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Li3N的合成及吸放氢性能研究

Li3N的合成及吸放氢性能研究

来源:华佗小知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3卷第1期 2007年2月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Vo1.33 No.1 Feb.2007 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文章编号:1673-5196(2007)01-0009-05 Li3N的合成及吸放氢性能研究 罗永春,唐朝辉,李宗厚,阎汝煦,康 龙 (兰州理工大学甘肃省有色金属新材料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50) 摘要:采用金属锂和氮气实验合成了Li3N,对Li3N在不同温度下的吸氢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X射线衍射数据的 Rietveld全谱拟合精修及储氢实验,从相转变和吸氢量方面进行分析.实验表明,随温度的升高,Ij3N转化为 LizNH和LiNH2的程度增加,到400℃时反应基本完成,吸氢质量分数达到了9.50 .对400℃充分氢化后的产 物进行放氢 G/叭热分析,研究表明,以3 K/min和8 K/rain升温至400℃并保温1 h后,试样放氢量的吸热峰 值分别出现在354.1℃和360.1℃处,放氢时失重质量分数分别达到6.54 和6.58 . 关键词:贮氢材料;Li3N;Rietveld分析;吸氢量; G/DTA热分析 中图分类号:1G146.4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f synthesis 0f Li3 N and its hydrogen absorption/desorption propertis eLUO Yong-chun,TANG Zhao-hui,LI Zong-hou,YAN Ru-xu,KANG Long (State Key Lab.of Gansu Advanced Non-ferrous Metal Materials,Lanzhou Univ.of Teek,Lanzhou 730050,China) Abstract:Li3 N was synthesized experimentally,and the hydrogen absorption properties for Li3 N at vari— OUS temperatures were studied.Its phase transition and hydrogen absorption amount were analyzed with Rietveld refinement method and hydriding experiment.As temperature increasing,the transition degree of Li3 N into Liz NH and LiNHz also increased,and terminated at 400℃,where the mass percentage of hy- drogen adsorption amounted to 9.50 .TG/DTA thermal analysis of hydrogen desorption at 400℃after full hydrogenation of Li3 N was carried out and it was shown that,with 3 K/min and 8 K/min heating rate, the samples heated to 400℃and kept thus for an hour would have two endothermic peaks at 354.1℃and 360℃.And the mass fraction of weight lOSS was 6.54 and 6.58 . Key words: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Li3N;Rietveld analysis;hydrogen absorption amount;TG/DTA thermal analysis 高性能贮氢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是解决氢能源问 题的关键之一,作为车载用燃料电池或其它可移动 的贮氢装置,贮氢材料中的储氢密度(质量或体积百 2002年新加坡国立大学Ping Chen等人研究 和提出了I i。N作为贮氢材料的优势所在L1].研究表 明,I i。N的吸氢反应过程按如下两步进行: Li3N(s)+H2(g) = I i2NH(s)+I iH(s) Li2NH(s)+H2(g) (1) I iNH2(s)+LiH(s) (2) 分密度)显得尤为重要.NaAIHt等金属络合氢化物 材料以及一些新型的无机化合物材料,由于其贮氢 密度高,在近几年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Llq].其中 Li。