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化学生本课堂,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付祥磊 张扬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8年第30期
摘 要: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生本课堂是學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的、真实性的学习情境,打造让学生运用体验式的、基于合作和探究的多元学习方式的化学生本课堂,能够真正培育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打造;化学生本课堂;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正式发布,“核心素养”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新焦点,“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收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基础教育的学科教学,其终极目标就是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五个方面: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学习者在学习中与学习情境的持续互动。生本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是真正能够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课堂。因此,化学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的、真实性的问题情境,打造化学生本课堂,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运用体验式的、基于合作和探究的多元学习方式学习,落实化学核心素养培育。 一、从生活走进化学,营造宽松和谐的生本课堂
师生之间具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课堂里充满欢乐、微笑、轻松、和谐、合作和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不自觉地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尊重、温暖、理解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就会喜欢该学科教师并对这一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化学实验,创设真实富有启发性的探究式生本课堂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清晰、生动和神奇的化学实验现象,对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创设科学探究情境,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实验或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补充实验,来创设出真实有趣的问题探究情景,激发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体验实验探究过程,获取知识与科学探究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构成物质粒子的性质”时,我设计了一个趣味实验——“铁树开红花”:用一个10号橡胶塞上插一束做成“小树状”的细铁丝,细铁丝上挂些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小棉花团,然
后将“铁树”放在一张玻璃片上,在玻璃片上滴几滴浓氨水,罩上大烧杯,观察现象。一会儿同学们看到“铁树”上的白花变成了红花,感到很是神奇:“为什么铁树会开红花呢?”自然地创设了一个问题探究情境。然后我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检验自己的猜想与假设,最终获得了共识:氨水能使酚酞变红;氨水具有挥发性;构成物质的粒子在不停地运动。
又如“碱的化学性质”,教材上直接根据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类推得出的二氧化碳也能与氢氧化钠发生类似反应,在此我补充一个实验:分别向澄清的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通一会儿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结果学生很惊讶:只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而氢氧化钠溶液溶液没有变浑浊。学生自然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会是这样呢?究竟二氧化碳有没有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呢?接着我再引导同学们一起来探究“如何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通过讨论交流评价,得出了多种可行方案,然后依照方案进行实验,都观察到了明显的现象。通过这一实验探究,同学们不仅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还不自觉地学会了石灰水与氢氧化钠溶液的一种鉴别方法,以及可以从改进实验装置和检验反应产物等途径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科学方法。
三、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直观生动的建构式生本课堂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模拟微观结构和运动过程,展示大型工艺流程甚至原子弹爆炸等,也可以模拟实验过程与现象,演示许多危险的、条件苛刻的操作等,如果运用得当,可以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创造一些直观生动的知识建构情境,能化难为易,变枯燥为乐趣,使一些生硬的化学知识变得栩栩如生,易于理解。
比如在“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时,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水、氧气、金刚石、铜锅等宏观物质的图片以及构成这些物质的微观粒子的模型,自然地将学生带进了微观世界,激发了他们探究构成物质的奥秘的欲望,然后利用视频录像和Flash动画来展示原子的结构和核外电子的运动模拟,让学生直观地建立了原子结构模型,体验到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在讲述化学变化的本质时,我以电脑动画模拟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这一过程,使学生轻松直观地理解了难以理解的微观理论知识。 打造化学生本课堂,教师应该教师应在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所蕴涵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的基础上,尽量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结合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等方面,通过趣味实验、小故事、科学史实、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或问题给学生创设一些真实有趣、直观生动而富有启迪性的学习情境,用新的信息刺激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学习化学的核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提高获取化学信息的能力和学习能力,养成运用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物质及其变化的习惯和能力,具备运用化学用语和化学符号描述、说明物质及其变化并和他人进行交流的能
力,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价值观、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伦理观念,学会正确看待生产生活中的化学事物和化学现象,成为有社会责任感,敢于参与、勇于担当的公民。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大面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