老师去了封信,她在信中并没提让育英老师帮助她,只是说她经常看育英老师在报纸上开的那个栏目,她说那个栏目太好了,离开学校就再也看不到了。她给育英老师去信只是为了说说她就要失学的痛苦,想得到育英老师的一封回信。看不到那个栏目,就看看那封信。没想到育英老师会去找商场的总经

理资助她。

就在她去学校没几天,回来高兴地说:“妈妈您猜我见到谁啦?我见到育英老师啦!他是和中兴商场的王和平总经理一起来的。王总经理亲手把一个红包送到我手里,他让我用这些钱交学费和书费,再买点文具。育英老师鼓励我好好学习。”

我和我女儿孙秀平万辈也忘不了你们啊!你们以后有空儿,就到我们家坐坐吧,你们比我们的亲人还亲呀!

您看,这是一篇多么好的文章!当时,我把这篇文章发表在报纸上以后,有不少读者给编辑部写信,赞扬这篇文章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文风清新。

那位不识字的农村妇女之所以能写出那样的文章,是因为她写时根本就没想到自己是在写文章,所想的只是把心里的话全写出来。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把当初的情况换成是编辑部指定她以此为内容写篇文章,可能到现在也没有写出来,甚至还在为如何开头、怎样结尾发着愁,为可写什么、不可写什么挠着头。即使写出来了,也会是空话连片、废话一堆,说不准还要编许多假话。

为什么头脑中没有“文章”二字能写出文章,有了“文章”二字就写不出文章了?这主要是因为,想到了“文章”,就想到了写文章的许多“讲究”,可又不很明白那些“讲究”,这样,“文章”这两个字就变得神秘起来了,“神秘”的东西,岂是一般人能弄得了的?许多人没有学会写文章,就是被那些所谓的讲究引到了误区中。

二、去掉套子、放开胆子 我的一位朋友见儿子坐在写字台前面对着作文本,过去问儿子写什么题目,儿子说写书包。他说你上三年级时就写过书包,现在上六年级了还不会写个书包?先写书包是什么时候买的,是什么颜色的,上面有什么图案,再写书包有什么用途,结尾写书包是你的好伙伴之类,不就可以了吗?儿子说老师也是这么说的,主要是写不够字数,老师让写400字以上。我对朋友说:“你不能这样教作文。你说的那些是历代‘作文专家’沿用的套路。你把这样套路一说出来,就把他的思维封死了,他什么都想不出来了。教作文要多方启发,要把他的话引出来。”朋友问我如何才能把他的话引出来。我说:“我来教孩子写这篇作文,你听着。”我对那孩子说,“现在请你把老师和你爸爸刚才说的那些全放在脑后,你给我一页纸,我写几个问题。”于是我就写了下面这几个问题:

1、上学前,你看到别人背书包有过什么想法?

2、第一次背上书包你是什么样的心情?有过什么想法? 3、现在背上书包和刚背上书包时,有没有不同的感受? 4、你喜欢不喜欢书包,为什么?

5、你是不是有时感到书包是一种负担?如果有,是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你当时想了些什么?

6、关于书包,你有过什么想象没有?比如很离奇的想象?

1

作文再也不能那样学(节选)

我写完这6个问题后,就和那孩子依次聊这些问题,我们越聊越起劲儿,那孩子说出了好多,说着说着他就高兴地叫了起来:“叔叔,我觉得就这个题目,能写好几篇作文!”

我说:“咱们不写好几篇,写它两篇怎么样?” 他说:“行!”

结果就真的写出了两篇,然后我帮他简单地修改了一下。几天后,他这两篇作文同时出现在了报纸上——

书包

我的书包是用很厚的布做的,是我刚升上五年级时妈妈给我买的,为的就是结实。 我书包里的“居民”就像城市的人口一样,越来越多。这书那书,这册那册,这本那本,背起来真有点吃不消。放学了,同学们都背着书包往外冲,我没跑几步,“啪!”书包带子断了一根。没办法,只能抱着走。走到半路,两只胳膊好酸好疼。放下来甩甩胳膊,又抱着往前走。这时我真想雇个人替我抱一会儿。一进院,邻居见了我说:“怎么?抱了个炸药包?”

我说:“带子断了,这该死的书包,快把我的胳膊压断了!” 我进了家门,把书包一扔就嚷嚷:“妈妈,书包带子又断了!这次你给我缝得结实点!” 妈妈说:“咋又断了呢?按说缝得挺结实的。”

晚饭后妈妈一边缝一边说:“怪不得呢,这里面的书够10多斤。我上学那会儿,连这一半也没有。”

“就这你还嫌我轻松哩!”我说,“还让我去学这学那。” “那跟这些有啥关系!”

“咋没关系!学的样数多,书就多,本子也多。这些东西一多,我怎么能轻松!” 妈妈没话说了,瞪了我一眼。

晚上10点多,我终于把作业全写完了,把“居民们”都请进书包,提一提书包,心想:明天这带子能经得起考验吗?

书包

书包在我的心中,从来都是不平常的。我很小的时候,看见大哥哥、大姐姐们背着书包上学,总爱跟在他们身后看,我觉得背上书包最神气了。

有一天,我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妈妈说:“你还小,人家学校不要你。” 过了几天,我又对妈妈说:“妈妈,我又长了这么多天了,我能上学了吗?”妈妈笑着问我:“你说说为啥要上学呢?”我说:“上学能背书包。”妈妈说:“你再过几年才行。”我说:“再过几年你给我买最大最好看的书包。”妈妈说:“行,再过几年妈妈给你买最大最好看的书包!”

