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来源:华佗小知识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

现代文学的转向(转换时期的文学,延安文艺座谈会) 三,文艺批判运动 四百花文学

第二章 转换时期的小说(农村小说,赵树理。孙犁。丁玲和周立波。柳青,王蒙

冯宗璞红豆。茹志鹃《百合花》

第三章 转换时期的诗歌(政治抒情诗;郭小川 刘白羽 秦牧 贺敬之 文捷公刘 )

第四章 转换时期的戏剧老舍的《茶馆》

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思潮

一、文化寻根意识与现代主义思潮 、文学观念的变革 文化寻根意识

新时期以来的小说 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 改革文学与寻根文学 高晓声的小说 路遥的小说

寻根文学原因: 汪曾祺的高邮系列 言的小说创作 三、 先锋小说

四、女作家的小说创作 、王安忆的小说 第二章 现代文学的转向 一、 转换时期文学(意指发端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延安文艺运动到建国后的

30年文学。) 1、 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19日,北平)成果:实现国统区与

区文艺会师;确定文艺方向和指导方针(工农兵方向);成立文联组织。

2、 40年代社会主义文学主要特征:一体化的文学生产方式和同质化的文学

形态。

二、 延安文艺座谈会

1、1942年5月中国党在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主持会议并发表讲话(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此后由中国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遵照这次座谈会制定的文艺方针,全面展开了文艺整风运动。这次座谈会对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

2、主要内容:文艺与人民的关系,即文艺的“工农兵”方向;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即“的功利主义”;文艺批评的两个标准(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明确指出文艺工作者需要开展思想整风运动。 3、意义:《讲话》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有其正确性、权威性以及统一思想;《讲话》

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对一些文艺理论基本命题的建立曾有过和继续起着重大的作用;《讲话》有些属于政治策略性的提法不宜在其他历史条件下任意引申;《讲话》仍是新时期文艺工作的一种方向。

4、局限性:忽视了文艺自身的一些规律,在建国后继续被引申推广,产生一些偏颇和不利影响。

5、文学一体化的体现:文学生产的管理模式;文学传媒的管理模式;文学接受的管理模式。 三、文艺批判运动

1、对王实味、丁玲的批判

2、对《武训传》的批判影响:文艺界对历史观有了一个统一的认识,文艺家同时感到了一种来自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压力;以政治运动方式介入文艺的思想斗争,将文艺问题强调成一场政治斗争,给中国当代文学史创作带来不利影响。 3、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及胡适思想批判的影响:由学术探讨扩大到政治问题,由古典文学研究扩大到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由文学研究领域扩大到思想文化领域的阶级斗争;强调了对俞平伯这一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斗争,学术问题被淹没到政治斗争中。

4、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主观战斗精神、精神的奴役创伤、对五四文学的看法。

5、三突出创作原则:三突出是中国期间的文艺指导理论之一。 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6、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之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去选择各种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

7、两结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四、百花文学 1、“双百方针”:百花齐放(艺术),百家争鸣(科学)。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从而促进艺术繁荣和科学进步。

2、成果:第一,它鼓舞了一大批来自“五四”新文学传统下的老作家的创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以来,在五四新文学传统和战争文化规范下的区文学传统间无形中形成的隔阂;第二,在理论方面提出了反对教条主义,提倡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论”,提倡文学写人性,恢复人道主义传统;第三,出现了一批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创作,这标志着社会主义文学开始成熟。

第二章 转换时期的小说 一、 农村小说

1、两种趋势:一是对表现“现实斗争”和生产劳动的强调。二是作家在立场、观点、情感上力争与农民相一致。 2、作家队伍:

• a、赵树理等的山西作家群(山药蛋派),包括马烽,西戎,孙谦,李来文,

胡正等。

• b、柳青等陕西作家群,包括王汶石等。

• c、其他重要作家,孙犁,周立波,李准,浩然等。 二、赵树理的小说创作

1、山药蛋派:是40年代区形成的以赵树理为核心的山西作家群,(1)在创作构成上,多取材于山西乡村生产生活和民情风俗;(2)在小说“社会功能”上,提出“问题小说”的观点,为了劝人,能产生指导现实的意义;(3)在写作方式上主要运用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重视故事叙述的完整性;(4)语言上,提倡大众化、通俗化、生活化。 2、代表作品:《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邪不压正》,《登记》、《锻炼锻炼》等。

3、作品分析: • (1)《小二黑结婚》:三类人物,新青年小二黑、小芹,老一代农民二诸葛、三仙姑,农村基层政权中的反动人物金旺、兴旺。 • (2)《锻炼锻炼》:农业社主任王聚海、副主任杨小四、“小腿疼”(劳动积极性低)、“吃不饱”(物质生活贫困),工作方式的对比,先进与落后的对比。 4、评价:

