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3-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青海省西宁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3-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青海省西宁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来源:华佗小知识
2023-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青海省西宁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青海省西宁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檫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国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性体现。加强中国典籍的对外传播,将优秀的中国文明介绍给世界,对于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国典籍在海外的传播现状具有不平衡性。以四大名著为例,海外传播影响力最大的是《西游记》,而《红楼梦》则相对影响较小。《西游记》之所以影响最为深远,是因为它所弘扬的英雄主义、冒险主义精神,更易于为西方世界所接受,从而使中国文化精髓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尽管如此,美版《西游记》宣扬的思想仍以西方思想为主线,人物刻画与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也较为接近。而对于《红楼梦》这样富含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作品来说,西方读者在接受上会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中国文化典籍的海外传播依然任重道远。

首先,提升思想高度,实现全球化与民族差异化的有效结合。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文化的升华。文化有地域、国别特征,文明则可以超越国别与民族,具有普适性。我们应当认识到,中西文化相互分立的特性,构成了两者互补的前提,使文化互鉴更有价值,从而得以升华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明,以此来助益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

体的构建。因此,我们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应保持中华文化的性。若一味迎合西方话语体系,显然不利于保持中国文化的性。典籍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象征,需要我们不断去挖掘新的生长点,寻求文化的内在普遍性,在此基础上助推不同文化的共融交汇。

其次,增强市场意识,挖掘完善传播渠道。目前我国文化典籍外译传播的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对国际市场需求的精准评估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国内出版传播机构应把握“一带一路\"倡议的契机,增加沿线国家的多语种教育,从而开展更有针对性的中国文化典籍外译教育。加强与国外出版社的合作,在对海外受众认知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出版和市场化战略,实现融合海外中国文化市场培育和海外文化出版产业的有效循环和良性互动。

最后,把握心理需求,打造中国典籍海外传播新平台。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要深入了解目标读者的文化传统,调查他们的心理需求,设计适合其文化背景、思维模式和接受方式的故事,在对话交流中让中国文化典籍走向世界。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使故事内容图文并茂、生动形象,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深入浅出地把中国典籍讲述出来。这样的表达方式更有助于他国听众的理解,更能打动年轻人群体。 当今世界,全球化不仅体现在经济利益方面,更体现在全人类和谐共生的共同精神价值需求。文化互鉴正是顺应时代需求,为国际社会和谐共处提供了价值基础,使东西方交流得以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仅是停留在国际舞台上发声,更重要的是让西方受众从本质上提升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接受,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文脉精髓。

(摘编自季璇《以文化典籍传播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化典籍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文化,加强中国典籍的海外传播,帮助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B. 因为《红楼梦》中富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西方读者造成接受上的困难,所以其海外传播影响力相对较小。

C. 中西方文化有着各自的地域和国别特征,二者交流互鉴形成

互补,可使其得以升华成具有普遍意义的文明。

D. 充分利用新媒体来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讲述中国典籍,讲好中国故事,主要是为了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中国典籍在海外的传播现状的不平衡性作为驳论前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措施。

B. 文章从思想高度、市场意识和心理需求等方面层层递进地论述了如何加强中国典籍对外传播的问题。

C. 第二段论及《西游记》的海外传播时,既论述了其成功之处,也指出了其局限性,体现了辩证的态度。

D. 文章最后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最重要的是让西方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文脉精髓,收束有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典籍传播过程中,我们不断去挖掘典籍中的生长点与文化内在普遍性,就能够助推不同文化的共融交汇。

B. 我们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应该毫无保留地迎合西方话语体系,实现全球化与民族差异化的有效结合。

C. 深入了解海外目标受众的文化传统和认知需求,确定相应的出版和市场化战略,将有助于发展海外文化出版产业。

D. 东西方顺应时代需求,加强文化互鉴,可为双方打下和谐共处的价值基础,进而使双方能在物质层面进行交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根据《食品营养成分基本术语》(CB/Z21922—2008),碳水化合物是糖、寡糖(低聚糖)、多糖(包括淀粉和除淀粉之外的所有植物多糖)的总称,其中的“糖”是所有单糖、双糖的总称。食品生产中常用到的单糖包括果糖、葡萄糖等,它不能被水解,但能被人体直接吸收。任何糖类都必须先消化成为单糖,才能被人体吸收。常见的双糖有蔗糖,是消费者日常接触和食用最多、最直接的糖。功能性低聚糖有异麦芽低聚糖、海藻糖、低聚果糖、低聚甘露糖、大豆低聚糖

等。功能性低聚糖是一种进入肠道内优先为肠道微生物所利用的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特殊功能糖类,一般不被消化吸收。随着食品工业技术的发展,世界上糖的用量和人均摄入量也在逐年增加。糖摄入过量,是导致肥胖、“三高\"问题及龋齿等口腔疾病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程江华《吃糖需懂”糖\"》) 材料二:

糖对人体来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不论你已经吃下了多少食物,你的胃总能给甜食腾出更多的空间。这背后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糖的成瘾性。糖会作用于大脑的奖励中枢,让你一吃就快乐。当你加大糖的摄入量并提高食用频率,你对糖的耐受性也会随之增强,进而需要更多更频繁地吃甜食,才能再次感到同等水平的快乐。如果这时你停止吃甜食,就会受到戒断反应的煎熬,比如头疼、打战或情绪波动等。人们爱吃糖的第二个原因是,食用糖会导致胰岛素的过量释放。当体内有过多的胰岛素时,下丘脑接收瘦素的过程就会受到干扰。瘦素是从脂肪细胞中释放的内分泌素,是一种能让大脑感到满足的物质。因此,当大脑无法接收到瘦素时,就会得出身体正在挨饿的结论。例如,当你在午餐前饮用了大量含糖的碳酸饮料;理论上你的胃已经被填满,但实际上在午餐时你会食欲更盛,因为大脑觉得身体正在挨饿。

(摘编自李霁航《精制碳水——甜蜜的负担》) 材料三:

当我们摄入的糖(不管是来自主食,还是来自甜品)被消化分解为人体能够利用的葡萄糖后进入血液变为血糖,血糖通过血液循环为各大器官提供能量,多余的能量会暂时存储在肝脏(肝糖原)和肌肉(肌糖原),再多余就会转化为脂肪长期存储。所以,按照能量平衡的原理,摄入过量的碳水,最终会转化为脂肪存储于体内。 (摘编自《减肥路上的”蒙面杀手\"·—碳水化合物》)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体可以直接吸收的糖是单糖,而消费者日常接触和食用最多、最直接的蔗糖是双糖,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

B. 糖作用于大脑的奖励中枢,人吃糖会产生快乐的感受,而如果不吃甜食,就会产生头疼、打战或情绪波动等戒断反应。 C. 人们饮用大量含糖的饮料后,会过量释放胰岛素,从而影响能让大脑感到满足的瘦素的接收,导致人的食欲更盛。

D. 人体摄入的糖会转化为血糖,血糖在人体中会为全身细胞提供能量,多余的能量会暂存于肝脏和肌肉,再多余的会转化为脂肪。 6. 现在很多人谈“糖”色变,视“糖\"为“洪水猛兽”,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糖\"?请简要说明。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声一片 林清玄

①生活在都市的人,愈来愈不了解季节了。

②我们不能像在儿时的乡下,看到满地野花怒放,而嗅到春风的讯息;也不能在夜里的庭院,看挥扇乘凉的老人,感受到夏夜的乐趣;更不能在东北季风来临前,做最后一次出海的航行捕鱼,而知道秋季将尽。

