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为社会活动的教育构成
人:包括 教育者(谁教);受教育得(教谁)
事:包括 价值目标(为何教);内容(教什么);过程与手段方法(如何 教);结果(教成如何)
现代教育问题是:大部分关注了“事”而忽视了“人”。对学生是具体的个体的人,在教育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经历,思维及学习方法等,没有清醒的认识。我们在教育活动中遗忘了“教育\"。
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
--关于“教育\"是什么的再认识
这是今天华东师大普教研究中心百期讲座,邀请叶澜教授所做的一个报告。真是有幸,恰逢第一百期,我们才有幸又得以聆听叶教授的精彩演讲.
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我们看到有的人被时代的浪推着走,有些人茫然无措不知怎么走.那么在如此复杂的当今社会里,教育是什么?教师是谁? 叶澜教授将从以一四个方面来解读“教育\": 基于逻辑的判断 基于历史的审思 基于现实的反思 基于超越的重建 一、基于逻辑的判断 1.1汉字
从甲骨文来判断,教强调内容,育则强调内在的蕴含和生成.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1.2定义表达
<中国在百科全书.教育>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此定义把教育定义为“活动”,把人没有当成的个体,而当成了笼统的人.另外,“凡是”一词的使用混淆了教育与教育影响的概念。 <美利坚百科全书>
“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术得到提高的过程。”
突出了“个人”,而且把教育看成了“过程”。但教育应不仅仅是观点和技术的提高,忽视了教育的思想性和道德性。 德 沃尔夫岗。布列钦卡
“教育是人们尝试在任何一方面提升他人人格的行为.”
“尝试”一词,强调了主观意识和目的性,包含了对过程的探究和对结果的追求.其局限性在于“人格\"一词。
1.2。2明晰定义的认识目标
划界:提示教育与其他事物的区别性特征,区别“教育\"与“教育影响” 涵盖:教育的全部实质。 1.2.3重新定义(描述性)
“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1。3基本要素
1.3。1格为社会活动的教育构成
人:包括 教育者(谁教);受教育得(教谁)
事:包括 价值目标(为何教);内容(教什么);过程与手段方法(如何 教);结果(教成如何)
现代教育问题是:大部分关注了“事”而忽视了“人”。对学生是具体的个体的人,在教育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经历,思维及学习方法等,没有清醒的认识。我们在教育活动中遗忘了“教育”。 二:基于历史的审视
中国历史上教育的三次大转变(社会演化的综合效应)。 2.1原始社会:教育的产生
从溶于生活到别于生活。(第一次) 2.2古代社会:学校的产生与发展(第二次) 学校:的教育形态的出现。 学校制度的演变:私学到官学到科举
中国教育学的思想源头:教育思想与文献的积累。 *诸子教育理论的记载 <论语><孟子><荀子> 程朱理学 黄宗羲
*教育思想与实践的专论 <学记><师学><学校> *用于教学的教科书系统 2.2.4中国古代独特教育传统的形成。 X 法自然 立礼教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尽人之性,与天地参) 易经:乾卦,象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王夫之:“天之生物,其化不息.\"“未成可成,已成可革。”(日新月异,生生不息。) “性者,生也,日生而日成之也\"
目前社会上掀起一阵国学热,对传统文化的复兴要持审慎的态度.当我们对一件东西强烈需要时,说明它是当代社会的稀缺。但是不能全盘化,绝对化,唯一化! X 尊师道 化民俗
<学纪>“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论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关于“诲人不倦”我们时时在谈,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要关爱学生。但关于“学而不厌”,似乎已经忘却了.时代在发展,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注定要一生学习。作为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职业要求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自我成长。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即终身学习,自我成长才是防止职业倦怠的根本。 X 重学思 强践行
<论语>“学而不学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大学>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王夫之 “教必著行。”
思,是人要有学的需要.然后行,去学,在学中检验自己所思。醒,是反省,内化,内心成长的过程。通过反省才能形成新的学的需要。除了现有的知识,身边的许多事物都可以成为学习的资源。 X 贵自觉 成君子
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所欲,不逾矩。”
孟子: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3教育的近代转型与发展(第三次)
近代废科举,兴学校;西方教育思潮与理论的主流化学制的成型与延续;课程分科,教学内容增加自然科学与人文史地;班级授课制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方式. 2.4审视历史之所得
中国教育传统精神与中西文化关系的再认识。目前社会上英语教学愈一愈早,这咱现象,要慎之又慎。童年教育对人的一生影响极为重要。而中文文化功底以及对语言文字根源的理解,将决定能否与外国人进行文化交流意义层面的沟通。班级教育使我们淡忘了学生具体的个人,有自己的经历,喜怒,特长,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我们开始“造人\",而不是“育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