N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型无机化合物贮氢材 料,其理论贮氢质量分数达10.4 ,与传统贮氢合 金材料相比,其储氢密度具有显著优势,如LaNi 在 上述两步反应的吸氢总质量分数为10.4 .吸氢反 应起始温度从100℃开始,在170 ̄200℃范围内反 应速度最快,至250℃保温一段时间后其吸氢质量 百分数可达9.3 .放氢反应,即式(1)和式(2)的逆 反应,在10 Pa的高真空条件下也可以很好地进行, 其中加热至200℃时可以释放出6.3 的氢气,继 25℃和0.2 MPa压力下贮氢质量分数仅为1.4 , 而钒基VHz的贮氢质量分数也只有3.8 [4 ]. 收稿日期:2006-04-21 基金项目: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3ZS041一B25_o17) 作者简介:罗永春(1964一),男,陕西韩城人,教授. 续升温至320℃又可释放出3 9/6的氢气.G.P. Meisner等对I i。N的吸氢性能做了相关研究L2],发 现在235℃时其最大吸氢质量分数达到7.2 9/6,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O・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第33卷 在高真空放氢后进行再次吸氢时,吸氢量只能达到 5.2 ,表明高真空条件下放氢过程未能充分进行. w.Luo等研究了LiNH2、LiH或MgH2替代I iH 的放氢性能[。 ],研究表明,I.iNH2与I iH反应 时,300℃时也只能达到约6 的放氢质量百分比, 且放氢速度很慢;当用MgH 替代I iH与I.iNHz 进行反应时,尽管只达到4.5 的放氢质量分数,但 能较大程度地改善放氢过程的动力学性能,且放氢 至200℃,并保温12 h,使其氢化反应充分,反应前 后通过电子秤准确称量试样的质量变化,确定其吸 氢量的大小. 利用NETZSCH STA 449C型同步热分析仪分 析I i。N在400℃时充分氢化产物的放氢性能,使用 Alz()3坩埚,氮气氛围保护,以不同加热速率(3 K/ min、8 K/min)JJH热到400℃,并在该温度下保温1 h,使放氢充分. 平台压升高较大:在240℃时,用LiH反应时平台 压力仅为0.5 bar,而与MgH 反应时平台压力却高 达约7 MP 尽管如此,由于LiH与I iNHz的放氢 生成焓小于NaAlH 的放氢生成焓,而储放氢量可 达6.5 ~1O.4 .因此,研究I i—N—H系材料的贮 氢性能在探索和开发新型高储放氢容量材料方面有 重要意义. 为了探讨Li-N—H系材料的基础性吸放氢性 能,本文实验合成了I i。N,并通过XRD物相分析, 从物相组成和吸氢量的变化,研究了不同温度下 I N的吸氢性能.采用X射线衍射及Rietveld全谱 拟合分析方法,从物相的结构及定量分析对吸氢质 量分数及其反应过程进行分析.利用1、G/DTA热 分析方法研究了LiNHz与I iH氢化物随温度升高 时的放氢性能. 1实验方法 I i。N由下列反应合成而得到,反应方程式为 6I i(s)+N2(g)v--- ̄2I N(s) (3) 其中,金属锂的纯度大于99.99 (质量分数),所用 Nz为高纯氮,纯度(质量分数)在99.99 以上.金 属锂的熔点为180.4℃,因此选择在稍高于其熔点 的200℃进行合成.反应在与空气隔绝且可控温的 密闭容器中进行.利用电阻炉加热至200℃,待恒温 稳定后,再通入0.1 MPa压力的高纯氦气进行反 应.反应过程中随氮气的反应消耗和压力降低,通过 不断补充氮气,使氮气压保持在0.1 MPa,上述反应 均在0.1 MPa氮气压和200℃下保温12 h进行. 物相及结构分析用Rigaku D/Max-2400X射线 衍射仪进行测试,采用Cu靶、Ka辐射和石墨单色 器并去除Kp,电流为150 mA,用阶梯扫描方式,阶 宽20=0.02,28角范围为16。~8O。,每步计数时间 为2 s.衍射数据经物相鉴定后,采用xRD全谱拟合 Rietveld方法及Fullprof ̄s]软件进行物相结构的精 修以及定量分析. 吸氢反应所用装置为自制Sievert型P—eT装 置.I i。N合成试样在4~5 MPa的H 压力下,加热 由于I i以及后续反应产物I N、I izNH和 LiNHz易与空气中的O2、HzO或COz发生反应, 为防止物相污染,上述实验中的样品装取及称量操 作均在真空手套箱中进行. 2实验结果与讨论 2.1 Li3N的合成 图1为200℃合成I isN的XRD物相分析图 谱,图2为其Rietveld全谱拟合图,拟合所得物相结 构参数及影响因子等见表1.从图1和图2中可知 由于金属锂与高纯氮气在200℃保温12 h时后,获 得了相丰度为89.21 的I N主相,除存在由于氧 化所致的I iOH和I O,衍射图谱中并没有发现其 l2 l0 ■Li.N 8 ●LiOH ∽ 6 V Li2O . _^ U 4 2 0 兕 fI“ i 7Jb-  ^- -2 l0 20 30 40 50 60 70 80 2O/(。) 图1 200℃合成Li3N的XRD图谱 Fig.1 XRD pattern of LhN synthesized at 200℃ 它杂质峰的存在. 2.2 Li3N氢化反应的相组成 图3为所合成的I i。N及其在不同温度下进行 12 h吸氢后的XRD图谱.从图中可知,在不同温度 的氢化条件下,反应产物中均不可避免地存在少量 I iOH或I O杂质.随着吸氢过程温度的升高,氢 化试样中的物相及其相丰度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200℃时,氢化反应后的主相仍为I i。