③都市就是这样的,夏夜里我们坐在冷气房子里,远望落地窗外的明星,几疑是秋天;冬寒的时候,我们走过聚集的花市,还以为春天正盛。然后我们慢慢迷惑了、迷失了,季节对我们已失去了意义,因为在都市里的工作是没有季节的。

④前几天,一位朋友来访,兴冲冲地告诉我,“秋天到了,你知不知道?”他突来的问话使我大吃一惊,后来打听清楚,才知道他秋天的讯息来自市场,他到市场去买菜,看到市场里的蟹儿全黄了,才惊觉到秋天已至,不禁令我哑然失笑;对“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鸭子来说,要是知道人是从市场知道秋天的,恐怕也要笑吧。 ⑤古人是怎么样知道秋天的呢?我记得宋朝的词人蒋捷写过一

首《声声慢》,题名就是“秋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⑥这首词很短,但用了十个“声\"字,在宋朝辈起的词人里也是罕见的;蒋捷用了风声、雨声、更声、铃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来形容秋天的到来,真是令人感受到一个有节奏的秋天。中国过去的文学作品里都有着十分强烈的季节感,可惜这种季节的感应已经慢慢在流失了。

⑦如今,我们对大自然的感应甚至不如一棵树。一棵树知道什么时候抽芽、开花、结实、落叶等等,并且把它的生命经验记录在一圈圈或松或紧的年轮上,而我们呢?有许多年轻的孩子甚至不知道玫瑰、杜鹃什么时候开花。更不要说从声音里体会秋天的来临了。 ⑧自从我们可以控制室内的气温以来,季节的感受就变成被遗弃的孩子,尽管它在冬天里猛力地哭号,也没有多少人能听见了。有一次我在纽约,窗外正飘着大雪,由于室内的暖气很强,我们在朋友家只穿着单衣,朋友从冰箱拿出冰淇淋来招待我们,我拿着冰淇淋看窗外的大雪竟自呆了,怀念着“红泥小火炉,能饮一杯无”那样冬天的生活。那时,季节的孩子在窗外探,我仿佛看见它蹑着足,走入了远方的树林。

⑨由于人在室内改变了自然,我们就不容易明白冬天午后的阳光有多么可爱,也不容易体知夏夜庭院,静听蟋蟀鸣唱任凉风吹拂的快意了。因为温室栽培,我们四季都有玫瑰花,但我们就不能亲自知道春天玫瑰是多么的美;我们四季都有杜鹃可赏,也就不知道杜鹃血一样的花是如何动人了。

⑩传说唐朝的武则天,因为嫌牡丹开花太迟,曾下令将牡丹用火

焙燔,吓得牡丹仙子大为惊慌,连忙连夜开花以娱武后的欢心,才免去焙燔之苦。读到这则传说的时候,我还是一个不经事的少年,也不禁掩卷而叹;我们现在那些温室里的花朵,不正是用火来烤着各种花的精灵吗?使牡丹在室外还下着大雪的冬天开花,到底能让人有什么样的乐趣呢?我不明白。

萌芽的春、绿荫的夏、凋零的秋、枯寂的冬在人类科学的进化中也逐渐迷失了。我们知道秋天的来临,竟不再是从满地的落叶,而是市场上的蟹黄,是电视、报纸上暖气与毛毡的广告,使我在秋天临窗北望的时候,有着一种伤感的心情。

这种心情,恐怕是我们下一代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永远也不会知道的吧!

(摘编自林清玄《气清景明,繁花盛开-林清玄散文精选》)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第一句就抛出话题,指出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不了解季节的生活现象,同时兼有作者自己的看法,可谓是文章的“文眼\"。 B. 文中画横线句子将季节拟人化,用“探”“蹑着足\"形象地写出现代生活中季节鲜明的特点正逐渐淡化,表达了作者的惋惜。 C. 作者在文中插叙了一段武则天强令牡丹开花的传说,借以感慨人类对自然季节特征强加改变的做法竟然自古就有,令人惊叹。 D. 结尾的感叹,作者拓宽了文章的想象空间,而对“下一代的孩子”的探问,更能引发读者对未来的思考,有助于深化主题。 8. 文章除了蒋捷的词中描写了“秋声\",其他部分鲜有涉及“秋声”,但作者为什么要以“秋声一片\"为题?请谈谈你的理解。 9. 有人评价,林清玄的散文一向“清而不玄”。请结合文本简析该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夫施德者贵不德,受恩者尚必报。是故臣劳勤以为君,而不求其赏;君持施以牧下,而无所德。故《易》

曰:“劳而不怨,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君臣相与,以市道接,君悬禄以待之,臣竭力以报之。逮臣有不测之功,则主加之以重赏;如主有超异之恩,则臣必死以复之。

赵襄子见围于晋阳罢围赏有功之臣五人高赫无功而受上赏五人皆怒张孟谈谓襄子曰晋阳之中赫无大功今与之上赏何也襄子曰:“吾在拘厄之中,不失臣主之礼,唯赫也。子虽有功,皆骄寡人。与赫上赏,不亦可乎?\"仲尼闻之曰:“赵襄子可谓善赏士乎!赏一人而天下之人臣莫敢失君臣之礼矣。”

楚、魏会于晋阳,将以伐齐。齐王患之,使人召淳于髡曰:“楚、魏谋欲伐齐,愿先生与寡人共忧之。\"淳于髡大笑而不应。王复问之,又复大笑而不应,三问而三不应。王怫然作色曰:“先生以寡人国为戏乎?”淳于髡对曰:“臣不敢以王国为戏也,臣笑臣邻之祠田也。以奁饭与一鲋鱼,其祝曰:‘下田洿邪,得谷百车,蟹堁者宜禾。’臣笑其所以祠者少,而所求者多。\"王曰:“善。”赐之千金,革车百乘,立为上卿。

阳虎得罪于卫,北见简子曰:“自今以来,不复树人矣。\"简子曰:“何哉?”阳虎对曰:“夫堂上之人,臣所树者过半;今夫堂上之人,亲却臣于君朝。\"简子曰:“唯贤者为能报恩,不肖者不能。夫树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食焉;树蒺藜者,夏不得休息,秋得其刺焉。今子之所树者,蒺藜也。自今以来,择人而树,毋已树而择之。” (节选自《说苑·复恩》)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襄子见围于晋阳/罢围/赏有功之臣五人/高赫无功而受上赏/五人皆怒/张孟谈谓襄子曰/晋阳之中/赫无大功/今与之上赏/何也/

B. 赵襄子见围于晋阳/罢围/赏有功之臣/五人高赫无功而受上赏/五人皆怒张孟谈/谓襄子曰/晋阳之中/赫无大功/今与之上赏/何也/ C. 赵襄子见围于晋阳/罢围/赏有功之臣五人/高赫无功而受上赏/五人皆怒张孟谈/谓襄子曰/晋阳之中/赫无大功/今与之上赏/何也/

D. 赵襄子见围于晋阳/罢围/赏有功之臣/五人高赫无功而受上

赏/五人皆怒/张孟谈谓襄子曰/晋阳之中/赫无大功/今与之上赏/何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厚之至也\"与“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厚\"字含义不同。

B. “使人召淳于髡曰”与“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两句中的“使”字含义相同。

C. “怫然作色\"与“舍瑟而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作\"字含义不同。

D. “北见简子”与“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石钟山记》)两句中的“见”字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大臣要做到勤勉劳苦来为君主效力而不贪求君主的赏赐,君主要通过掌控施恩来驾驭臣下而不求回报。 B. 赵襄子以自己被围困在晋阳时,只有高赫能够对他恪守君臣之礼为由,在事后重赏高赫,这件事得到孔子的高度评价。 C. 淳于髡面对齐王希望他与自己分担齐国面临楚、魏两国合力围攻之忧,巧作譬喻,使齐王赐其重金,赠其兵车,授其高位。 D. 针对阳虎遭到自己培养的人的排斥而感到委屈一事,赵简子形象地指出根本原因在于阳虎对培养对象选择不当。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笑其所以祠者少,而所求者多。 (2)自今以来,择人而树,毋已树而择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① 王安石(宋)