我终于背上书包了,并不大,但很漂亮。背上书包,就觉得自己长大了许多。走在路上真的感到很神气。慢慢地,小书包换成了大书包,书包越来越沉了,我也明白了,原来背书包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想起小时候,觉得很可笑,竟然把背书包看得那么好玩。现在我才知道,书包里装的都是很“重”的东西:父母的希望和我的未来。

这样的作文,既让人爱读,写起来也轻松。就是作者自己看,也会美得抿嘴儿笑。

三、文章有没有意义,不在于你写什么,而在于你怎么写。

对写作来讲,(注意:对写作来讲)不存在无意义的事情。万事万物都有意义,万事万物都可以写。一块很脏的抹布,有没有意义呢?有啊,怎么没有?那块抹布就是用自己的脏,换来了每一间屋子的窗明几净。家里可以没有花瓶,也可以没有其他用来装饰的东西,但不能没有那块抹布。没有那块抹布,家里的一切都会被灰尘埋起来。你能说这块抹布没有意义吗?它的意义还不仅仅是这些,它还能让我们联想起好多。比如,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没有歌星、影星,但不能没有清洁工,没有歌星、影星我们照样可以生活;没有清洁工,我们的城市早就成了垃圾城,苍蝇城,老鼠城,病菌病毒的繁衍城,我们就无法在这里生活。再进一步想,那块抹布它并非天生只能当抹布,它完全可以被制作成风筝飞到了蓝天上,也完全可以被绘成油画挂在客厅里。你从不同的角度去想它,它就有不同的意义,可以写出不同的文章。

意义是什么呢?意义就是一种价值,一种作用。一朵花,看上去很美丽,它的价值就在于美丽,美丽就是花的意义。一个小娃娃在那里玩,你觉得很可爱,可爱就是这个小娃娃的意义。几块烂砖头被扔在了路上,有人过去捡起来了,你很欣赏他这个举动。这有没有意义?让你欣赏不就是意义吗?那几块烂砖头,如果没有人捡,你觉得人们的公德意识太差,这也是意义。你站在那里,看着有没有人捡那几块烂砖头,评价着人们的行为,自己却想不到把它们捡起来,你自己不也很有“意义”吗?

所以说,对写作来讲,不存在无意义的事情,万事万物都有意义,万事万物都可以写。 但也正因为大家被“意义”所困,所以,没有练成把任何事情都写成文章的本领。写作文的时候,一坐半天想不起一件有意义的事。于是就胡编乱造,一写老师就是备课备到深夜,要么是“我”病了,老师背着“我”往医院跑;一写同学,就是“我”有一道题不会做,他耐心地讲给“我”听,直到“我”听懂为止;一写做好事,就是扶着老太太过马路;一写好人,就是买菜给错了钱,卖菜的阿姨追上来把钱退给了“我”;一写妈妈,就是下雨天“我”没拿伞,妈妈到学校给“我”送伞;好像老师不把白天该干的事放到深夜去干就不是好老师;“我”能完成作业,就没有要好的同学;买菜能给对钱,就遇不到好人;老太太过马路有家人陪着,“我”就找不到好事做;下雨天自己带着伞,妈妈就没事干。至于老师背着“我”往医院跑,那更是笑话。大家想一想,病到了需要人背的程度,那一定是很危险的急病,老师不赶紧叫车,却要背着往医院跑,难道老师就不怕把“我”给耽误了吗?莫非老师既是大力士,又是飞毛腿,跑起来比汽车还要快还要稳?你再想一下,假如你在街上看到一位老师背着学生跑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你不觉得这位老师更是有病吗?

这样胡编乱造的作文,怎么能感人呢?这样神经不正常的老师怎么能有高大的形象

2

作文再也不能那样学(节选)

呢?

文章有没有意义,不在于你写什么,而在于你怎么写。

一块石头放到你面前,这能不能写出有意义的文章?能!举个例子——

儿子上小学时,我在教育局工作,家还在农村。一次,儿子让我给他出个作文题,我指着院墙上的那块石头说:“就写它。”儿子看着那块石头想了几分钟,便一口气写了满满两页——

一块“没用”的石头

我们的院墙上有一块碗口大的石头,那是爷爷砌墙时剩下的。

很显然,它不是一块“好”石头。如果它是一块好石头,早被砌到墙里了,怎么会被剩下呢?

它的确不好:说圆不圆,说方不方,灰不溜秋,在谁的眼里它也是一块一无是处的石头。奶奶每年腌咸菜时都要找一块压菜石头,它从来没被相中过。准确地说,是相也没去相它。它就是那么没用,连压菜的用都没有。

几个月前,爸爸给我买回一个大鱼缸,我想找一块模样像假山的石头放进去,可找遍了全村也没有找到一块满意的。那次,我倒是看了它一眼,也仅仅是看了一眼,因为它和我心目中的假山差得太远了!

也许是因为它一直在我们的院墙上蹲着,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和它有了一些感情,我不愿意把它设想成一块没用的石头。可是,能把什么“用”赏赐给它呢?做打眼儿石?它没有一个面,放不稳,车轱辘一碰它就会滚走,做不了打眼儿石;拿给石匠凿个什么东西?那更不行,颜色没看头不说,它的石质也不够格。

我看着它,不禁感慨起来:你啊!怎么会连一点用处都没有呢?你莫非只配在那里蹲着或者被扔掉?

这时,它仿佛有了灵性,仿佛在对我说:“你说我没用,那么,你有什么用呢?” 是啊,我有什么用呢?我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自己有什么用。我是不是也该被扔掉呢?想到这里,我不由地笑了。

它似乎也笑了:“傻小子,我们都有用啊!没有你,你们家就缺少了一种特有的欢乐;没有我,就没有你这篇作文。——你说不是吗?”

我兴奋起来了!我是有用的!——现在有用,将来也许更有用!

那么,它呢?它和我一样!——现在有用,将来也许比我还有用!——说不定它还含着什么珍贵成分,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只是没被发现而已。

我像看一位朋友那样看着它,在心里向它打了个招呼:朋友,你好!

