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创新研究——基于对8所高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创新研究——基于对8所高

来源:华佗小知识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Techn0logy(S0cia1 Sciences)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创新研究 ——基于对8所高校学生党员的调查研究 翟文艳 ,赵海琳 ,陈 靓 (中国矿业大学a.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b.团委,江苏徐州 221116) 摘 要: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新媒体环境的形成,既为教育模式、教育内容的创新和增强受教 育者的参与性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对传统教育模式、教育者自身素质和工作阵地建设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客观 上要求高校建立和完善全员参与的工作模式,提升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新媒体素养,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的教育 理论创新研究,构建和完善与新媒体环境相适应的工作保障体系,以实现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创新。 关键词:新媒体;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O5X(2014)03-0104—06 互联息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得我国高校的育人工作无可例外地被置于新媒 够凭借多样化的信息渠道获取更为丰富的新知识, 形成更为宽阔的思维视角;能够凭借最具开拓性和 创新性的思维和高校良好的学习实践平台,形成更 为敏锐的思维能力;能够摆脱旧有思维的,乐 于接受一切新思维、新观念、新理论,形成开放性较 体环境中。在这一新的环境下,高校学生党员的理 想信念教育也需要通过工作创新,提升工作成效, 从而有效地实现工作目标。 以新媒体环境为条件预设,笔者选择了8所高 校(其中省部属院校6所,市属院校2所;本科院校 6所,专科院校2所),围绕“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 念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 收回问卷580份,其中有效问卷486份,并通过对 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和相关研究资料的分析,形成了 强的思维习惯。在接受社会时事的各种传播方式 中,29.01 9/6的受访者将“报刊、电视宣传”作为最信 任的方式,23.66 的受访者将“新媒体网络信息” 作为最信任的方式。 二是崇尚自由,个性鲜明。当前,自由、平等、 竞争等元素越来越多地融人我国社会价值观念体 系,社会对个人奋斗成功典型的推崇,使得高校学 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工作 现状的基本判断和对推进工作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生党员更加注重自我个性的塑造和彰显,形成了崇 尚自由、个性鲜明的思想特点。在对“个人信仰形 成过程”的判断中,有64.88 的受访者认为这一 、高校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及 其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现状 过程应该是以个人意见为主,这其中还有15.43 的受访者认为“外界力量不应当参与”个人信仰的 形成过程。 三是兼容并蓄,甄别力弱。一方面,高校学生 党员出于对新知识、新观念的强烈渴求,逐渐形成 了兼容并蓄的思想特点,而另一方面,他们受知识 (一)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质现状 高校学生党员是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其既具有普通学生群体的共 性特点,又显现出区别于普通学生的个性特点。 首先,将高校学生党员置于普通学生的视角上 来看,其在政治思想上呈现以下几个共性特点: 一储备和政治阅历不足的,无法以“拿来主义”的 方式摈除负面的信息和观点,尚未能在政治思想上 是思想活跃,开放性强。高校学生党员,能 收稿日期:2014一O3一O4 修回日期:2O14—06~16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系统党建研究会课题“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以理想信念教 育为例”(项目编号:2013JYDJZZ—YB04017) 作者简介:翟文艳,女,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师,博士在读; 赵海琳,男,中国矿业大学团委助理研究员,硕士; 陈靓,女,共青团中国矿业大学委员会副,讲师,硕士。 2014年第3期 翟文艳,赵海琳,陈靓: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创新研究 105 形成较强的甄别遴选能力。在分析“当前高校学生 党员理想信念方面问题形成的主要诱因”时, 7O.16 的受访者认为是“社会现实中负面因素的 影响”。 四是乐于创新,动力不足。高校学生党员具有 较强的创新意识,乐于将个人的发展融于社会的创 新。但他们思想意识中的享乐主义因素消解了其 在意志品格和实践技能方面的提升动力。调查结 果显示,有18.52 的受访者表示会在“承受过大 的社会生活压力”时,“最有可能放弃主义的理 想信念”。 其次,将高校学生党员置于组织要求的标准上 来看,其政治素质呈现以下个性特点: 一是具有高度的政治参与热情,但价值取向复 杂易变。他们乐于关注并善于参与社会政治生活, 勇于通过自我政治意见的表达来体现和实现自己 的政治价值。但由于受到个人成长经历、意志品格 和理论水平差异性的影响,在价值取向和人生信仰 上又呈现出复杂易变的特点。