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闻说洊亭新水漫,骑款段,穿云入坞寻游伴。

却拂僧床褰素幔,千岩万壑春风暖。一弄松声悲急管,吹梦断,

西看窗日犹嫌短。

注:①本词写于王安石晚年退隐金陵时期。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前二句点明具体节令,描绘山间春意盎然的美好景象。 B. 词人外出春游,在高岗与低谷间穿行,游兴非常浓厚。 C. 下片写词人游兴已尽,回山寺就寝,有孤枕难眠之感。 D. 全词即事写景,以白描手法勾勒,物象清幽,气韵萧散。 15. 晚年的王安石虽身居山林,却似闲非闲,他也曾写出“我欲抛山去,山仍劝我还\"这样流露矛盾心境的诗句。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的这种矛盾心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交代当地的饮食,写出了农村的丰收和乡民的热情。

(2)“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李煜的《虞美人》中也用到了这两个意象:“__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些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占据前列的书,内容虽不足观,但在书名、封面上做足了文章,加之有名人的“倾情推荐\",再凭借一系列营销策略激发起读者的购买欲望。而一旦一种图书畅销,类似的选题便 ①_____________,粗制滥造往往与跟风炒作相伴而生。书中没有真知灼见倒没什么,如果有一些不准确甚至错误的表述,就会导致一些负面的效应。对于读者来说,这样的书买得越多越糟糕。

好书为什么没人买呢?原因有很多。比如,很多人在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的情况下无法静下心来读那些深刻、厚重的好书而去找一些轻松、平庸的书来消遣也无可厚非。读者找到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好比 ②_____________,难度很大。面对如此庞大数量的图书,书店

即使面积再大,书架再多,也难以承载。据说,目前一本新书的动销时间大概是3个月。这就意味着,一本新书在书店的书架上摆放了3个月,如果少人问津,无论内容如何,都将下架回仓,其在图书零售市场上的生命就宣告终结了。

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劣书驱逐良书的案例 ③_________________。在书店的书架上,劣书驱逐良书的现象同样频频上演。这是市场的选择。虽然很多书店具备公益机构的某些性质,不少书店还主打文化情怀,但归根结底,无论网络书店还是实体书店,都是一门生意,首先需要通过买和卖来保证自身的生存。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来自大山背着背篓的网球少年王发火出了圈。他刚刚赢得了2022亚瑟士青少年网球巡回赛广州站冠军。在大家的印象中,网球之类的运动项目好像和大山里的孩子距离很远,可从山到海,小小少年竟真的靠网球改变了人生。令人感慨也引人深思: ① ?又是如何走向更大舞台的?

② 。网球少年的背后,是著名网球教练张晓洪。王发8岁时,被张晓洪一眼看中,张晓洪带他走上了网球这条路。

万丈高楼始于基石。青少年体育人才的发掘与培养仅靠某个人、某个俱乐部零敲碎打显然不够。整个体育界要在这一方面 ③ ,引入更丰富多元的力量,才能有更多“背篓少年”在赛场上崭露头角。 二靠拼搏。“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王发每天挥拍不低于7000次,他把精力都集中在打球上。他不骄不躁、奋力向前,在各种青少年赛事中屡屡摘金夺银。

无论是不是赛场内外,总有一块金牌叫拼搏,只有注入了奋斗的汗水,梦想就会是金色的。

“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背篓少年\"前路可期。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赛道无处不在,如体育赛道、科技赛道、人生赛道,等等。身处赛道,最美的姿态是奔跑,要敢于争取超越,如苏轼所言“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不负习总的寄语“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新赛道”是《咬文嚼字》编辑部评选出来的2022年十大流行语之一,泛指一切新的领域、新的起点、新的征程、新的气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以上材料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青海省西宁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檫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国文化典籍是中华

文化的代表性体现。加强中国典籍的对外传播,将优秀的中国文明介绍给世界,对于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国典籍在海外的传播现状具有不平衡性。以四大名著为例,海外传播影响力最大的是《西游记》,而《红楼梦》则相对影响较小。《西游记》之所以影响最为深远,是因为它所弘扬的英雄主义、冒险主义精神,更易于为西方世界所接受,从而使中国文化精髓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尽管如此,美版《西游记》宣扬的思想仍以西方思想为主线,人物刻画与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也较为接近。而对于《红楼梦》这样富含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作品来说,西方读者在接受上会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中国文化典籍的海外传播依然任重道远。

首先,提升思想高度,实现全球化与民族差异化的有效结合。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文化的升华。文化有地域、国别特征,文明则可以超越国别与民族,具有普适性。我们应当认识到,中西文化相互分立的特性,构成了两者互补的前提,使文化互鉴更有价值,从而得以升华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明,以此来助益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因此,我们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应保持中华文化的性。若一味迎合西方话语体系,显然不利于保持中国文化的性。典籍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象征,需要我们不断去挖掘新的生长点,寻求文化的内在普遍性,在此基础上助推不同文化的共融交汇。

其次,增强市场意识,挖掘完善传播渠道。目前我国文化典籍外译传播的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对国际市场需求的精准评估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国内出版传播机构应把握“一带一路”倡议的契机,增加沿线国家的多语种教育,从而开展更有针对性的中国文化典籍外译教育。加强与国外出版社的合作,在对海外受众认知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出版和市场化战略,实现融合海外中国文化市场培育和海外文化出版产业的有效循环和良性互动。

最后,把握心理需求,打造中国典籍海外传播新平台。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要深入了解目标读者的文化传统,调查他们的心理需求,设计适合其文化背景、思维模式和接受方式的故事,在对话交流中让

中国文化典籍走向世界。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使故事内容图文并茂、生动形象,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深入浅出地把中国典籍讲述出来。这样的表达方式更有助于他国听众的理解,更能打动年轻人群体。 当今世界,全球化不仅体现在经济利益方面,更体现在全人类和谐共生的共同精神价值需求。文化互鉴正是顺应时代需求,为国际社会和谐共处提供了价值基础,使东西方交流得以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仅是停留在国际舞台上发声,更重要的是让西方受众从本质上提升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接受,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文脉精髓。

(摘编自季璇《以文化典籍传播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化典籍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文化,加强中国典籍的海外传播,帮助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B. 因为《红楼梦》中富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西方读者造成接受上的困难,所以其海外传播影响力相对较小。

C. 中西方文化有着各自的地域和国别特征,二者交流互鉴形成互补,可使其得以升华成具有普遍意义的文明。

D. 充分利用新媒体来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讲述中国典籍,讲好中国故事,主要是为了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中国典籍在海外的传播现状的不平衡性作为驳论前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措施。

B. 文章从思想高度、市场意识和心理需求等方面层层递进地论述了如何加强中国典籍对外传播的问题。

C. 第二段论及《西游记》的海外传播时,既论述了其成功之处,也指出了其局限性,体现了辩证的态度。

D. 文章最后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最重要的是让西方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文脉精髓,收束有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典籍传播过程中,我们不断去挖掘典籍中的生长点与文化内在普遍性,就能够助推不同文化的共融交汇。