儿子的这篇作文被他们学校好几位老师抄去拿给自己的孩子看,可见,写一块石头也是有意义的。

四、作文,必须以训练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训练什么能力呢?一个是思维能力,一个是文字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包括形象思维能

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即创新能力)。这些能力上去了,就能写好你熟悉、你有感触的一切。下面是我儿子写的一篇和洗碗有关的作文,大家看一下——

洗碗

那天晚饭后,爸爸提议一家人玩石头、剪子、布,谁输了谁洗碗。从爸爸那笑眯眯的眼神中我已看出,他是想让我洗碗。为了让爸爸“阴谋”得逞,我故意每次都出布,自然洗碗是我的事了。

妈妈却坐不住,又是帮着收拾剩菜剩饭,又是帮着擦锅台,一刻都没闲着。我说:“既然我输了,您就让我一个人干吧。”妈妈说:“哪能真让你一个人干。”这话说得我有点怪不好意思。平时妈妈洗碗,我从来没说过“哪能让您一个人干”,也很少主动去帮忙。似乎那就是妈妈的事,妈妈干那些事是天经地义的。奶奶曾经说,人都是上往下亲,我还和奶奶争辩,我说上对下、下对上是一样的,我对奶奶、爸爸、妈妈也是无比地亲,亲得不能再亲了。看来真的是不一样,一做事就检验出来了。

人是这样,动物好像也是这样。我见过奶奶那只老母鸡和小鸡一起吃食。奶奶把食盆一放下,那只老母鸡就带着那群小鸡跑过来,它一大口一大口地叼起食物撒给那些小鸡。一边撒还一边咕咕叫着,好像在说:“你们吃吧,吃得饱饱的,别管妈妈,妈妈不饿。看见你们吃,妈妈就是饿着也高兴。”而那些小鸡则唧唧唧、唧唧唧地跑来跑去只顾自己吃,没有哪一个去管它们的妈妈。可能在它们的心里,也认为那是天经地义的。妈妈理所当然要让它们吃饱,它们也理所当然地用不着去管妈妈。它们一个个吃得嗉子圆乎乎歪到了一边,便唧唧唧、唧唧唧地到旁边玩去了。“剩饭”够不够它们的妈妈吃,它们才不放在心上呢!

想到这些,我对妈妈说:“妈,以后我要特别特别地孝顺您!每次洗碗我都要帮您。”妈妈疼爱地看着我说:“有你这句话,妈妈就满足了,你不帮妈妈也高兴!”我说:“我一定要帮!您看着吧!”妈妈情不自禁地在我脸上亲了一口。

我做到了吗?没有做到。几天后,我就把自己说过的话忘得一干二净了。又像以前一样,吃完饭把碗一推,要么是看电视,要么是干自己的事。就连厨房里锅碗瓢盆的响声也听不到了。

这篇作文的结尾该怎么写呢?写上“我要下决心天天帮妈妈洗碗,我要说到做到”?自己都觉得假惺惺!就别写了吧!

五、开头“方法”不能要

作文的开头方法是不是一个也不能要呢?是的,一个也不能要!我以为:“那些东西都不是东西,谁把那些东西当东西,谁就写不出好东西。”我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第一,文章是以表达内容为目的的,如何开头便于表达就如何开头,这才符合写作规律,而用所谓的方法来开头,则是用内容去套方法,这就本末倒置了。

第二,文章是精神产品,不能用模具来制造。

3

作文再也不能那样学(节选)

第三,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文章的每一个部分都不能单独拿出来写,不能出现与其余部分不协调的情况。另外,每一篇文章表达的内容都具有惟一性,开头也是为表达这个惟一的意思服务的,它应该而且必须是惟一的,用形式化、模式化的方法来开头,就违背了这个惟一性。

第四,文章的开头起着一个定调子的作用,就像唱歌一样,开头唱多高,后面就得唱多高,不能开头吼破了嗓子,后面又咳嗽又喘气;开头两句意大利美声,后面哼起了东北二人转。那样唱的人难受,听的人更难受。

第五,文章是越自然越好,越新鲜越好,越独特越好。用那些方法就不容易做到自然,更不可能新鲜、独特。您想啊,大家都用那些方法开头,怎么能新鲜,怎么能独特呢? 前年,我问湖南卫视的一位记者:“你上学期间学的那些开头方法现在用不用?”她哈哈大笑:“用那些东西写笑死人了!”我说:“可现在孩子们仍在学那些‘笑死人’的东西。”接着她又向我提了个问题:“您当过小学教师,也当过初中和高中教师,您怎样教自己的学生呢?”

我告诉她,我教给学生的就是一句话:把内容表达好。

把内容表达好了,文章的各部分都是好的——包括开头;不能把内容表达好,文章的各部分都不能算好——也包括开头。

另外,文章并不是像人一样,必须有一个头,这个头还必须有鼻子、眼睛等。文章的开头,可以写得很明显,让人一看就知道那一小段是个开头;也可以不要所谓的“开头部分”,就像绳子一样,有头,但没有界限。谁能说出绳子的头是多长的一段?

我就是这样教学生的。所以我的学生写文章从来不考虑写个什么样的开头,只考虑如何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痛痛快快、漂漂亮亮地表达出来。下面这篇作文就是我的学生写的。她写的时候就没有考虑开头,我想您也说不出哪几句是开头——

中学生宣言

我们的日子属于太阳,也属于大地江河。

我们的日子属于澎湃的热情,也属于莫测的理想。

我们有时矛盾,有时脆弱,但我们不会为世俗的虚荣反复修订自己。 我们有时悲观,有时失望,但我们不会让命运的枷锁锁住自由和梦想。 我们有时在意被赞美的一切。 我们有时也在意被否定的一切。

泪水不是我们的怯懦,只是我们对昨日的默认,只是我们对岁月的坦诚。 孤独不是忧伤,只是我们心灵的一方净土,只是我们停歇的一个小站。

我们知道,前行的路风风雨雨。即使渔火无法点燃,我们也不会停止航行。我们是年轻的水手,我们的初衷不改,就像火鸟不改燃烧一样。

我们是大地的芳草,生活要求我们把生命的绿色交给人生的莽原和滚滚的松涛。我们

的使命是当领百年风骚。要前行,我们别无选择!

