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读书笔记

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读书笔记

来源:华佗小知识
读书笔记之:勒内·韦勒克 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 1949 年) 勒内 ·韦勒克( René Wellek , 1903- 1995), 1903年出生于维也

纳,为 捷克裔美国籍文 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史家,比较文学学科的创始人,后期新批评的杰出代

表,韦勒克 在布拉 格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学。 韦勒克早期曾参加布拉格语言学派的活动,二 战爆发后移居美国, 后在耶鲁大学执教。 主要著作有 《英国文学史的兴起》 、《文学理论》 、 《批评的概念》、《辨析:再论批评的概念》、《近代文学批评史》等,在对文学研究的坚 守中,韦勒克为现代文学理论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奥斯汀·沃伦( Austin Warren, 19-1986 ),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长期执教于密歇 根大学, 1926 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获博士学位。代表作有《批评家和人文主义者蒲柏》、 《新英格兰良知》 ,以及和韦勒克等学者共同编写的 《文学学: 目标与方法》 和《文学理论》 等。

本书总体分为四大部分: 1.对文学理论术语的定义和区分, 2. 文学研究前期的资料搜集 和准备, 3.文学的外部研究文学, 4. 文学的内部研究。 其中内部研究是本书的重点总的说来, 作者的立场是坚持形式主义的文学研究方法, 注重文学的 “文学性” 和文学作品的内部研究。

接下来是对每部分的细致解读:

在第一部分“定义和区分”中,阐释了文学的本质、作用,对文学和文学研究的关系, 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关系进行了界定, 并对总体文学、 比较文学和民族文学的概 念进行了辩证的分析。 文学和文学研究 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文学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 而 文学研究, 是一门不能称为科学的知识或者学问。 作者认为对文学艺术的 “鉴赏” 与“研究” 是不应分割开来的。真正的文学研究应是既具有“文学艺术性”又具有“系统性”。

接下来便是如何对文学艺术做研究的问题。之前有人提倡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学艺 术,寻求文学创作的因果规律和客观性、 确定性等。 但这样的研究方法仅适用于有限的文学 研究。随后,作者比较了“文学研究”与“科学研究”或者准确的说比较了“自然科学”与 人文科学”研究方法的不同。

研究方法 自然科学 人文科学 研究性质 客观 主观 研究重心 建立普遍的法则 领会独一无二的事实 研究对象 重复的事实 延续的事实 解释本质 理解意义 作为人文科学的文学当然是符合上述特点的。 事实上, 文学研究多是为了研究它的与众 不同之处,研究它的个性与独到的价值。所以,根据文学研究的“个性说”,那些试图建立 文学普遍法则的努力注定要失败。

文学研究的方法,历史上有两个极端:一是将自然科学方法与人文科学方法是为一途, 把文学研究仅限于搜集事实,或建立高度概括的历史“法则”。 一是极度前掉每一文学作品 的“个性”,否认它同其他艺术的相通之处。二种方法都是极端的、不正确的。在我看来, 文学研究应避免这两种极端,各取其长,兼用科学的与历史学的方法,既考虑作品的个性, 也 不忘总结它与其它作品的多种相通之处,让文学研究既是个体的、与众不同的,又是整 体的、融于特定历史与社会的。

第二章探索了文学的性质。 “文学”一词从词源上讲,指手写的或印行的文献,当然完 整的文学概念是不能少了 “口头文学”的。 作者认为文学研究不同于对文明历史的研究, 也 不仅仅是对名著的研究。 于是作者从研究文学的基本要素——语言, 来探究文学的本质。 同 科学语言相比: 科学语言是指称性的, 要求语言符号与对象之间的一致性, 而文学语言的特 点在于: 1、充满了歧义, 而且其中还充满了历史上的事件、 记忆和联想, 因此它是高度 “内 涵的”。 2、文学语言除了指称性以外,还能表情达意。 3、文学语言强调语言自身的意义, 语词的声音象征,比如格律和声音模式等。

同日常语言相比: 日常语言也能表情达意, 也能注意到符号自身, 但文学语言在语源的 发掘和利用上更加用心, 每种艺术品都能给与原有的材料以某种秩序、 组织和统一性, 文学 就是使语言诗化, 而且文学语言没有实际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 文学的本质最清楚地显现在 文学所涉猎的范畴内,它们处理的是一个虚构的、想象的世界。

通过同科学语言和日常语言的比较, 得出结论:文学具有虚构性、 创造性和想像性。而 一部文学作品,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极其复杂的组合体。

