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4・管理・教育・教学・ August 201 1,Vo1.9,No.23 位。对消瘦患者要用棉垫对骨突处给予保护,身下的手术床单要平 提高。同时增进了医患关系。 整、干燥。注意给患者保暖,减少不必要的暴露。患者清醒时,耐 4体会 心同患者沟通,以消除紧张情绪,合并肢体语言,给患者增加信 每个手术对于患者来说,都会对身体与心理有不同程度的伤害,因 心。术中耐心倾听患者主诉,给予安慰和同情。使患者积极配合, 此对患者进行术前访视、术后随访及术中护理,是提高手术患者的治疗 使手术顺利进行。术中观察患者的呼吸、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 成功的重要部分。同时也要求我们每位护士都要认真学习护理的有关知 也要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有利于及时的发现问题。待手术结束 识,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及自身的修养,以良好的心态投身到手术室的 后,巡回护士擦净皮肤切13:周围的血迹,为患者穿好衣裤,并妥善 护理工作中。从而提高了患者与疾病作斗争的勇气和信心,提高了护理 安置引流管,防止牵拉、脱落。待患者麻醉清醒后护士与麻醉师一 工作的质量,将手术室的护理工作水平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起送回病房,与病房护士,交待术中情况及注意事项,以利于 总之,手术室的护士肩负着每位手术患者手术成功的重任,护士 手术患者的术后护理。 的素质不仅与护理质量相关,也是护理学科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护 3术后随访 士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业务知识,提高 手术后第1 ̄3天由手术室护士对手术后患者进行问候和探视,有 技能,是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的重要保障。 利于评估术中的护理效果。询问病人术后睡眠情况,切口是否疼痛, 参考文献 能否忍受。身体还有哪些不适等。护士耐心倾听并给予安慰和解答。 【1]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观察切口敷料情况,及硬膜外麻醉有无并发症,如有无腰痛、头痛, 2006:15. 肢体麻木等。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以促进胃肠蠕动,防止并发症 【2]刘正良,彭望香.手术室护理管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 的发生。同时请患者及家属提出宝贵意见,使手术室的护理质量得以 社,2005:98.105. 加强护理人员在护理行为中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王琴 (江苏省江都市邵伯中心卫生院,江苏江都225261) 【摘要】目的观察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过程的的法律意识,探讨在护理行为中加强法律意识的重要性。方法观察并分析护理人员在护理 行为中的法律意识现状,分析在护理行为中加强法律意识的相关措施及其重要性。结果临床护理过程中,部分护理人员・豳床护理中法律 意识淡漠、缺乏保护患者权益的法律意识,护理质量不能保证,易发生医疗纠纷。结论通过定期加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培训、加强护理 文书书写质量的管理及强化患者权益保护意识并做好护患沟通,能够加强护理人员在护理行为中的法律意识,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 临床护理满意度,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护理人员;护理行为;加强;法律意识;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11)23—0354—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国家法律、法制的健全,应用法律武器来保护 临床护理文件是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文字记录,它真实的反映了患 自己的合法权益已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在就医过程中应用法律 者病情的变化及实施相关护理行为的过程。患者的病历资料是具有法 来衡量医疗护理行为和后果的意识也在不断的加强…。护理工作作为 律效应的重要文件,临床护理文件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原始 一种特殊职业,不但要求护理人员具有很高的专业素质,同时也必须 性和法律性的特征。其包括体温单、医嘱单、危重护理记录单等。部 有很高的职业道德,而职业道德的实现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保 分护理人员不能认真、仔细、客观的书写护理文件,不能做到护理文 证 】。然而,目前医务人员中普遍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特别是缺 件与其他医疗文件的同步性。当出现医疗纠纷时,因护理文件的不完 乏与医疗有关的法律知识。因此,增强临床护士法律意识很有必要 。 备,造成证据不足而败诉的情况发生。 加之Ⅸ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及举证责任倒置的实施,给护理人 1.3缺乏保护患者权益的法律意识 员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的法律意识有待增 患者具有隐私权及病情知情权,部分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接触及基 强 ]。作者观察了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过程的的法律意识现状,探讨 础护理过程中,了解到患者的隐私,但不能遵守保护患者隐私权的原 了护理人员在护理行为中加强法律意识的重要性,现报道如下。 则,泄露甚至宣扬患者的隐私,侵犯了患者隐私权,造成医疗纠纷; 1护理人员在护理行为中缺乏法律意识的现状 部分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知情权缺乏认识,不能准确、客 1.1临床护理中法律意识淡漠 观的描述病情,缺乏对病情发展的预见性,当病情一旦迅速变化,患 部分护理人员因为缺乏对护理学所具有的性和主动性的认 者及其家属因难以接受而出现医疗纠纷。 识,认为在患者的诊治过程中,临床医师承担法律责任,护理人员只 2加强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法律意识的措施 是按照医嘱执行而以,只要不发错药、不挂错水、不打错针就行。缺 2.1定期加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培训 乏对护理工作中“不作为”或“乱作为”造成的严重后果的清醒认 应转变旧的护理管理观念,将法律知识教育纳入到护理人员继续 识,缺乏对护理工作不规范所要承担的疏忽大意或渎职的法律责任的 教育范畴并定期考察,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法律知识教育,在护理专 认识。 业讲座中增加法律知识讲座。