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虚拟环境下网络群体聚合的特征、原因及影响分析

虚拟环境下网络群体聚合的特征、原因及影响分析

来源:华佗小知识
虚拟环境下网络群体聚合的特征 原因及影响分析 蒋万胜,解媛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交 - 摘要:在网络虚拟环境下,群体聚合成为一个突出现 一具体事件形成的群体,同时还包括社交网络、论坛、贴吧等 年 第 象,这种聚合过程受到互联网技术、交往方式、网络文化、社 媒介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目标、需求等形成的群体,例如 会变革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速度快、突发性强、目的性强、 QQ群、微信群、豆瓣小组、蘑菇街社交购物网站等,此类群体 九 期 情感性弱等特征 网络群体聚合对人们现实生活产生着愈来 的聚合满足了个人的心理以及精神需求,是现实中的社会交 愈大的影响,不容小觑。 往在虚拟网络世界中的呈现。本文是在广义上使用网络群体 聚合 网络环境 这一概念的。 学 术 刖 关键词:网络群体 (二)网络群体的聚合 网络是获取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一部分思想较为敏锐 一、虚拟环境下网络群体的聚合 者首先接触到信息,并对信息做出判断,将对信息所形成的 观点通过网络传递给网民主流群体,观点在群体中引起了讨 沿 (一)网络群体的含义 根据2014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 论,经过观点的交锋,网民主流群体接受了思想敏锐者最初 第33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12 所提出的观点。同时个体成员对群体逐渐形成了一种身份认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 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 8%。” 互联 同,受到情感、心理等因素的影响,网络群体内部主流观点进 网成为覆盖率仅次于电视的大众传媒。在以报纸、电视、广播 一步得到传播,小部分持不同观点的网民逐渐接受了观点, 为主的传统媒介时代,受众单方面接受大众媒介所传递的信 并自愿选择加入到网络群体中,与群体中其他成员共享信 息,受众与媒介、受众与受众之间缺乏互动交流,受众是散沙 息,通过合作、集体行动来完成个人加入群体的过程。在这一 式存在的个体,群体结合状态类似费孝通提出的“机械的团 过程中,思想敏锐者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他们冲破旧有 结”,像捆扎起来的干柴。在互联网时代,微博、微信等新媒体 观念的束缚,首先形成了一种对群体的新认识,将这种认识 以其具有的海量性、互动性、匿名性、快速性四大特点改变了 传递给群体中所有个人,在讨论、争论与激辩中每个人对群 信息的传播模式,打破了传统时代人们之间相互交流的障 体逐渐产生了身份认同,将自己看作是新的群体中的一个成 碍,面对面交流、语音交流在网络中转换为以“文本交流为 员。可见,网络群体的聚合过程同时也是个人表达情感诉求、 构建自我认知、参与群体协作的过程。 二、虚拟环境下网络群体的聚合特征 (一)聚合速度快 主,语音、视频为辅”的新方式。 网络群体是指个人以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目标为目 的,通过网络中的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媒体形式组合而成的 群体,具有虚拟性、临时性、散沙式的特点,个人在群体中获 网络的实时互动技术加快了群体聚合的速度,将某个群 得了安全感与认同感,同时在群体维系过程中其自尊心、自 体共同感兴趣或关注的信息全部呈现出来,并以滚雪球的方 信心得到了满足。因此网络群体不同于以社会关系为联结纽 式增长。在社交网络中,一位网友所发布的关于某事物或信 带的传统意义上的群体。首先,狭义上的网络群体是指围绕 息的文字、图片、视频会即时传递给其他属于该网络中的网 某一社会公共事件而形成的网络涉事群体。近年来我国公共 友,而每位网友又可能将此信息复制转发,这种由某一点向 事件得到广泛关注,得益于网络新媒体的方式的报道, 四周不断扩散的传播方式,使某一事物或消息能够在第一时 网络媒体中充斥着关于事件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 间得到广泛关注,迅速形成该事件的涉事群体,人们在接收 息,同时集合了网民关于该事件的评论,抵制日货、宜黄拆 大量信息的同时彼此交流互动,随着事件在网络中的快速传 迁、PX事件等公共问题在网络中~经报道并迅速发酵,涉及 播,网民即时互动参与评论,转发、评论、跟帖本身就是对事 该事件的相关利益群体在网络中聚合,通过多种群体互动机 件的一种态度。