B. 我们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应该毫无保留地迎合西方话语体系,实现全球化与民族差异化的有效结合。

C. 深入了解海外目标受众的文化传统和认知需求,确定相应的出版和市场化战略,将有助于发展海外文化出版产业。

D. 东西方顺应时代需求,加强文化互鉴,可为双方打下和谐共处的价值基础,进而使双方能在物质层面进行交流。 【答案】1. A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

A.“帮助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将优秀的中国文明介绍给世界,对于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是有助于构建,而不是已经构建完成。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驳论\"错误,本文是立论,而不是驳论。

B.“层层递进”错误,文章从思想高度、市场意识和心理需求等方面论述如何加强中国典籍对外传播的问题,这三个段落间形成的是并列式结构而非层进式结构。

D.“最重要\"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更重要的是让西方受众从本质上提升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接受,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文脉精髓”,表述程度错误。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观点的能力。

A.“……就……\"的表述过于绝对,根据原文“典籍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象征,需要我们不断去挖掘新的生长点,寻求文化的内在普遍性,在此基础上助推不同文化的共融交汇”可知,并非不断去挖掘典籍中的生长点与文化内在普遍性,就能够助推不同文化的共融交汇。该选项表述的条件关系与原文不相符。

B.“应该毫无保留地迎合西方话语体系\"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若一味迎合西方话语体系,显然不利于保持中国文化的性”,不能一味迎合西方话语体系,应该保持中华文化性,不能为了传播而传播。

D.“物质层面\"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使东西方交流得以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应该是双方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进行交流。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根据《食品营养成分基本术语》(CB/Z21922—2008),碳水化合物是糖、寡糖(低聚糖)、多糖(包括淀粉和除淀粉之外的所有植物多糖)的总称,其中的“糖\"是所有单糖、双糖的总称。食品生产中常用到的单糖包括果糖、葡萄糖等,它不能被水解,但能被人体直接吸收。任何糖类都必须先消化成为单糖,才能被人体吸收。常见的双糖有蔗糖,是消费者日常接触和食用最多、最直接的糖。功能性低聚糖有异麦芽低聚糖、海藻糖、低聚果糖、低聚甘露糖、大豆低聚糖等。功能性低聚糖是一种进入肠道内优先为肠道微生物所利用的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特殊功能糖类,一般不被消化吸收。随着食品工业技术的发展,世界上糖的用量和人均摄入量也在逐年增加。糖摄入过量,是导致肥胖、“三高”问题及龋齿等口腔疾病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程江华《吃糖需懂\"糖”》) 材料二:

糖对人体来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不论你已经吃下了多少食物,你的胃总能给甜食腾出更多的空间。这背后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糖的成瘾性。糖会作用于大脑的奖励中枢,让你一吃就快乐。当你加大糖的摄入量并提高食用频率,你对糖的耐受性也会随之增强,进而需要更多更频繁地吃甜食,才能再次感到同等水平的快乐。如果这时你停止吃甜食,就会受到戒断反应的煎熬,比如头疼、打战或情绪波动等。人们爱吃糖的第二个原因是,食用糖会导致胰岛素的过量释

放。当体内有过多的胰岛素时,下丘脑接收瘦素的过程就会受到干扰。瘦素是从脂肪细胞中释放的内分泌素,是一种能让大脑感到满足的物质。因此,当大脑无法接收到瘦素时,就会得出身体正在挨饿的结论。例如,当你在午餐前饮用了大量含糖的碳酸饮料;理论上你的胃已经被填满,但实际上在午餐时你会食欲更盛,因为大脑觉得身体正在挨饿。

(摘编自李霁航《精制碳水——甜蜜的负担》) 材料三:

当我们摄入的糖(不管是来自主食,还是来自甜品)被消化分解为人体能够利用的葡萄糖后进入血液变为血糖,血糖通过血液循环为各大器官提供能量,多余的能量会暂时存储在肝脏(肝糖原)和肌肉(肌糖原),再多余就会转化为脂肪长期存储。所以,按照能量平衡的原理,摄入过量的碳水,最终会转化为脂肪存储于体内。 (摘编自《减肥路上的\"蒙面杀手”·—碳水化合物》)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体可以直接吸收的糖是单糖,而消费者日常接触和食用最多、最直接的蔗糖是双糖,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

B. 糖作用于大脑的奖励中枢,人吃糖会产生快乐的感受,而如果不吃甜食,就会产生头疼、打战或情绪波动等戒断反应。 C. 人们饮用大量含糖的饮料后,会过量释放胰岛素,从而影响能让大脑感到满足的瘦素的接收,导致人的食欲更盛。

D. 人体摄入的糖会转化为血糖,血糖在人体中会为全身细胞提供能量,多余的能量会暂存于肝脏和肌肉,再多余的会转化为脂肪。 6. 现在很多人谈“糖\"色变,视“糖”为“洪水猛兽\",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糖”?请简要说明。 【答案】4. A 5. B

6. 理性看待“糖\"。①糖能够通过消化分解为人体提供能量。②吃糖可以让人感觉快乐。③食用糖会导致胰岛素的过量释放,导致食欲旺盛。④过多食用糖,多余的能量会转化为脂肪,导致肥胖。⑤功能性低聚糖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特殊功能。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碳水化合物是糖、寡糖(低聚糖)、多糖(包括淀粉和除淀粉之外的所有植物多糖)的总称”“其中的‘糖’是所有单糖、双糖的总称\",选项缺少“多糖”,表述不全面。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B.“如果不吃甜食,就会产生头疼、打战或情绪波动等戒断反应\"错,原文有条件“当你加大糖的摄入量并提高食用频率,你对糖的耐受性也会随之增强,进而需要更多更频繁地吃甜食,才能再次感到同等水平的快乐。如果这时你停止吃甜食,就会受到戒断反应的煎熬,比如头疼、打战或情绪波动等”。可见,选项说法不准确。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要理性看待“糖\"。

结合材料三“我们摄入的糖(不管是来自主食,还是来自甜品)被消化分解为人体能够利用的葡萄糖后进入血液变为血糖,血糖通过血液循环为各大器官提供能量”可知,糖能够通过消化分解为人体提供能量。

结合材料而“糖对人体来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不论你已经吃下了多少食物,你的胃总能给甜食腾出更多的空间\"“你对糖的耐受性也会随之增强,进而需要更多更频繁地吃甜食,才能再次感到同等水平的快乐”可知,吃糖可以让人感觉快乐。

结合材料而“食用糖会导致胰岛素的过量释放。当体内有过多的

胰岛素时,下丘脑接收瘦素的过程就会受到干扰\"“当大脑无法接收到瘦素时,就会得出身体正在挨饿的结论”可知,食用糖会导致胰岛素的过量释放,导致食欲旺盛。

结合材料三“多余的能量会暂时存储在肝脏(肝糖原)和肌肉(肌糖原),再多余就会转化为脂肪长期存储\"可知,过多食用糖,多余的能量会转化为脂肪,导致肥胖。

结合材料一“功能性低聚糖是一种进入肠道内优先为肠道微生物所利用的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特殊功能糖类,一般不被消化吸收”可知,功能性低聚糖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特殊功能。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声一片 林清玄

①生活在都市的人,愈来愈不了解季节了。

②我们不能像在儿时的乡下,看到满地野花怒放,而嗅到春风的讯息;也不能在夜里的庭院,看挥扇乘凉的老人,感受到夏夜的乐趣;更不能在东北季风来临前,做最后一次出海的航行捕鱼,而知道秋季将尽。

③都市就是这样的,夏夜里我们坐在冷气房子里,远望落地窗外的明星,几疑是秋天;冬寒的时候,我们走过聚集的花市,还以为春天正盛。然后我们慢慢迷惑了、迷失了,季节对我们已失去了意义,因为在都市里的工作是没有季节的。

