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自相矛盾试讲教案

自相矛盾试讲教案

来源:华佗小知识


自相矛盾试讲教案

这是自相矛盾试讲教案,是优秀的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自相矛盾试讲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2、难点是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学习了『亡羊补牢』,讲了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像这样用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的文体,这就是寓言. (听出来了,这是个故事,但里面藏着一个道理.)板书:故事、道理 那你们想想,要学好一则寓言,就要先学它的什么?再去干什么啊? 师:真好!你连学习方法都告诉我们了.(板书:学、明)

3、那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板书:自相矛盾)(读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请你自己读读这个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出示: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的头;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矛箭.

2、第二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里面的生字词,你认识并理解了吗? (1)出示认读字:戳知道戳的意思吗?(用手指或长条物的顶端捅)

好,我们伸出手指头,做做戳的动作.那戳有哪两种结果呢?(师用铅笔戳穿纸头)要不就是戳穿,(师用铅笔戳整本书)要不就是戳不穿.那文中写的是用什么戳什么呢?[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戳字为学习后文,学习做准备.]

(2)出示生字:矛 、盾 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

出示图片: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的头;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矛箭.[设计意图:借助图片了解什么是矛,什么是盾.] (3)生读字词:锐利 、巩固.能把它和上面的词连起来说说吗?

生1:锐利的矛,巩固的盾.(可以.)生2:矛很锐利,盾很巩固.(也行.) 生3:矛锐利得很,盾巩固得很.(书里就是这样用的.) (4)读读这两个词:夸口、哑口无言. 师:哑口无言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呢?

哦,是他没话可说了.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懂得了哑口无言的含义了.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那他为什么会没话说了呢?谁再来把课文读一读啊?注意:当他在读的时候啊,我们特别要注意听一听,他在读这两句话时,是用什么语气读的?(把那人叫卖的两句话变红)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1)他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说的呢? 那好,大家都用夸口的语气读读这两句话.

1 / 6

生练习读这两句话.板书:夸口

a.我听出来了,他特别强调了他的盾很巩固,矛很锐利.谁的读法跟他不同? b.你强调的是什么? 无论是什么意思?

大家看,他跟第一个同学体会的不一样,读的就不一样.谁还能读出不同来? c.你们听出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啊?特别得好这个意思,你们从哪个词听出来的?很 d.挺有意思的!为什么这么读?生:因为我要强调让大家来买我的的矛和盾啊! 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很好.

(2)刚刚他读的时候啊,不光读出夸口的语气,还有一些表情和动作呢?你们也来做一次卖东西的人,试着加上表情和动作再读读.生加动作练习读书.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1、围观的人也是这样问的.读,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样呢?那个楚国人已经被大家质问得哑口无言.板书:哑口无言

2、为什么哑口无言了.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猜猜会有怎样的结果? 你能用如果,就说明.的语句来说说吗?有没有第3种情况发生啊? 如果戳得穿说明了什么?戳不穿呢?

3、同学们,看来这楚国人说的两句话,前一句跟后一句,是怎样的啊?

(相互抵触、不一致.)像他这样自己说话前后抵触、这叫什么啊?你们理解的很准确,看来大家已经读懂了这个故事.

5、那个楚国人已经被大家质问得哑口无言,已是窘态毕现、狼狈不堪了.

对啊!我们以后说话、做事也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成心夸大,言过其实,否则,也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生读道理.板书: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6、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一会儿说说你觉得故事中的这个楚国人是个怎样的人啊?(播放flash动画) 五、小结:

1、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致,互相抵触.(自相矛盾) 比喻失误后,及时补救.(亡羊补牢) 2、续写 六、作业:

1、把这则寓言故事讲给家长听.

2、这个卖矛和盾的商人,什么也没有卖出去,回到家会怎样和家人说呢? 自相矛盾试讲教案第2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初步按触文言文,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4、培养学生学习成语故事的兴趣,开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及模仿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准备: 课件:自相矛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2 / 6

教学过程:

一、积累成语,揭示课题.

同学们,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简单的几个字就浓缩了深刻的道理.其中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来个成语大比拼好不好?你能说几个以自开头的成语吗?〔幻灯片〕

1、同学们,大家说了这么多自字开头的成语,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许多这样的成语.

