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8.2静脉通路

8.2静脉通路

来源:华佗小知识


静脉通路

静脉通路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

1、 液体治疗,为患者补充缺失的和每日需要的水,恢复和维持循环血量,补充各种电解质、调整酸碱平

2、 通过静脉通路使用大量和多种抗生素。

3、 补充营养物质,包括糖、脂肪、氨基酸的各种制剂。

4、 抗肿瘤药物等各种刺激性强的药物和液体。

5、 能够快速起效的血管活性药物等。

二、中心静脉通路的优点:

⒈简单、快捷、实用、可靠的通路。

⒉可以监测中心静脉压力指导液体治疗。

⒊可监测中心静脉血气及氧代谢率。

⒋中心静脉给药对心肺复苏效果有积极影响。

⒌代表危重病抢救和治疗水平。

三、建立静脉通路的一般原则

在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治疗中,建立3~5条静脉通路和1条动脉通路非常必要。推荐以下思路供参考,可以使用、选用、合用其中一种或几种:

第一条:快速补液和/或监测中心静脉压。

第二条:快速补充各种胶体液。

第三条:补充粘稠度高的液体。

第四条:给与血管活性药物。

一条动脉通路:行有创血压监测和抽取血气或其它血标本。

四、各种静脉通路的特点、使用方法

㈠周围静脉通路

⒈部位:头静脉、贵要静脉、大隐静脉的主干及其属支。

⒉优点:迅速、安全、操作简便,技术要求不高,多条血管可以同时完成多项治疗,使用套管针可以实现较快速补液。

⒊不足:不能做中心静脉压监测。

㈡中心静脉通路

⒈颈内静脉通路

①部位:在以锁骨为底、胸锁乳突肌内侧头为内侧边、胸锁乳突肌外侧头为外侧边所围成的动脉三角的顶点进针。

②方法:肩下垫枕,与皮肤呈30~50度角朝向同侧髂前上棘或乳头方向试穿刺,一般进针4cm左右。 ③作用:输液、测压、心导管。

⒉颈外静脉通路

①部位:在下颌角后方垂直下降,体表清晰,定位清楚。

②方法:头转向对侧,与皮肤呈45度角左右沿血管穿刺。

③作用:输液、测压。 ㈢、锁骨下静脉上入路 ⒈部位:血管位于锁骨后下方,是腋静脉的延续,表浅粗大。

3.方法:

①锁骨内1/3点穿刺法:锁骨上缘,于锁骨内、中1/3交界处、锁骨后3cm处、与矢状面呈45度,在额状面进针3~5cm,可穿刺入锁骨下静脉。

②胸锁乳突肌后缘穿刺法:锁骨上缘,胸锁乳突肌外侧头的外缘后1~2cm处,进针方向与中线呈45度,向身体前方,朝向胸骨角的进针3~4cm,即可穿入锁骨下静脉。

4作用:

输液、营养、刺激性液体、测压,应用广泛。

㈣、锁骨下静脉下入路

⒈方法:锁骨内三分之一交点入路法、锁骨外三分之一交点入路法、锁骨中点进针法、何忠杰三中点法等。

⒉禁忌症:局部畸形、感染、外伤、肺气肿、凝血障碍等。

㈤、股静脉通路

⒈部位:在股三角区腹股沟韧带下3~4cm处 ,股动脉搏动内1.0cm 。

⒉方法:与水平面呈20~45度,沿股静脉的走行方向,进针3~5cm即可进入股静脉。

⒊不足:长时间留置导管易发生感染。

⒋注意点:穿入股静脉的位置不能高于腹股沟韧带,以免发生腹腔内、腹膜后出血,难以控制。

五、静脉通路建立后的管理

静脉通路建立以后要进行认真管理,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发生。妥善固定导管,防止发生脱落和出血;做好局部保护,防止针道感染;正确使用导管,防止发生导管内真菌感染;

预防导管内凝血;防止血管穿刺后发生阻塞、栓塞和血栓。

并发症:

导管尖端移位或破损:立即在放射引导下调整位置或移除。

2、心律失常 (23%~25%):插入过程中若导管插入过深可发生。可通过心电监护仪观察心律失常,回抽导管可纠正

3. 动脉穿孔 (0~15%):移除套管,加压 10 分钟,监测患者神志、血压、脉搏和呼吸。

4. 血胸 (0.1%~11%):插入大口径胸腔导管引流胸腔内血液,若血量巨大可行胸廓切开术。

5. 气胸 (1%~4%):胸部 X 线可确诊,若患者不能自行恢复,则需插入胸腔导管排气。

6. 空气栓塞(罕见):立即让患者头朝下侧卧并吸入 100% 氧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