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优秀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优秀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来源:华佗小知识


《记承天诗夜游》优秀教学设计

——月与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赏析优美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学生品味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来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文字与精神魅力。

(2)通过问题情境设计来感受“月”文化的内涵,体悟作者复杂深微的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潜心会文本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与“闲人”的内涵。

(2)通过同桌互动、小组探究、师生问答、体验诵读等方式不断提高学生鉴赏品味文言文的能力,进而达到“以文怡情”“以文养性”的境界。

(3)通过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中的“月文化”“闲适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

1.以“闲”为抓手,通过赏月、推门、悟闲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与人生态度。

2.品味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教学方法:

1. 运用“言文合一”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品读文章。

2. 以“读”悟情,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层层剥笋,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篇被誉为神品的文言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

好的文章需要朗读体味,请打开书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二、 赏月:

1.文章题目为夜游,思考作者主要赏了哪种景色?月色【投影、板书“月”字】

2.齐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并理解其意思。【投影,“月”字旁边投影第2节】

讨论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请同学翻译,强调“积水空明、交横、盖“的翻译。

3.研读:作者笔下的月色具有什么特点?作者又是如何写出这个特点的?

学生自主在书上批注,讨论明确:

A.特点?空明:宁静、清澈透明、(柔和、梦幻浪漫、空灵美丽、朦胧)

B.作者是如何写出月色的皎洁空明的?

讨论:比喻、静态描写、正面描写。比喻、动态描写、侧面描写。引导;为什么写竹柏影?将竹柏影子比喻为清水中交错的藻荇,用影子来衬托月色之空明。

C.投影“水中藻荇交横,竹柏影也。”请与原文比较,哪个好?

D.朗读:竹柏斑驳的影子衬出月色的空明,这种写法委实高明,让我们读出这种空明的意境与恍然大悟之感。(指导:语调舒缓些, “盖”的读法。

三、 推门:

月色空明,竹柏影摇曳,好一幅月夜图。作者赏月是在什么时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这已是初冬时节,只是寻常日子,并非赏月佳节,在这么一个平常的日子,作者怎么会想到去赏月呢?(因为“月色入户”)

A.讨论 “月色入户”。

解释: 强调“入”为照入。“户”为门。【投影、板书“门”字】

谈谈这一句写出月亮的什么特点?你觉得月亮为什么来到苏轼的屋子里?

明确:“入”字把月亮拟人化,当作者解衣欲睡时,正当农历十月十二日,寒夜寂寥,月光悄悄进门来了,月亮就如同苏轼不请自来的老朋友,主动来陪伴来慰藉这位失意之人。

B.作者当时的境遇如何?请同学介绍。

投影出示写作背景

写此文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期间怕牵连,苏轼也不敢写信给别人,别人更是“生平亲友,无一字见及”,可以说是“亲朋无一字,故交皆零落”(投影)。

师:苏轼有着济世安邦的理想,却因文字无端获罪遭贬,其心中的情感是怎样的?(愤懑、孤寂、苦恼。)你从文中哪里读出他的这种心情?(解衣欲睡、念无与乐者),齐读第一段,引导解释这些句子。教师讲解边投影苏轼当时“无事可办、无处可游、无人可叙、无酒可品、无诗可赋”,所以他只能“解衣欲睡”。而苏轼是喜欢热闹的,(《水调歌头》“欢饮达旦”)由此可见他进入了人生的低谷,人生的大门也似乎关上了。

C苏轼有没有就此消沉?没有,从文中何处读出?——欣然起行(解释)一缕月光相招,苏轼便欣然起行(可见兴致很高,可见他是一个有着闲情逸致的人)。

作者“欣然起行”,去赴明月的邀约。研读:作者到何处赏月?(承天寺)为何选择此处赏月呢?

