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路基质量通病的成因及防治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道路工程建设逐渐增多,国家对如何修建高质量道路,如何维护市政路基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路基,是道路安全使用的基础,本文就市政路基常见问题展开例举分析,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市政路基 通病 分析 防治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路基是路面的基础并与路面共同承受车辆荷载,包括填方路基、挖方路基和软基处理三种形式,作用是拥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保证路面平顺,不出现较大扭曲、断裂现象。但是,近年来市政交通道路质量不好的问题现象频发,根本原因在于路基在修建设计之初考虑因素不全面和监管不力。防治办法就要对症下药。 2.市政路基通病及成因分析
我们知道,影响路基的损坏是受力不均和腐蚀所造成的。主要原因还是受力问题。路基自身除了承受路面自身重量外,更重要的是受到车载动量影响及周围土层变化的拉伸挤压。 2.1通病特征
路基通病表现为:路基局部沉降;局部纵横向断裂;路基局部严重扭曲;路基滑动;部分山区地带还包括路基边坡段坍塌等。这些通病导致的结果不言而喻,严重影响市政交通,严重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2原因分析
路基原因分析从施工设计、自然因素、专业检修三方面逐一分析 2.2.1施工设计方面
我们发现,在市政路基建设中,路面出现问题,追查原因最多的不是自然环境、突发情况,而是在施工和设计,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如填筑顺序不当、排水设计不合理、填料不净、路堤填土高度不够、断面尺寸设计不合理等。
我国早在1996年颁布的《公路路基实施技术规范》中明确规定了路基设计和施工的各项标准,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不断加快,道路建设需求增高,任务时间紧,为了赶工期,设计纰漏层出不求,施工潦草。市政路基出现问题很大一部分来自人为,根据目前现有技术,绝大多数路基建设在理论上都是满足各地区实际情况的,对路基的使用年限都可以科学论证的。设计施工纰漏点在于对路堤、路堑的区别对待上。这些可以参见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颁布的行业标准《公路路基实施技术规范》,例如,其中对土方路堑施工办法的一项规定表明:路堑开挖中,如遇土质变化需修改施工方案及边坡坡度时,应及时报批。土方开挖不论开挖工程量和开挖深度大小,均应自上而下进行,不得乱挖超挖。严禁掏洞取土。在不影响边坡稳定的情况下采用爆破施工时,应该送交审批。当遇到地下水时,放土位置、开挖深度都有明确规定。最重要的是遇到复杂情况应对时都有一句标注,即:送到相关部门审批。可想而知,如果各别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将遇到的问题逐一上报审批,肯
定会耽误交工期限。虽然在2007年新颁布方案中,为适应我国道路建设任务重而多的形势,提出了去繁就简的思路,鼓励大胆创新,但这并不是说可以偷工减料。 2.2.2自然环境方面
当然,设计施工经常出现纰漏与自然环境复杂多变也分不开。有的工程地形条件相当复杂,水纹影响在突发事故中占多数。例如,路基下沉和边坡坍塌现象,在山区城市,处于高寒地区城市,或正值雨季,洪水、降雪,自然灾害频发,对路基经常产生冲击,再加上车辆在路面反复作用,路基不同位置抗压水平改变,路基弹簧现象高发,即路基下沉上抬,出现断裂。此外,排水不当,路面积水严重,冲击腐蚀路基材质,这时,对路基设计人员,施工方就提出更高要求,有效排水、防水措施在路基建设中往往是一大难题。 2.2.3专业检修