④前几天,一位朋友来访,兴冲冲地告诉我,“秋天到了,你知不知道?\"他突来的问话使我大吃一惊,后来打听清楚,才知道他秋天的讯息来自市场,他到市场去买菜,看到市场里的蟹儿全黄了,才惊觉到秋天已至,不禁令我哑然失笑;对“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鸭子来说,要是知道人是从市场知道秋天的,恐怕也要笑吧。 ⑤古人是怎么样知道秋天的呢?我记得宋朝的词人蒋捷写过一首《声声慢》,题名就是“秋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⑥这首词很短,但用了十个“声”字,在宋朝辈起的词人里也是罕见的;蒋捷用了风声、雨声、更声、铃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来形容秋天的到来,真是令人感受到一个有节奏的秋天。中国过去的文学作品里都有着十分强烈的季节感,可惜这种季节的感应已经慢慢在流失了。

⑦如今,我们对大自然的感应甚至不如一棵树。一棵树知道什么时候抽芽、开花、结实、落叶等等,并且把它的生命经验记录在一圈圈或松或紧的年轮上,而我们呢?有许多年轻的孩子甚至不知道玫瑰、杜鹃什么时候开花。更不要说从声音里体会秋天的来临了。 ⑧自从我们可以控制室内的气温以来,季节的感受就变成被遗弃的孩子,尽管它在冬天里猛力地哭号,也没有多少人能听见了。有一次我在纽约,窗外正飘着大雪,由于室内的暖气很强,我们在朋友家只穿着单衣,朋友从冰箱拿出冰淇淋来招待我们,我拿着冰淇淋看窗外的大雪竟自呆了,怀念着“红泥小火炉,能饮一杯无\"那样冬天的生活。那时,季节的孩子在窗外探,我仿佛看见它蹑着足,走入了远方的树林。

⑨由于人在室内改变了自然,我们就不容易明白冬天午后的阳光有多么可爱,也不容易体知夏夜庭院,静听蟋蟀鸣唱任凉风吹拂的快意了。因为温室栽培,我们四季都有玫瑰花,但我们就不能亲自知道春天玫瑰是多么的美;我们四季都有杜鹃可赏,也就不知道杜鹃血一样的花是如何动人了。

⑩传说唐朝的武则天,因为嫌牡丹开花太迟,曾下令将牡丹用火焙燔,吓得牡丹仙子大为惊慌,连忙连夜开花以娱武后的欢心,才免去焙燔之苦。读到这则传说的时候,我还是一个不经事的少年,也不禁掩卷而叹;我们现在那些温室里的花朵,不正是用火来烤着各种花

的精灵吗?使牡丹在室外还下着大雪的冬天开花,到底能让人有什么样的乐趣呢?我不明白。

萌芽的春、绿荫的夏、凋零的秋、枯寂的冬在人类科学的进化中也逐渐迷失了。我们知道秋天的来临,竟不再是从满地的落叶,而是市场上的蟹黄,是电视、报纸上暖气与毛毡的广告,使我在秋天临窗北望的时候,有着一种伤感的心情。

这种心情,恐怕是我们下一代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永远也不会知道的吧!

(摘编自林清玄《气清景明,繁花盛开-林清玄散文精选》)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第一句就抛出话题,指出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不了解季节的生活现象,同时兼有作者自己的看法,可谓是文章的“文眼”。 B. 文中画横线句子将季节拟人化,用“探\"“蹑着足”形象地写出现代生活中季节鲜明的特点正逐渐淡化,表达了作者的惋惜。 C. 作者在文中插叙了一段武则天强令牡丹开花的传说,借以感慨人类对自然季节特征强加改变的做法竟然自古就有,令人惊叹。 D. 结尾的感叹,作者拓宽了文章的想象空间,而对“下一代的孩子\"的探问,更能引发读者对未来的思考,有助于深化主题。 8. 文章除了蒋捷的词中描写了“秋声”,其他部分鲜有涉及“秋声\",但作者为什么要以“秋声一片”为题?请谈谈你的理解。 9. 有人评价,林清玄的散文一向“清而不玄\"。请结合文本简析该特征。

【答案】7. C 8. ①“秋声”并不单纯指秋天的声音,作者运用借代的手法,用“秋声一片\"代指自然季节的各种讯息。②文章以“秋声”为中心,自然而有机地聚合起作者有关人与自然的思考,以此为题,既形象可感,又引人遐思。③以“秋声一片\"为题,暗含了作者对自然界鲜明的季节感的怀念,表现了作者对人类在科学的进化中远离了自然、越来越迷失自我的感伤与痛惜。

9. ①“清”表现为语言清新明丽,例如作者在怀念过去季节感鲜明的生活时,写到“看到满地野花怒放,而嗅到春风的讯息\",用

词用语没有过多修饰,质朴自然。②“不玄”表现在主题深刻但不艰涩。作者从日常生活现象引起反思,发掘出人生哲理。③“清而不玄\",可以让深刻的哲思显得平易近人,以小见大,智慧而朴素,文字温柔却不乏力量。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和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C.“感慨人类对自然季节特征强加改变的做法自古就有,令人惊叹”错误。根据上下文可知,作者用武则天的传说是在讽刺人类对自然季节特征强加改变的做法,表达作者对人为改变自然季节和花期的痛惜。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标题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分析标题含义要根据文本内容分析出表层意和深层意,再根据文本内容分析与标题的关系,分析标题是否能够表现主旨,表达情感等。 就手法而言,“秋声一片\"运用借代修辞,“秋声”本指秋天的声音,由“我们不能像在儿时的乡下,看到满地野花怒放,而嗅到春风的讯息;也不能在夜里的庭院,看挥扇乘凉的老人,感受到夏夜的乐趣;更不能在东北季风来临前……\"可知,标题“秋声一片”看到野花知道春天来临,看到挥扇明白夏天到来,看到最后一次捕鱼,知道秋季将尽等。因此,标题代指的是自然界的各种讯息。

就内容而言,文章重点写了“秋声\",如朋友告诉“我”秋天来了,蒋捷的《声声慢》等,并由此生发,引出对人与自然的深入思考,因此,标题涵盖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且具有形象感,又能引发读者对大自然的种种遐想。

就情感主旨而言,由“由于人在室内改变了自然,我们就不容易明白冬天午后的阳光有多么可爱,也不容易体知夏夜庭院,静听蟋蟀鸣唱任凉风吹拂的快意了……\"“我们知道秋天的来临,竟不再是从满地的落叶,而是市场上的蟹黄,是电视、报纸上暖气与毛毡的广告,使我在秋天临窗北望的时候,有着一种伤感的心情”等可知,作者以

“秋声一片\"为题,内容写的确实听不到、看不到自然的时序变换,从而表达出对自然界鲜明的季节感的怀念,对人类在科学的进化中远离了自然、越来越迷失自我的感伤与痛惜。标题暗含作者的情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和语言特点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需要理解“清”“玄\"的含义,“清”指语言清新;“玄\"指晦涩难懂,故弄玄虚,“不玄”就是平易质朴,容易明白。“清而不玄\"指的就是文章语言清新,蕴含哲理,但是通俗易懂,具有质朴之美。

由“也不能在夜里的庭院,看挥扇乘凉的老人,感受到夏夜的乐趣”“蒋捷用了风声、雨声、更声、铃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来形容秋天的到来,真是令人感受到一个有节奏的秋天\"可知,文章语言清新明丽,不藻饰,不华丽,质朴自然。