也许我们只能属于田园,把牛背上的牧歌融进十里荷塘百里稻田千户炊烟,那也是我们人生中一幅的乡村风景画;也许我们只属于荒漠,但只要我们的心没有干涸,我们就能用血汗浇灌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泪水与歌声,快乐与苦恼,浸泡在有圆有缺的日子里。穿过岁月的风风雨雨酿成一缕淡淡的芬芳,殷殷实实地展示生命的美丽。

这篇文章就没有“开头部分”,作者就顺着自己的思路一路写下来。

我写文章怎么开头呢?和平时说话一样:话到嘴边,就顺着往下说,哪句话最先冒出来,就用哪句话开头。如果您不信,就看下面这篇博文——

孔庆东先生,你在说什么?

以前没读过孔先生的文章,只知道孔先生是北大鸣教授(打错一个字,应该是“名教授”。不想改了,就那样吧)。今天读了一篇,没读到脑子里,读到胃里去了。那种油腻腻的感觉让人相当不舒服,想吐又吐不出去(估计也没有能把那些东西弄出去的药,所以也没到药店去)。 这属于误食。本来是想看我博文里的评论,目光却扫住了旁边的“相关博文”,扫住了孔先生的《让孩子的人生起点高一些》。因为有“孩子”两个字,便点了过去。于是一些东西就跑到胃里去了——

我们中文系毕业的,在各行各业都是想出人头地就出人头地,想低调隐居就低调隐居。在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等“暴利”领域,也有大量的中文系出身的巨头,没听说哪个巨头是学“企业管理”的。金融专业、管理专业、会计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都在窗口给客户服务呢。北大校庆,捐款最多的那位校友是我们中文系的——他捐了一亿元人民币!目前没听说世界上还有比他更牛的校友。当然,钱对于我们中文人来说,不是很重要的。钱是个王八蛋,花完了我再赚。但是你靠什么去赚呢?靠中文啦。

因此我近年常说的一句话是:“文学看上去没有用,实际上是最有用的。凡是强大的国家必有强大的文学,没有强大文学的国家强大不了。”……如果你害怕孩子将来饿死,就教给他擦皮鞋,每天都能挣一百块钱,日子会过得不错。或者你干脆教给他乞讨,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闹市区,每天都能讨上五六百甚至上千元。但正是这种极端“有用”的教育,把孩子彻底变成了一个“无用”的人。

俗话说,大活人还能让尿憋死?现代社会还能让一个人饿死?让孩子的人生起点高一些、再高一些吧。其实工作啊、钞票啊、房子啊,汽车啊,都是空的,好像看得见摸得着,但却是最容易被剥夺最容易被贬值的。几个学中文的学历史的在茶桌酒席上一嘀咕,就可以让千千万万人的存款升值一倍或者缩水一半!这个道理不难明白吧?这就是孟轲老师所说的“劳心者治人”也。

我怀疑你孔先生刚刚在“可以让千千万万人的存款缩水一半的酒席上”嘀咕完就爬到电脑前喷出了这股令人作呕的酒气和铜臭气。否则怎么会有学其它专业的都在窗口给客户服务而学中文和历史的“劳心者”坐在老板椅上骂完钱是王八蛋就把一亿王八蛋捐给母校用剩下的王八蛋供孔先生去嘀咕去喷酒气和铜臭气?你怎么举不出一个能在文学上

4

作文再也不能那样学(节选)

撑起门面的人来证明中文系和你孔先生的功绩而是抬出几个腰包里装了些王八蛋的来说事这是中文系的悲哀呢还是壮举呢?

还有这句话也不该由你来说:“活人还能让尿憋死?现代社会还能让一个人饿死?”这话从别人口里说出来是对的,从你孔先生这样的“劳心者”口里说出来就不一定对了!没有劳力者给你建那个厕所你又放不下“劳心者”的尊严在大街上解裤带憋死你的可能性不是不存在;没有袁隆平等万千劳力者创造财富饿死你几个“劳心者”的可能性也不是不存在。

你还不如说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错的是低起点,恢复科举制大家都去读四书五经做八股挤着去当“劳心者”等着去“治人”然后当八国联军的炮灰才是高起点。

你在文章最后说:“劳心之优者,爱与美也。用爱和美建立起来的人生大厦,才是巍然屹立,永不倒塌的。”这话让你说就更加味道不对,你说的“爱”是指爱什么?是爱王八蛋吗?你说的“美”又是指什么?是指“劳心”呢还是“治人”呢?

