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3卷第5期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VoI-33 No.5 Oct.2007 2007年1O月 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文章编号:1673—5196(2007)05—0001—05 机械球磨合成LiNH2及LiNH2+LiH的放氢性能 罗永春,李宗厚,阎汝煦,毛松科,康 龙 (兰州理工大学甘肃省有色金属新材料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50) 摘要:以LiH为初始原料,在室温下用LiH与氨气进行机械球磨原位化学合成LiNHz.将合成产物LiNHz与LiH 按摩尔比1:1球磨混合和改性,通过恒温放氢性能测试和TG及DSC热分析方法分析机械球磨改性后LiNHz+ LiH储氢材料体系的放氢规律;用x.射线衍射和Rietveld全谱拟合方法分析合成产物和放氢后固体产物.研究表 明,球磨改性后的LiNH2+LiH试样在230℃即开始放氢,在230 ̄340℃放氢迅速,放氢过程属于LiNH2与LiH 直接反应放氢;经吸放氢循环的LiNH2+LiH从320℃开始放氢,在340 ̄440℃放氢迅速,放氢时LiNHz首先分 解出氨气,氨气与LiH发生反应生成氢气析出. 关键词:储氢材料;L Hz;LiH;放氢性能;循环稳定性;热分析 中图分类号:1℃146.4 文献标识码:A Synthesis of LiNH2 by mechanical ballmilling nd hydrogen adischarging performance of LiNH2+LiH LUO Yong—chun,LI Zong-hou,YAN Ru-xu,MA0 Song-ke,KANG Long (State Key Lab.of Gansu Advanced Non-ferrous Metal Materials,Lanzhou Univ.of Teck,Lanzhou 730050,China) Abstract:LiNHz was chemically synthesized in situ by means of mechanical ballmilling the LiH as raw material in the atmosphere of ammonia at room temperature.The synthesized product was then ballmilled and modified together with LiH in molar ratio 1:1.The hydrogen discharging regularity of this 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 system was analyzed by means of hydrogen discharging test at constant temperature and TG/DSC thermal analysis methods.Combine XRD and Rietveld all—spectrum fitting method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synthezed product as well as the hydrogen discharging solid product.It was found that the sample of ballmilled and modified LiNHz+LiH began to discharge hydrogen at 230℃and reached the highest reaction rate at 230 ̄340℃,being a kind of direct reaction between LiNH2 and LiH.In the cycle of hydrogen absorption-desorption of LiNH2+LiH the hydrogen discharge began at 320℃and reached the highest reaction rate at 340 ̄440℃,the NH3 being first decomposed from the LiNH2 and then the hydro— gen being separated out through the reaction between the NH3 and LiH. Key words: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LiNH2;LiH;hydrogen discharging performance;circulation sta— bility;thermal analysis 氢能是公认的洁净能源,然而氢的安全、高效储 存问题制约了氢能的应用.