由“如今,我们对大自然的感应甚至不如一棵树。一棵树知道什么时候抽芽、开花、结实、落叶等等”“萌芽的春、绿荫的夏、凋零的秋、枯寂的冬在人类科学的进化中也逐渐迷失了\"等可知,作者由“生活在都市的人,愈来愈不了解季节了”引出对季节的感悟,由朋友的话引发各种感想,由生活中看不到时序变化引出反思,发掘出人生哲理——对人类在科学的进化中远离了自然、越来越迷失自我的感伤与痛惜。有道理的深刻性,却无晦涩难懂之处。

“清\"给人以质朴自然之感,“不玄”给人以平易近人之感,“清而不玄\"让深刻的道理蕴含在平常的生活之中,以小见大,智慧而朴素,文字温柔却不乏力量。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夫施德者贵不德,受恩者尚必报。是故臣劳勤以为君,而不求其赏;君持施以牧下,而无所德。故《易》曰:“劳而不怨,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君臣相与,以市道接,君悬禄以待之,臣竭力以报之。逮臣有不测之功,则主加之以重赏;如主有超异之恩,则臣必死以复之。

赵襄子见围于晋阳罢围赏有功之臣五人高赫无功而受上赏五人皆怒张孟谈谓襄子曰晋阳之中赫无大功今与之上赏何也襄子曰:“吾在拘厄之中,不失臣主之礼,唯赫也。子虽有功,皆骄寡人。与赫上赏,不亦可乎?”仲尼闻之曰:“赵襄子可谓善赏士乎!赏一人而天下之人臣莫敢失君臣之礼矣。\"

楚、魏会于晋阳,将以伐齐。齐王患之,使人召淳于髡曰:“楚、魏谋欲伐齐,愿先生与寡人共忧之。”淳于髡大笑而不应。王复问之,又复大笑而不应,三问而三不应。王怫然作色曰:“先生以寡人国为戏乎?\"淳于髡对曰:“臣不敢以王国为戏也,臣笑臣邻之祠田也。以奁饭与一鲋鱼,其祝曰:‘下田洿邪,得谷百车,蟹堁者宜禾。’臣笑其所以祠者少,而所求者多。”王曰:“善。\"赐之千金,革车百乘,立为上卿。

阳虎得罪于卫,北见简子曰:“自今以来,不复树人矣。”简子曰:“何哉?\"阳虎对曰:“夫堂上之人,臣所树者过半;今夫堂上之人,亲却臣于君朝。”简子曰:“唯贤者为能报恩,不肖者不能。夫树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食焉;树蒺藜者,夏不得休息,秋得其刺焉。今子之所树者,蒺藜也。自今以来,择人而树,毋已树而择之。\" (节选自《说苑·复恩》)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襄子见围于晋阳/罢围/赏有功之臣五人/高赫无功而受上赏/五人皆怒/张孟谈谓襄子曰/晋阳之中/赫无大功/今与之上赏/何也/

B. 赵襄子见围于晋阳/罢围/赏有功之臣/五人高赫无功而受上赏/五人皆怒张孟谈/谓襄子曰/晋阳之中/赫无大功/今与之上赏/何也/ C. 赵襄子见围于晋阳/罢围/赏有功之臣五人/高赫无功而受上赏/五人皆怒张孟谈/谓襄子曰/晋阳之中/赫无大功/今与之上赏/何也/

D. 赵襄子见围于晋阳/罢围/赏有功之臣/五人高赫无功而受上赏/五人皆怒/张孟谈谓襄子曰/晋阳之中/赫无大功/今与之上赏/何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厚之至也”与“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厚”字含义不同。

B. “使人召淳于髡曰\"与“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两句中的“使\"字含义相同。

C. “怫然作色”与“舍瑟而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作”字含义不同。

D. “北见简子\"与“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石钟山记》)两句中的“见\"字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大臣要做到勤勉劳苦来为君主效力而不贪求君主的赏赐,君主要通过掌控施恩来驾驭臣下而不求回报。 B. 赵襄子以自己被围困在晋阳时,只有高赫能够对他恪守君臣之礼为由,在事后重赏高赫,这件事得到孔子的高度评价。 C. 淳于髡面对齐王希望他与自己分担齐国面临楚、魏两国合力围攻之忧,巧作譬喻,使齐王赐其重金,赠其兵车,授其高位。 D. 针对阳虎遭到自己培养的人的排斥而感到委屈一事,赵简子形象地指出根本原因在于阳虎对培养对象选择不当。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笑其所以祠者少,而所求者多。 (2)自今以来,择人而树,毋已树而择之。 【答案】10. A 11. D 12. A

13. ①我笑话他用来祭祀的供品少,而希求的东西多啊。 ②从今往后,先生选对人再加以培养,不要等到已经栽种了再去挑选合适的。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赵襄子被包围在晋阳,战争结束、包围撤去后,奖赏五位有功之臣,高赫没有功劳却受到上等的赏赐,五位有功之臣都很愤怒,张孟谈对赵襄子说:“晋阳之役,高赫没有建立大的功劳,现在您却

给予他上等的赏赐,这是为什么呢?”

“高赫\"作“无功而受上赏”的主语,前面断开,排除BD; “张孟谈谓襄子曰\",“……谓……曰”,意为“谁对谁说\",句意连贯,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厚:敦厚/雄厚。句意:这是敦厚之至的表现。/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B.使:都是“派”的意思。句意:派人召来淳于髡并对他说。/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

C.作:改变/起身,站起来。句意:脸上现出愤怒之色。/(曾皙)放下瑟站起来。

D.“含义相同\"错误。见:朝见/看见。句意:向北朝见赵简子。/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事情的有无。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大臣……而不求回报”错误。结合“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夫施德者贵不德,受恩者尚必报。是故臣劳勤以为君,而不求其赏;君持施以牧下,而无所德\"分析,“大臣要做到勤勉劳苦来为君主效力而不贪求君主的赏赐,君主要通过掌控施恩来驾驭臣下而不求回报”的见解是编者的观点,而非孔子的见解。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所以\",用来……的;“祠者”,祭祀的供品;“求\",希求。 ②第一个“树”,培养;“毋\",不要;第二个“树”,栽种。 参考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施予德泽的人崇尚不求回报,承受德泽的人崇尚必求报答。

因此,大臣勤勉劳苦来为君主效力而不贪求君主的赏赐,君主掌控施恩来驾驭臣下而不求回报,所以《易经》上说:“当政者使民勤劳而民无埋怨,对国家立了大功,但不认为自己应该得到别人的感激、赞扬,这是敦厚之至的表现。”君臣在一起,用市场上做买卖的方法交接,君王悬示爵禄来对待臣下,臣下竭尽全力来回报君王。等到臣下有了不可估量的大功,君主就对他施加重赏;如果君主对臣下有超越寻常的恩惠,那臣下就必定以死来回报他。

赵襄子被包围在晋阳,战争结束、包围撤去后,奖赏五位有功之臣,高赫没有功劳却受到上等的赏赐,五位有功之臣都很愤怒,张孟谈对赵襄子说:“晋阳之役,高赫没有建立大的功劳,现在您却给予他上等的赏赐,这是为什么呢?\"赵襄子说:“当我受困遭难时,不偏离(恪守)君臣之礼的只有高赫一人。你们虽然建立了功劳,却很骄纵放任,我给高赫上等的赏赐,不也是应当的吗?”孔子听闻此事后说:“赵襄子可以说是善于奖赏士人的君主啊!奖赏(高赫)一人,而使全天下做臣子的,没有谁敢有违君臣的礼数。\"

