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赶会风俗文章
据《榆次县志》记载,东阳村不仅有二月二十四古庙会,平时还逢双日赶集。农历二月二十四东阳传统庙会,是榆次著名的大庙会,据说可与晋祠大庙会、五台骡马大庙会相媲美。起初,庙会期间的唱戏是在面朝静觉寺水陆殿的戏台上,赶庙会在村内。东阳人有个说法:赶了二月二十四的庙会,不遭冰雹灾。庙会期间,不仅西至清徐、南至太谷,北至榆次城,东至榆次东南各乡镇的人们辐辏而至,而且还有天津、南京等外省客商云集。据传,天津栈、南京栈卖衣的客商常年在东阳村将卖货的地点“号住”,别人不能侵占。每年庙会,有“上三班”的好戏助兴,远在十余里的南席村人都能清晰地听到东阳村唱戏,盛况可想而知。由于戏场难以容纳远近前来赶会的客商等原因,就在村外搭台唱戏,庙会会场也设在村外农田里。 唱戏与赶会地址的移动,民间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有一年初夏,静觉寺门对面是一片油绿的麦田,麦苗长势喜人。麦田的主人早晨到田间时发现麦苗被牲口啃去几片,就在夜间悄悄看守。夜半时分,只见一匹骏马来到麦地低头便啃,麦田的主人急忙去赶,追至静觉寺门前,骏马不见。麦田主人进寺,只见过殿里的关老爷的赤兔马嘴里还含着几颗麦苗,麦田主人便跪在关羽塑像前禀告此事。当夜他便梦见关老爷给了他四颗铁钉,并言告责罚赤兔马为其耕种三年。次日,他去静觉寺内五虎庙,只见关老爷塑像前的脚下果然放有四颗铁钉,从此赤兔马四蹄被钉,又补塑一马夫拉缰握钉侍立一旁。连续三年秋耕春播时节,不知何人就替他耕种完毕。更为蹊跷的是:每年二月二十四日庙会地址移在这块麦田里,并在此搭台唱戏,尽管货棚连片,田野践踩,就连烘炉打铁、牲口钉掌,饭棚支灶等都在这麦田里,庙会过后麦
苗却长势更好。赶庙会的人流涌动,却秩序井然,公买公卖,无偷无骗,更无欺行霸市之举。传说这些都是静觉寺内五虎庙关老爷的庇护。
东阳村是名副其实的“小太谷”,在前竟每月有一个庙会,而且逢会必有好戏。一月一台戏,甚至是两台戏。从正月初八开始唱第一场戏,叫拔尖戏,根据东阳村所有商家的实力往下排,最有实力者每年都是唱第一台戏。腊月二十六的最后一台戏,是东阳村街上掌鞋、剃头匠等出资来唱。村里六个乐亭,唱一台戏挪一个地方,都是戏出有名。这个唱戏的风俗,是古上传下来的,到后,东阳村的十二个庙会,就只剩二月二十四与七月十六两个了。七月十六庙会原本是七月十五,传说“卖”给了太谷县的东范村。所谓卖,就是将庙会通过商会组织转让给别村,商会组织重新备案通知各村并将会谱更改。1978年,东阳生产大队决定恢复古庙会。起会的当天,由于狂风暴雨,天气恶劣,来赶会的人无奈都返回,庙会没赶成。再则,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是民间传统的冥节,东阳村的姑娘们按照当地习俗不能回娘家赶会。基于两大原因,大队干部决定将庙会日改定在农历七月十六而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