在诸多储氢方式中,固体 材料储氢被认为是最安全、最有效的储氢方式.理想 的固体储氢材料储氢容量应达到美国能源部标准 (DOE标准:W(H)=:=6.5 A)或国际能源署标准 0(IEA标准:约砌(H)一5 )L1].近年来研究发现,在 收稿日期:2007—04—26 固体储氢材料中,锂一氮一氢体系材料的理论储氢质 量分数可达11.5 ,有望成为新型的储氢材料,因 而引起国内外研究的重视. 锂一氮一氢体系储氢材料最初由Chen Ping[幻于 2002年提出,认为Li。N作为可逆储氢材料可按下 式进行: Li3N 兰 Li2NH+LiH+H2 ̄T TT LiNH2+2LiH (1) 基金项目: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3ZS041一B25-017) 作者简介:罗永春(1964一),男,陕西韩城人,博士,教授 上式第1步反应的焓变为一148 kJ/mol,第Ⅱ步反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第33卷 应的焓变为一44.5 kJ/too1.其中第Ⅱ步反应的焓变 较小,具有 (H)一6.5 的吸放氢容量,较容易实 现可逆吸放氢,因而对LiNH。体系的吸放氢性能研 热分析实验采用NETZSCH STA 449C热重。 差热同步分析仪,TG与DSC测试均在50 mL/min 高纯氩气流及加热速度为10℃/rain条件下进行. 由于LiNH。与I iH极易与空气中水分反应而 变质,实验过程中除衍射数据采集与热分析装填试 样外,其余操作过程均在有氩气保护的手套箱中进 行. 究受到更多的关注.但该体系作为储氢材料放氢时, 一般或多或少存在氨气的释放,这是不希望出现的 现象,也是目前研究的问题之一[。 ] 关于LiNH2体 系的放氢过程目前主要有两种机理:一种机理认为 LiNH2与LiH直接反应生成H2[。 ],另一种机理 认为首先是LiNH。分解生成NH。,NH。再与LiH 2实验结果与讨论 反应生成H2l_6 J: 2LiNH2-.----- ̄-I i2NH+NH3十 叫(NH3)一37 (2) NH3+I iH—I iNH2+H2 叫(H2)一5.8 (3) 机械合金化和高能球磨是制备和合成高活性纳 米结构储氢材料的有效方法,但目前用机械球磨制 备LiNt{:+I iH储氢体系的放氢过程尚不明确.国 外已对该体系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I- ],但国内很少 有相关报道.为获得直接实验证据和明确该体系的 基本储放氢特性,本文通过机械球磨化学反应合成 LiNH。 4用高能球磨制备和改性LiNHz…t-LiH混 合物,并对I iNHz的热稳定性和I iNH。+l iH体 系氢循环前的放氢性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1实验 以LiH(叫(LiH)≥98 )、氨气(叫(NH。)≥ 99.999 )和氢气(叫(H2)≥99.999 )为实验原料, 在室温下采用行星式球磨机,将I iH置于球磨罐 中,然后反复抽真空,再通入0.3 MPa的NH。,在球 料比为30:l和转速为250 r/rain的间歇式球磨 (累计球磨达48 h)条件下进行原位化学合成 LiNH2. 将台成的LiNH。与I iH按反应式(1)中第Ⅱ 步产物以摩尔比1:1配料(为使两种原料充分混合 接触,让I iH比例过量。即1:1.2).为避免在球磨 混合过程中因温度升高导致试样放氢,在0.8 MPa 氢气气氛下以球料比为30:1和转速为250 r/rain 条件下进行间歇球磨混合,球磨累计时间为16 h. 将球磨后的LiNH。+LiH试样取一部分用自 制Sievert型“P-C-T”装置在295℃进行恒温吸放 氢循环,其中,放氢是在抽真空状态下(压力为250 Pa)进行12 h,吸氢则在5 MPa氢压下进行12 h.采 用热分析方法分析试样的放氢性能. XRD分析采用Rigaku D/max-2400X衍射仪, Cu靶Ka辐射,以阶梯扫描方式进行数据采集,扫 描范围为20=16。~80。,速度为4(。)/min.衍射数据 用Fullprofcnl软件进行Retvield全谱拟合分析. 2.1 LiNH2的合成 将球磨原位化学合成的LiNHz用x一射线衍射 和Rietveld全谱拟合方法进行分析,XRD衍射图谱 见图1,拟合结果如表1所示.由图1可看出,合成 产物中除存在极少量的LiH、中间产物LizNH以及 杂质I iOH和一不明确物相之外,合成产物的主要 物相是预期的LiNH。相.从表1可知合成产物中的 LiNH。物相相丰度为99.64 ,表明采用机械球磨 原位化学合成LiNH。的效果良好. LiNH. Li,NH LiOH LiH l0 20 30 40 50 60 70 80 2o1(。) 图1球磨合成LiNtt2的XRD及Rietveld全谱拟合图谱 Hg.1 XRD and Rietveld al1.