楚王、魏王在晋阳会盟,打算攻打齐国,齐王忧虑这件事,派人召来淳于髡并对他说:“楚、魏两国合谋,想要攻打我们齐国。希望先生与我一起分担其忧。”淳于髡听后大笑而没有回应,过了会儿,齐王再次问他,淳于髡又一次大笑而不应,第三次问他还是没有回应,齐王脸上现出愤怒之色,对他说:“先生拿我的国家当儿戏吗?\"淳于髡回答说:“我不敢拿大王的国家当儿戏,我笑我的邻居用一盒饭和一条鲜鱼祭祀田神。他祷告说:‘地势低洼、容易积水的劣田,(让我)收获百车谷子,高地也适宜种植庄稼。’我笑话他用来祭祀的供品少而希求的东西多啊。”齐王说:“你讲得好。\"赏赐淳于髡一千金、一百辆兵车,确立他为上卿。

阳虎在卫国获罪,向北朝见赵简子,说:“从今往后,我不再培养人了。”赵简子问他说:“这是为什么呢?\"阳虎回答说:“朝堂的人,我所培养的超过半数了。如今这些人却亲自在国君面前排斥我。”赵简子说:“只有贤能的人能够做到知恩图报,品行不正的是不会知恩图报的。种植桃树与李树的人,夏天能够在树下休息,秋天能够收获果实;栽种蒺藜的人,夏天无法在其下休息,秋天也只能收获其刺。

如今,先生所培植的,都是蒺藜啊,从今往后,先生选对人再加以培养,不要等到已经栽种了再去挑选合适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① 王安石(宋)

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闻说洊亭新水漫,骑款段,穿云入坞寻游伴。

却拂僧床褰素幔,千岩万壑春风暖。一弄松声悲急管,吹梦断,西看窗日犹嫌短。

注:①本词写于王安石晚年退隐金陵时期。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前二句点明具体节令,描绘山间春意盎然的美好景象。 B. 词人外出春游,在高岗与低谷间穿行,游兴非常浓厚。 C. 下片写词人游兴已尽,回山寺就寝,有孤枕难眠之感。 D. 全词即事写景,以白描手法勾勒,物象清幽,气韵萧散。 15. 晚年的王安石虽身居山林,却似闲非闲,他也曾写出“我欲抛山去,山仍劝我还”这样流露矛盾心境的诗句。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的这种矛盾心理。

【答案】14. C 15. 上片体现了词人心闲意静、恬然自若的心境。词人探奇揽胜,醉心于春色,足见其内心之恬静悠闲。下片体现了词人难以忘怀往事的不平静心境。词人沉入梦乡,但松涛却把他惊醒。那松涛犹呜咽悲鸣,融入了词人强烈的感彩,体现作者身虽悠闲,但内心并不平静的情感状态。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有孤枕难眠之感\"错误。下片写僧斋昼寝,词人游兴已尽,依然回归山寺,就床而卧。因为孤身栖居山寺,故要拂拭僧床,撩起白色的帷帐。“僧床”、“素幔\",写明作者生活清寂雅素,也突出了寄身山寺的生活特点。“千岩万壑”承上“山南山北\",“春风暖”回应

“正月半\"。值此东风骀荡,春光融融,词人怡然自适的心境也仿佛与大地春色融契而为一,加之游山的困乏,于是他渐渐沉入静谧而深稳的梦中,但那松涛犹呜咽悲鸣,把他惊醒,体现作者内心的不平静。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上片写一次骑驴春游,起拍二句点明节令,描绘钟山春意盎然的景象。宋时元夜灯节,热闹异常。“撩乱”,写出山花争奇斗艳,撩惹行人。这次正是骑毛驴野游,心闲意静,恬然自若,什么升沉得失、尧桀是非,仿佛早抛至九霄云外,其精神超然尘外。“穿云入坞寻游伴\",连用“穿”“入\"“寻”三个动作词,充分表现了词人一心寻春的浓厚游兴,描绘出他自命“山野之人\"的生活情趣。词人探奇揽胜,醉心于春色,足见其内心之恬静悠闲。

下片写僧斋昼寝,词人游兴已尽,依然回归山寺,就床而卧。因为孤身栖居山寺,故要拂拭僧床,撩起白色的帷帐。“僧床”“素幔\",写明作者生活清寂雅素,也突出了寄身山寺的生活特点。“千岩万壑”承上“山南山北\",“春风暖”回应“正月半\"。值此东风骀荡,春光融融,词人怡然自适的心境也仿佛与大地春色融契而为一,在野游寻春与大自然的默契中,得到了心境的恬静,沉入了暂时的酣眠,然而,一时的心理平衡,却被四周突然闯入的急切悲凉的松涛声所打破,“悲急管”,谓松涛犹如急切的笛声,在深山中呜咽地悲鸣,把他惊醒,松声带有作者的感彩,这正隐隐透露了作者身虽幽闲而内心并不平静的精神状态。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交代当地的饮食,写出了农村的丰收和乡民的热情。

(2)“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李煜的《虞美人》中也用到了这两个意象:“__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答案】 ①. 莫笑农家腊酒浑 ②. 丰年留客足鸡豚 ③. 小楼昨夜又东风 ④.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⑤. 覆压三百余里 ⑥. 隔离天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腊、豚、堪、覆、隔。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些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占据前列的书,内容虽不足观,但在书名、封面上做足了文章,加之有名人的“倾情推荐”,再凭借一系列营销策略激发起读者的购买欲望。而一旦一种图书畅销,类似的选题便 ①_____________,粗制滥造往往与跟风炒作相伴而生。书中没有真知灼见倒没什么,如果有一些不准确甚至错误的表述,就会导致一些负面的效应。对于读者来说,这样的书买得越多越糟糕。

好书为什么没人买呢?原因有很多。比如,很多人在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的情况下无法静下心来读那些深刻、厚重的好书而去找一些轻松、平庸的书来消遣也无可厚非。读者找到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好比 ②_____________,难度很大。面对如此庞大数量的图书,书店即使面积再大,书架再多,也难以承载。据说,目前一本新书的动销时间大概是3个月。这就意味着,一本新书在书店的书架上摆放了3个月,如果少人问津,无论内容如何,都将下架回仓,其在图书零售市场上的生命就宣告终结了。

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劣书驱逐良书的案例 ③_________________。在书店的书架上,劣书驱逐良书的现象同样频频上演。这是市场的选择。虽然很多书店具备公益机构的某些性质,不少书店还主打文化情怀,但归根结底,无论网络书店还是实体书店,都是一门生意,首先需要通过买和卖来保证自身的生存。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7. ①蜂拥而至 ②海底捞针 ③屡见不鲜 18. 示例: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很多人无法静下心来读那些深刻、厚重的好书,找一些轻松、平庸的书来消遣也无可厚非。 19. 拟人。“生命就宣告终结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新书以人的动作行为、生命活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新书因少人问津,都将下架回仓的事实,以及抒发出作者对新书的惋惜之情。读来富有新意而亲切之感。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前文“一旦一种图书畅销,类似的选题”和后文“粗制滥造往往与跟风炒作相伴而生\"强调类似的东西一拥而来,可填像一窝蜂似地一拥而来,形容很多人乱哄哄地朝一个地方聚拢的“蜂拥而至”或“蜂拥而来\";

第二空,前文“读者找到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和后文“难度很大\"强调找书难度很大,可填写比喻极难找到或实现目的的机会十分渺茫的“海底捞针”或“大海捞针\";

第三空,后文“在书店的书架上,劣书驱逐良书的现象同样频频上演”强调这种劣书驱逐良书的现象非常多,可填形容多次见到,已经不新奇了的“屡见不鲜\"。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

原句的“很多人无法静下心来读那些深刻、厚重的好书”和“去找一些轻松、平庸的书来消遣也无可厚非\"构成因果关系,把它们分别成句,表述为:“很多人无法静下心来读那些深刻、厚重的好书”和“找一些轻松、平庸的书来消遣也无可厚非\";

“在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的情况下”作为状语,放在“很多人无法静下心来读那些深刻、厚重的好书\"前面。 最后,连缀成句,注意逻辑。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

“生命就宣告终结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新书以人的动作行为、生命活力。根据前文“一本新书在书店的书架上摆放了3个月,如果少人问津,无论内容如何,都将下架回仓\"可知本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本新书如果3个月还少人问津,就意味着该图书将下架回仓的事实,以及抒发出作者对新书的惋惜之情。读来富有新意、亲切之感。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来自大山背着背篓的网球少年王发火出了圈。他刚刚赢得了2022亚瑟士青少年网球巡回赛广州站冠军。在大家的印象中,网球之类的运动项目好像和大山里的孩子距离很远,可从山到海,小小少年竟真的靠网球改变了人生。令人感慨也引人深思: ① ?又是如何走向更大舞台的?

