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段的划分
在组织流水施工时,通常把施工对象划分为劳动量相等或大致相等的若干个段,这些段称为施工段。每一个施工段在某一段时间内只供给一个施工过程使用。 施工段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不固定的。在固定施工段的情况下,所有施工过程都采用同样的施工段,施工段的分界对所有施工过程来说都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固定施工段的情况下,对不同的施工过程分别地规定出一种施工段划分方法,施工段的分界对于不同的施工过程是不同的。固定的施工段便于组织流水施工,采用较广,而不固定的施工段则较少采用。
在划分施工段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①施工段的分界同施工对象的结构界限(温度缝、沉降缝和建筑单元等)尽可能一致;
②各施工段上所消耗的劳动量尽可能相近; ③划分的段数不宜过多,以免使工期延长; ④对各施工过程均应有足够的工作面; 彻底理解施工段与施工过程,施工层的概念
如下图,一根梁被分为四个施工段和三个分项工程(即支模,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一根梁被分成4段分别加工,每一段都要进行支模,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三个过程;而每一施工过程都需要一个施工队,其中支模施工队负责支模,钢筋绑扎施工队负责施工绑扎,混凝土浇筑施工队负责浇筑混凝土;只有当模板工程完工后才能进行钢筋绑扎,钢筋绑扎之后才能进行混凝土浇筑。 下面是具体的流水施工过程
下面假设各施工过程之间能紧密的衔接,不能紧密衔接的情况,属于分别流水的内容,后面会专门讲解。
支模施工队在施工段1支模,当模板完工后,进入第2施工段进行支模,这时钢筋施工队进入施工段1绑扎钢筋;施工段2模板完工后,支模施工队继续进入第3施工段支模,这时第1施工段的钢筋绑扎完毕,钢筋施工队进入第2施工段进行钢筋施工,混凝土施工队进入第1施工段浇筑混凝土;然后以此循环进行施工,一直到工程完工,其流水施工图如下图。
当按照以上的过程分段进行施工2根梁,那么流水施工的施工层就是2层,若施工3根梁就是3层......
施工段数与施工过程数的关系
如以上三幅图所示,其工程由三个施工过程组成,即支模,钢筋绑扎,浇混凝土,即n=3,流水节拍t=2,且每节拍相等,工程由2层组成,即r=2;以上三图分别表示的施工段数m大于,小于,等于施工过程n的情况。下面我们分别讨论 施工段m>施工过程n时
各施工队能够连续作业,但在第一层施工完后,在第二层开始之前有一个节拍(本例为2天)的施工段空闲时间,其步距为(m-n)·K这段时间可以加以利用,比如可把技术间歇时间,组织间歇时间安排到这里,具体利用办法本文后面在介绍步距时会介绍。
施工段m<施工过程n时
在这种情况下,施工段之间没有空闲,但是会出现窝工现象,也就是在第二层开始时会停工一个节拍(本例为2天),当第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第二层的模板施工需要停工一个节拍才开得了工,因此工作没有连接上,这种情况在工程上是不可取的,但可以采取将空闲的施工队安排到其他工程上去工作,来解决,虽然能解决这种情况,但这种情况还是不可取的。 施工段m=施工过程n时
这时最理想的情况,各施工段之间没有空闲,且各施工队能连续工作,没有窝工停工现象。但此种情况要求管理水平比较高。
综上所述,施工段数m应大于等于施工过程数,以避免出现窝工停工现象。当然如果施工过程中没有分层的情况,施工段数m的大小不会影响到正常施工,所以当流水施工有分层时,就要按上述方法确定施工段数,而且必须使m≥n
流水节拍
流水节拍Ti—指某个施工过程(或作业班组)在某个施工段上的持续时间。确切的说,流水节拍是指在组织流水施工时,某个专业工作队在一个施工段上的施工时间。
他的大小关系着投入的劳动力、机械和材料量的多少,决定着施工的速度和施工的节奏性。
通常有两种确定方法,一种是根据工期要求,另一种是根据现有能投入的资源(劳动力、机械台班数和材料数)来确定。 t=p/R·m·b
t—某施工过程流水节拍
p—某专业工作队在某施工段上需要的劳动力或机械台班 R—某施工过程的施工队组人数或机机械台数 b—每天工作班制
m—流水施工划分的施工段数
总工期的计算与流水节拍有密切关系,若施工段数依然为m,施工过程数为n,流水节拍依然为t,施工层数为r,则等节奏流水施工总工期为T为: T=(m*r+n-1)*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