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野菜
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理论授课教案(首页)
授课日期 班 级 任课老师 米扬 课程: 语文 课题: 故乡的野菜 教学目的要求:
1、体会课文平和冲淡、舒卷自如的艺术风格; 2、体会课文趣味性与知识性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 3、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儿时生活的眷念之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课文趣味性与知识性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 2、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儿时生活的眷念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平和冲淡、舒卷自如的艺术风格; 授课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引导法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多媒体教学设备):
语文教学参考资料 多媒体 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 野菜 写作重点 引用文献资料 荠菜 采集乐趣和风雅习俗 童谣、《西湖游览志》、《清嘉录》 黄花麦果 形态特点和作糕方法 童谣 紫云英 药用价值和采花情形 《俳句大辞典》 1
教学环节 及时间分配 课前准备 2分钟 复习旧课 5分钟 导入新课 3分钟 讲授新课 3分钟 5分钟 13分钟 教 学 内 容 课前准备 检查出勤;强调纪律 复习旧课 1、《都江堰》塑造了李冰父子怎样的形象? 2、都江堰的历史文化价值有哪些? 导入新课 周作人说:“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余秋雨说:“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我们也曾读过许多与故乡有关的作品,如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与乡情有关的成语:落叶归根。故乡在每个人心中都有着很重的份量,每个人对故乡也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回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周作人,看看他在《故乡的野菜》中都描绘了哪些内容。 新课讲授 一、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4年2月,发表于同年4月5日的《晨报副镌》。当时作者担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住在北京西城新街口南八道湾十一号。文中所指故乡指浙江绍兴。 当时五四的高潮已过,周作人感到梦想破灭的悲哀,他的思想和艺术情趣开始发生变化。他不愿再作大时代的“弄潮儿”,而想追求一种平淡自然的隐者生活。学习本文,要体会作者对清淡而甘香生活境界的追求。 二、作者简介 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现代散文家、翻译家。鲁迅之弟,周建人之兄。周作人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是《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之一。五四运动之后,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语丝》周刊。他在新文学理论的倡导及创作实践两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作作品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等,回忆录《知堂回想录》,文学史料集《鲁迅的故家》《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鲁迅的故家》《鲁迅小说里的人物》《鲁迅的青年时代》,另有多种译作。 三、整体感知 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 第1段:淡淡的笔墨掩盖起浓浓的乡情。 第2段:由妻子说西单有荠菜,引起对荠菜、对故乡的追忆。 第3、4段:介绍黄花麦果。 第5段:介绍紫云英。 2
教学方法 复习法 引导法 讲授法 介绍法 朗读法 提问法
教学环节 及时间分配 7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教 学 内 容 四、深入研究 1、这篇散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作者在文中想起了哪些野菜? 明确:通过对家乡野菜的描写,勾勒了一幅幅浙东古朴清纯的民俗 画卷,表达了对故乡的怀想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写了三种野菜: 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 2、研读第1段,思考下列问题。 课文开头说“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但从课文来看,他最看重哪个故乡?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最看重这个故乡?作者为什么要这么 写?(P27思考与练习二) 明确:作者更看重的当然是儿时的故乡。尽管他说“故乡对于我并 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但对故乡的几种野菜都念念不忘,写得还 那么富于情趣,无形中透露出用情之深。 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其实, “故乡”与“家乡”的界定,就隐含了故乡之思。 教学方法 提问法 阅读法 阅读法 提问法 讨论法 3、研读第2-5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在介绍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等三种野菜时各有哪些侧重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P27思考与练习三) 明确:介绍荠菜时,重点写采集的乐趣和有关荠菜的风雅习俗; 介绍黄花麦果时,重点写它的形态特点和用菜作糕的方法; 介绍紫云英时,重点写它的美丽、药用价值和人们采玩菜花的情形。这样写避免了重复单调,使文章变化多姿,生动活泼。 (2)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P27思考与练习四) 明确:第2段写荠菜,说吴地与浙东风俗不同,凸现了故乡的与众不同。 第3、4段写黄花麦果,将茧果与“草饼”对比,浙东风俗与东洋风俗对比,现在北京的果糕与儿时吃的相比,突出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儿时生活的眷恋。 (3)文中引用了童谣和《西湖游览志》《清嘉录》、日本《俳句大辞典》中的句子。这些引用有哪些好处? 明确:引用童谣,使得文章野趣十足。引用《西湖游览志》和《清嘉录》中的句子,以古证今,从历史纵向的角度把浙东的民俗推广到深厚的文化背景里去。引用日本《俳句大辞典》是由于作者独特 阅读法 讨论法 3
教学环节 及时间分配 7分钟 10分钟 课堂小结 2分钟 布置作业 1分钟 教 学 内 容 的生活体验,喜欢以东洋的习俗与中土的进行比照,同时体现作者 渊深的常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又把浙东的民俗放置在一个横的文化比较的剖面了。 这样写,就使得本文雅趣与野趣融合,提炼出闲适冲和的艺术真趣,是周作人散文的个性和灵魂。 五、写作特点 1、平和冲淡 作者由荠菜想到家乡吃荠菜的风俗,进而想到其它几种野菜以及与之相关的民俗,作者一一道来,如数家珍,看似家常口谈,其实却蕴含着对家乡的极大热爱。没有这种热爱,不会对这种小事有如此深刻的记忆;没有这种热爱,不会对这些上不得台面的东西有这般钟情。作者在看似不经意的闲谈中表达无限的深意,这正是作者行文的风格特色——冲淡平和。 2、趣味性与知识性融为一体 3、文笔舒卷自如 4、语言涩而有味 六、拓展延伸 本文通过写野菜,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淳朴清淡的浙东民情俗画。风土人情,往往带有典型的地方文化色彩,诸如乡村特有的景致、生活习俗、婚丧嫁娶、节日庆祝、迎来送往、邻里相处、穿戴服饰等等。试选取你家乡的某一风俗,写出它的独特之处,篇幅在300字左右。(P287思考与练习六) 学生写好之后互相交流,选派代表展示。 课堂小结 周作人的散文呈现出平和冲淡的风格,具有闲话体散文的特点,表现出一种耐人咀嚼的“闲话风”与“简单味”。在叙述上像拉家常,由一件事想到相关的另一件事,很随意地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又无不成趣,使人们如品香茗,回味无穷。 布置作业 完成习题册《故乡的野菜》 教学方法 讨论法 练习法 归纳法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