你的那句“没有强大文学的国家强大不了”更加可笑!我们国家现在很强大,但文学不强大!教文学的教授连一篇自圆其说的文章也写不了,文学怎么能强大得起来?要说中国现代、当代有文学,那是因为有鲁迅和郭沫若。而这两个人似乎都在和中文系教授开玩笑,他们都没跟哪个中文系教授学过,出国留学也拿的是医学课本。他们怀揣的理想是救国、救民。和你说的王八蛋更没有关系。

您看这篇文章的开头有什么讲究呢?什么讲究也没有!就是话到嘴边说出来。

六、怎么把作文变新鲜

为难

王润馨

小萱是个身材娇小、文静、内向的女孩。她聪明、努力、成绩优异,是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绝对“尖子生”。她同时又特别善良,善良到做什么都“怕”的程度:她爱写文章,却怕爸爸说她没写好对她大发脾气;她勤奋地学习着,怕考试拿不到第一被老师批评;她和同学交往小心翼翼,对同学的要求有求必应,怕得罪每一个同学。

家里的宝贝文具柜里有一大盒子她最喜爱的橡皮,里面排列着同样大小颜色各异的橡皮。这是妈妈在她刚上一年级时送给她的礼物,它们正正方方犹如一块块彩色的小砖头。她特别喜欢那些“小彩砖”,快四年了,她才用了三块。今天发生的为难事,就是因为这些“小彩砖”。

事情发生在上午第二节课后。刚一下课,她的好朋友又照旧围过来找她聊天。姜来是第一个跑过来趴在她的桌上找她说话的:“小萱,你的橡皮好漂亮哦!”她不停地摆弄着小萱桌上那块黄色橡皮,脸上露出无比羡慕神情,“这可是我的幸运色,能不能送我呢?”小萱犹豫了一下说:“嗯„„好吧„„”姜来的眼睛立刻发亮了,兴奋地说:“那能不能

送我两块呢?”“两块?你要那么多干嘛?”她吃了一惊,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姜来会提出这样的要求。而就在这时,林心也一蹦一跳地跑来了:“小萱,我可是你最好的朋友哦,我也要两块!”“啊?”这次她完全被惊呆了,连嘴都合不上了,那些橡皮可都是她的宝贝呀!但最终她还是答应了下来。

放学回到家她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妈妈,她觉得爸爸妈妈肯定不会反对。因为妈妈常对她说有好东西要和朋友分享。今年寒假去济南旅游,她给几个要好的同学带了可爱的布老虎公仔作礼物,妈妈爸爸都非常支持她。

可今天万万没想到,他们听完后立刻火冒三丈:“你这么大了怎么连点主意都没有呢?难道朋友说什么、要什么你都要答应吗?叫你偷东西你也去吗?跟你要脑袋你也给吗?„„”她被妈妈这一连串炮弹打蒙了,心里一阵阵的委屈,眼泪“啪嗒啪嗒”落了下来。

“小萱,对待朋友要有原则,如果同学因为买不起橡皮,你主动送一大盒妈妈支持你!可你那些同学是买不起橡皮的吗?你要学会怎么对待朋友。”妈妈见小萱掉眼泪,声音也没有刚才那么激动了,放慢了速度:“你呀,好好想想吧!”

下午来到学校,她没有给姜来和林芯橡皮,看着两位同学失望沮丧的表情,她内心矛盾极了,不知道这样是不是伤了她们的心,她们会不会不像以前那样跟她好呢?

育英老师说:“记住一个‘新’字,你的作文才会漂亮。

七、具体描写和尽情表达,是理念,也是技能。 我们先说第一种:具体描写。

什么叫具体描写呢?就是要把“东西”写出来,不要空洞字眼儿。

比如某同学对山村比较熟悉,在作文中写出了这样的话:

山村的夜晚很有特色,那种特色简直是富有诗意,有一种独特的美。

这就不是具体描写,因为他没有把“东西”写出来。“特色”呀、“富有诗意”呀、“独特的美”呀,这些都是空洞字眼儿,不能叫“东西”。 如果能写成这样,就有点“东西”了:

山村的夜晚,点点灯光如天上的星星。晚饭后,山民们便各找各的“乐子”,老年人喜欢把小孙子、小孙女拉到膝前给他们讲故事;中年人喜欢串门子,天南海北地聊,或是说说今年的收成。

这就比较具体了。 如果能写成这样,就更具体了:

山村的夜晚,点点灯光犹如深蓝色的天幕上那一颗颗眨着小眼睛窥视着人间的星星。晚饭后,辛苦了一天的山民们便各找各的“乐子”,享受着只有他们才能享受到的自在。老年人喜欢把剃成光葫芦头的小孙子和扎着羊角辫儿的小孙女拉到膝前,坐在10瓦灯泡发出的红黄色的灯光下,给他们讲“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的古老故事;中年人喜欢聚到张三或李四家的炕上,用孩子的废作业本纸卷着小兰花烟叶,天南海北地聊着。从索马

5

作文再也不能那样学(节选)

里海盗谈到猪流感,或是说说各家的日子和今年的收成。

由此可见,只要掌握了具体描写的技能,就能写出东西,而且能写出好东西。 前面我们谈了什么是具体描写,现在我们通过个例子让大家看看具体描写是什么样子的。

感受“福建第一漂”

馨儿

漂流,在我的印象里就是坐竹筏。我乘过三次竹筏:在桂林、在阳朔、在武夷山。竹筏的船尾总有个船夫,负责撑竹竿,船慢悠悠地前行,我们可以悠哉悠哉坐在船头边吃零食边欣赏两岸的风景。

所以爸爸今天提出要带我们去长泰漂流——尽管号称“福建第一漂”——我还是挺不以为然。

到了目的地,等我们三个人穿上救生衣、带上头盔,听着安全员讲解安全须知我才明白,原来真正的漂流和我理解完全不一样!

当我们挤上同一小皮艇,我、妈妈与爸爸面对面盘腿坐稳后,小皮艇已被我们塞得满满当当,一点空隙都没有了。皮艇开始顺着水漂了起来,“啊!我的第一次漂流就此出发哦!”我大喊道。

爸爸是我们的“船长”。只见他时而用竹竿轻轻地往左边划几下,往右边划几下,不停地调整着船头方向;时而用力地顶一下旁边露出的石头,以免船被撞到„„水有时深有时浅:深处,竹竿都插不到底;浅处,水底的石头都可以碰到船底,屁股能明显感觉到水里高高低低的石头。

水是那么的绿,绿得像无瑕的翡翠。艇儿激起的浪花在阳光下银子般白花花地闪着,大点儿的浪花像一块块冰,仿佛一伸手就能抱起来;小点儿的像是敲击冰块时溅起的冰渣,落地就粉碎。看着,看着,我想:“这美丽的水里,不知道有没有藏着小鱼,小虾呢?”

