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第3单元教案
课 时 教 案
课 题: 8忆秦娥·娄山关 第1课时 总序第 个教案 课 型: 讲 读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 2.理解词意,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 感受红军人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 理解词的大意。 教学用具: 教学磁带、电视连续剧《长征》片头曲。 教学方法: 凭借注释和工具书交流讨论,教师点拨。指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电视连续剧《长征》片头曲。 2、学生谈欣赏感情。 批 注: 3、教师相机引导:你对长征有哪些了解?你能讲述长征故事吗? 4、教师相机导入。 伴着这首雄壮的歌曲,我们将之诵读毛泽尔的词《忆秦娥·娄山关》,跟随毛主席追忆当年情景,感受红军的精神气慨。 5、提示课题。 (1)山示课题,解题。 (2)了解写作背景
45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读准音。 2、读准节奏,感受韵味。 3、读通、读熟词句。 4、交流读。 5、示范读。 6、学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词的大意 l、借助工具书,读懂词句的意思。 2、小组交流。 3、教师相机点拨。 (四)诵读课文 1、读出韵味,体会意境,感受内涵。 2、熟读成诵、默写词句。 (五)课堂小结 总结一下这节课的收获吧! 课 时 教 案
课 题: 8忆秦娥·娄山关 第2课时 总序第 教案 课 型: 讲读课文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词句,体会意境,感受红军战士的精神与气概。 教学重点: 感受红军人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批 注: 46
教学难点: 感受红军人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用具: 教学磁带、电视连续剧《长征》片头曲。 教学方法: 凭借注释和工具书交流讨论,教师点拨。指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检查诵读情况。 2、解释词的大意。 (二)品读词句,感情内涵 l、学生白由读课文,边读边感悟,透过词句的字面意义深层理解词句的内涵。圈点批注,写感悟。 2、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1)词的上阕,写红军拂晓时间向娄山关进军的情景;下阕写黄昏时红军攻克大险娄山关的情景。表现红军一天紧张的行军和战斗生活。 (2)感受剑革命先辈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①渲染环境的艰苦、气候的恶劣来衬托红军战士的英勇。如“西风烈”“霜晨月”。 ②以“娄山关”地势险要来衬托红军战士的豪迈情怀。如“雄天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③通过对白然景色的渲染,来衬托红军高昂的情绪、开阔的心胸。 如“苍山如海,残刚如曲.。” 3、读词句,想象情景。 47
(三) 赏读词句,体会意境 反复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词的节奏、韵律,品味感情,体会词的意境。 1、学生白读,住读中感悟,圈点批注,写感悟。 2、交流感悟。 3、教师归纳点拨。 以写景起又以写景结,抓住清晨和傍晚具有特征的景物烘托山苍凉、肃穆、凝重、雄浑的意境,表现词人的心情。 4、指导朗读。 想象词句所表现的画面,体会意境,入情入景地朗读。 (四)、拓展延伸 开个“长征故事会”。讲述长征故事,感悟长征精神。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首词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剑革命先辈人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我们要将长征精神发扬下去。你有什么感想呢?说一说吧! 教学(后记)反思:
48
课 时 教 案
课 题: 9 牧童评画 第 1 课时 总序第 个教案 课 型: 略读课文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批注: 1、认识、会写本课“蜀、嵩、轴、锦、囊、曝、乃、谬、矣”9个生字。辨析“之”字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感受杜处士虚心听取意见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用具: 搜集苏轼的诗词背一背。制作课文插图、课件。 教学方法: 点拨、指导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引路,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苏轼的诗句:《题石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 2、简单介绍苏轼。 苏轼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写下了许多诗词,如《题石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同属“唐宋八大家”。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写的一篇文章《牧童评画》。 4、板书课题《牧童评画》。 解释课题“评画”:指对一幅画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默读课文,要求圈出生字,自学生字。 2、重点指导。 (1)正字音。再点指导:“谬” ,不读 。“处”多音字,本文“处 ”。“士”应读 。“曝” ,不读 。“锦”韵母是in,前鼻音。 (2)记字形。“囊”共( )画,第3笔是( ),第16笔是( )。