在谈到文学的作用的时候, 作者认为, 快感和有用性是学的两个主要作用, 而二者不应是简

单地共存, 而是交汇在一起, 给人一种更高级的快感。 另外,作者探讨了作家的特点和职能: 作者认为小说家是善于揭示人物内心的,他们应该比心理学家懂得和表现更多的人性知识。 而且, 作家不应是发现和传播知识, 而是让人们通过作家的呈现而想象、 思考和觉察到作品 中的事物与思想。另外,作家不应是真理的发现者,而是推行者。本章遗留了一个问题:文 学的作用到底是净化、宣泄感情的,还是激发感情的。有待我们深思和进一步探讨。

文学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 所以衍生出“文学史”一词。 文学批评是对具体的 文学作品的研究, 它的方式是静态的。 而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原理、 范畴和判断标准的研究, 其中包括“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文学史”的理论。三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如果没有一 系列概念、 一些可资参考的论点和一些抽象的概括, 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编写也是无法进行 的。文学史对于文学批评也是极其重要的, 因为文学批评不能单凭个人好恶而作做主观的判 断,若不知文学史, 文学批评家便不知作品的历史传承和历史意义, 从而会做出对作品错误 的评判。在此,作者提到了“透视主义”的研究方法,即把文学作品看做一个整体,放在历 史的大背景中, 横向、 纵向的全方位透视、 解读它——这是在用文学史的眼光来进行文学批 评。所以三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第五章作者区分了三个概念: 总体文学、 比较文学和民族文学 。现在的比较文学多指对 两种或者更多种文学之间关系的研究。 总体文学的提出其实纠正了民族文学的谬误, 民族文 学容易导致狭隘的地方性观点, 总体文学则是对诗学或者文学理论和原则的研究。 作者认为, 虽然民族文学有自己的语言和文明,但是主题和形式、手法、文学类型等,是国际性的。而 比较文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正是 “文学的民族性” 以及各个民族对这个总的文学进程做出的独 特贡献。 最终, 比较文学的目标就是去撰写一部综合的文学史, 一部超越了民族界限的文学 史。所以三者也是相容相通、密切联系的。

文学与心理学: 文学研究中, 通常会提到创作时的灵感、 创作过程的心理结构等心理学 范畴的问题, 可见文学与心理学是紧密相关的。 而在作者看来, 只有当心理学上的真理增强 了作品的连贯性和复杂性时,它才有一种艺术上的价值,才真正与文系到一起。

文学与社会: 作者认为不能把文学纯粹地当作是生活的一面镜子, 或把文学当成是一种 社会文献, 。只有了解了作品的艺术手法,及其它语言上和文学上的传统, 而且能够具体而 非空泛地说明作品中的生活画面与其反映的社会生活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样的研究才有意

义。由此可见,相对于文学外部研究来说,作者更注重对文学本身内部的研究。

作者认为,文学作品的 内部研究包括: 1、声音层面,包括谐音、节奏和韵律。 2、意义 单元,它决定了文学作品形式上的语言结构、风格与文体规则,简言之,文体学。

3、意象

和隐喻。 4、由叙述性小说投射出的世界所提出的诗的“神话”。 5、形式和技巧问题。 6、 文学类型的性质问题。 7、文学作品的评价问题、 8、文学史。第四部分就是按照这几个层面 展开论述的。

谐音、 节奏和韵律: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声音与意义的结合体, 只是声音层面的重要性 因作品不同而呈现出差异。作者认为,要使语言的声音变成艺术的事实,意义、上下文、语 调、节奏这几个因素是必要的, 而记者也不能存在, 只有在整个作品的关系中它们才具 有自身的意义。所以要把声音、格律和意义一起作为艺术作品整体中的因素来进行研究。

文体和文体学: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 文体有不同的分类: 根据词汇与对其要表达的事 物间关系,文体可分为:概念的、感觉的、沉静的、激昂的、纯朴的、修饰的等。根据词汇 间的关系,文体可分为紧凑的、松散的、淡素的、色彩斑斓的等。而文体学是研究的是一切 能够获得某种特别表达力的语言手段, 所有能够使语言获得强调和清晰的手段都可以置于文 体学的研究范畴。对于文体风格的研究方法, 作者推崇根据语言的原则,全面的、 系统的分 析。另外作者认为, 文学批评的过程是先将形式与内容、 表达与文体暂时分离,最后再实现 总的统一。