N,但 此时已有部分明显的I NH相衍射峰出现;温度升 高到250℃时,I N相逐渐减少,I i2NH相明显增 加, 并生成部分I iNH:;300℃温度下,I N相已经 很少,主要由LiNH2和I盅NH组成;当加热至40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期 罗永春等:Lh N的合成及吸放氢性能研究 14 射峰形位置非常接近,除在17.3。和19.6。附近 I.i2 NH多了两个衍射峰外,其他位置的衍射峰均与 LiNH2峰形有不同程度重叠,这使得这两种物相同 时存在时的Rietveld拟合比较困难,为此,本文中只 给出含LiNH2存在时的拟合图谱.图4是在400℃ 保温时I.iaN充分吸氢后XRD图的全谱拟合,拟合 .i{—. 位 Li.N _2 Li0H 结果如表1所示. 1. .. I I’ Li.0 -6 10 20 40 60 80 100 O理论强度 2o1(。) 一计算强度 图2 200℃合成LhN的XRD和Rietveld全谱拟合图谱 I布拉格峰位 №2 XRD and Rietveld refinement pattern ofLhN syn- thes ̄d at 200℃ 1t… -I▲I j I.... LiNH ’’’。‘’ 即 . . .... . .Li0H ’‘一~ 一・ ・Li.0 LiH 图4 LhN在400℃氢化后的x射线衍射Rietveld全谱 拟合图谱 F 4 XRD andRietveld refinementpatternofhydrogen- ation ofLhN at400℃ 从表I的拟合结果可以得知,200℃时所合成 I5 25 35 45 55 65 75 85 201(。) 的Li3N及其400℃氢化后的主相分别为I i。N和 图3 200℃合成的LhN及其在不同温度下氢化反应产 LiNH2,其中均存在LiOH和Li O杂相,且杂相的 物的XRD图谱 含量在吸氢反应后有所增加,这主要是实验反应过 F 3 XRD patterns of LhN synthesized at 200℃and 程中时间较长,而Li2NH和LiNH 都极易与少量 its hydriding compounds at diferenttemperature 的水分和氧反应.LiOH、I izO杂相的形成这一现象 在其它相关参考文献也有所报道[1' . ℃时,LiaN氢化后几乎全部转变为I.iNH 相.此 2.3不同温度下吸氢量比较 外,不同温度下的每个吸氢反应阶段都有LiH相存 以误差为1×10 g的高精度电子秤,准确称 在,并且随温度升高LiH相含量增加,这与反应方 量反应前后试样质量,其差值Am即为反应前后的 程式(1)和式(2)相符. 吸氢量.若m为反应前试样的质量,则吸氢质量分 在x射线衍射图谱上,LiNH 和Li NH的衍 表1合成LhN及其400℃氢化反应产物的相组成和晶体结构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2・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第33卷 数可由下式计算得出: 吸氢质量分数一 ×100 Ao (4) ‘ |I— Ht 图5是合成的Li。N试样经不同温度和12 h吸 氢后吸氢量的变化情况.从图可知,200℃时Li。N 的吸氢质量分数仅为1.87 ,250、300℃时分别达 到5.54 和7.78 ,到400℃时则达到9.50 .可 以看出在同等或相近加热温度条件下,本实验未能 达到文献[1 ]所述的吸氢量值,这主要是因为Li。N 及其在加热氢化时存在Li0H和1 0杂相所致. \ 籁 嘲 喀 骊 毯 图5 Li3N在不同温度下吸氢量的比较 irg.5 C叫nI髓—s0lI ofhydrogen absorption amount atdif- ferent reaction temperatm ̄ 根据对400℃下吸氢后XRD全谱拟合结果分 析,各物相的相丰度定量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氢化 产物物相由LiNH2、LiH、1 i0H以及 20组成,若 不考虑Li0H、Li 0杂相的存在及其含量的改变, 则可认为吸氢质量分数达到理论值10.4 ,当引入 实际氧化物杂相含量后,经计算得到400℃加热时 Li。N的实际吸氢量为 m2 ×10.4 A一9.54 o(5) 其中,m1为为1 i0H、Li 0的总质量、mz为试样总 质量.这与经称量计算得到的9.50 吸氢量基本一 致. 2.4放氢热分析研究 图6和图7分别为Li。N在400℃充分氢化后 的产物以3 K/rain和8 K/min升温速度加热放氢 时的TG/DTA热分析图谱.以3 K/min升温时,在 272.4℃附近重量和热量都开始发生明显改变, DTA图谱表明在354.1℃处出现吸热峰值,TG图 谱上至400 oC时试样累计失重量为4.43 ,在随后 保温1 h的时间内,最初0.5 h继续失重2.11 ,此 后重量不再变化.