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一单元诗词

第一单元诗词

来源:华佗小知识
课题 诵读欣赏 课时 1-1 授课时间 1、对于两首古诗,在交代清楚诗歌创作背景的基础上,着重欣赏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目标 教学 重难点 2引导学生采用诵读的方法,自主合作学习本文 前两首古诗 教学准备 小黑板 熟读三首诗 预习要求 教师活动方式、内容 题破山寺后禅院 教学重点: 体会景色幽静与作者内心宁静的合二为一。: 教学步骤 一、“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首句 “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境: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二、“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竹径”,竹林丛中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这两句用语精当,意境幽邃,成为历史读者赞赏的名句。“竹径通幽处”,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去描述诗意的书作“曲径通幽处”。 三、“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四、“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旁注 教师活动方式、内容 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和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五、小结: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的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 “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登岳阳楼 教学重点:欣赏洞庭湖阔大的气象,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介绍杜甫 杜甫 (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官至工部员外郎。后人也称“杜工部”。诗人迭经盛衰离乱,饱受艰辛,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为“诗圣”。 二、赏析 大历三年(768)冬天,杜甫从到了岳阳,登岳阳楼后作了这首即景抒情的优秀诗篇。这时杜甫已五十八岁,既老且病,生活异常穷困,心情是很郁闷的。诗人并没有停留在个人的不幸遭遇上,而是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并为国家的多难而叹息。诗一开始用极为自然的对偶句抒写登楼时的欢快心情,接着写登楼所见,仅十个字,概括地写出洞庭湖烟波浩淼的雄阔气势,意境开朗壮阔。后两联面对茫茫湖水,诗人忘却了个人的穷困之境而忧国伤时,深沉感人。这首诗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着相似的情感起伏线。 周总理,你在哪里 教学重点: 1、周总理与人民心连心,为人民、为鞠躬尽瘁的崇高品德。 2、这首诗运用“询问——呼唤——寻找——应答”的独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旁注 教师活动方式、内容 3、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 教学步骤: 一、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周总理,你在哪里》是一首现代抒情诗,是当代女作家柯岩为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而创作的。诗人从高度评价周总理光辉的一生入笔,对周总理的英灵急切地反复呼唤,反复寻问,反复倾诉了亿万中国人民的无限热爱和怀念的深情,直发了人民总理人民爱,人民总理爱人民的思想志情,这是全诗的抒情基调。在了解周总理一生丰功伟绩 二、掌握全诗的内容结构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旁注 三、体会作者构思的巧妙 四、 理解拟人,反复修辞方法的作用。 教 后 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