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146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146

来源:华佗小知识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146

(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3,分数:26.00)

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 (分数:2.00)

A.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C.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 D.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解析:解析: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

3.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 ) (分数:2.00)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 B.物质与意识相互决定

C.物质受意识制约,意识影响物质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完全受物质制约

解析:解析: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 4.唯物辩证法中包含着丰富的理论内容。其中,它的实质和核心是( ) (分数:2.00) A.质量互变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 D.联系的观点

解析:解析: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一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 5.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的是( ) (分数:2.00)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 D.社会规律

解析:解析: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出现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这一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

6.牛顿说:“假如我能够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这句话肯定了( ) (分数:2.00) A.感性认识的作用 B.理性认识的作用 C.直接经验的作用

D.间接经验的作用 √

解析:解析: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所以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法来获取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题干中引用牛顿的一句话,意在强调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作用。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 7.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 ) (分数:2.00) A.谬误 B.理论 C.真理 √ D.相对真理

解析:解析: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逻辑证明( ) (分数:2.00)

A.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 √ B.与实践标准一起构成检验真理的标准 C.可以代替实践标准

D.是根据前提条件推断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因此是主观标准

解析:解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逻辑证明是根据前提条件推断出某种结论的思维过程,它是探索真理、论证真理和扩大真理范围的重要手段,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但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因为逻辑证明只能证明前提条件与结论的一致性或自洽性,而不是证明它的真理性,即不能证明它们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否一致。同时,逻辑证明中使用的逻辑法则,也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获得真理性。B、C、D表述有误,不选。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 9.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是( ) (分数:2.00)

A.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B.坚持真理和创造价值 C.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D.知识活动和审美活动

解析:解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

10.在生产关系中处于决定性地位,并构成全部生产关系基础的是( ) (分数:2.00) A.生产力 B.生产资料

C.生产资料所有制 √ D.生产者

解析:解析: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 11.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是( ) (分数:2.00) A.自然经济 B.商品经济 √ C.集体经济 D.产品经济

解析:解析: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

12.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在消耗过程中( ) (分数:2.00)

A.能够转移自身的价值 B.能够保存自身的价值 C.能够获得新的使用价值

D.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

解析:解析: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货币所有者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能够获得剩余价值,货币也就转化为资本。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 13.下列不属于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基本形式的有( ) (分数:2.00) A.借贷资本输出 B.生产资本输出 C.商品资本输出 D.私人资本输出 √

解析:解析: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商品资本输出,D不属于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

二、 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6,分数:32.00)

14.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5.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 ) (分数:2.00)

A.马克思主义哲学 √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C.科学社会主义 √ D.空想社会主义

解析:解析: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

1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表现在它实现了( ) (分数:2.00)

A.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C.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D.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

解析: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在内的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D。

17.实践有其基本形式,包括( ) (分数:2.00) A.生产劳动实践 √ B.社会实践 √ C.科学实验 √ D.兴修水利

解析:解析: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一是生产劳动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 二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即

人们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 三是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是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与科学实验一样,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 D属于无中生有。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

18.关于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表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分数:2.00)

A.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 B.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C.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 D.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

解析:解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B颠倒了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选。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CD。 19.关于人与客观规律的关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有( ) (分数:2.00)

A.人们能够发现规律,并进一步认识规律 B.人们可以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 √

C.人们能够利用合规律的认识来指导实践,为人类谋利 D.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完全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

解析:解析: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又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人们在实践中可以认识或发现规律,并利用这种合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为人类谋利的目的。人们还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故B、D两个选项表述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D。

20.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 (分数:2.00)

A.认识仅仅是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

C.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

解析: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其主要内容是: 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任何认识都是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对客体的反映,都是以观念形态再现客体的特征、本质和规律; 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既有客体对主体的作用,更有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A说法过于片面,认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主体对客体的作用,故A不选。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CD。

21.认识要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需要具备的因素有( ) (分数:2.00)

A.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 √

B.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 C.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D.要把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求和利益结合

解析:解析: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

为理性认识。也就是说,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C、D属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不符题意,故不选。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 22.价值的特性包括( ) (分数:2.00) A.客观性 √ B.主体性 √ C.社会历史性 √ D.性 √

解析:解析:价值的特性: 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包括人的需要、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以及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客观性; 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这是因为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否具有价值及具有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的关系,也不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的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关系; 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这是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了社会性和历史性; 第四,价值具有性。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由于其结构和规定性又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性或全面性。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 23.改造主观世界包括( ) (分数:2.00) A.改造自然界

B.改造人们的认识能力 √

C.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 D.核心是改造世界观 √

解析:解析: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人们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核心是改造世界观,即改造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A属于改造客观世界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不选。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CD。 24.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包括( ) (分数:2.00)

A.没有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 B.没有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 C.忽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D.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 √

解析:解析: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 一是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二是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A、C的说法颠倒。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D。

25.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具体包括社会的( )

(分数:2.00) A.经济形态 √ B.政治形态 √ C.意识形态 √ D.文化形态

解析:解析: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 26.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主要包括( ) (分数:2.00)

A.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 √ B.用和平手段征收农民土地

C.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 D.用暴力手段掠夺商人的财富

解析:解析: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用暴力剥夺农民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它在英国最为典型;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重要方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C。 27.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所带来的消极后果有( ) (分数:2.00)

A.导致垄断的发生 √

B.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

C.自发调节资源配置,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 D.刺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解析:解析: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 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进步; 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 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状况,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D是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表现,不符合题意,不选。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 2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主要有( ) (分数:2.00)

A.国家与私人共有的合营企业 √ B.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 C.国家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 D.国家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

解析:解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 一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二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三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订货、提供补贴等; 四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宏观调节主要是国家运用财政、货币等经济手段,对社会总供求进行调节,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目标。微观规制则主要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垄断,保护竞争,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

29.无产阶级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这是因为无产阶级是( ) (分数:2.00)

A.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的 √ B.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 √ C.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 √ D.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

解析:解析: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实现的。无产阶级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是不同于以往一切的最新类型的。无产阶级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无产阶级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 第二,无产阶级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 第三,无产阶级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只有全人类才能自己,它的阶级利益同所有其他劳动者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 第四,无产阶级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