49
(3)释词义。 曝:晒。 矣:古汉语助词,用于句末,跟“了”相同。 一轴:一幅画叫一轴。古代书画,为方便保存,都是卷轴。 锦囊玉轴:用彩锦作套,用玉石作卷轴。 谬:错误,差错。 (三)质疑问难。理解文本,自由读文,质疑,生生、师生解疑。 1、默读第1自然段。 2、课件出示课文的第一句。学生找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尝试解答。 “蜀”是什么意思?“处士”是怎样理解?“所宝以百数”怎样理解?“数”在这里读“ ”还是“ ”? 3、学生回归文本、抱惑而读。点名让学生解答阅读中的疑问,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遁的。 处士:有德有才而没有做官的读书人。可看注释理解。 所宝以百数: 附文中讲“珍藏的书画数以百计”的意思。“数”在这是计算的意思,应读 。 “蜀”是四川省的简称。 “好书画”,“好”读 ,“爱好”的意思。 4、教师归纳学习课文的方法。 出示课件: (1)看注释理解。 (2)看附文理解。 (3)运用已有知识理解。 (4)通过对话,分析人物性格。 5、学生分组学习第2句。(运用归纳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 6、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1)指名让学生读第2句,“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2)“尤所爱”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说谁呢? 教师引导:在古文中,看些句子常省去了主语,引导学生在理解时,必须要弄清楚讲的是谁。 “尤所爱”:尤,尤其,特别。杜处士特别喜欢。 (3)杜处士最喜欢的画是哪一幅呢?(指导学生看《斗牛图》). (4)杜处士喜欢《斗牛图》到了何种程度(学生找相关句子,并理解)。 “常以相随”:“以”连词,同“而”。 7、朗读训练(读出杜处士喜爱之情)。
50
课 时 教 案
课 题: 9 牧童评画 第 2课时 总序第 个教案 课 型: 精读课文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批注: 1.疏通全文,理解课文内容。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用具: 搜集苏轼的诗词背一背。制作课文插图、课件。 教学方法: 点拨、指导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朗读第一段。指名说出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2、上节课,我们用哪些方法理解、学习了这一段? 出示课件,学生分别说出四种学习方法。 (二)自主学习,理解全文 1、学生自读第2自然段。 (1) 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描写的是谁? (2) 划出描写牧童的句子。 (3) 运用归纳学习法理解课文。 2、汇报交流。 (1) 重点指导:牧童为什么会拍着巴掌大笑起来?(学生从第二段中找出牧童说的话,读出符合文中场景的语气)他发现生活中斗牛的情形与图上的情形有什么不同?(学生说出生活中斗牛的尾巴紧缩在大腿间,而图中斗牛的尾巴却在摇摆,所以牧童大笑) (2) 把牧童的话换成现代语,体会牧童的天真、活泼。 教师演示课件,出示:“这张画是画打架的牛啊,牛打架时,都把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腿中间,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打架,错了,错了。” (3) 朗读训练,读描写牧童的句子。 个人自由读、小组读、齐读,要读出牧童的活泼、可爱。
51
(4) 听了牧童的话,杜处士认为怎么样? 学生做出杜处士认为牧童说得对时的表情与动作。 (5) 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一自然段的“之”指什么。 ① 牧童见之(指杜处士珍藏的《斗牛图》)。 ② 处士笑而然之(指牧童)。 3、古文与附文对照朗读。 (1)学生自己逐句默读(读一句古文,读一句附文)。 (2)教师分段读古文,学生读附文。 (3)指名让学生读出牧童说的话。 (三)图文结合。深入体会 1、从文本中的对话入手理解课文。(课件,课文插图) 当牧童拍着巴掌大笑,说这幅画上的牛摇着尾巴斗架错了时,杜处士的表情会怎样?他会怎样想、怎么说、怎么做? (1)学生分小组设计语言,练习表演。 (2)小组推选同学上台表演。 学生评议是否神态到位、语言贴切,教师适时点拨、指导。 (3)师生相互评议,选出最佳表演者。 2、你觉得课文中的牧童和杜处士是怎样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牧童是一个有童真,善于观察生活、敢于指出画中错误的孩子。杜处士是一个虚心好学、勇于认错的读书人。 3、朗读课文,概括大意。 教师视学情归纳:课文告诉我们,艺术创作需要认真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否则凭一知半解去创作,一定会与真实相去甚远,甚至会弄出笑话来。 (四) 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1、在生活中,我们要向牧童学习什么?(学生可以举例说说在现实生活中要善于观察的事) 2、学了课文你想对牧童、杜处士怎么说? 教学(后记)反思: 52