-speetrum fitting pattern of synthesized LiNHz with ball-milling 表1球磨合成LiNH2的XRDRietveld拟合分析结果 Tab.1 Analysis result of XRD and Rietveld fitting of synthe- sized LiNlI2 2.2 LiNH2的热稳定性 将合成的LiNH。做加热过程中的T DSC热 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若LiNHz仅分解出氢气,其理论失重应为 8.7 ,由图2中TG曲线可知,在600℃时试样累 计失重为33.4 ,该数值比按反应式(2)的理论失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5期 罗永春等:机械球磨合成LiNHz及LiNH2+LiH的放氢性能 图2球磨合成LiNItz的加热分解1 DsC图谱 №2 Dsc pattern of synthesized LiNI-I ̄with ball- milling 重37 略低,由此可以推测LiNHz加热分解析出 的气体主要成分是氨气.在合成制备LiNHz过程 中,由于I iH并没有完全与NH。反应,且有LizNH 生成以及杂质Li0H的存在(从图1结果中可以得 2 O 2 4 6 8 O 2 4 6 8 O 到证实),同时还因LiNH。在装填过程中极易与空 气中水份反应而变质,从而降低了合成试样中 LiNHz的质量分数,致使加热LiNHz样品的实际 失重小于反应式(2)的理论失重.J.H.Yao[ ]研究 发现LiNHz在热分解过程中有一部分气体以氢气 和氮气的形式析出,这些因素都导致失重偏离理论 值.这表明单独的LiNH。在加热时不能完全释放出 氢气,而主要以分解出NH。为主. 图2中TG图谱表明,LiNH。从250℃开始分 解,在320℃左右分解明显加快.从图2中DSC曲 线中可以看出,在360℃时出现LiNHz熔融吸热峰 (LiNHz熔点为380℃左右[1。]),这可能是由于球磨 过程使试样微观组织尺度达到纳米级,导致球磨 LiNH2的实际熔化吸热峰低于380℃.而在470℃ 时出现的吸热峰可能是LiNH。分解出氨气的吸热 峰,J.H.Yao[1。]将LiNHz进行热分解,证实了在 470℃附近氨气析出量最大. 2.3 LiNH2+LiH在295℃吸放氢性能 研究表明,在反应式(1)中第1步放氢反应时, 氢平衡压力低,在255℃时平衡压力为0.01 bar[引, 而第Ⅱ步放氢的平衡压力比较高,在285℃平衡压 力可达到1 bar[引.本文中,将球磨改性后的LiNH。 +I iH试样在295℃进行吸放氢循环,并将不同循 环次数的试样经再次吸氢后与未循环试样进行TG DSC分析,结果分别如图3和图4所示.图3中,球 磨改性LiNHz+I iH的试样失重起始温度较低,而 循环试样失重起始温度较高.图4中,球磨改性 LiNH。+I iH试样出现两个吸热峰,第一个吸热峰 位于230 ̄370℃,第二个微弱吸热峰位于550℃附 近;而循环试样则出现三个吸热峰,第一个吸热峰位 于370℃附近,第二个吸热峰位于440℃附近,第三 个比较微弱的吸热峰位于550℃附近.随着循环次 数增加,循环试样的第一个吸热峰的强度和面积增 大,无论试样循环与否,在550℃附近均出现微弱吸 热峰.对球磨改性的LiNHz+LiH试样与经过吸放 氢循环后试样相比,其加热过程中的热分析曲线在 失重行为和反应类型或相变的热反应方面明显不 同. 440"C.,2 ,\0 1.0次循环 一一一 2.1次循环 3.5次循环 4.10次循环 5O l50 250 350 450 550 温度/℃ 图3不同吸放氧循环后LiNI ̄+Lill加热分解时的TG 图谱 №3 TG pattern of sample LjN地+LiH afta"hydriding cycled 230 12 a b 370℃ 440℃ 0 ∽ 口 ‘ ~ 蕞 3 , —~ 1.0次循环 2.1次循环 4 —、 3.5次循环 550℃ 4.10次循环 50 l50 250 350 450 550 温度/℃ 图4不同吸放氧循环后LiNI ̄+L诹加热分解时的 DsC图谱 №4 DsC pat ̄ern of sample LiNI-Iz+LiH after several cycles 当LiNHz与LiH按1:1.2混合时,若试样放 氢反应按式(1)中第Ⅱ步逆向反应放氢,则理论放氢 量应为硼(H)一6.2 9/6.从图3可知,未经吸放氢循 环的LiNHz+LiH试样在加热放氢时,其TG曲线 比较平坦,且存在以下几个失重区间:口~6(5O~23O ℃)、6~c(23O~37O℃)以及c~ (37O~6O0℃). 一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第33卷 从图4中可以看出,未循环试样DSC曲线在50~ 230℃吸热效应不明显,其对应于图3在该温度区 间失重高达3.6 /00,原因可能是试样物理吸附氢气 与氩气后的脱附失重.因此,试样实际放氢反应从图 量达到12%,与物理脱附失重0.9 差值为11.1 , 已超过理论放氢率6.2 和最大理论含氢率9.8%, 推测析出气体中氨气量比1次和5次循环试样高. 