一抬头,哟!一块大石头写几个醒目的黄字——前方跌水区。跌水区?刺激吗?可怕吗?危险吗?„„我心里又激动又紧张。“哗啦、哗啦”的水声离我们越来越近,虽然我背对着船头看不到跌水区有多“凶险”,但我紧张得早已死死地抓住了船上的带子。突然听到背后妈妈兴奋的叫声:“我们要下去了!”还没等我多想,我们的船紧贴水里的石头划了下去,船怎么向左倾斜了?我明显感觉到身子也在倾斜!水不断地涌进“船舱”。糟糕!船似乎要翻了,怎么办,怎么办„„我吓得脑海里一片空白,好在爸爸反应快,及时将整个身子向右边一歪,太好了!船正过来了!继续随着水势往下滑„„

总算过了第一关,船顺水平缓地漂着,可我的心还没平静下来。船经过跌水区后已装满了水,都淹过了我的肚子。但太阳把水照得有些暖和,原本被风吹得凉飕飕的腿立刻暖了起来。嘿!在这里享受到了“温泉”!我满意地笑了。我一边享用着这免费的“温泉”,一边用头盔把 “温泉水” 舀出去。

有了第一次跌水区的经验,经过后面跌水区时就不那么害怕了,放松心情尽量享受各种各样跌水区带来的刺激。有的跌水区像水上滑滑梯,小艇随着滑道迅速地下跌,刺激程度一点不亚于泳池里的水上滑梯,喊着,叫着,飞溅起来的水向我们飞扑过来,像是在拥抱我们,又像是和我们捉迷藏;有的跌水区连续地转弯,小艇刚向左一滑,还没等你反应

过来又向右一拐,感觉小艇像一片树叶,任由水势绕圈打转,小艇在水面上还不时地划一个潇洒的圆弧„„

经过几个惊险的跌水区后,我们来到一段比较平缓的水域,总算可以安心下来欣赏欣赏周围的风景。

水中不时会冒出石头的尖尖,有的石头旁还长出一株或几株小花小草。流水旁细叶子、圆叶子的灌木簇拥在一起,很难辨别出哪些枝条是哪一棵树的。两岸密密的树林,阴森阴森的,似乎随时都会从里面跳出个小动物来,那感觉真是奇妙!

突然,爸爸叫道:“快看!”原来他的身后一块石头上正停着只黑色的蜻蜓。它静静地停在那儿,像只黑蝴蝶。爸爸悄悄地划了过去,闪电般地伸出手,一把抓住了晒太阳的蜻蜓。“抓住了!抓住了!”我兴奋地叫着。从爸爸手指缝里看到它在拼命挣扎。爸爸不忍心弄伤它,松开了手。它快速地飞走了,又落在原来那块石头上。呀!我放眼看去,前面几个石头上都各停着一只黑蜻蜓!

“水那么猛烈地拍打着石头,只要稍稍再打高些,就能碰到它们的脚了,难道它们不害怕吗?”我忍不住问妈妈。

“这是它们的家,家有什么好怕的!”妈妈的话听起来有些道理。

漂了近3个小时。等我们上了岸,脱去救生衣,才发现身上没有一处是干的。衣服、裤子都滴着水。这才感觉到身上有丝凉意„„

乘着皮艇漂流比坐竹筏刺激、好玩多了!下次再来玩,我得当回船长!

馨儿的这篇作文,可以作为具体描写的范例。我们先看一段话—— 当我们挤上同一小皮艇,我、妈妈与爸爸面对面盘腿坐稳后,小皮艇已被我们塞得满满当当,一点空隙都没有了。

育英老师点评:具体描写就是写细、写清楚。细了,清楚了,就能给读者如临其境的感觉。给了读者如临其境的感觉,你的描写就到位了。

我们看馨儿的描写:“当我们挤上同一小皮艇„„”一个“挤”字告诉我们这个皮艇很小。挤上去之后是怎么坐的呢?“我、妈妈与爸爸面对面”;坐姿是什么样的呢?“盘腿”坐的;坐上去之后是什么情况呢?“小皮艇已被我们塞得满满当当,一点空隙都没有了”。——一切都写得清清楚楚,一切如在眼前。

如果不写得这么细,而是写成“我们坐上皮艇就出发了”,就不能给人如临其境的感觉。

下面这几段也是这样,育英老师就不点评了。请大家仔细阅读,好好体会—— 1 爸爸是我们的“船长”。只见他时而用竹竿轻轻地往左边划几下,往右边划几下,不停地调整着船头方向;时而用力地顶一下旁边露出的石头,以免船被撞到„„水有时深有时浅:深处,竹竿都插不到底;浅处,水底的石头都可以碰到船底,屁股能明显感觉到水里高高低低的石头。

2 水是那么的绿,绿得像无瑕的翡翠。艇儿激起的浪花在阳光下银子般白花花地闪着,大点儿的浪花像一块块冰,仿佛一伸手就能抱起来;小点儿的像是敲击冰块时溅起的冰渣,落地就粉碎。看着,看着,我想:“这美丽的水里,不知道有没有藏着小鱼,小虾呢?”