以8 K/min升温时,在TG曲线上 276.1℃附近观察到有明显转变,DTA图谱于 360.1℃出现吸热峰值,加热至400℃失重量为 3.29 ,在保温的1 h之内,最初0.5 h继续失重 3.29 ,此后重量不再变化. ∞ £ 三 \ Q 温度/℃ 图6 LINI-I2+2LiH的TG/DTA图谱I升温速度:3K/ mil1) Fig.6 TG/DTA patterns of LiNI ̄+2L诹fheating rate: 3K/nan) lO2.5 l01.5 l00.5 99.5 0 98.5 97.5 96.5 图7 LiNH2+2LiH的1 / 图谱I升温速度:8K/rain) F 7 TG/DTA patterns ofLiNH2+2LjH Iheating rate: 8K/rain) 比较3 K/min和8 K/min两个不同升温速度 时的热分析图谱,可以看出,当升温速度增加,吸热 变化及峰值均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但是吸热峰值 温度在350℃以上,这表明,1丘N氢化物的实际放 氢温度比较高,这不利于1 N放氢过程的动力学 显然比较高,对实际放氢过程不利.从TG曲线看 出,由于升温速度增加,放氢时间变短,这必然会引 起在400℃内放氢量减少,但随后400℃持续保温 放氢阶段,试样在加热速率为3K/min和8K/min 时的累计失重为6.54 和6.58 ,其差值很小.该 热分析的放氢量与放氢反应的第一步,即方程式(6) 的理论放氢量(理论放氢质量百分量为6.5 )较为 接近. I.iNH2斗I.iH 1 i2NH+H2 (6) I.i2NH+1 iH 1 i3N+H2 (7) 一方面由于第二步反应(式(7))的放氢压力很低, 在255℃时放氢平台压低于0.04 bar[1],因而在常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期 罗永春等:LI3 N的合成及吸放氢性能研究 压下难于放氢,这与实验结果相符.有相关文献报道 采用TDMS(thermal desorption mass spectrosco— PY)进行LiNH2+ H的放氢研究时,放氢吸热峰 温度也处于350℃左右[Io],但是经球磨和添加催化 剂改性后会有一定程度降低. 3结论 利用金属锂和高纯氮反应合成出纯度较高的 I i。N,其中仅含有少量的LiOH、Li20杂相.Li。N 的吸氢反应由两步组成,在4~5 MPa氢气压和200 ~4o0℃温度范围时,反应产物由Ij。N、ljNH2和 Li。NH主相组成,并且随温度升高, 。N相逐渐减 少,Li2NH和LiNH2相逐渐增多,在400℃时I i3N 全部转变为LiNHz和为LiH,吸氢反应基本完全. 吸氢质量分数在250℃时为5.54 ,400℃时达到 9.5O . 3N在400℃充分氢化产物的TG/DTA 热分析研究表明,3 K/min和8 K/min升温时吸热 峰尖温度分别为354.1℃和360.1℃,升温至400 ℃并保温1 h后,失重总量分别为6.54 和6.58 . 致谢:本文受兰州理工大学“特色研究方向资助 计划”资助,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CHEN P,XIONG z,LIN J,et a1.Interaction of hydrogen with metal nitrides amides EJ3.Nature,2002,420:302—304. E23 MEISNER G P,PINKERKON F E,MEYER M S,et a1.Study of the Lithium-nitrogen-hydrogen system EJ3.J Alloy Compds, 2005,404:24—26. [33 1.130 Weifang(LiNHz—MgHz):a viable hydrogen storage sys— tenr EJ3.J Alloy Compels,2004,381:284-287. E43 BOWERMAN B S Hydride formation rate of BCC group V metals[J].J Less-common metals,1980,73:1-13. [53 SAKAI V—based solid solution alloys with laves phase net— work EJ3.J Alloy Compds,1996,236:151-155. E63 LUO W,RONNEBRO E Towards a viable hydrogen storage system for tarnsportation application EJ3.J Alloy Compels, 2005,404-406:392-395. E73 I 0 Weifang Luo,SHANE Sickafoose.Thermodynamic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Mg-I _.N—H hydrogen system [J].J Alloy Compels,2006,407:274—281. E83 YOUNGR八Therietveldmethod[M].London:OxfordU — versity Press,1993. E93 NAKAM_oRI Y,ORIMO S Li-N absed hydrogen storage rna— terials EJ3.J Alloy Compels,2004,B108:48-50. ElO3 ICHIKAwA T,HANDA N,ISOBE S,et a1.Hydrogen stor- age properties in Ti actalyzed Li—N—H system EJ3.J Alloy Compds,2005,404-406:435—43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