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建筑工程抗裂抗渗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

建筑工程抗裂抗渗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

来源:华佗小知识
建筑工程抗裂抗渗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

摘要:建筑工程中渗漏、裂缝是常见的病害,轻则影响工程建筑的使用寿命,重则危及整栋建筑的安全性。本文针对以上病害,从根本上分析混凝土渗漏和有裂缝的原因,进一步分析如何能够更好的控制建筑工程混凝土的渗漏及裂缝,总结处有效的建筑工程抗裂抗渗混凝土施工技术,为后续工程施工中遇到类似问题提供参考依据和施工借鉴。

关键词:建筑工程;抗裂抗渗;混凝土;施工 引言

混凝土是整栋建筑工程的基础材料,但是长久以来混凝土的裂缝及渗漏一直是困扰建筑工程的常见疾病,其不仅影响美观,更重要的是对建筑物的整体安全性有负面影响,有裂缝发生渗漏就会削弱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下面我们针对裂缝及渗漏进行深入探讨。

1.混凝土形成裂缝及渗漏的原因 1.1建筑体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分析

传统的水泥基材属于脆性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由于混凝土的过早收缩和干缩作用,混凝土中的微裂纹发展为宏观裂纹,这取决于温度、湿度以及骨料粒径等因素。

混凝土中游离水的流失增加了混凝土收缩的可能性。 在收缩过程中,当收缩应力超过混凝土所能承受的应力时,混凝土就会开裂。 具体来说,混凝土的收缩程度与骨料的粒径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一点从实际工程经验中可以得到验证,通常情况下骨料粒径越大,混凝土的收缩程度越小。 建筑物周围的湿度不达标也会导致混凝土开裂,实际情况表明,大气湿度的高低同裂缝开裂的程度成反比,此外混凝土中的裂缝也与环境温度有一定的关系,温度变化程度越大越容易出现裂缝。

1.2建筑体混凝土渗漏的成因分析

第一是设计原因,在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强度可能达不到要求或桩基没有可靠的挡土层,导致混凝土渗漏。

第二是地基不均匀沉降,这一现象对于整栋建筑来讲影响都是巨大的,不均匀沉降会导致建筑体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受到的力不均衡,在巨大的压力下会发生形变或裂缝,甚至是断裂,一旦发生大面积的裂缝或断裂,必然会导致大面积的渗漏。

第三是混凝土的开裂,这是由于各类外加剂和掺合料不合格或是混合比例不正确等,由于这些原因,混凝土的和易性较差,难以形成紧密的混凝土结构。 2)混凝土成型后需要进行必要的后期养护,达不到养护要求必然会出现混凝土裂缝, 有裂缝就有可能造成渗漏现象。3)施工过程中不合理的施工工艺,达不到应有的工艺标准,工程建设中常出现的不合理施工有振捣不均匀,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和凹坑。4) 在混凝土中,构件本身与基层的结合力常常受到超出混凝土可以承受的力的大小,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工程出现大面积渗漏。 建材对混凝土裂缝也有显著影响:由于高水化热的水泥不适用于建设大体积的建筑体,因此合理采购建材也很重要。5)水泥在水中引起水合反应。化学反应后会放出大量的水化热,表层混凝土同内里的混凝土境界速度不同,内部热量无法有效散发,造成混凝土内外温差变大。这种温差导致混凝土受到的内外结构应力不平衡,水化初期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不高,此时混凝土容易开裂。

第四是施工缝的错误处理,施工阶段性结束后,需要预留施工缝。有些项目是在施工结束时每天设置施工缝。但在施工过程中,不合理的施工和处理在所难免,如凹槽清理不彻底、表面步进行拉毛、施工缝设置方法错误,即直接将施工缝做成了直通缝,这样在不同结构层之间就会发生渗漏。

2.混凝土施工抗渗抗裂的控制措施 1 2

2.1对混凝土的搅拌质量进行严格控制

混凝土的后期质量控制主要同搅拌的质量相关,混凝土的搅拌质量可以通过后期的和易性来体现,为了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要求:

(1)矿物外加剂和掺合料的用量需由专业人员称重计量,并严格控制其比例。 (2)批量处理前,应根据天气测定粗细骨料的含水率,然后将实验室配合比转换为施工配合比。 实际用水量由相关技术人员确定并记录。 确定比例后任何人不得擅自更改。 每块预拌混凝土都需要严格控制水泥、水掺合料和矿物混合物的供应偏差介于-1%和+1%之间,粗细骨料供应偏差在-2%和+2%之间。