可能是在反复循环吸放氢过程中,未充分吸氢的 3中b点(230℃)开始,在6~f区间失重速度与失 重量均增加,这与Chen Ping; ]的分析测试结果一 致,根据其在图4中6~c区间对应的热效应吸热 峰,推测该吸热峰可能是LiNHz与LiH按反应式 (1)第Ⅱ步逆向反应放氢的化学反应吸热峰.贺益 I i。NH由于试样发生烧结现象导致吸氢不充分阻 隔了LiNH。与LiH的接触.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 阻隔程度增加,导致在高温区IJNHz分解出氨气. 随着气体吸放氢循环次数增加,I iNHz+I iH体系 的烧结现象加剧,图4中循环试样在370℃出现 胜[1 ]也曾推测这一阶段属于第一类放氢机理,即 LiNHz与LiH按下式直接反应放氢: I.iNH2+I iH—I NH+H2千 (4) 由于在这一过程中LiNH。逐渐被消耗并转化为 I izNH.因此,未循环试样在继续升温过程中的 DSC曲线在360℃处无I iNHz的熔融吸热峰,在 400 600℃升温过程中也并未出现如图2所示 LiNHz分解出氨气的吸热峰(470℃),但在550℃ 附近出现了较弱的LiH熔融吸热峰[ ],且无论试样 循环与否,在图4中均出现I iH熔融吸热峰.这在 图5的衍射图谱中也得到证实.未循环试样在600 ℃的累计失重为10.2 ,总失重量与物理脱附失重 3.6 差值为6.6 ,该值与按反应式(1)第Ⅱ步逆 向反应理论放氢6.2 接近,说明在加热过程中析 出气体的成分应该大部分是氢气. 从图3中TG曲线可以看出,对经过吸放氢循 环的试样,也存在物理脱附失重区域(50 ̄32.0℃)、 反应放氢失重区间(320~440℃)以及(440~600 ℃).图4中在50 ̄230℃,循环试样热效应并不明 显,其对应于图3该区间0.9%的失重,属于物理脱 附失重;反应放氢过程在320 ̄440℃内,试样失重 加快,这可能是因为在295℃时的放氢与吸氢循环 过程中,粉末试样出现烧结现象(本文实验中的 LiNH2熔点为370℃左右),由于试样中I iNH2与 LiH粉末颗粒接触较紧密,传热速度加快,故在320 ~440℃失重速度加快.对应于图4中的DSC曲 线,在370℃左右出现了LiNH2的熔融吸热峰,表 明在IJNH。熔点附近失重开始加快,推测此时的放 氢过程应该属于第二种机理,即LiNH。首先分解出 氨气,部分氨气再与I iH发生反应析出氢气.在600 ℃累计失重为9.2 ,与物理脱附失重0.9 9/6差值为 8.3 ,高于按反应式(1)第Ⅱ步逆向反应理论放氢 率6.2 ,说明在加热过程中析出的气体成分大部 分仍然是氢气,但有一部分氨气.这可以从图4中循 环试样DSC曲线在440℃附近第二个吸热峰予以 证实.经过10次循环的试样在600℃时失重累计总 LiNHz的熔融吸热峰面积随循环次数增加而增大, 也证实了这一规律.在440℃左右出现吸热峰,可能 是循环试样中LiNHz分解出氨气的吸热峰,其对应 于图3中10次循环试样在440℃左右失重速度和 失重量均增加. 在I i—N-H系储氢材料中,N元素是重要元素, 当析出气体中含有NH。时,则使体系中的N元素 减少,这是造成吸氢量减少的重要原因.如何使 LiNH。+LiH在可逆吸放氢时不析出N2是今后研 究L卜N—H系储氢材料的关键问题. 将球磨改性的LiNHz+I iH试样在不同温度 下进行恒温放氢12 h后进行XRD衍射分析,结果 如图5所示.图中A为球磨改性LiNH2+LiH试 样、B为295℃放氢产物、C为295℃放氢后再次吸 氢试样.D、E、F分别为345、410、600℃放氢产物. 2o1( 1 图5不同试样XRD图谱 Fig.5 XRDpattern ofdifferent samples 由于LiNH2和LizNH的XRD峰形相似,除了 在17.3。和19.6。附近IJNH。另有两个衍射峰以外, 其它位置的峰形都很接近[15,16].从图中可以看出, 在295℃恒温放氢12 h后,放氢产物中的LiNHz 和I iH减少,在17.3。和19.6。附近I iNH2的两个 衍射峰消失,证明LiNH2+LiH按反应式(1)的第 Ⅱ步进行放氢,同时生成Li。NH.从衍射图谱C看 出,295℃再次吸氢试样在17.3。和19.6。附近出现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5期 罗永春等:机械球磨合成LiNHz及LiNHz+I iH的放氢性能 ・5・ IANH。的两个衍射峰,证明该体系在295℃可以进 行循环吸氢.从345、410、600℃各温度的恒温放氢 产物衍射图谱可以看出,随着放氢温度的升高, I i NH逐渐增加并成为主要物相,即试样中的 IANH 与I iH放氢反应趋于完全.同时发现杂质 [3]CHEN P,XIONG Zhitao,I.UO Jizhong,et a1.Interaction be— tween Lithium amide and Lithium hydride口].J Phys Chem B, 2003,107;10 967-10 970. [4]IS0BES,ICHIKAWAT,HANADAN,eta1.EffectofTi cat- alyst with different chemical form on Li・-N・-H hydrogen storage properties[J].J Alloys Comp,2005,404—406;439—442. [5]LUO Weifang.