课 时 教 案
课 题: 10 书圣王羲之 第 1课时 总序第 个教案 课 型: 略读课文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批注: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以故事作为开头的写作方法。 2.学习王羲之专心致志、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感悟王羲之书法艺术成就的来之不易。 教学用具: 《兰亭集序》书法作品的课件或字帖。 教学方法: 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感知“书圣” 1、教师口述开篇故事。 2、点明“文士”即是“书圣”王羲之”,书法作品即《兰亭集序》。 3、出示《兰亭集序》书法作品的课件或字帖,直观了解“书圣” 的作品。 4、点明教师口述故事即是文章的开头部分,让学生体会这样开头的妤处。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明确:以故事为开头有利于激发读者的兴趣,吸引读者往下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记词语,读通课文。 2、感知课本内容: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为什么能够成为我国书法史上为人景仰的一座高峰? 3、反馈交流。 (1)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①读准字音。肴(yao) 斟(zhen) 羲(xi) 熏(xun) 逸(yi) ②积累词语。 ③理解词语。
53
文人墨客:泛指文人、文士。 矫健:强健有力, 飘逸:洒脱臼然、优雅不俗。 (2)感悟课文内容: ①自小受到文学艺术熏陶。 ②创造独具特色的书法新体。 ③善于从动物身上学习书法规律。 ④专心致志、勤学苦练。 (三)朗读欣赏,感悟艺术 1、学生自读课文,将文中描写王羲之书法创作过程以及作品介绍的生动、传神的语段找出来,并感悟。 2、交流感悟。 ①“只见一位文士,取过乔蚕茧纸、鼠须笔,迎着和暖的春风,兴致勃勃地提笔疾书,一挥而就。”寥寥数语,把王羲之自然潇洒的创作过程出神入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②“他认为运笔时,要如白鹅两掌齐力拨水,全身精力都贯注于笔端,这才能运用自如。”比喻形象地说明运笔的用腕技巧,足见王羲之钻研书法之深。 ③“他的书法,笔势开放,富于变化,有时如浮云般飘逸,有时像惊龙般矫健,而结构又十分严谨。”形象地描绘了王羲之书法作品的特点。 (四)联系实际,学习“书圣” 1、同顾“感知课文内容”,感悟“书圣”的书法艺术成就来之不易。 2、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收获。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在文章内容、写作方法、书法艺术、学习精神等方面有很多收获,请好好总结,并使学习到的经验在学习中得以实践。
54
课 时 教 案
课 题: 11 毛遂自荐 第 1课时 总序第 个教案 课 型: 略读课文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批注: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2.培养学生善于表现自我、展现自我的品质。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用具: 收集成语。 教学方法: 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学生展示收集的成语。 2、教师指出很多成语来自历史故事,如“望梅止渴”“负荆请罪” 等。 3、教师相机导入新课,有一个成语“毛遂自荐”也来源于历史故事,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故事呢?这成语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毛遂自荐》。 4、介绍司马迁《史记》以及“毛遂”这个人物。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 2、借助工具书或根据上下文理解新词。 3、交流汇报: (1)字音。 荐( ) 遂(sui) 锥(zhui) 颖(ying) 响( ) 辱(ru) 慨(kai) 55
(2)释词 脱颖而出:比喻遇到机会,人的才能全部显露山来。 不知所措:不知道手脚如何放置才蚶。形容着急或发窘。 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读课文,感悟课文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2、交流汇报。 (1)通过人物对话表现人的特点。 ①与平原君的对话体现毛遂善于抓住机会展示自己,为他自己将来的成功迈开了第一步。 ②毛遂与楚王的对话体现了毛遂的勇敢机智,博学多才。他能审时度势,运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将楚王说得心服口服。 (2)从人物的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特点。 ①“毛遂马上说”,说明毛遂珍惜机会,遇到机会不轻易放过。 ②“毛遂用手按着佩剑把手,大步跨上宫殿的台阶”,充分说明了毛遂机智勇敢的特点。 3、分角色朗读。 (1)教师指导: ①读出毛遂自信、勇敢、慷慨激昂的语气。 ②读出平原君轻慢的语气。 ③读出楚王由威严到羞愧的变化。 (2)分角色朗读。学生评点,教师点拨。 (四)联系实际,培养白信 开展“竞选班干部”的班队活动,采用“毛遂自荐”的方式竞选班干部。 (五)课堂小结:谈谈自己读完课文的感受吧! 教学(后记)反思: 56