(3)为确保所有原材料的准确性,监理单位对搅拌站的混凝土质量进行抽查。 在混凝土施工期间,监理等人对搅拌站不定期进行抽查,确认搅拌站是否负责,材料是否供应到位。

(4)严格把控混凝土的水灰比,以此将混凝土的坍落度在所需要的范围内。

2.2确保材料与配合比满足工程要求 (1)原材料

对水泥、骨料、水、外加剂等原材料的采购渠道进行严格把关,必须保证原材料符合相关的设计规范和施工要求,这样才能保证后期浇筑混凝土的质量。如果工程项目对混凝土的抗裂性有更高的要求,可以采用矿渣水泥,有效地避免因水化热而开裂,并防止大面积渗漏,这是由于矿渣水泥的水化热较低。此外,还应注意两方面的内容:砂、石应明确分开放置,严禁出现原材料受到污染或二者混放等问题,其他原材料,例如水泥、粉煤灰和外加剂等,也应分开存放在仓库相应区域,存储条件要求距地面至少 30 厘米,仓库应采取严格的防雨防水措施,避免以上原材料受潮或受到污染。为了能够更好的监控原材料的存放质量,可以请业主代表及质量或监理等角色到混凝土搅拌站,实地考察原材料的存放是否合规,生产流程控制是否合理。

(2)混凝土配合比

混凝土的配合比应根据实际施工条件进行设计。在设计实际生产的混凝土配合比时应进行试验。试验的目的是考虑粗细骨料的实际含水率,测量确定含水率和实际用水量,匹配检查流动性、粘结性、坍落度和坍落扩展度、保水能力,是否满足施工要求,测试混凝土样品,确保满足抗渗抗裂要求以及相关设计强度要求。为配合确保每次现场检验混凝土均符合设计要求,现场取样员按规范要求取样,并进行坍落度测试,以验证其符合使用要求。仅在所有指标都经过认证后可用。

2.3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保证密实

在浇筑过程中必须正确放置混凝土,以避免混凝土离析。由于拌合后的混凝土中存在质量大小不一的骨料,在没有入模之前,质量较大的骨料易发生抛离,导致离析,离析后的混凝土在后续施工中内部会出现内外分层,结构强度不达标的问题,外部会出现蜂窝或是钢筋裸露等缺陷。在混凝土布料时一定要避免斜向布料,或是过高距离的布料,要采用垂直布料的施工方式,保证在施工时出料口同布料的平面是垂直的,二者之间的距离应该大于60厘米。如果是抗渗抗裂的混凝土,宜将二者之间的距离控制在两米以内,如果必须要在三米以上的高度布料,可以采用流管、串筒等设备辅助布料。

在混凝土浇注过程中,要进行分层浇注和捣固,严格控制浇注厚度。混凝土层浇筑的厚度不应超过振动棒工作部分长度的1.25倍。振动棒前端应插入上一层混凝土中,插入深度至少为50厘米。振动棒垂直于混凝土表面,应快插慢拔。振动捣固,当混凝土表面无明显塌陷,水泥浆中无气泡时,可停止该部位的振动。振动棒与模板的距离不得超过振动棒作用半径的0.5倍。振动插入点之间的距离不得超过振动棒作用半径的1.4倍。另外,上层混凝土的振动必须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完成。

防渗透、防裂混凝土应采用高频机振捣,避免渗漏和过振。 在振动过程中,要掌握振动器的作用半径和深度振动的持续时间。漏振动的直接结果,会导致混

凝土出现蜂窝状和松动,而过度振动的直接结果是水泥浆的漂浮和跑膜,导致混凝土成分不均匀。

掌握振动时间。 每个振动点通常为 20 到 30 秒。 每次混凝土施工前,都会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派出施工人员全程监控指导,使混凝土质量不受外部人为施工因素的影响。

使用插入式振动器进行振动。 插入点应均匀分布。 前后插入角度必须恒定且平行。如果它们不平行,则振动可能会泄漏。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现象来辅助判断混凝土振捣是否密实,一是看混凝土的表面有没有气泡出现,捣实后不会再出现起跑现象;二是观察混凝土表面是否仍在持续发生下沉,当下沉停止时表明振捣捣实;三是混凝土表面开始泛浆表明振捣捣实;四是混凝土表面逐渐变为水平,并且不再发生变化时振捣捣实;五是边角位置均被填满,没理由空隙表明捣实。