调查中,将自己的 “人生信仰”界定为“实用主义”的受访者为5.76 , 有4.94 受访者认为自己没有人生信仰,甚至还 有1.44 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人生信仰是“宗教 教义”。 二是具有敏锐的政治感知能力,但理论判别素 养欠缺。他们对社会时事政治普遍具有较强的感 知能力,善用具有个性化的方式获取信息,进而形 成自己对社会政治生活独特的观点和观念。但他 们忽视自身理论素养提升,对社会时政信息的思考 浅尝辄止,缺乏借助科学理论进行政治判别的素 养。仅有14.4 的受访者“完整阅读过”15本(篇) 以上的“与党的理论知识相关的书籍”,仅有5O 的受访者能对全党要坚定的“三个自信”的内容正 确作答。 三是具有较高的政治参与能力,但先锋模范作 用弱化。他们普遍能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效 地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履行基本的政治义务。但 其自身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弱化也折射了其理想 信念的不稳定性。有7o.37 的受访者认为“学生 党员和普通同学的主要区别”是“能够充分发挥模 范带头作用”,但同时认为“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在理 想信念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宗旨意识、责任意 识和身份意识淡漠”的受访者比例达到了 62.35 。 四是具有较大的政治发展潜力,但宗旨纪律意 识淡漠。他们政治热情、政治敏感性和政治参与能 力方面的优势,使得其自身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使 其能够在党的组织中被委以重任。有7O.78 的 受访者认为自己和普通同学相比“应当将集体利益 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有69.55 的受访者认为自 己和普通同学相比“应当承担更多的任务和责任”。 但其宗旨意识和纪律观念淡漠的不良倾向成为其 政治潜力向现实能力转化的障碍性因素。有 45.88 9/6的受访者认为“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在理想 信念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主义理想信念 不够坚定”。更为典型的是,设定环境为“重大社会 危机和政治事件发生时”,只有53。7 的受访者认 为自己“一定会”“无条件服从党组织的要求”。 (二)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现状 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在个体所追求的价 值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一个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的整体。理想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 有实现可能性的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1],信 念则是“人们对某种思想理论、理想、美好未来深信 不疑,并把它奉为言行准则,以坚强的意志与决心 锲而不舍地追求的稳定的持久的精神状态”l2]。 、明确指出,高校学生要树立 的理想信念,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共 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而学生中的积极分子和学 生党员则要在更高的层次上树立“主义远大理 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l_3]。因此,现阶段 我国高校的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就是指高校教 育工作者在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 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促使大学生党员在树 立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 念的基础上,坚定树立并积极践行主义远大理 想信念的教育实践活动。 我国高校的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在过 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了较好的工作成效,但随着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 教育工作的实效呈现出下降趋势,出现了一些亟待 改进的问题。 首先,从高校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成果的现 实性来看,高校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状况呈现出以 下几个特点。 一是总体认同主义的理想信念,但理论认 知呈现表面化的趋向。从总体上看,高校学生党员 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在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形成 和学生党员主义理想信念坚守方面起到了积 极的促进作用。有22.22 的受访者认为在自己 的个人信仰形成过程中“学校教育”起了主导作用, 1O6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9月 有33.33 的受访者认为当前高校学生党员理想 信念教育工作的实效“非常明显”。在调查中,分别 有54.53 和32.1 的学生党员将自己的“人生信 仰”界定为“主义”和“社会主义”。但与此同 时,受访者中“首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时”, 没有阅读过《党宣言》的仍然占到18.31%的 比例,只有25.