课 时 教 案
课 题:最喜欢的卡通人物 第 1课时 总序第 个教案 课 型:习 作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选材,开拓思路。 2.引导学生审题立意 教学重点: 用一两件事情介绍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或根据卡通任务编一个童话故事。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刻画,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教学用具: 教师收集卡通人物形象,制作精美课件。 教学方法: 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播放卡通片激趣。 2、学生讲一讲自己看过的卡通片。 (二)启发选材,开拓思路 1、开展“我说你猜”的活动——由学生介绍自己最喜欢的卡通人 物的特点(外貌、语言、神态„„),让别的学生猜猜说的是准。 2、讨论交流:你喜欢这个卡通人物的原因是什么? (三)审题立意 1、阅读习作提示,画出习作要求。 批注: 57
2、交流明确习作要求: (1)用一两件小事介绍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突出卡通人物的特点。 (2)或从众多的卡通人物中选取两三个,展开想象,编写一个童话故事。 3、与同桌交流: (1)自己最喜欢的卡通人物有什么特点? (2)准备通过哪几件事情进行介绍? 4、教师举例点拨: 哪吒:(1)不畏强暴——看到龙三太子敖炳仗势欺人能够与其斗争。 (2)敢作敢为——当四海龙王以陈塘关百姓性命作为要挟的时候,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百姓和家人的安宁。 (3)聪明机智——哪吒和小龙女穿越大海沟,在龙三太子的藏宝库里,找到了混天绫。 (四)引导构思 1、引导学生想象:假如时空可以穿越,你想让哪些卡通人物相遇,他们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又是在哪儿展开的?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2、学生发挥想象力,畅所欲言。
58
课 时 教 案
课 题 :最喜欢的卡通人物 第 2课时 总序第 个教案 课 型: 习 作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批注: 1、课文回顾,学习,交流方法。 2、构思成文。 教学重点: 用一两件事情介绍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或根据卡通任务编一个童话故事。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刻画,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教学用具: 教师收集卡通人物形象,制作精美课件。 教学方法: 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开启思路 1、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书圣王羲之》《毛遂自荐》,文中抓住了人 物的什么特点来写? 讨论:作者是怎样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细致描写的? 2、交流方法。 3、教师整理: 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特点是最基本的写作方法。 (二)构思成文 1、学生独立构思。 2、起草成文。 3、学生修改初稿。
59
课 时 教 案
课 题: 最喜欢的卡通人物 第 3课时 总序第 个教案 课 型: 习 作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批注: 1、交流习作的初稿。 2、修改习作,完善习作。 教学重点: 用一两件事情介绍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或根据卡通任务编一个童话故事。 教学难点: 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用具: 教师收集卡通人物形象,制作精美课件。 教学方法: 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初稿 1、学生组内互读。 2、学生评议、推荐组内优秀者。 3、全班交流。 (1)由各组推荐的同学朗读习作。 (2)学生交流评议,重点注意写出了特点没有。 (3)教师点评。 (4)共同欣赏成功之处,提出建议。 (二)修改习作 l、学生各自修改习作。 2、组内再交流、评议。 3、再次修改。 教学(后记)反思: 60
课 时 教 案