(LiNHz-MgHz):a viable hydrogen storage sys— tem口].J Alloys comp,2004,381:284-287. [6]LUO w,SICKAFDOSE S Thermodynamic and structural I iOH部分转变为I i O.从图中各放氢试样衍射图 谱可以看出,I iH的峰强度基本上保持不变,说明配 料中过量0.2的LiH并未与放氢生成的LizNH按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Mg-LI.N—H hydrogen system口].J Al— 反应式(1)第1步逆向反应放氢. 3结论 采用机械球磨化学反应原位合成制得了纯度较 高的IANHz.纯I iNH 加热时基本以分解析出 NH。为主,其加热分解反应遵循2I iNHz—LizNH +NH3. 对初次球磨改性后的IANH +LiH加热时,分 解析出的气体产物主要是H ,放氢过程主要以第一 种放氢机理为主;IANHz+LiH经数次吸放氢循环 反应后,再次加热时,其放氢过程主要以第二种放氢 机理为主;由于LizNH氢化程度低,可逆吸氢反应 能力差,大量的I i2NH存在阻隔了I.iNH2与LiH 之间进行直接反应的放氢通道,这可能是导致循环 试样在加热时分解析出NH。的主要原因. 致谢:本文得到兰州理工大学“特色研究方向资 助计划”的资助,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13方守狮,懂远达.高容量贮氢材料的最新进展[J].自然杂志, 2001,23(5):259-262. [2]CHEN P,XIONG Z,LIN J,eta1.Interaction of hydrogen with metal nitrides[J].Nature,2002,420:302—304. loys comp,2006,407:274-281. [7]LENG H,ICHIKAWA T,HIN0 H.Hydrogen storage prop- erties in Ti catalyzed L_.N_H system 1[J].J Phys Chem B, 2004,108:8 763-8 766. [8]PINKERTON F.Decomposition kinetics of lithium amide for 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s[J].J Alloys Comp,2005,400:76— 82. [9] ICHIKAWA T,ISOBE S.I ithium nitirde for reversible hydro- gen storage D].J Alloys Comp,2004,365:271-276. 'IlO]BII LUR S,BENNO W,FARIDt ̄L,et a1.Metal hydride ma— terials ofr solid hydrgoen storage:A review[J].Int J Hydro Ener,2007,32(9):1 121-1 140. ,111]YOUNG R The rietvetd method I-M].London:Oxford U— niversity Press,1993. ,112]YAO J,SHANG C,AGUEY K,et a1.Desorption eharaeteris— tics of mechanically and chemieally modified LiNH2 and (I iNH2+“H)[J].J Alloys Comp,2007,432:277—282. [13] KAMORI Y,KITAHARA G,ORIMO S Synthesis and de— hydrading studies of Mg-N—H systems[J].J Power Sources, 2004,138:309-312. -114]中国能源学会氢能专业分会.第六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论文 集[C].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115] Y0sHITSuGU K,YASUAKI K.IR characteriaztions of lith— ium imide and maide[J].J Alloys Comp,2005,395:236—239. ,116]罗永春,唐朝辉,李宗厚,等.Li。N的合成及吸放氢性能研究 D].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7,33(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