② 。网球少年的背后,是著名网球教练张晓洪。王发8岁时,被张晓洪一眼看中,张晓洪带他走上了网球这条路。

万丈高楼始于基石。青少年体育人才的发掘与培养仅靠某个人、某个俱乐部零敲碎打显然不够。整个体育界要在这一方面 ③ ,引入更丰富多元的力量,才能有更多“背篓少年”在赛场上崭露头角。 二靠拼搏。“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王发每天挥拍不低于7000次,他把精力都集中在打球上。他不骄不躁、奋力向前,在各种青少年赛事中屡屡摘金夺银。

无论是不是赛场内外,总有一块金牌叫拼搏,只有注入了奋斗的汗水,梦想就会是金色的。

“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背篓少年\"前路可期。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0. ①山里的孩子是怎么与网球结缘的 ②一靠伯乐

③建立更健全成熟的体系

21. 无论赛场内外,总有一块金牌叫拼搏,只有注入了奋斗的汗水,梦想才会是金色的。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根据前文“在大家的印象中,网球之类的运动项目好像和大山里的孩子距离很远,可从山到海,小小少年竟真的靠网球改变了人生”可知,在大众传统的印象中大山里的孩子没什么机会接触网球,此处应该是对王发与网球如何结缘发出的疑问,所以可以填“山里的娃是怎么与网球结缘的\"之类的内容。

②处,根据后文“二靠拼搏”可知,这里应该对应“一靠……\",再根据后文“网球少年的背后,是著名网球教练张晓洪”可知,此处可填“一靠伯乐\"之类的内容。

③处,根据前文“青少年体育人才的发掘与培养仅靠某个人、某个俱乐部零敲碎打显然不够”可知,零碎的敲打是不够的,需要有一个健全的体系,所以此处可填“建立更健全成熟的体系\"之类的内容。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结构混乱,“是不是赛场”与“赛场内外\"句式杂糅,可删掉“是不是”;

二是搭配不当,“只有\"与“就”关联词不搭配,此处应为条件关系,“只有……才……\"表示必要条件,没有了这个条件,就不可能得到下一个分句所说的结果,句子强调“奋斗的汗水”对于实现梦想的必要性,所以应该把“就\"改为“才”。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赛道无处不在,如体育赛道、科技赛道、人生赛道,等等。身处赛道,最美的姿态是奔跑,要敢于争取超越,如苏轼所言“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不负习总的寄语“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

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新赛道\"是《咬文嚼字》编辑部评选出来的2022年十大流行语之一,泛指一切新的领域、新的起点、新的征程、新的气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以上材料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发展新优势,引领新赛道

江枫渔火,大漠孤烟,朝阳将尘间的温婉洒向壮阔河山,中华民族以恢宏的气魄向我们走来。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中华民族应如何像朝阳般充满生机与活力,发展新优势,引领新赛道?

何谓“新赛道\",新赛道是指新技术、新模式为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处于经济全球化的大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不在新赛道上奋力奔跑,便落后于世界发展的进程,如仲永般泯然众人。 古人尝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人生的旅途中获得新知识、新经验、新教训是成长的关键。“因为今天不想跑,所以今天必须跑。\"村上春树向我们讲述了新的重要性。摒弃过去慵懒麻木或骄傲自满的状态,开始今天新的起点,拥有重来再来的勇气。在兼并战争混乱的春秋战国,孔子放弃了儒学大家的身份,沏一壶茶,品一盏酒,周游列国杏坛开讲,亦不失为人生开辟新航道,重新获得新的人生。

在当代社会,人们惯于躺在在舒适区内,人们不愿也懒得突破,进行性的改变。鲁迅身为文学大家,弃医从文,跳脱舒适区,用笔作剑刺入敌人的胸膛。他曾说过:“真正的勇士,勇于直面淋淋的鲜血,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在黑暗的封建时代,他突破了自己人生的,敢于将从前的旧伦理、旧政治推翻重来,他开启了自己人生的新征程,亦开启了中国人民觉醒的新征程。

《中庸》言:“致广大而尽精微,目虽明目道中庸。\"若想成就引

领新赛道的广大格局,离不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新的努力。漫步漫天黄沙,开启从未名湖到莫高窟的文化苦旅,樊锦诗用刻刀换来了敦煌今日的回眸,点燃前辈的火炬,开创明天的道路,她用新努力创造了新奇迹。由此看来,在新赛道开启前,每个人都应有蓄势待发的准备,一次次练习,一次次摔倒,才可在新赛道上创造最高的水平。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处在人生的赛道上,面对未来的风云与变换,我们应找到新起点,开创新征程,做出新努力,在人生的赛道上大步向前。万水千山,祖国与我们同在,时代与我们同在,我们应如朝阳,应如春风,引领赛道,奋力奔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所供材料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介绍了“新赛道\"含义的演化。第二个层次,介绍了“新赛道”是2022年十大流行语之一,这一概念的内涵泛指一切新的领域、新的起点、新的征程、新的气象。第三个层次,指出了“新赛道\"这一概念提出的背景。它是在二十大报告中出现的,表明了党要开辟新天地的决心和规划。 从命题人的角度看,实际上是借此帮生打开思路,提醒考生在祖国建设的各个方面、各条战线上都存在着“新赛道”通过整则材料可以看出,强调“新赛道\"就是强调在原有基础上,实现领域的开辟、思想的突破、行动的创新。强调要突破旧有思维,打破固有程式,秉持创新意识,付出新努力,确定新起点,开启新征程,产生新成果,赢得新气象。

写作时,由于“新赛道”的本义和引申义较多,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最好自选角度,着重从分析某一个领域的开拓创新入手,来论述我们要有开辟“新赛道\"、跑赢“新赛道”的意识。这样才能笔墨更集中,论述更透彻。比如,可以把论点定为我们要在科技领域寻找“新赛道\"。文章可以采用“引一一议一一联结”的论证结构,先由发展“5G\"宽带移动通信技术这一“新赛道”引出观点,然后分析我

国在“5G技术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的原因: 性创新、引领性发展。接下来可由“5G\"联系到芯片开发、人工智能发展等领域,强调多开辟“新赛道”、跑赢“新赛道\"。最后,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这种创新意识对自己的引领作用。“新赛道”既然是“新\",必定与“旧”有所区别,所以本文题还暗含了“新\"与“旧”的辩证关系,在写作时要适当阐述“新\"与“旧”辩证关系,以提升写作的思维品质。 立意:

1.开辟新赛道不易,要创新,跑赢新赛道尤难,要坚持。 2.莫对故人说故国,且汲新水泡新茶。 3.老路子树起老藩篱,新思维开启新赛道。 4.新赛道上勇创新,创新开启新时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