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对《中国 党章程》“十分了解”。 二是基本具备社会主义的政治自信,但实践选 择呈现模糊化的趋向。高校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 教育工作有效提升了学生党员的政治自信,但仍旧 未能化解其在现实生活中选择模糊化的倾向。在 评价“党成立以来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作用”的时 候,有82.3 的受访者坚定地认为是“功大于过”; 在回答“在中国主义能否会最终实现”的问题 时,选择“一定能够实现”和“应该能够实现”的比例 分别为6O.49 和24.69 。但是,分别有33.54 和31.48 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在“遭受不公正的社 会待遇”和“对社会发展目标实现失去信心”的时候 最有可能“放弃主义理想信念”;分别有 33.13 和5.97 的受访者“在重大社会危机和政 治事件发生时”,对“会不会无条件服从党组织的要 求”选择了“要视情况而定”和“符合个人期望就 会”。 三是主流保持入党动机的相对纯洁,但价值取 向呈现多元化的趋向。高校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 教育工作对学生党员端正入党动机起到了较为明 显的导向作用,使学生党员的主流保持了入党动机 的相对纯洁。在调查中,25.93 的受访者表示自 己“加入党组织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教育引导”, 55.56 的受访者认为“个人信仰驱动”是自己“加 入党组织的主要原因”。但同时,高校学生党员的 价值取向也明显地呈现多元化的趋向。一方面,分 别有12.55 和5.97 的受访者将“家人意愿实 现”和“社会竞争需要”作为自己“加入党组织的主 要原因”,另一方面,高达72.84 9/6的受访者认为 “当前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的主要问 题”是“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 其次,从高校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自身的有 效性来看,高校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还存 在以下几个需要改进的问题。 一是教育工作的理念相对滞后,互动沟通的力 度不够。多数教育工作者未能对学生党员理想信 念方面出现的新问题及其根源给予足够的重视,而 是依旧墨守陈规地以“权威者”和“布道者”的形象, 居高临下地以命令和要求的形式对学生党员进行 灌输式的教育。这使得双方无法通过思想观念的 交流实现工作有效性的提升。而在调查中,“座谈 交流”以29.O1 的最高选择率成为受访者“在思 想政治素质提升过程中,最乐于接受的教育引导方 式”。 二是教育工作的内容相对单一,宣教引导的引 力不强。教育工作的内容,一方面受到教育者自身 理论素养和工作艺术水平的,还没有能够实现 与时俱进的更新充实;另一方面也受到客观条件的 ,没有对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引导方式给 予足够的重视。调查中,29.22 的受访者将“教育 内容枯燥滞后”作为位列第二的“当前高校学生党 员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最应当改进的问题”。 三是教育工作的手段创新不足,信息传播的渠 道不畅。教育成效的提升,必须通过教育手段的创 新,寻求到学生党员最乐于接受教育信息的传播方 式。而调查中,“教育手段缺乏创新”和“教育形式 脱离实际”分别以45.47 和18.11 的比例,位列 “当前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最应当改进 的问题”的第一和第三位。 四是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滞后,服务保障的体 系不全。多数高校教育队伍的人员结构和能力素 养都急需优化提升,尤其是从事学生党员理想信念 教育所应当具备的专业素养,已经以7.2 的关注 率成为受访者心中“当前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 育工作最应当改进的问题”之一。而队伍建设软硬 件条件的投入不足,也影响了教育队伍保障体系的 建立和运行。 二新媒体的特点及高校新媒体环境形成 对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 (一)新媒体的概念及其传播特点 新媒体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 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在1967年首次提 出。“新媒体的‘新’是相对于‘旧’来说的,是指信 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传播手段的革新”_4]。因此, 新媒体应当是指区别于传统媒体的,基于互联 息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形成和发展的, 以数字信息为传播形式的,以有线和无线信息传播 网络作为传播介质的,以数字化多媒体信息终端为 信息互动收发平台的信息传播媒介。 新媒体由于其“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及时、大 量、交互等优势,时效性强,可以连续流动报道,广 泛集纳相关信息,提供多种信息形态,具有其他三 2014年第3期 翟文艳,赵海琳,陈 靓: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创新研究 107 大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5],而在传播技术和交流 工具方面实现了对传统媒体的超越,也在发展过程 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一是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和 互联性,新媒体既能够以电子版的形式实现对传统 媒体的传承,又能够基于新技术的应用拓展更多的 移动信息收发平台,同时还能够实现各类平台之间 点对点的信息互通、互动。