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光屯跨线桥现浇梁支架计算 瑞光屯跨线桥现浇梁支架计算
一、工程概况 瑞光屯跨线桥,桥面全宽8.528m-11m,共计两联20m×3+20m×3,箱梁高度 为140cm,底宽4.828m-7.3m,腹板厚度60cm, 底板厚20cm。连续箱梁现浇支架拟 采用碗扣式钢管支架。 二、支架设计 支架采用碗扣式脚手架,在腹板及底板范围内采用 60cm×60cm 间距,在翼 缘板范围内采用 60cm(顺桥纵距)×90cm(横距)间距,水平横杆竖向步距均为 120cm,基础采用 50cm 厚三七灰土换填,其上采用 20cm 厚 C20 混凝土铺底找平。 支架底托下铺 12cm×12cm 方木,支架顶托上从下往上依次铺设:横桥向 12cm× 12cm 方木,间距与纵向脚手架相同,均为 60cm;顺桥纵向 12cm×12cm 方木,间 距为 30cm;最上为 1.5cm 竹胶板作为底模。 三、支架计算 支架验算按 6#墩处端横梁范围进行验算。 1、计算参数 钢管的强度和弹性模量(N/mm2) 钢管的强度和弹性模量(
P235A 钢材抗拉、抗压和抗弯强度设计值 弹性模量 205 2.05×10 5
钢管截面特性
外径 F(mm) 48 壁厚 t(mm) 3.5 截面积 2 A(mm ) 4 截面惯性矩 4 I(mm ) 121900 截面模量 3 W(mm ) 5080 回转半径 I(mm) 15.8
杉木主要力学参数
容重 3 G(KN/m ) 6.0 弹性模量 2 E(N/mm ) 10×10 3
容许弯拉应力 容许弯剪应力 容许承压应力 2 2 2 [σw](N/mm ) [τ](N/mm ) [σy](N/mm ) 13.0 2.0 2.9
N1——脚手架自重产生的荷载,支架高度取 11m,共 18 根,总重 122.265kg;
横向杆 0.6m 长 88 根, 0.9m 长 66 根, 总重 408.98kg; 纵向杆 0.6m 长 96 根, 0.9m 长 54 根,重量 374.7kg,单截面脚手架所受自重荷载为 9KN。
P2——新浇混凝土及钢筋自重标准值,26KN/m3; P3——施工人员及设备荷载标准值,3.75KN/m2; P4——振捣混凝土产生的荷载,2KN/m2; P5——模板、方木产生的荷载,模板采用竹胶板与方木背肋加工而成,其荷
载取值为 6KN/m 。 2、腹板对应的部分支架计算 腹板和底板范围内包括墩位处两墩柱之间部分立杆间距均为 60cm×60cm, 显然在墩位处或腹板处,梁高为 140cm,此处混凝土荷载最大,因此以此部位支 架进行控制验算。 2.1 无风荷载时,单肢立杆承载力计算 ⑴ 根据规范,单根立杆轴向力按下式计算 2
N=1.2(N1+N2+N5)+1.4(N3+N4)
式中:N1——脚手架结构自重标准值产生的轴向力(kN);
N2——钢筋混凝土自重标准值产生的轴向力(kN); N3——施工人员及设备荷载标准值产生的轴向力(kN); N4——振捣混凝土产生的荷载标准值产生的轴向力(kN); N5——模板产生的荷载标准值产生的轴向力(kN); 因此:
N=1.2(9+1.4×0.6×0.6×26+6×0.6×0.6)+1.4(3.75+2)×0.6×0.6=
32.01KN; ⑵ 单肢立杆稳定性按下式计算:
σ=
式中:σ——立杆内应力,(N/mm2); f
A——立杆横截面积,4mm2; υ——轴心受压杆件稳定系数; f——钢材强度设计值,205N/mm2。
压杆长细比λ=l0/i,l0=1200mm(水平横杆竖向步距为 120cm), 回转半径 i=15.8mm,
则:λ=l0/i=1200÷15.8=75.9,取λ=76,则查表得υ=0.744。 σ=
=32.01×1000÷(0.744×4)=87.98N/mm <205 N/mm , 满足要求。 2 2
2.2 组合风荷载时单肢立杆承载力计算: ⑴ 风荷载对立杆产生弯矩按下式计算:
M w = 1.4al 02Wk / 10
式中:Mw——单肢立杆弯矩(KN·m);
a——立杆纵矩,0.6m; Wk——风荷载标准值(kN/m2); l0——立杆计算长度,1.2m。
其中,作用于脚手架及模板支撑架上的水平风荷载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 Wk = 0.7μz·μs·Wo 式中:μ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1)规定,按田野、丘陵地区 30m 高度取值为 1.0;
μs——风荷载体型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1)规定的竖直面取 0.8;
Wo——基本风压(kN/m2),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1)规定,按 50 年一遇取值为 0.44KN/m2。 则:Wk = 0.7μz·μs·Wo =0.7×1.0×0.8×0.44=0.25N/m2,
M w = 1.4al 02Wk / 10 =1.4×0.6×1.2 ×0.25÷10=0.03KN.m, 2
⑵ 单肢立杆轴向力按下式计算:
