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生理复习题

来源:华佗小知识


三、填空(每空 1 分,共 20 分)

1. 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扩布的机制是通过已兴奋区与未兴奋区之间(局部电流) 实现的。 2. 静息电位接近于 (K+ )的平衡电位,而动作电位超射值接近于( Na+) 的平衡电位。 3. 外源性凝血过程是由 (III 因子) 所启动,这种因子存在于 (组织中 )。 4. (B型)或 (AB型)血的红细胞都能与A型血血清发生凝集。

5. 根据心肌细胞动作电位 (0)期去极机制的不同,把心肌细胞分为快反应细胞及慢反应细胞。 6. 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时,心动周期缩短,其中主要缩短的是 (舒张期) 期。

7. 低O2对呼吸中枢神经元的直接作用是 (抑制) ,而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作用是 (兴奋) 。 8. 交感神经的作用是使胃排空 (减慢) ,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使胃排空 (加速) 。 9. 致热原能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水平 (上移)。

10. 引起血管升压素分泌的主要刺激是 (血浆晶体渗透压) 和 (循环血量)的改变。 11. 骨骼肌牵张反射的感受器是 (肌梭) ,脊髓 (α) 神经元可调节其敏感性。 12. 下丘脑分泌的 9 种调节性多肽,是通过 (垂体门脉系统) 运送到 (腺垂体) 的。

四、选择填空(每题 0.5 分,共 20 分) 1. 维持机体稳态最重要的调节过程是( D ) 。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正反馈调节 D. 负反馈调节

2. 关于体液调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

A. 体液调节不受神经系统的控制  B. 通过化学物质来实现 

C. 体液调节不一定都是全身性的 D. 激素所作用的细胞称为激素的靶细胞 3. 排尿反射是 ( D ) 。

A. 自身调节过程 B. 负反馈调节过程  C. 体液调节过程 D. 正反馈调节过程

4. 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膜内电位负值减少称作 ( B ) 。 A. 极化 B. 去极化 C. 复极化 D. 超极化

5. 就单根神经纤维而言,与阈强度相比刺激强度增加一倍时,动作电位的幅度( D ) 。 A. 增加一倍 B. 增加二倍  C. 减小一倍 D. 保持不变

6. 在骨骼肌收缩过程中,能与细肌丝肌钙蛋白结合的是 ( C ) 。 A. Na+ B. K+ C. Ca2+  D. Mg2+ 

7. 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 B ) 。 A. 氯化钾 B. 氯化钠 C. 碳酸氢钾 D. 钙离子

8. 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A ) 。 A. 血浆球蛋白含量增多 B. 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  C. 血浆白蛋白含量增多 D. 血细胞比容改变 9. 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 B ) 。

A. 红细胞膜上受体的类型  B. 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 C. 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素的类型  D. 血浆中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10. 自律细胞区别于非自律细胞的主要特征是 ( C ) 。 A. 0 期去极速度慢 B. 无平台期

C. 4 期可自动去极 D. 复极时程长

11. 临床上较易发生传导阻滞的部位是 ( A ) 。 A. 房室交界 B. 房室束 C. 左束支 D. 右束支

12. 生理状态下影响舒张压的主要因素是( B ) 。 A. 每搏输出量 B. 外周阻力 

C. 大动脉管壁的弹性 D. 循环系统 平均充盈压

13. 心肌的等长调节中,通过改变下列哪个因素来调节心脏的泵血功能 ( D ) 。 A. 心肌初长度 B. 肌小节的初长度 C. 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 D. 心肌收缩能力

14. 关于组织液的生成,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 D ) 。 A. 小动脉收缩时,组织液生成减少 

B.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时,组织液生成增多  C. 静脉压升高时,组织液生成增多  D. 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大时,组织液生成减少 15. 反映肺通气机能潜力大小的指标是( D ) 。 A. 深吸气量 B. 补呼气量 C. 肺泡通气量 D. 通气贮量百分比

16. 某人肺通气量为 7.5 L /min ,呼吸频率为 20 次 /min ,无效腔容量为 125/ml , 每分心输出量为 5 L ,他的通气血流比值是( C ) 。 A. 0.8 B. 0.7 C. 1.0 D. 0.9

17. 在血液中 CO2 运输的主要形式是 ( C ) 。 A. 物理溶解 B. 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 C. 碳酸氢盐 D. 与水结合成碳酸

18. 血液中 H+ 增多时,氧解离曲线( D ) 。 A. 上移 B. 不变 C. 左移 D. 右移

19. 正常情况下,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性的最有效刺激是( C ) 。 A. 一定程度的缺氧 B. 血〔 H+ 〕升高 C. 一定浓度的CO2 D. 以上全错

20. 三种主要食物在胃中排空的速度由快至慢的顺序排列是( A ) 。  A. 糖、蛋白质、脂肪 B. 蛋白质、脂肪、糖  C. 脂肪、糖、蛋白质 D. 糖、脂肪、蛋白质

21. 下列哪一项不是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 B )  A. 盐酸 B. 蛋白质 C. 脂肪 D. 高渗溶液

22. 当环境温度高于 30 ℃ 时,人体基础代谢率的变化是( B ) 。  A. 降低 B. 升高  C. 先升高后降低 D. 不变

23. 关于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C )  A. 只有将能量转移至ATP,才能为组织活动所利用  B. 人体在不作外功的情况下,所消耗能量全部转化为热能  C. 蛋白质在体内氧化和体外燃烧时所产生的能量相等 