二是传播对象的开放性 和平等性,传播技术所决定的网络化结构,使传播 网络上的任一节点上的组织和个人都可以实现信 息的处理和发布,同时信息内容及其传播方案的生 成不再具有固定的中心点,“不同主体之间的信息 交流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完全互动,每个参与主体都 能平等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参与主体不能控制 话语权,,L 。三是传播方式的即时性和互动性,新 媒体的开放性和互联性,决定了其信息传递可以在 任何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向任何向度进行传播;而 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对其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 工处理后进行反向反馈和多向传播。四是传播内 容的海量性和冗杂性,新媒体传播网络的开放性决 定了其可以在短时间内生产出海量的信息,但由于 这些信息中绝大多数是未经筛选和甄别的,因此其 所传播的信息又具有较高的重复性和较低的可 信度。 (二)高校新媒体育人环境的形成 当前,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已经在高校 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个方面得以体现。 无论是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是社会交往的方式,都 融人了新媒体技术的因素,“手机和网络是最受师 生欢迎和使用频率最高的新媒体”_7]。从知识技能 的学习来看,在第一课堂学习之外,“大学生获取信 息的途径,62 的信息来自新媒体”[8],新媒体网络 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主要的渠道;从 社会交往的方式来看,一项针对大学生新媒体使用 情况的调查显示,“发短信和打电话、聊QQ成了大 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主要沟通手段,分别以74.1 和63.7 的比例位居前列。而免费电子邮箱的大 面积铺开,使得E—mail交流方式也获得20.1 的 比例”_8],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会交往的重要 渠道。 (三)高校新媒体环境对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 育工作的影响 高校新媒体环境的形成,一方面对学生党员理 想信念教育工作传统体系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 件支持,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工作 体系的原有优势。 首先,高校新媒体环境为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 育的手段创新拓展了渠道。 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手段的创新,应着 眼于学生党员群体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在调查中, 有47.74 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对中国党相关 知识了解的主要途径”是“网络信息”,有24.28 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思想政治素质提升过程中, 最乐于接受的教育引导方式”是“新媒体平台展 示”。与此同时,还有20.99%的受访者将“当前高 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方面问题形成的主要诱因”归 结于“高校教育工作失当引发的逆反心理”。因此, 高校应借助于已经在校园内外普及应用的新媒体 网络传播技术,用学生党员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播教 育引导信息。 其次,高校新媒体环境为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 育的形式创新搭建了平台。 有19.96 的受访者认为“新媒体网络教育” 是“当前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最有效的途 径”,表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媒体平台创建和运行 已经成为学生党员的迫切需要。而校园内新媒体 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则为此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 础。因此,高校应当把握好学生党员主观需要和校 园新媒体环境客观条件之间的契合点,通过新媒体 教育平台的创建和运行,推进教育工作形式创新。 再次,高校新媒体环境为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 育的内容创新提供了支持。 高校新媒体信息平台能够支持教育者和教育 对象都能够利用其展示和宣传自己的理论研究成 果,实现教育内容的及时更新。因此,在高校能够 提供科学管控的前提下,高校新媒体环境的形成有 助于为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提供规模更加庞大、 形式更加新颖、观念更富新意、影响更加直接的教 育内容。有23.66 的受访者表示“新媒体网络信 息”是其最能够信任的“社会时事信息”传播方式。 最后,高校新媒体环境部分消解了学生党员理 想信念教育传统工作体系的优势。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工作体系在依然保持着原 有的工作优势。分别有32.3 和24.49%的受访 者将对个人信仰形成和变动影响最大的因素归于 “思想理论课堂教学”和“政工干部(含辅导员、班主 任)教育”;24.69 和13.37 的受访者认为“当前 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最有效途径”仍然是 “党校课堂教育”和“教师干部面对面交流”。