通过对护理人员反复法律知识讲座及护 1.2对护理文书的法律意识不足 理工作责任心的强调,令他们了解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加 201 1年8月第9卷第23期 强自我约束。 2.2加强护理文书书写质量的管理 ・管理・教育・教学・355 过程,是评价其临床护理效果的客观依据。王亚芹认为 】,若发生医 疗纠纷,详实的护理记录常常是支持医院、医生、护士的关键证据; 倘若不做好记录,即使医生、护士没有过错,但无确凿的证据为自己 辩解,也可能导致败诉,造成记录者本人或医院不应有的损失。 3_3尊重患者合法权益并加强护患沟通的重要性 向护理人员强调护理文书,特别是危重护理记录具有十分重要的 法律意义,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危重护理记录不仅是医 患双方举证的法律依据,也是检查和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文字资料, 更是患者接受治疗、护理的法律证据。 2.3强化患者权益保护意识并做好护患沟通 从法律角度讲,患者在医院所接受的主要治疗必须在患者或其 家属全面了解情况、经过自身的判断、自愿表示同意的条件下才能 进行。患者有权了解自己的病情、医疗方案和医疗风险,医护人员 护理人员在制定护理计划或进行临床护理时,应树立患者利益为 重的观念,尊重患者的各项合法权益,严格按照各项诊疗常规操作, 应保证能够让患者及其家属听懂的情况下,告知可能出现的意外及 并发症等不良后果 J。同时在护理行为中,应尊重患者的隐私权,不 对患者的疾病或是隐私做不必要的评价或是散播。在护理过程中, 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避免医疗纠 纷的发生。 规范护理过程中自己的言行,对护理行为中可能出现的法律后果具有 预见性,切实保障患者的各项合法权益。护理过程中本着以人为本的 护理服务宗旨,在需要暴露患者隐私的护理操作时,注意遮挡,对患 者及其家属讲述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可能的并发症、注意事项,消除 其在护理过程中的抵触情绪,以取得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支持 与理解,配合各项护理行为顺利施行。 参考文献 [1】娄娟娟.浅谈护理行为中强化法律意识[J】.家庭护士,2006,4(51): 47.48. 3法律意识在护理行为中的重要性 在日常的护理活动中,由于护理行为具有一定的侵袭性和危害性, 行为者的失误极易导致患者健康受到损害,运用法律指导和控制护士的 行为就可使护士明确的预见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法及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 法律效果,从而促使用法律控制转化为理智的自我调节,使护士自觉地 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保证护理行为的规范化、法律化目。 3.1增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护理基础教育中,中专教育法学课程设置只占全部学时 的2.91%,主要讲授法律基础知识,没有与职业有关的法律知识培训 内容 】。曲静波等[7 对三甲医院护士法律意识现状分析后发现,大部 分护士法律意识程度为“一般”和“较好”,但“较好”少于“一 般 ,三甲医院护士的临床法律意识仍有待提高。同时护龄、职称与 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呈正相关,说明随着工作年限及职称的增加,法 律意识越强,能够自觉地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但年轻护士容易受到外 界干扰,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形成深刻的概念。 3.2加强护理文书书写质量的重要性 [2】马秀艳,乔跃兵,杨松鹤,等.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应切实加强 法律意识[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3,20(1):45. [3】仇珂珂,谢玉萍.加强护士法律意识与减少护患纠纷的体会[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3):5741. [4 眭万琼.4]新的Ⅸ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护士心理行为影响的调 查[J].护理研究,2003,17(4A):387-389. [5 张倩.5】临床护理行为中强化法律意识的重要性[J】.实用心脑肺血 管病杂志,2005,13(1):42. 【6]周荣慧.对护理管理人员法律知识教育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 志,2001,36(1O):761 763. [7】 曲静波,毕小飞,盖玉杰.三甲医院临床护士法律意识调查研 究[J].护理学杂志,2009,24(8):73—75. 【8】王亚芹.病区护士的法律意识与自我防护[J].中国民康医学, 2008,20(22):2723-2724. [9】张淑英,杨艳玲,张爱玲.从护患纠纷谈护士的法律意识[J].青岛 医药卫生,2009,41(1):58-59. 规范的护理文书能够真实、客观的反映对患者施行护理行为的全 献血者献血心理因素分析与献血时不良反应的原因的预防与护理 李 丽 (吉林省吉林市红十字中心血站,吉林吉林132000) 【摘要】预防献血时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对献血者出现献血不良反应能及时给予处理保证献血者安全。 【关键词】献血者;不良反应;预防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1)23-0355-03 1。1献血不良反应的心理原因 1献血者献血心理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 心理因素是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多见于第一次献血 者,第一次献血者对献血非常恐惧,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对献血知识 和献血过程不够了解,献血者的心理恐惧不但影响献血者本人的状 态,还会给其他献血者带来恐惧,而且会影响献血过程中出现献血不 良反应而使采血中断。因此在献血过程中,运用心理学分析献血者出 1.1.1献血前精神高度紧张大多发生在第一次献血者,因为第一次献 血者对献血有恐惧心理,对献血知识理解不够,精神过于紧张,而出 现献血不良反应。 1。1.2采血时静脉穿刺的疼痛,由于穿刺的针头比较粗,或有的献血 者对疼痛特别敏感所致,从而产生了恐怕、紧张的心理,使大脑皮层 运动中枢舒血管神经兴奋,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与其血管平滑肌上 的神经受体结合,使血管扩张,引起外因阻力降低,动脉血压下降, 导致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现献血不良反应心理变化及诱因及心理变化,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非 常重要。以下就此分析在献血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心理因素,并探 讨其相应的护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