〔幻灯片展示:有关自的成语20个.〕 自给自足 自觉自愿 自力更生 自告奋勇 自强不息 自食其力 自愧不如 自由自在 自知之明 自不量力 自欺欺人 自暴自弃 自鸣得意 自以为是 自我陶醉 自相残杀 自高自大 自作聪明 自吹自擂 自相矛盾 2、齐读成语. 3、成语接龙.

★成千上万万马奔腾腾云驾雾雾里看花花言巧语语重心长常年累月

★一马领先先见之明明知故问问心无愧愧不敢当当机立断断章取义义无反顾顾虑重重重见天日日新月异异想天开开门见山山穷水尽尽心竭力力争上游游山玩水

4、简介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也有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缺乏、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但这些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5、同学们,今天老师在检查作业的时候,我们班有个同学告诉我说:老师,我的作业全做完了,只剩下两道数学题没有做. 〔生疑惑〕 师:怎么啦?

〔师看看外面〕,今天的天气真好,是个布满阴云的晴天. 〔生笑〕

师:又出问题啦? 这也是矛盾的? 板书矛盾 矛是什么东西?〔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盾:又是什么东西?〔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 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就不是两种东西了,它就产生了新的意思,那就是老师刚刚说的那些句子,实际上,现实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还很多.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收集了一些有关这方面的例子,谁来说一说? 〔学生交流〕

师:自相矛盾的事例还很多,知道这自相矛盾的老祖宗是谁吗?

简介韩非子 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出自『韩非子难一』,今天,我们就来寻根学习自相矛盾这个成语. 板书课题:自相矛盾

二、初读『自相矛盾』,了解课文内容.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读后同桌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楚国 卖 矛 盾 戳穿 夸口 锐利 巩固 张口结舌

2、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三、抓住夸口理解课文内容

师:在文中,用了夸口这个词,来说那个卖矛又买盾的人,夸口是什么意思? 请同学们看看,夸字的上面是个什么字?〔大〕.夸口就是说大话. 夸口就是说大话,文中的楚国人,说了什么大话呢? 出示:我的盾巩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读句子,要读出大的感觉.〕〔自读、指名读、齐读〕

3 / 6

现在,我们把句子变一变,加上一组关联词说一说. 〔我的盾巩固得很,无论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现在我们再来把句子变一变,改用第三人称转述来说一说. 〔他说,他的盾巩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师:能不能再变一下,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说出句子的意思?

出示: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也用上面的方式变一变,说一说. 四、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1、说大话好不好?

2、〔遮住夸上面的大〕看看下面是个什么字?亏可以组成什么词?〔吃亏、亏损、盈亏〕

3、说了大话就要吃亏,楚国人说了大话,他就要吃亏了,他吃了什么亏? 〔当有个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会怎样时,他张口结舌,答复不出来〕〔板书:张口结舌〕 4、张口结舌什么意思?〔由于理屈、紧张或害怕而说不出话来.〕

5、我们把问的人的问题画出来,并试着答复他的问题. 如果试的话,会有什么结果? 如果矛戳穿了盾,说明他的盾〔 〕,这跟他说的我的盾巩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相矛盾;如果矛戳不穿他的盾,这说明矛不〔 〕,这根他说的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相矛盾. 也就是说,他说的两句话不能同时成立,要么前一句不对,要么后一句不对.所以,后来人们就用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来比喻 生:一个人说话或做事前后抵触.

师:是呀,你们看,本来矛和盾都是两种兵器的名称,为什么现在却用来比喻一个人的言行前后抵触呢?正是来源于故事中这个卖矛又卖盾的人说话前后不一致哪. 6、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师:让我们捧起书,再次走近这个给后人无数启发、至今仍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吧. 五、代写反思?提升认识

那楚国人回到家后,想到今天发生的事,觉得很丢脸,决定写一篇反思日记.他会怎样写呢?我们来帮他写一写.〔给学生十分钟时间写反思?然后起来交流.〕 六、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我们知道有些成语是出自古代的寓言和历史书籍,今天我们学习的这则成语就出自于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本书里.让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样写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2、练读原文

3、比照读现代文. 4、看着原文复述课文.

自相矛盾试讲教案第3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 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 朗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4 / 6

三:教学难点

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教师修改 一、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低、中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翻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巩固、祠、遂、弗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答复.弗能应:不能够答复.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四、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适宜呢?想一想、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

板书设计: 寓言二则之自相矛盾 我的矛 我的盾

5 / 6

物莫能陷也 于物无不陷也 锐利戳得穿 巩固戳不穿 教学反思:

6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