但高 校新媒体环境的形成,无论是从教师知识权威的保 持,还是从信息获取渠道的占有,无论是从信息的 lO8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o14年9月 生产、处理和传播,还是从理论观点的互动交流,都 部分消解了传统工作体系的优势。调查中,有 50.41 的受访者认为“当前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 念方面问题形成的诱因”是新媒体网络负面信息的 影响。 三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基于 新媒体环境的改进策略 (一)提升教、学双方的新媒体素养,运用新媒 体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首先,要着眼思想观念的转变,使双方都主动 将新媒体平台纳入到理想信念教育的视野中。高 校要通过多种学习体验活动提升双方的新媒体素 养;要使双方都能够充分认识到,并且能够创造条 件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在教育工作中的优势;要使 双方认识和接受新媒体校园环境下教育学习过程 中教学关系的互动转变,调整自我心理状态以适应 新环境的要求。 其次,要着眼规则意识的树立,使双方都自觉 遵守新媒体校园网络环境中的行为准则。高校要 将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和新媒体素养教育相结合, 以学生党员和党务工作者为教育重点,开展新媒体 网络法律法规教育,并使其树立起遵规守纪的意 识,自觉遵守新媒体行为规则并主动监督和抵制他 人的违规言行。 再次,要着眼使用技能的提升,使双方都不断 增强利用多媒体平台进行教育学习的能力。高校 要科学制定教育培训计划,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 者,借助理论讲授和实践体验两种方式,逐步提升 双方新媒体平台的使用技能,使其能够得心应手地 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学习方式。 第四,要着眼创新能力的提升,使双方都能够 在利用多媒体平台的过程中探索出新的教育学习 模式。高校要从导向上营造鼓励学生党员和 党务工作者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推动教育学习模 式创新的浓厚氛围,要聘请专业导师进行必要的指 导,推动双方在教育学习的内容设计、渠道选择和 成效评估等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实践。 (二)推动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新媒体 虚拟网络平台教育与实践服务锻炼平台的结合,实 现两类教育平台优势互补 首先,从“虚”、“实”平台互补的必要性来看。 目前高校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尚停留在主观 的概念层面,无法在现实中实现体验式的学习感 知。而学生党员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却始终无法脱 离现实生活的影响。因此,要借助高校开展的社会 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党员通过实 践锻炼的体验式学习,验证新媒体虚拟网络平台中 所学所知的真实性,加深对所学所知的理解。 其次,从“虚”、“实”平台互补的可能性来看。 一方面,高校绝大多数学生党员和党务工作者都已 经将多媒体网络平台作为学习、交流党的理论知 识,推进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载体之一。另一方 面,高校已经普遍建立的大学生实践活动平台为学 生党员理想信念实践体验式教育引导活动提供了 条件保障。同时,多数高校党务工作者也都承担了 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挂职锻炼等方面的教育 和指导工作,这也为两个平台建立了互补共通的 桥梁。 (三)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的学生党员理想信念 教育工作的制度创设和实施,净化、优化教育工作 的校园环境 首先,要建立促进新媒体平台与传统宣教工作 体系融合的制度体系。高校要科学分析传统宣教 工作体系和新媒体平台的优劣,立足于学校自身的 特点,探索和建立有利于推动两者优势互补、共通 融合的导向性的制度体系,促进两者合力的发挥。 其次,要建立新媒体网络宣教体系运行的监督 管控工作制度体系。高校要从制度预设上确保融 合后的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综合体系,能 够有效过滤有害信息,能够有效引导和管控导 向,准确评估宣教成效,调整和优化宣教工作体系。 再次,要建立新媒体网络信息传播行为规范及 违规追责制度体系。高校要积极教育引导学生党 员自觉遵守网络道德,恪守网络行为规范,促进新 媒体网络文明风气的营造和传播。同时,高校也要 制定出科学规范的网络言行追责制度体系,以明确 学生党员和党务工作者在新媒体网络平台上学习、 教育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规追责的规则。 (四)整合优势资源,科学规划和推进基于校园 新媒体环境的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体系 建设 首先,要整合物质资源,促进学生党员宣传教 育工作保障体系建设。高校要按照新媒体和传统 宣教工作体系融合运行的要求,将校内外一切可以 利用的诸如活动场地、教育教学设施和后勤保障条 件等物质资源进行系统的整合,实现工作可用资源 的优化配组。 其次,要整合人力资源,推进学生党员宣传教 育工作队伍效能提升。高校要对完成教育引导工 2014年第3期 翟文艳,赵海琳,陈靓: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创新研究 1O9 作所需的人力资源进行科学的评估,并以此为基础 对现有校内外可以利用的人力资源进行统筹整合, 既要注重个体优势的充分发挥,又要兼顾整体结构 的合理配比。 其变动情况实现工作的动态优化。高校要从新媒 体网络平台和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队伍两个层面建 立起能够完成相关信息初步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 作的信息集成体系,并依据这一体系的信息反馈, 为教育引导工作模式的调整、创新和优化提供动态 的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叶笃初,卢先福.