意象,隐喻,象征,神话:意象是一个既属于心理学,有属于文学研究的题目。在心理 学上,意象指有关过去的感受上、 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和回忆。 意象不仅是视觉上的, 也可以是味觉、嗅觉的意象,热的意象,压力意象,静态意象,联觉意象等等默里认为意象 包括“明喻”和“隐喻”,二者都是修辞学的形式分类范畴。

“象征”既是逻辑学术语、数学术语,也是语义学、符号学和认识论的术语。它们的共 同之处在于均指“某一事物代表别的事物”。“象征”有别于“意象”和“隐喻”,它具有 重复和持续的意义。

神话意味着“情节”、“叙事性结构”“寓言故事”。它是非理性的、直觉的。作者认 为文学的意义与功能主要呈现在隐喻和神话中, 因为他们认为人类头脑中存在着隐喻式和神 话式

的思维。 在我看来, 作家是通过隐喻式和神话式的思维, 对各种感官意象以象征的手法 表达为人们可以感知的具体事物和事件,即为文学作品。所以,意象、隐喻、象征和神话反 映了文学创作的过程。

叙述性小说的性质和模式: 叙述性小说的分析可分为情节、 人物塑造和背景三部分。 情 节可分为松散的、紧凑的,浪漫的现实的等等。情节中包含各种冲突: 人与自然人与人或人 与自己之间的冲突。 人物塑造的方式有许多种,描写人物体貌特征、道德心理本性,举止习 气、姿态言论等等。 人物塑造有静态型也有动态形或发展型的, 有扁平的也有圆整的人物塑 造方式。背景即环境。背景能够反映或烘托人物,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学类型: 作者认为文学分类应建立在两个根据之上: 一是外在形式, 如特殊的格律和 结构等,另一是内在形式,如态度、情调以及读者范围等。

文学评价: 作者主张形式主义的审美标准来评价文学。 他们的审美结构使作品包含 “语 言”、“行为经验”和“思想态度'三个层次。该审美结构加之审美目的这一原动力构成了 形式主义的文学评价审美标准。另外,他们主张该标准应是具有包容性的,支持多样性的。

文学史: 之前的文学史要么被写成了文明史, 要么成了批评文章的汇集, 前者不是艺术, 后者不是史。根据我的理解,作者主张这样的文学史创作方法:先是某资料的搜集,然后是 严格的平行比较研究,在比较中对资料进行批判分析,最后统一整合, 成为整体。 这样既保 证了整体中组成部分的正确性,又保证了整体的统一性。

阅读全书之后, 虽然对有些理论仍不是很理解, 甚至在写上文的全书内容综述中, 许多 的作者认为, 都是我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都未必正确, 但现在我对作者的这一套文学理论有 了一个整体上的认识:作者主张形式主义的文学研究方法,主张文学的“文学性“”纯文学 “。重视文学的内部研究。 知道了文学研究这个大范畴里包括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 学史的研究。文学本身又包含着声音、意义、形式、创作技巧、后期评价等等因素。从地域 上讲, 文学又包括整体文学、 民族文学以及民族与民族之间相对比的文学—比较文学。 从学 科上讲,文学又与心理学、社会学、 哲学以及其他艺术形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样我得 出的结论是 : 文学是一个具有着多层结构与联系的系统。它具有着语言、作品、文学影响、 文化影响、 地域影响等多个层次, 而每个层次又都是有多种要素构成的小系统。 系统与系统 之间还存在着相互间的联系与作用,最终形成文学这样一个、多层次的综合系统。

另外的几点感悟: 1. 文学研究也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的一些研究方法, 使文学研究兼具感 性与理性的研究方式, 兼具文学的艺术性与科学的客观性、 逻辑性。 文中提到了生物进化和 历史进化的观点, 虽然在文学研究上, 二者的方法还有局限性, 但其中的理念和思考方式是 可以借鉴的。 2. 文学研究不是仅在文学领域的研究, 它涉及了太多的领域学科。 从某种角度 讲,文学本身就是语言学的一部分, 在解析文学内部存在方式一章时, 应用的是语言学的分 析方法, 这也是那章我看的吃力的原因: 缺少语言学知识。 所以,文学的研究既要

“纯”“精” 又要“广”“通”。 3。文学研究应用整体的全局的观念,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中,而不应该 孤立的、片面的钻进某一死角。文中太多的反面例子,结果是站不住脚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