课 题: 语文活动3 第 1课时 总序第 个教案 课 型: 活 动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批注: l、能按要求正确填写有关古诗文知识,拓宽眼界,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的魅力,并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好办法。 2、朗读、背诵故事《塞下曲》,积累诗句。 教学重点: 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好办法。 教学难点: 通过开展“关爱动物,共享家园”的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收集资料等综合能力,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之情。 教学用具: 收集珍稀动物的文字、照片等。 教学方法: 回顾、读、议、说,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万花筒 1、学习“我知道” (1)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说说自己知道的内容。 (2)解答“我知道”。答案如下: ①毛遂 ②“书圣” 《兰亭集序》 ③苏轼《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江城子·十年生死》等。 (3)对苏轼的诗词进行欣赏交流。 (4)展示课前收集的中华优秀经典诗文。 (5)摘抄、背诵。 2.学习“我会学”。 (1)阅读“我会学”,了解教材提示的学习方法: ①在熟读的基础上,结合注释试着自己翻译,然后与大家交流,这样印象就深了。
61
②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和他生活的时代,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诗文。 (2)谈自己学习古诗文的有效方法: 我的学习方法是: (3)教师总结归纳: ①了解作者,读懂题意。首先要看谁写的,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和时代背景,然后再读题目,有利于理解诗文内容。 ②读顺读通诗句。古诗文的语言精炼准确,讲究韵律,要求我们读准字音,不读破句、断句,以便更准确理解意思。 ③理解词句的意思。古诗文的许多字音、字义在今天发生了变化,因此,阅读时,要凭借注释、插图和工具书,通过师生质疑交流,读通、读懂内容,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④展开想象,体会情感。阅读时,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古诗文描绘的景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鲜明的图画,能更深地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创造出意境。 ⑤反复吟诵,欣赏积累。古诗文十分注意平仄的调配、节奏的处理。在学生读顺、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反复吟诵,于欣赏中积累,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二)百宝箱 1.学生读通读顺诗句。 2.学生讲解诗句意思,教师点拨。 诗的大意:趁着一个漆黑静寂的夜晚,敌人逃跑了。我军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刀上就落满了大雪。 敌军是在“月黑风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天”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这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言尽而意无穷。引发人们 穷的想象。 。 3.学生读、背诗句。 (三)课堂小结 将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总结一下吧!
62
课 时 教 案
课 题:语文活动3 第 2 时 总序第 个教案 课 型:活 动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批注: 通过开展“关爱动物,共享家园“的综合实践活动,培养观察、想象、收集资料等综合能力,激发对动物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点: 培养观察、想象、收集资料等综合能力,激发对动物的关爱之情。 教学难点: 观察、想象、收集资料等综合能力,激发对动物的关爱之情。 教学用具: 收集珍稀动物的文字、照片等。 教学方法: 回顾、读、议、说,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语 人和动物共同居住在一个地球上,我们应同沐阳光,共享家园。这次大舞台的主题是关爱动物,共享家园。 (二)活动过程 1、教师向学生推荐《我的野生动物朋友》这本书,激发学生了解动物的兴趣。 2、让学生观察一种动物。 3、通过细致的神态、表情解读,展开想象,交流观察所得。 4、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珍稀动物的文字、图片等资料。 5、整理编印成册,作为同学们的共享资源。 (三)活动小结 大家一同分享、交流自己的活动收获吧! 教学(后记)反思: 63
习作例文
皮皮鲁救学生
皮皮鲁生活在一个美丽和谐的海滨小城——加哩哩。
一天,皮皮鲁通过孤岛上的地震控制中心得知明天早上九点三十二分有强烈地震,他诚恳地向市长反映后,市长并没有在意。但皮皮鲁没说出孤岛,因为他知道,一说出孤岛,各国必定争夺孤岛,由此引发世界大战,到那时人民就惨了!
他想,要紧的是要保住下一代。于是,他给所有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打了电话,说明天九点市长会来视察,要求所有师生站在操场迎接市长。第二天,皮皮鲁奔走在各所学校查看,但有一所偏僻的小学没有接到电话,还是照常在教室里上课。
九点二十分的时候,皮皮鲁通知这所学校的学生立即到操场去,可到了九点三十仍不见皮皮鲁出来,直到最后一秒,皮皮鲁才抱着一个学生从窗户跳出来。
这时只听一声巨响,地震果然发生了,全市的学生得救了。
(大家一道评议范文的特点和人物的特点)
6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