6

作文再也不能那样学(节选)

3 一抬头,哟!一块大石头写几个醒目的黄字——前方跌水区。跌水区?刺激吗?可怕吗?危险吗?„„我心里又激动又紧张。“哗啦、哗啦”的水声离我们越来越近,虽然我背对着船头看不到跌水区有多“凶险”,但我紧张得早已死死地抓住了船上的带子。

4 水中不时会冒出石头的尖尖,有的石头旁还长出一株或几株小花小草。流水旁细叶子、圆叶子的灌木簇拥在一起,很难辨别出哪些枝条是哪一棵树的。两岸密密的树林,阴森阴森的,似乎随时都会从里面跳出个小动物来,那感觉真是奇妙!

八、如何对材料进行裁剪

一块布,最后会被做成什么,这既要看它适合做什么,也要看你想把它做成什么。

一个材料,最后会被写成什么样的文章,一看它适合写什么,二看你想把它写成什么。 所谓的对材料进行裁剪,就是这“一看”和“二看”,也就是“适合”和“想”。 我们先谈适合的问题。材料有没有个适合的问题?当然有。我们用个例子来说:一次,陈宇楠同学做作业时,把状元的“状”字写成了“壮”,妈妈纠正他:“儿子,你想一想,人家状元是老大,所以右边是‘大’字。”他按照妈妈说的,把“壮”右边的“士”改成了“大”。妈妈又一看,说:“不对,右边应该是个‘犬’字。”他脱口说了一句:“哦,原来状元是一条狗呀!”

这个材料适合写什么?最适合的就是写成一则笑话。假如你想把它写成一篇比较长的记叙文行不行?也行,但那要加许多联想的东西,太费劲儿了。太费劲儿,就不适合。因为它已经不是裁剪的问题了,而是加东西的问题了。

比较大的材料,裁剪的余地大,你想用它写成什么样的文章,一般来说都是适合的。这就说到了“想”。因为都适合,你想写什么样的文章,就把它裁剪成什么样。我的博客里有一组系列文章:《我的几位搞笑老师》,有人看了后问我:“你的老师咋都那么搞笑呢?”其实,我遇到的老师不可能全是搞笑的,我把他们写得都那么搞笑,是在对材料的裁剪上“做了手脚”:我只写了他们搞笑的一面,他们的其他方面我没有写。

对于这个“想”,我们可以打个比方:你想拿一块红布给人看,而你手里只有一块上面有红点的布。这怎么办?好办,你把那个红点剪下来拿给人不就可以了吗?人们看到的就是红布!

裁剪材料的所谓技能,就是这么一点小伎俩。

我的几位搞笑老师

郑日江

郑日江是我上初一时的班主任,教语文。长得白白净净,又有点“俄罗斯”的意思,非常帅气。他好像不会说“咱们的话”,一出口就“幽”一“默”。他已让人们形成了条件反射,人们一见他要说话,就先把肚子捂住了。

我们学校有十几位老师,五六位跑家,五六位住校。郑老师是住校的。那时候,老师们的伙食很差,隔十天半月才能吃到几块肉。那天吃饭时,一位女老师见自己碗里肥肉多,郑老师碗里瘦肉多,就夹起一块肥肉说:“咱们换几块吧?”郑老师说:“行,你给我肥肉,我吃你的瘦肉。”一句话把几位老师逗得饭都喷出来了。

郑老师对校长说话也是这样。那年“六·一”前一天,全校师生在操场上进行入场排练,我挎着大军鼓,挥动鼓槌打得正起劲儿,“嘭”地一下,军鼓散架了!校长怒冲冲地向我走来,郑老师马上迎了上去,说:“息怒,这真是面好鼓!怕咱们明天出丑,才提前散架。”然后走到我身旁,一边帮我往下解散架了鼓一边说,“这鼓到底是老同志了,知道自己明天坚持不下来,就提前告诉你。” 校长转怒为喜:“嘿嘿嘿,鼓到了你们班同学手里也通了人性了,知道在什么时候散架比较合适。”

郑老师批评学生也是一种幽默的方式。我们班有一位同学,字写得歪歪扭扭很难认,他从那位同学的作文本上里挑出几个字“画”在黑板上让大家认,谁都没认出来。他就讲了个故事,说某地出土了一批文物,文物上有一些字,许多考古学家没有认出来,后来请教了郭老(郭沫若),才知道那上面写了些什么。他讲完这个故事,举起那位同学的作文本说:“咱们是不是拿着这个本子也去请教一下郭老?”

上学能遇到这样一位老师,真是一种福气!

杨成万

杨成万是我上高一时的语文老师。杨老师学识渊博,讲课风趣,这些今天不说,单说说杨老师编故事。

杨老师是最善于编故事的一个人。他编故事根本不用构思,张口就是一个。他给朱经义老师编的故事,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朱老师满脸胡子,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大一些;而朱老师的妻子则身材娇小,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小一些。一次,一位老师说:“在远处看,朱经义两口子像是父女俩。”杨老师说:“在近处看,就不是父女俩了,而是爷孙俩。”朱老师说:“尽瞎说!”杨老师随口就编出一个故事,说:“我可从来不瞎说,有事实为证:那一次你们两口子上火车的时候,你老婆在前面挤,你在后面推。这时候列车员过来了,一把把你老婆拉出来,说:‘这位小姑娘你几年级了?怎么不懂得尊老爱幼?让这位老大爷先上!’于是,就把你推上去了。”这个故事不但把其他老师逗得大笑不止,就连朱老师也笑得差点没喘上气来。

杨老师因为学识渊博、故事编得好,后来就到阳高剧团当了编剧,再后来就当了市文化局戏曲研究室主任。

朱经义

朱经义老师是副校长,教我们数学课。

如果把朱老师说的话一字不差地写出来,你会以为那是着意用了反复手法的歌词。比如让他说:“这个问题很重要,大家一定要注意。”他会说成这样:“这个问题很重要,啊,很重要、很重要!大家一定要注意,啊,要注意、要注意!”