党的建设词典[M].北京: 党校出版社,2009:5. 再次,要整合品牌资源,增强学生党员宣传教 育工作的受众吸引力。高校要着眼于校内和校外、 网上和现实以及有形和无形等多领域、多层面的品 牌资源,既要能使现有品牌资源在短期内形成学生 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强大助推力量,又要着力 创建和培育一批新的品牌资源,以确保工作成效稳 步提升。 (五)持续推进专项工作的理论研究,通过动态 [2]黄蓉生,邓卓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专论[M].北京: 文献出版社,2005:285. [3]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 见.中发[2004]16号文件[z].2004—08—26. 化、常规化的调查研究促进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 工作扬长避短 [4]施欢欢.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 上海:复旦大学,2012:5. 首先,要组织协调校内外高水平专家学者和政 工干部,定期开展专项工作理论研究,为工作创新 提供理论支持。高校要有计划地将校内外在学生 [5] 田晓明,苗国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成因与 对策[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4O一42. 党员理想信念教育领域具有较高理论研究水平的 专家学者和具有较为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积累的政 [6]孙珊.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 策——基于淮安市高校的问卷调查[D].上海:华东 工干部吸纳到理论研究队伍中,以学生党员理想信 念的基本状况、教育工作成效和工作创新方向等作 为调研主题,组织开展系统化的调查研究,推动工 作理论创新。 其次,要建立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成效信息 集成体系,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专题调研,依据 师范大学,2012:8. [7]张菁燕.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 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41. [8]高爱芳,高卫松.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调查分析及德 育引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132. Innovative Study of Ideal and Fai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s Under New Media Environment Based on Investigating 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s from Eight Colleges ZHAI Wen—yan ,ZHAO Hal—lin ,CHEN Liang (a.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b.Youth League Committee,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 221116,China) Abstract:The formation of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for the ideal and fai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s provides sou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innovation of educational patterns and content and for the enhancement of students’participation.It also challenges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patterns.the educators’qualifi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work foundation.Thus,objectively colleges are required to build and perfect the work patterns of all staff participation,to improve the new media accomplishments of the educators and the educated,to enhance the innovative studies of educational theories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and to construct and perfect the working assurance system adapting to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innovation of ideal and faith education of student Party members. Key Words:new media;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s;ideal and faith education;innova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