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己之学对生命向上性的观察
孔学的“为己之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从哲学意义上讲,“为己”之学以自己的内在性情为归依;其二,作为道德主体的“己”已经成为认知主体的前提,蕴涵了深刻的道德追求,被赋予了极高的道德期望;其三,己之价值在日常道德行动中、在道德原理的实践中得以实现。
孔子在批判当时学风时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孔子主张,学不应是为了见知于人,学应是“为己”而学,学是成就自己、完善自己。孔子眼中的“学”是“为己之学”。对于“为己之学”,徐复观先生解释说:“所谓为己之学,是追求知识的目的,乃在自我的发现、开辟、升进,以求自我的完成。”杜维明先生也认为,为己之学“就是学做人”,“学习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其实,孔子之“学”是“下学而上达”,“为己之学”还是人生精神境界的提升。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揭示了孔学的基本精神。在中国哲学中,本来并没有主观客观、物质精神这样的分别与对立;形上形下、义理形器并无判然分明之界限,“万物皆备于我”可谓道出了此中真谛。作为这样一个意义上的“己”,即是本体,又是性体,又是心体,显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在生命与价值,“为己之学”就是要求我们不断地去开掘这生命的矿藏,以达到“参天地,赞化育”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