(1) 张怀民,追问:赏月为何要找张怀民,两人是什么关系?(知己、好朋友)

(2) 从课文中找找表明两人是知己的词句,并谈谈你的理解。

讨论示例(翻译、赏析):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两人为何能一起赏月:境遇相同(同是天涯沦落人,排解贬谪孤独),志趣相投(闲情逸致,欣赏空明月色,热爱生活;心底空明,不把个人得失放在心上)。可见一起赏月的必须是志同道合的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人是不配与苏轼一起赏月的。

(3) 知己赏月可以约在其他地方,为何要到寺庙呢?(分析寺庙特点)

教师引导感受:我们初一时学过的那首诗提到这个特点?(《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有“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但余钟磬音,万籁此俱寂。”)寺庙里宁静。(调动学生体验:当你心情不好时,会怎样?向知己倾诉、找个地方静静等)

师总结,投影:明月、古柏、古刹、知己。作者推开承天寺的门,享受到了空明月色,寻求到心灵的平静、排遣了贬谪的孤独。苏轼此时的心也如月色一般空明了,心中的不平与孤寂也化解了。

四、 悟闲:

1. 投影出示:月入门中动漫,组成的繁体 閒 。请同学们猜测:这个字是什么字,它就在我们的文章中,找出来?

投影: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齐读,请同学翻译,明确“何、但、闲人、耳”的意思,明确“闲人如吾两人”的倒装句式。

2. 研读:苏轼为何自称“闲人”?从中你读出哪些情感?小组讨论,谈谈看法,并从文中找到依据?

点拨示例:闲的内涵可与情感合在一起分析。

A 空闲(闲职无事):一方面有“偷得浮生半日闲”的高兴,但更主要的是不能报效朝廷的愤懑。

B闲情逸致(悠闲):可以从容欣赏风景的自喜。体会“欣然起行”“相与步于中庭”中的那份心情。

C闲适豁达:教师点拨:朗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如果换一个时间、地点,苏轼当时能否欣赏到这么好的景色?

教师点拨:再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体会闲人的意思,其他人都是什么人,都在忙什么?可见苏轼对世俗“忙人”的嘲讽。

(一边根据学生的分析,一边板书:闲职无事、闲情逸致、闲适豁达)

3.此时的苏轼,已经从贬谪的悲凉中走出来,打开了人生的大门。

下面这些是苏轼在被贬谪之地留下的诗句,请齐读,思考在诗句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投影: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官黄州: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海南: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明确:在贬谪中依然乐观,追求心灵的宁静,随遇而安,闲适自在。

3. 苏轼一生既有高居庙堂志得意满之时,也有九死一生屡遭贬谪之时,但无论怎样,他都能以一颗“闲心”去化解苦难,收获宁静,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被贬黄州是苏轼人生的低谷,他走进人生暗门,但这一时期也是他精神变化的重要时期,文学创作的巅峰期,他留下了被林语堂先生誉为“四大精品”的作品,光耀千古。请同学们齐读——

投影:《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和《记承天寺夜游》。

4. 苏轼用闲的心境发现美的风景,他用闲的心境走出被贬谪的人生暗门,他还用闲的心境留下精神标杆。同学们,请齐读课文,再次感受他的“闲适豁达”。

5. 如果让你给苏轼发一段微信,你会说些什么?(机动)

五、小结课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随着苏轼因“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欣赏到积水空明的月色,推开人生贬谪的大门,悟出闲适自在的人生之美。这正是“月色入户心空明,闲情化愁志淡泊”(投影)。在当下这个讲究速度的时代,希望大家能“闲下来”,让身体闲下来,更重要的是让心灵闲下来,做一个“慢慢走,欣赏自然与人生”的闲人。

希望每个同学心中都能有一轮明月朗照,照亮我们的人生之门。

(机动: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读出苏轼的闲情、苏轼的闲适。)

六、 作业:1.诵读课文。

2、推荐阅读:《苏东坡传》(林语堂)

《苏东坡突围》(余秋雨)

推荐观看:百家讲坛 康震教授《唐宋家之苏轼》

七、 板书:

闲职无事

閒 闲情逸致

闲适旷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