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的思考
关键词:
甲午战争 扩军备战 筹措款项
内容摘要:
中日甲午战争,一战过后极大的加深中国半殖民化的社会性质,而在此之前,中日两国均受列强欺凌,两国均有改革,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几乎同时起步,相似的经历、相似的改革,却又不一样的结局,事属偶然?显然不是,在大战前夕,13年日本竭力筹措资金,一年后中国也在筹集资金……相似的时间,相似的事情,却有不一样的目的……
正文:
15年,中日甲午战争在日本的蓄谋下被挑起,清廷被迫应战。战争的结果是残酷的,清廷引以为傲的北洋舰队全军覆灭,赔款割地可谓前无古人,订《马关条约》可谓辱国之至。
中日甲午战争之前,西方列强的情略施利益将中国拉向了水深火热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中,除了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使国家震动,国慨之外,19世纪的国际变化,国家的内忧外患并未使人有其他的奋进之心。但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清廷统治阶层亦有所悟,就开展了以“求富”、“求强”为口号的洋务运动,而正因为洋务运动的兴起,致使直至甲午战争前夕,一般社会仍认为洋务运动所取得的成效足以使中国
大胜日本,《申报》发表的《战必胜说》有言:“国自仿行西法,凡事一洗因循之习,沿江沿海各口岸炮台林列,巩固坚牢;北洋所陈水师与泰西无异,南洋及粤、闽各省铁舰钢舰,其大倍于日本,其数多于日本”、“十余年来,旧观顿改,以此言守,尚何虑敌焰之鸮张乎?”“至欲决胜于海疆,则日兵素未与他国交战,譬如子弟之未入试场者焉足与老师宿儒论文角艺”、“故曰战可胜也。”(《申报》光绪二十年六月初六(14.7.11).第7620号,转引自《清末民初历史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在日本发动战争前该报于7月23日(光绪二十年六月二十一日)所发表的《论中国之兵可胜日本》的评论中还说:““以堂堂之中国久经战阵之兵,与日本之素未见仗者,一旦见阵于林炮雨中,以诚何异于小巫之见大巫,有不博颡投地长跪乞降也哉?”(《申报》.光绪二十年六月二十一日(14.7.23)、7634号,转引自《清末民初历史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
出乎预料的是7月25日掩护运兵船“高升”号的军舰“济远”号、“广乙”号逃离,“操江”号被俘获,致使“高升”号被日舰“浪速”号击沉,北洋水师首战受挫。7月29日,清军败于牙山、成欢,伤亡500余人,败兵狂奔平壤;日军仅伤亡88人(松下芳男:《近代战争》第一卷)。两国陆军战斗力和士气差距悬殊。自此久战之中国兵先后于牙山、成欢、平壤、鸭绿江、金州、旅顺、大连等军事要地望风遁逃,使洋务所购置的的军械未战而交与敌国。
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参战大小十三艘战舰中,有两艘临阵脱逃、三艘被击沉、一艘被己方逃阵之舰撞沉,其余七艘均受轻重不一的创伤;而日本联合舰队亦受重创,旗舰“松岛”号陷于瘫痪,一艘被击沉,其余战舰均受不同创伤。经此一役中日海军均受创伤,但未及元气。而李鸿章却因此采取了避战保船的策略,下令北洋舰队退进威海卫港口,不得在黄海海面巡弋。而后,在15年的刘公岛海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从此清廷再无力筹备海防,只得任人宰割。4月1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
这一条约极大的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程度,使本就积贫积弱的大清帝国愈加风雨飘摇、积重难返,更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战争的失败并非偶然,而其内在的最大原因莫过于两点:一、清廷上下的投降主和派的投降意识;二、清廷统治阶层的致使泱泱大国有国无防!
纵观整场战争,清廷上下投降之风无处不在,从朝鲜半岛的不战而退,到辽东的望敌而逃,再到黄海的消极避战,无不存在投降主义,无不寄希望于列强调停。战争之前,中日实力相当,战事临头,李鸿章极力夸张敌人力量,而把他自己经营几十年的北洋水师说的不堪一击。他说,日本的兵舰新,行驰速度比中国船快得多,日本陆军炮也比中国的“精而且多”,所以中国必不能战胜日本。在日本的步步紧逼之前,李鸿章不仅不积极备战,反寄希望于欧美列强的调停,驻日的俄、英、美、法、德、意等国公使虚与应付,游说日本撤军,造成中国贻误战机。(宋有成著:《新编日本近代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与此同时日本一心求战:14年7月12日,日本外相陆奥宗光电令日本驻华代理公使小村寿太郎向清廷总理衙门递交了《绝交书》,内称“清国只要求日本撤军而不容任何协商,即是好无益之事,事情以至如此;则将来发生不测,日本不负责任。”(松下芳男:《近代战争》第一卷)同日,电令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只要在不招致外交过分非难的范围内,不妨利用任何借口,立即开始实际行动,”蓄意制造冲突。(陆奥宗光:《蹇蹇录》)由此可看出:清廷并无备战之实,日本确有侵略之心。在清廷的投降主义的主导下,举国上下无决战之心,最终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另一方面,倾听的腐朽不堪也致使了这次战争的失败。日本由于不堪军备扩张带来的财政问题使国内出现经济危机,13年2月,日本天皇将《告朝廷臣僚及帝国议会议员诏》下赐给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这份“造舰诏书”中,天皇宣布:“朕惟立国之务中,海防之备不可一日缓办,而国库财入难以骤然筹措其巨费,朕为之轸念于兹,故拿出宫廷储
金30万元,聊助其费用”,要求文武臣僚也拿出1/10的薪俸以助其成。诏书既下,举国掀起捐献热潮,两个月内就筹集到203.85万余日元,接近当时海军军费1/2。(森喜一:《日本工业构成史》)。总之,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的扩军备战过程中,明治发挥了率先垂范作用(摘自宋有成著《新编日本近代史》)。而几乎与此同时的14年,清廷上下也在为自己的“不可一日缓办”的事情忙碌,这一年是慈禧太后60大寿,清廷上下均在为“老佛爷”修造颐和园而筹办款项,而大笔海军军费被挪用。大战前夕,日本举国筹措款项扩军备战,而中国海军建设经费却用作修园之资,仅为博慈禧一笑。以致李鸿章慨叹:“西洋各国,以舟师纵横海上,船式日异月新”、“即日本撮尔小邦,亦能节省经费,岁添巨舰”,但北洋水师自1888年成军以来,“迄今未添一船,仅能就现有大小二十余艘勤加训练,窃虑后难以为继”。(《李鸿章奏校阅海军竣折》,《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在中日两国海军军备竞赛关键时刻,清廷因慈禧寿诞而停止强化海军军备的举措,挪用军费造亭园,为黄海海战失利埋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