在QQ群、豆瓣小组、论坛中,可以进行个人 制解决公共问题。其次,广义上的网络群体不仅包括基于某 对个人、个人对群体、群体对群体三种形式的传播,加速信息 东南传播2014年第9明(总第121期) ~ 量 j 0 j __◇ ≮。一 _l0 … 0 u A 反 ◇ 学术前沿 流通的有效性,活跃成员以匿名的方式参与交流,与他人共享 前仍然具有很大影响。而目前新的群体主要基于虚拟的网络 信息,其他成员则参与讨论、交流,在群体中把握话语权,形成 形成,成员交流的介质主要为文字、图片。“人是进行符号活 共识。成员之间逐渐形成对群体高度的认同,产生归属感。 动的动物,人类利用符号创造文化,一切人类的文化现象和 (二)聚合突发性强 精神活动,都是在运用符号方式表达人类的种种经验,符号 网络群体中个体之间的关系互相平等,较少受到上级与 表现是人类意识的基本功能。” 网络群体中的成员通过电脑 下级之问的层级控制,拥有信息的发布权与话语权。个体借 这种个人媒介,独自接受文本符号,理解文字符号所指意义, 助网络技术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他人分享信息、观 由于无法面对面交流判断其他成员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 点。文字是一种思想符号,从它诞生之初就具有一种统治功 等,因此易受到文本信息以及其所营造的氛围的影响,从而 能,文字符号较其他符号更具有凝聚力,通过符号的能指与 所指意义,使接受者处于一个共同的语义环境中,迅速接收 信息的隐身义,做出即时反馈,爆发强大的、突发性的聚合力 量。以文字符号作为主要载体的微博等自媒体的出现拓宽了 信息的来源渠道,弥补了传统媒体的弱势,突发性事件首先 经由新媒体报道,迅速引起人们的围观、讨论。在现实生活中 突发性公共事件如环境、交通、食品等在网络中引起人们极 大的关注,关于该事件的观点在短时间内聚集,如人们对于 城市的环境问题达成一致的共识,对优先发展经济忽略 环保的行为作出,直到事件解决。然而突发性事件会随 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网络中大量的信息流被淹没,关于事件所 形成的群体随之消散。 (三)聚合目的性强 马林诺斯基说“家庭不是生物团体的单位,婚姻不是单 纯的两性结合,亲子关系亦决不是单纯的生物关系。”[21传统 社会中,家族、氏族形成了一个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婚姻关系 和亲子关系是最重要的两种关系,群体所展开的行动都是在 这两种关系中进行。网络技术使群体的聚合不再受到家族、 氏族关系的制约,由于个人定义与评估自我需要通过其所属 的群体进行,对群体的认知与群体的价值观、情感意义相关, 因此网络群体聚合满足了个人形成对社会、群体认知的需 要o 。 网络群体是人们因某个共同的目的而结成一个新的组 织,具有理性、目的性特征。由于新技术使分布在不同地点的 人们有了共享与沟通的便利条件,群体内部对话与行动的成 本下降,群体成员重新进行分工与合作,实现了群体行动效 益的最大化。如在豆瓣网中的同城活动,组织各种群体活动 例如旅行、摄影、音乐、戏剧、公益、交友等,由某一个人或组 织发起活动,网友自愿参加,互不相识的陌生人通过线上的 虚拟联系,延伸到线下的实际接触与交往,群体的形成与行 动都是基于一个共同的兴趣爱好或目标等,目的性明确,群 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平等,彼此协作,共同行动。 (四)聚合情感性弱 中国的传统家庭关系的核心是家长制,群体关系是家族 制度。费孝通提出:“家族虽然包括生育功能,但不限于生育 功能,氏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氏 族和部落具有政治、经济和宗教等复杂的功能。” 传统群体 的组织方式是金字塔式结构,成员之间的地位不平等,由上 到下进行统治与管理,群体的凝聚力、归属感强,这一点在当 网络群体聚合速度快、成本低,同时成员之间的地位平等,彼 此不具有由上对下的权威式统治,因而情感色彩较弱。 三、虚拟环境下网络群体聚合的原因 (一)网络技术的出现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的标志。互 联网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延伸了人类的感觉器 官、大脑的神经系统,提高了信息处理能力。在互联网出现之 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主要依靠面对面交流以及电话、书信 等点对点的形式,联系主要发生在传统群体的内部,如家人、 亲戚以及朋友、同事之间。