路基建设完成后需要定期检查保养,市政人员疏于管理,导致小的隐患不及时发现、修正,长久酿成大患。同时对于与桥梁、隧道相接的路基,特殊地段,要对车辆限速、限载,对车流量应控制在科学范围内。提高公民意识,例如,低洼处不应高速行驶,由物理学常识可知,汽车由于向心加速度原因,将加大低洼处路基受力,而一些监管部门却不在该地区架设减速牌,长此以往,路段必会出现崎岖、凹陷,导致交通事故。 3.防治与应对办法 防治办法来源于问题成因
3.1施工设计阶段
设计施工是路基长久使用的根本保证。首先,设计阶段,严格按照最新颁布的城市路基建设技术规范,应当做到,施工前详细做好地质勘探调查,包括地形地貌、土层水文质样调查。预实验处理,评估论证。其次,施工阶段,严格按照标准,施工顺序明确,排水措施,填料监管,遇到突发情况下雨、降雪等修订设计方案和施工程序。
3.2自然灾害即特殊自然条件应对
降雨防洪措施包括:路基边坡修筑排水槽、侧沟等、地下渗水井,山区地带设立挡土层、防护等;防风沙、防冲刷措施包括:绿色防护林、周边种草防治水土流失;加固措施包括:桥梁、隧道地区建设护坡、支柱、明洞等,在重要路段设置过渡段;防热胀冷缩措施包括:采用抛石路基和抛石护坡结构,对于高寒地区,可参照西藏铁路防冻土技术运用到市政普通路基建设思想中来,如以桥代路的思想。目前,我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建设就是使用的这种思想,不仅防冻土,而且对地质松软的土层也可采用这种办法。 根据不同地区,简单列举如下防护措施(1) 受水纹影响较大地区路基 应事先查明洪水情况和路基基底有无泥沼、软土地层;浸水路堤边坡防护高度应考虑设计水位和壅水高,对于水面宽阔河滩、海滩还应考虑浪袭和余高;软土地基应采取基底稳定措施。(2)软土、湿地类型地区 填筑前应该排尽地面水,保证基底干燥,具体措施包括碎石桩、塑料排水板、碎石桩、轻质路堤等。遇到具体
问题各项技术应当配合灵活使用。(3)风沙地区路基 施工时期应选择条件温期,填土用料宜采用粘土,路基压实。周边建有防护栅栏和防沙林。(4)黄土路堤 边坡应当顺刷,防止路表水冲刷;对黄土陷穴处理要做好填埋排水措施。(5)多雨地区 严格按照技术标准施工,挖除湿土,改用石渣、石块分层填埋。完成后可覆盖沥青等进行防水,坡脚应该设置大的石砌边河,用来防水。(6)季节性冻土路基 保温方法包括:改善路面结构 改善路基土层将临界土层以上改用材质好的填料填充。(7)岩溶地区路基 溶洞影响较大,影视溶洞情况采取盖板填实、封闭加固等措施。(8)其他地区 如崩塌岩地区、滑坡地段,应采取防护坡手段,处理好地下水,做好排水工作。
3.3长期维护与检修
路基工程需要进行各项检测验收,在检测验收的过程中,对挡水系统、排水系统定期检查。对路基路面的修整,应定期派出工作人员,对断裂处及时修整,对边坡受到冲刷、损毁,及时加固,补齐。其次,对特殊地段,要设立警示牌,限速限量,超载现象要严肃惩罚,以此来减少车载动量对路基的扰动。最后,路基工程建设与维护离不开技术监管,市政路基通病的应对关键在于技术人员的责任心。加强规范操作,法制监管,才是重中之重。 结语
国家经济发展,交通负担也越来越严重,路基质量安全也越来越重要。对于市政路基建设中的通病防治和控制,关键在于技术规范
和法制监管上,即由专业的技术人员对不同地区,不同情况做好详细科学的论证,提出严格的技术标准。施工时,根据要求,按步骤施工。最后,多调查,多总结,多试验,才能对市政路基质量通病做到有效控制和规避。 参考文献:
[1]周峰岩,赵作锋.三维地震勘探在复杂山区煤矿的野外采集方法[j].激光源技术与管理,2006,06,18-19.
[2]邓学钧.路基路面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3]交通部第一公路工程总公司,国家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33-95)[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33-9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