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

来源:华佗小知识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

谢景红 中方县城北中学

[内容提要]新时代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它不仅增大了教学容量,而且激发了学生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变革,这不仅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方式及思维方式。本文从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程整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出发,提出各学科教学中如何实现现代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及措施。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 学科教学 课程整合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创新的时代,加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深度融合,是新世纪教育创新的根本标志。目前计算机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当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在教育中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已成为必需。

一、“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信息技术是引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有效的开发并利用信息资源的一种综合技术。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技术教育,也不是以信息技术研究和开发为目标的教育,它的内涵由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两大部分组成。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人的发展。

课程整合,从广义上讲,课程整合是指将两种、两种以上的学科,融入到课程整体中去,

1

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创立综合性课程文化。从狭义上讲,课程整合就是将两种学科、两种以上学科,融合在一堂课中进行教学。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掌握在信息社会中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整合,为课程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手段,拓宽了课程设计的范围和学生的知识面,能帮助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未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来学习,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体验获取新知的快乐感和成就感,从而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可见,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途径及措施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的必然,是先进的教学方法,因此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已经不能适应课程整合的要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有先进的教学理论作为指导,让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达到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一)信息技术学科内部的整合

信息技术学科作为现代社会产生的一门新学科,有其独特的知识结构体系,它不是劳技课或活动课的内容,也不同于计算机课程,是人们增强科学技术观念的重要途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是信息技术的主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科技信息意识。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的教学应用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探索精神、研究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工具性于一体的学科,其课程内容在教学中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处理呈现,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下面就信息技术学科内部的整合进行探索。

借助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功能,辅助本学科教学。这种情况多为教师在上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学科特点及学生情况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对课件进行演示,学生通过课件接受学习任务,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如在教学生制作手工艺品时,教师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然后利用课件演示一两种手工艺品的制作方法和过程,再教授制作手工艺品的技能、技巧,这样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更感兴趣,同时教学任务也能够很好的完成。

3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自学,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师在课堂上只对个别学生进行讲解、辅导,更多的是扮演一名教学组织者的角色。如在教授画图中的一些简单工具时,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课件的热区功能来制作教学课件,当学生把鼠标指针放在一个工具上或在这个工具上单击鼠标时,工具的旁边就会出现这个工具的作用及用法等相关资料,学生通过看资料来自学这些工具。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有效,在课堂教学中也得到了一定的使用。

利用网络环境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教学内容以网页的形势放在局域网或因特网上,由学习者点击相应的网页进行浏览,浏览的内容可以是文字、动画,也可以是交互功能很强的课件。同时学习者和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远程通讯软件来提问和解答。这种方法本身也体现了信息技术中的技术与本学科教学的高度整合。

(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的技能,并利用计算机查询信息、处理信息,其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到\"用\"这个字上来。所以,我们在教授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还要着力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其中学生具备使用信息技术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也是不容忽视的,否则可能引起相当严重的后果,给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比如说一些道德败坏的黑客,人们不是深恶痛绝吗?例如在学习艺术字的过程中,给学生几篇短文,让学生掌握方法后去给这些文字归纳标题,并把标题用艺术字的形式表示出来,修饰短文。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归纳、总结、审美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例如数学课上经常要求学生一题多解,多方法解决问题,同样,信息技术也可以要求学生多方法、多途径去完成某一任务。教师讲Word文字处理软件时,就与语文学科结合起来,讲Excel表格处理软件时就与数学结合起来,讲绘图软件要与美术课联系起来,网络教学可以和查找资料、写信相结合等。这样的整合形式,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为其他课

4

程服务的意识,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另一方面,又为在学校课程中实施信息技术教育扫除操作技术障碍。

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工具整合于课堂教学,在教学设计中,要以目标为核心,学生为导向,策略为重点,评价为调控。它要求教师能够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设备的操作方法,使先进的技术为教学改革服务。信息技术是现代课程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处于教学的辅助地位,以提高学生兴趣和教学效果,但不能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点缀与装饰,杜绝形式主义的做法。各学科教学中应做到应用信息技术与渗透信息技术相结合,即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整合,学习是一种信息处理的过程,这不仅会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质,也使得学习者信息素质的提高对各学科学习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例如,教师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就可以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搜索有关苏轼的生平事迹和该文写作背景等,从而全面地认识作者和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及主题,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当然,教师不要全盘否定传统教学,现代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更新,既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又要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经验。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这些评价方法包括:量规、范例展示、电子文档等,教师在教学完成之后,亦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制作电子文档、幻灯片或网页等以展示学习成果,这样既巩固了本堂课所学的知识,又能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评价完之后,使用Excel软件,不但可以登记和统计成绩,还可做出分析图表,了解学生的进步情形和需要加强补救的地方,使教师可以根据分析结果来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或进度,增进学习效果。评估的项目界定要清楚,且与教学目标要求一致,能体现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自评和他评等多种评估策略。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还是一个新的内容,许多问题还有待我们去探索、解决,但我相信,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将会使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大有作为。

5

参考文献:

[1]王国钧、邵斌.《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2月第26卷第1期

[2]杨志珍.《信息技术教育与中小学课程整合的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3]陈晓丽、张庆秀.《探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中小学电教:上》2010年第10期

[4]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8、9期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