2.4对混凝土的运输质量进行严格控制 运输质量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

(1)夏季混凝土施工时,必须注意避免阴雨天气施工。 阴雨天气施工会显著增加混凝土的含水量,增加混凝土内部的孔隙率。这将使得混凝土的密度降低,增加了混凝土开裂的可能性,并降低了抗渗性。夏季的高环境温度增加了混凝土中水的蒸发速率和水泥发生水化反应的速率。夏季施工时尽量避免混凝土被烈日直晒,因为它会加速水化反应,使得混凝土混合物的坍落度损失更大。每次混凝土注入前,施工方可以派专职混凝土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核对收料单上的时间,确保每辆车都是本项目使用的混凝土,且都满足工程要求。

2.5混凝土的养护方法要正确

混凝土的养护对混凝土的质量非常重要,需要根据施工时间和结构件的形状来决定养护方法,制定专门的养护方案。可以通过简便的方式来判定混凝土的凝固状态,表面泛白,指甲不能划出痕迹则表明达到终凝,这种状态时可以进行养

护。 如果混凝土没有及时硬化,或养护的时间和方法不符合要求,混凝土就会开裂,失去其应有的设计强度,混凝土的养护可以通过做好以下几点来提升:

首先,养护方法必须正确,以防不正确养护方法损坏混凝土。混凝土的养护应根据混凝土不同部位的厚度和施工环境进行。特殊的混凝土施工方案有其特殊的养护方案,使混凝土能够在合适的的环境中保持其良好特性,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例如冬季的混凝土养护则不能靠洒水,应该在做好保温的同时来做好保湿工作。其次,养护工作需要及时和适时地完成,混凝土浇筑在常温施工条件下完成后,定期检查混凝土硬化程度,一旦达到终凝的状态,则需要及时进行养护。 夏天热,春天多风,浇混凝土后用薄膜覆盖以防止由于风和阳光导致水分过度蒸发,适当加湿可以充分提高混凝土的表面抗裂性。

2 3

3.出现裂缝后的修复措施

混凝土修复工作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自修复法、表面修补处理法、结构加固法、填充法、灌浆法等:

(1)自修复法

混凝土自修复技术是一个相对前沿的研究领域,近些年由国外的一些专家学者提出,其主要原理是利用混凝土在外部或内部条件作用下,释放或生成新的物质自行愈合其裂缝。到目前为止,尚未由能够成熟应用的技术手段,有待进一步研究。

(2)表面修补处理法

这种修复方法并不适用于有较大承载力的混凝土表面,对于不需要较大承力的大面积细微裂缝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以提高其结构防水性。用到的修复材料需要有良好的防水性能且与原混凝土性质相近,例如环氧树脂等,较大的裂缝可以用水泥砂浆等,这种修复方式简单高效,但是治标不治本。

(3)结构加固法

结构加固法主要用于对建筑结构强度产生威胁的裂缝,常用的方法有增设杆件法、粘贴加固法、预应力加固法以及加大截面积法,根据结构特点、功能要求、可靠性鉴定结果要素决定所要采取的加固方式,可以综合考虑经济、可靠等原则进行选择。

(4)填充法

常用于平面混凝土上较宽的裂缝。根据裂缝的原因采用不同的填充方法,一般裂缝,开凿出v型槽后浇筑修补材料即可,如果是钢筋锈蚀导致的混凝土裂缝,需要开槽后继续加深至钢筋暴露,去除锈蚀,刷涂防腐材料后填充修复,但是这种修复方式会对结构强度造成一定影响,慎重采用。

(5)灌浆法

用外力将修复材料挤压进入裂缝深处,就是灌浆法。对于有结构强度要求的结构件,灌浆法能够起到良好的修复效果。常用的有水泥灌浆和化学灌浆两种,较细微的裂缝宜采用化学灌浆,宽度2mm以上的裂缝可以采用水泥灌浆。两种方式各有优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

4.结束语 1

综上所述,混凝土抗渗防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混凝土供应商和外加剂生产企业在设计、监理和施工中的配合。每个环节都应该保障其可靠性。在严格的现场管理下,各岗位分工明确,施工计划得到严格执行和执行。原材料选择、预拌混凝土质量控制、浇筑维护等。重视每一个环节,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这有效地提高了混凝土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傅军. 新型墙体抗裂抗渗性能及工程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0.

[2]彭书成,丁志超,陈美兰,邓可库. 混合纤维混凝土增强抗裂抗渗性能试验研究[J]. 建筑科学,2007(03):56-59.

[3]孔少宗. 地下室混凝土工程抗裂、抗渗技术措施[J]. 科技创新导报,2008(26):44.

[4]皇甫秀丽. 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技术措施[J]. 山西水利科技,2018(04):32-33.

[5]陆雪平,董启春. 讯,2009(03):120.

提高混凝土工程抗渗性的路径[J]. 科技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