人们接触周围世界、接受信息等主 要依靠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对于信息大多只能内部接受与 处理,很少与传统群体之外的人交流互动。网络技术汇集关 于某一事件的所有信息如开端、发展、高潮、解决以及各方评 论,使网民对事件容易形成完整的认识,网络给予每个人独 立的空间,赋予网民表达权利,网民能够在网络中发表自己 的观点。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提出的“地球村”预言在网络技 术的普及之下成为可能,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具有无限性 的新平台。 (二)交往方式的改变 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交往方式, 在精神层面构建了网络传播的方式,打破了交流的界限,由 熟人之间的交流扩大到陌生人之间的交流,传统群体的范围 经由网络无限延伸,聚合起影响广泛的新群体。我们可以以 电视与电脑作为典型考察。传统家庭型媒介电视主导的传播 模式中,人们看电视时通常会与家人朋友等共同收看,接受 电视中的信息,发表言论,每个人的观点、认识等容易受到家 庭成员的影响,最后经过讨论后达成共识。而现代个体型新 媒介电脑主导的传播模式中,通过网络接受各种信息属于个 人行为,不需要他人参与,网民最初形成的观念通常代表其 个人利益,没有受到传统群体的影响与约束。通过浏览网页 中的论坛等其他言论,逐渐选择接受某一种观念。 (三)网络文化的冲击 文化是社会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凝结,网络技术在改 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催生了网络文化。网络文化以工 具而非实物形态供人们浏览、使用、共享,给人以心理感觉上 的使用和满足。161网络文化的特征表现为超时空性、虚拟性 和真实性、自由性和开放性、平等性和交互性、海量性和共享 性、多媒体性和多样性以及创新性。口 互联网兴起后网络文化 消解了传统文化的权威。它的开放、平等、自由、互动的特点 2014年第9期(总第121期) 东南传播 。 学术前沿一∞ 渗透到了网络文化当中,同后现代文化、非主流文化等一道 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通过网络流入中国,对传统的精英文化构成了冲击,改变了 (三)强化了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过去单一、封闭、稳定的环境,尤其是西方文化价值观追求个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社会交往能力是人类的基本技能。 性、公平、自由、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放弃个人 社会不仅由个体成员聚合而成,同时本身也是群体成员合作 利益保全集体利益的理念发生了冲突,对中国人原有的价值 的产物。个人与群体的集合关系,群体内部的个人的集合关 观造成了重大冲击。人们传统社会原有的价值体系逐渐趋向 系,以及群体之间的集合关系,共同形成了一个极为复杂的 多元化,人们开始追求个性,彰显自我的价值观。 四、虚拟环境下网络群体聚合的现实影响 (一)助推人们公共意识的增强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我国民众主要通过报纸、广播电台、 电视三大传统媒体接受信息,传统媒体将的、法令、 意见等传递给受众,受众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传统媒体无 N 法将受众的意见、建议等及时向反馈,这种一对一的传 篡 播模式了公共意识的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 年 章匿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出现了即时联动,将信息以多角度的方式 九 期 传递给受众,使受众角色发生转变——单一的接收者转变为 双重的接受者与传递者。在网络群体聚合过程中,网络技术 的去中心化特征赋予每个人平等的地位与话语权,网民能够 迅速地收集、分享信息,掌握有关公共事件的文字、图片、视 频、音频等有效信息,并通过评论、转发等行为表达自身对事 件的态度,群体经过讨论后形成对事件的观点。在自由、开放 的网络环境中网民逐渐开始关注涉及公共利益如城市雾霾、 社会暴力、拐卖儿童等问题,在群体的讨论与影响下形成公 共意识。网络群体的聚合在培养人们公共意识的同时,增强 了社会成员之间协调协作的能力,共同解决某一公共事件或 问题。互联网的普及促进了、公众、媒体之间的交流互 动,改变了传统的执政方式与管理模式,公众可以借助 网络参与到决策、公共管理的环节中。 (二)网络虚拟性与现实真实性的融合 网络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网 络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网络交友、网络婚恋、网 络会议、网络办公、网络购物、网络游戏等,网民个人通过电 脑就可以完成生活中的各项活动,个人通过网络与他人交流 的范围不断扩大,交往范围不再局限于熟人之间,而是扩大 到陌生人,延伸至网络中任何一个联接点。网络虚拟环境下 的匿名机制使个人愿意在网络中表达真实的情感与想法,同 时个人生存所需要的各项活动不再局限于熟人之间,不再受 到地理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可以通过网络由陌生人协助 来完成。 现实生活在虚拟的网络中延伸,网络将现实生活虚拟 化,虚拟的网络又使生活现实化,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在 网络技术的推动下逐渐模糊。现实与网络的重合节约了实际 生活的成本,增加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 间的交流机会,扩大了交流空间,基于更大范围内的联系而 建立起来的分散形式的群体影响着个体日常的生活方式,进 而推动人们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悄然变化。 越来越多的个人开始与他人分享信息、合作并进行集体行动 东南传播2014年第9期(总第121期) 网络。[81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群体之 间的相互合作完成。网络技术的运用降低了群体聚合的成 本,在虚拟环境下群体可以在任意时间自由地聚合,不再受 到地理、时间、经济等因素的。脱离了传统的机构与组织 的框架,在网络上个体成员可以自由选择、自愿参与自己感 兴趣的组织,群体的聚合更多受到个人心理以及群体心理的 影响,成员之间地位的平等与合作的协调满足了个体的心理 需求与身份认同。 社会心理学认为,趋群性是人类的本性之一,人的这种 群聚本能使人类能够结成各种社会群体。[91个人在网络群体 中能够寻找到一种新的身份认同,完全不同于传统群体中基 于血缘关系、社会地位等身份的认同。竞争与合作是社会成 员之间广泛存在的两种联系方式,网络群体的聚合更加突出 了合作的功能,在打破了传统的层级控制之后,群体成员之 间以平等的、合作的方式相互沟通,达成共识并完成目标。这 点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得到了彰显。 【11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R】.中国互联网 络信息中心,2014.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 g/hlwtjbg/201403/t20140305_46240.htm. 【2】费孝通.生育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01. 【3]Mark W.Bruner.Soci ̄identity and prosocial and antisocial behavior in youth sport,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2014(15) [4】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65. [5]许正林.欧洲传播思想史f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5:478, [6V4同舫.网络文化的精神实质[『1_天津社会科学,2005(6). 【7】马克.8O后与网络文化f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29-32. 【8】克莱・舍基.未来是湿的——无组织的组织力量[M].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9. 【9】毕宏音_网络舆情形成与变动中的群体影响分析卟天津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作者简介: 蒋万胜经济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教授,主要从事制度经济学、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 解媛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3级传播 学硕士研究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