Nw=1.2(N1+N2+N5)+0.9×1.4(N3+N4) Nw=1.2(9+1.4×0.6×0.6×26+6×0.6×0.6)+0.9×1.4(3.75+2)×0.6×0.6
=31.73KN; ⑶ 立杆压弯强度按下式计算: Nw + ϕA 0 .9 β M w ≤f Nw γW (1 − 0.8 ) NE
式中:β——有效弯矩系数,采用 1.0;
γ——截面塑性发展系数,钢管截面为 1.15; W——立杆截面模量,立杆为
5080mm3; NE——欧拉临界力, N E = π 2 EA / λ2 (E 为材料弹性模量,取 2.05×
10 N/mm ,λ为压杆长细比,前面计算所得为 76), 5 2
N E = π 2 EA / λ2 =π2×2.05×105×4÷762=171291N=171.29KN。
Nw + ϕA
0.9βM w =31.73*1000/ 0.744*4) 0.9*1.0*0.03*1000000) ( + ( Nw γW (1 − 0.8 ) NE
/(1.15*5080*(1-0.8*31.73/171.29))=92.3 N/mm2≤f=205 N/mm2 , 满足要求。 2.3 方木的验算: ⑴ 竹胶板下 12cm×12cm 方木的验算: 此部分方木间距为 30cm,跨度为 60cm, 则其荷载取值为 q1=0.3×(1.4×26+3.75+2+6)=14.45KN/m, 方木按 2.4m 长四跨连续梁计算,查表得最大弯矩系数为 0.107,最大剪力 系数为 0.607,最大支点反力系数为 1.143,跨中最大挠度系数为 0.632。 则:最大弯矩 M=0.107×14.45×0.6 =0.556614KN.m=556614N.mm, W=120×1202/6=288000mm3, σw=M/W=556614/288000=1.93N/mm2<[σw]=13N/mm2,满足要求。 最大剪力 Q=0.607×14.45×0.6=5.26KN, 最大剪应力τmax=3Q/(2A)=3×5.26/(2×0.12×0.12)=547.9KN/m2=0.55N/mm2<τ]=2.0 N/mm ,满足要求。 2 2
与下面方木支撑点处的最大压力 N=1.143×14.45×0.6=9.91KN, σy=N/A=9.91/(0.12×0.12)=688.2KN/m2=0.69N/mm2<[σy]=2.9N/mm2,满足 要求。 最大挠度 δ=(0.632×L4q1)/100EI=0.632×14.45 ×600 ×600×600×600/(100×10× 满足要 1000×1/12×80×100×100×100)=0.178mm≤l/500=600/500=1.2mm 求。
⑵ 顶托槽内 12cm×12cm 方木的验算: 此部分方木间距与立杆横向间距相同,均为 60cm,跨度为 60cm, 则其荷载取值为 q2=0.6×(1.4×26+3.75+2+6)=28.KN/m, 方木按 2.4m 长四跨连续梁计算,查表得最大弯矩系数为 0.107,最大剪力 系数为 0.607,最大支点反力系数为 1.143,跨中最大挠度系数为 0.632。 则:最大弯矩 M=0.107×28.×0.62=1.113KN.m=1113000N.mm, W=120×120 /6=288000mm , σw=M/W=1113000/288000=3.86N/mm2<[σw]=13N/mm2,满足要求。 最大剪力 Q=0.607×28.×0.6=10.522KN, 最大剪应力τmax=3Q/(2A)=3×10.522/(2×0.12× 0.12)=1096.04KN/m2=1.1N/mm2<[τ]=2.0 N/mm2,满足要求。 与顶托支撑点处的最大压力 N=1.143×28.×0.6=19.81KN, σy=N/A=19.81/(0.15×0.12)=1100.7KN/m =1.1N/mm <[σy]=2.9N/mm ,满 足要求。 最大挠度δ=(0.632×L4q1)/100EI=0.632×28. ×600 ×600×600× 600/(100×10×1000×1/12×80×100×100×100)=0.256mm≤ l/500=600/500=1.2mm 满足要求。 2 2 2 2 3
⑶ 底托处方木的验算: 底托底面尺寸为 12cm×12cm,由前计算所得,单根立杆受力为 26.01KN,则 方木受压应力为: σy=N/A=32.01/(0.12×
0.12)=2222.9KN/m2=2.22N/mm2<[σy]=2.9N/mm2,满 足要求。 ⑷ 底板混凝土受力计算: 底板上方木为 12cm×12cm,立杆横向间距为 60cm,则底板混凝土承压应力 为: σy=N/A=32.01/(0.12×0.6)=444.58KN/m2=0.44N/mm2<[σy]=20N/mm2(底板 混凝土采用 C20 混凝土),满足要求。
⑸ 基底换填: 铺底采用 20cm 厚 C20 混凝土,按 45°角传递,则单根立杆下换填土受力面 积为 52cm×60cm,基底承载力大于 200KPa。 σy=N/A=32.01/(0.52×0.6)=102.6KPa<[σy]=200KPa,满足要求。 (UC浏览器)
[ (UC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