高4班的班长叫张军,是个敢和校领导开玩笑的主儿。一次,他跳进学校的果园摘了两个苹果,正好让朱老师看见了,朱老师让他写检查,他就写了这样一份检查—— 尊敬的朱老师,啊,朱老师、朱老师:

我偷吃学校的苹果是不对的,啊,不对的、不对的!下次保证不偷吃,啊,不偷吃、

7

作文再也不能那样学(节选)

不偷吃!馋死也不吃,啊,不吃、不吃!希望朱老师饶了我这一次,啊,这一次、这一次!

此致,啊,此致、此致 敬礼!啊,敬礼!敬礼!

张军,啊,张军、张军

朱老师看完这份检查,哈哈一笑,对张军说:“你真是欠揍,啊,欠揍、欠揍!”张军笑着跑了。

张军后来也当了老师,我在报社时,去他们学校采访,他还在用这件事给人们逗乐。 朱老师的这种说话方式用来讲数学课,正能收到一种奇效,你听过后就忘不掉:“自变量,啊,自变量、自变量!你可千万不能给我等于零,啊,等于零、等于零!你一等于零我这个函数就没意义了,啊,没意义了、没意义了!”30多年过去了,朱老师讲课的声音还在耳边响着,清清晰晰的。

左立文

左立文老师是我上师范时的数学老师。在他教我们之前,我就听说他是一个怪人,有两件事传得很广——

第一件:某次开调资会,其他老师你争我夺吵成了一锅粥,他却闭着眼睛坐在那里身体一前一后地晃着,不知是在心里哼什么小曲儿,还是想什么心事儿。会后一位老师对他说:“老左,我觉得这次调工资一点都不合理,坐的人调上去了,而干的人却没份儿。”左老师问:“今天说调工资了?”

第二件:他给某班当了二年班主任,却不知道班长是谁。一次班长去请假,他说:“你跟班长说一下就行了。”班长说:“我就是班长。”他说:“哦,那就行了。”

听到这样的传闻,起初我有点不信:哪有这样的人?后来一领教,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进教室从来不走前门,而是从后门无声无息地走进来。有时他开始在黑板上写字了,班长才发现他在讲台上,忙着喊“起立”。

他讲课也不看学生,而是看后黑板上方的伟人像,仿佛我们都不存在,那几位伟人才是他交流的对象。

也许真的和伟人交流上了,我们毕业不久,他就当了市教研室主任。

老师升了官,当学生的理当表示一下祝贺。李海鑫等几位同学约我来了,我说:“咱们去了,人家要是不认识,那怎么办呢?”李海鑫说:“不认识我们是有可能的,但不能不认识你。你是学生会宣传,是咱们班最大的官,肯定认识你。”我说:“那就走吧,大不了咱们做一下自我介绍,他总不能连105班也没印象吧?”

于是,我们几个就到了市教研室。敲开主任室的门,左老师笑脸相迎:“你们来啦?”我们喜出望外,看来自我介绍用不着了,看来我们对老师完全是误解!真是的,哪有老师不认识学生的道理!我们真是该打,怎么能那样说自己的老师呢?我们正自责着,正在心里检讨着,正„„正“正”着,他接下来的话又把我们“钉”住了:“试卷都在二楼语文组,你们到那里去拿。”我问:“您是不是认错人了?”他反问:“你们不是五中的?”晕!我们七嘴八舌了一阵,他才一边笑一边点着头说想起来了、想起来了!不过,我敢肯定地说,他的“想起来了”也仅仅是“有这么回事”的意思。因为他和我们握手道别时,也没有把我们的名字叫出来。

丁光选

丁光选老师是我小学时的校长,教过我们几节政治课。丁老师肚里没装多少墨水,却是一位非常好的校长。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咱当老师不行,当校长行。”

一参加工作就当校长,除了丁老师,可能不会再有。

说起丁老师当校长,那真正是喜剧性的。丁老师的两条胳膊不仅细如麻杆,而且天生伸不直,在村里只能干点轻活儿。那年县里招教师,他报了名。拿到考试卷一看,连一道题也不会做。于是在上面大大地写了5个字:忠于毛!评卷老师拿到他的卷子,没法儿给他打分。给他打零分吧?人家忠于毛,谁敢给忠于毛的人打零分?给他打满分吧?他连一道题也没做,怎么能打满分?

他的卷子被送到上面,上面也不敢随意处置,研究来研究去,研究出两个字——录用! 可是让他教什么呢?上面又开始研究了。研究来研究去,这次研究出3个字——当校长!

就这样,丁老师一走上工作岗位就是校长。

丁老师念的书不多,脑袋瓜却特灵,知道怎样“团弄”老师们。哪个学校老师们闹不团结,上面就把他调了去。用不了多长时间,那里就变成了一个乐融融的大家庭。

丁老师团弄老师们的办法就是“没正经”,有点崔永元的味道:在别人看来是天大的事,到他那里就变成了一句玩笑话。有一位女老师去他办公室哭哭啼啼地说,某老师在背后说了她多少坏话。丁老师说:“谁让你教书教得那么好!嫉妒心人人有,你连这也不知道?幸亏我没念你那么多书,要不我也得天天哭鼻子。不过我哭不了你那么好看。”那位女老师扑哧一下笑了。

临近退休的那几年,他去一所中学当了门卫(当时我在那所中学任团总支)。成了门卫的他,依然没正经。一次,校长问他:“老丁,看见贾老师没有?”他说:“看见了,昨天和我在一个桌子上吃的饭。”校长笑了一阵说:“你一句正经话也没有!”丁老师说:“你又没说时间,你要是问我刚才见没见,我肯定说没见。”

到今天,我的几位搞笑就全部介绍给各位了。还需要说的是:我的这些老师,不管他们的文化高低,在我的心目中都是好老师。这和孔子说的三人行不是一回事。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