D. 人体所需总能量的 70 %以上来自糖的分解

24. 下列各项中, 在病理情况下出现蛋白尿的原因是 ( B ) 。 A . 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B . 滤过膜上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 C . 血浆蛋白含量增多 D . 肾小管重吸收蛋白质减少 25. 醛固酮对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作用是促进 ( C ) 。 A. K+和NH3的分泌 B. H+的分泌和K+的重吸收 C. Na+的重吸收和K+的分泌 D. Na+和K+的重吸收 26. 建立肾内髓部渗透压梯度的主要溶质是 ( D ) 。 A. 磷酸盐和 NaCl B. KCl 和尿素 C. 尿素和葡萄糖 D. 尿素和 NaCl

27. 视近物时,眼的调节不会出现 ( D ) 。  A. 晶状体变凸 B. 瞳孔缩小  C. 双眼会聚 D. 视轴变短

28. 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相同点是 ( B ) 。  A. 突触后膜膜电位去极化 

B. 都 是递质使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的结果  C. 都可向远端不衰减传导  D. 都与后膜对 Na+通透性降低有关 29. 去甲肾上腺素存在于 ( D ) 。 

A. 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 B. 神经 - 肌肉接头 

C. 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  D. 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 30. 关于非特异投射系统,下述错误的是 ( D ) 。  A. 其上行纤维需经脑干网状结构投射 

B. 经丘脑非特异核群 ( 髓板内核群 ) 换神经元投射  C. 弥散性投射至整个大脑皮层  D. 作用在于产生特定感觉

31. 增加肾小球血浆流量引起滤过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D ) 。 A. 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血压增加 B. 血浆胶体渗透压增加 C. 肾小囊内压增加

D. 滤过平衡点向出球小动脉端移动

32. 柠檬酸钠抗凝的作用机理是 ( B ) 。 A. 抑制Ⅹ因子激活 B. 去除血浆中的钙离子 C. 封闭凝血酶的活性中性 D. 增强抗凝血酶的活性

33. 在心动周期中,下列哪个时期左室内压力最高 ? ( D ) A. 房缩期 B. 等容收缩期 C. 快速充盈期 D. 快速射血期

34. 以下关于胃运动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 A. 有利于糖和蛋白质的吸收 B. 使食物充分与胃液混合

C. 以最利于小肠消化、吸收的速度将食糜推入小肠 D. 使食物进一步磨碎

35. 以下对突触传递的描述,错误的是 ( D ) 。 A. 单向传递 B. 易疲劳

C. 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D. 双向性

36. 激素的含量甚微,但其作用显著,是由于它 ( D ) 。 A. 具有允许作用 B. 具有特异性强的作用 C. 具有协同作用 D. 具有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 37. 神经激素是指 ( C ) 。

A. 作用于神经细胞的激素 B. 具有酶功能的神经递质 C. 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 D. 具有神经功能的激素 38. 饮大量清水后尿量增多,主要是由于 ( C ) 。 A. 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B.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C.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D. 醛固酮分泌减少 39. 耳蜗中毛细胞的主要作用是 ( B ) 。 A. 增强基底膜对振动的敏感性 B. 感音换能 C. 决定感音频率 D. 缓冲鼓阶内压

40. 感受器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刺激能量转变为传入神经上的动作电位的作用称为 ( C ) 。 A. 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B. 发生器电位 C.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D. 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五、问答题 (共 26 分)

1. 试述神经 - 肌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 9 分) • 神经冲动传至神经末梢,接头前膜去极化( 1 分) • 电压门控 Ca 2+ 通道开放( 1 分) • 触发囊泡移动及排放,释放出 ACh ( 1 分) • ACh 在接头间隙内扩散至终板膜( 1 分)

• ACh 与终板膜上 N 型 ACh 门控通道 结合 ( 1 分) • 通道开放,导致 Na + 内流大于 K + 外流( 1 分) • 终板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 1 分)

• 终板电位扩布到邻近的肌膜,使之产生动作电位,并传播至整个肌细胞膜( 1 分) • ACh 被终板膜上的胆碱酯酶迅速分解( 1 分)

2. 当动脉血压突然升高时,机体主要通过何种调节节机制使其回降? ( 9 分)

• 当动脉血压 突然升高时,机体主要通过 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或减压反射) 使其回降 ( 2 分) •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兴奋增强( 1 分) • 经窦神经及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心血管中枢冲动增多( 1 分)

• 从而使心交感中枢和缩血管中枢紧张性降低,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升高( 2 分)

• 于是心交感神经传出的冲动减少,心迷走神经传出的冲动增多,结果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 1 分) • 另一方面,交感缩血管神经的传出冲动减少,使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 1 分) • 由于心输出量减少和外周阻力降低,导致动脉血压降低。( 1 分)

3. 试分析水利尿和渗透性利尿产生的不同机制。( 8 分) A. 水利尿的机制

• 大量饮清水,引起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 1 分) • 对下丘脑晶体渗透压感受器刺激作用降低( 1 分) • 使血管升压素合成和释放减少( 1 分)

•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减少,引起尿量增多( 1 分)

B. 渗透性利尿的机制 • 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升高( 1 分) • 导致小管液渗透压升高( 1 分) • 从而使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 1 分) • 小管液中的Na+被稀释,造成Na+的重吸收减少,又导致水的重吸收进一步减少,最终引起尿量增多(1 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