• a、反映了中国党领导下农村的巨大变化,并揭示了这一历程的艰巨性、复杂性和曲折性;

• b、小说语言和艺术形式的民族探索; • c、农民的立场和的功利主义。 三、赵树理的评价史

• 1、40年代,1946年周扬《论赵树理的创作》:独创的大众风格和人民艺术家,1947年“赵树理方向”,1956年“语言艺术大师”。

• 2、50年代一方面作为榜样,一方面提出了质疑“落后面”缺乏自觉意识,典型化不够《三里湾》,1959年关于《锻炼锻炼》的讨论,歪曲了农村现实,污蔑了农村妇女干部形象。

• 3、60年代现实主义深化的典型,重新得到高度评价。

• 4、时期,全面质疑和批判,没能用饱满的热情描画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

• 5、新时期,重新评价赵树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艺术成就上打通了新文学和农民之间的道路,具有“大众化”特征。 四、 孙犁的小说创作

1、创作:孙犁小说大多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地农村乡镇为背景,以生活在这里男男女女为描写对象。

• 成名作《荷花淀》发表于1945年,是他“白洋淀纪事”系列短篇小说中的一篇,通过编席、告别、寻夫、遇敌、战斗等场面和细节,描写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冀中水乡女性在战争中体现出来的既识大体又不乏儿女情长的美好品质。 • 《山地回忆》通过战争期间所认识的阜平山区一老乡进城开会前来探望“我”为切入点,展开了一场关于“我”在战争年代与一户山区普通农家尤其是他们的女儿妞儿之间深厚情谊的深情回忆。

2、风格特色:a、寄时代风云变幻于乡土诗情画意 。在战争背景下描写乡土风情和爱情故事,呈现出“战争田园诗”和“战地浪漫曲”。b、塑造了一批既有时代新品质又具传统美德的女性形象。如水生嫂、吴召儿、妞儿、春儿、九儿等。

c、散文化结构和诗话语言。在温和或明朗的历史叙述中流露出一些淡淡的感伤和怅然。这一审美风格影响了后来的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形成了“荷花淀派”。

五、丁玲与周立波的小说

• 两部以土地改革运动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与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曾同获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1951年) 。 1、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 通过华北地区一个叫暖水屯农村开展土地后一个月里发生的变化,展现了土改运动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巨变和人际关系的重组,并揭示了这一过程中不同阶层农村人物所经历的深刻心理变迁(丰富性与复杂性),同时也涉及了土改干部的不同工作方式和作风,在区小说中独具特色和意义。主要人物:地主钱文贵、李子俊老婆,农民干部形象张裕民 、程仁,土改干部文采,农民侯忠全,复杂人物黑妮。艺术上,结构和场景宏大开阔,善于捕捉刻画人物心理,注重细节和场景描写。

2、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 描写区土地改革运动的力作,分上下两部 。第一部以赵玉林为中心,一心为公,敢于斗争,描写了元茂屯人斗地主、打土匪等运动;第二部以郭全海为中心,通过分马、参军等典型事例描写了他精明能干、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中间人物赶车老把式老孙头诙谐幽默、阅历丰富、见风使舵、贪小便宜。工作队长萧祥立场坚定、作风朴实。反面人物地主韩老六、杜善人。艺术上,在生活场面与细节的展开及富有农村生活气息的东北地方语言的使用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六、 柳青的小说《创业史》

1、思想内容:梁生宝带领滩人们走合作化道路,借贷、买稻种、分稻种、进山割竹、栽种。 • 2、人物塑造:

• 梁生宝:社会主义新人,大公无私、胸怀坦荡,对社会主义事业无限忠诚;(严家炎指出梁生宝形象刻画的“三多三不足”:写理念活动多,性格刻画不足;外围烘托多,放在冲突中表现不足;抒情议论多,客观描写不足)徐改霞与梁生宝的情感纠葛或明或暗地构成了小说第一部的另一条重要线索,寄寓了柳青关于特殊年代女性和爱情问题的思考及其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的矛盾心理。在《创业史》的第二部,柳青为梁生宝安排了贤淑稳重的刘淑良作为他的生活伴侣。

• 梁三老汉:动摇徘徊的老一辈农民典型,自私狭隘、落后保守,勤劳善良、务实耿直,拥护党的领导,想个人发家致富,想做“三合院瓦房的长者”,集中体现了中国几千年农民的精神负重。

• 反面人物:郭士富,富裕中农;姚士杰,地主分子;郭振山,蜕变分子。 • 3、艺术特色:夹叙夹议的叙述方式,心理、对比、细节描写,结构严谨。 七、 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1、这篇小说写的是青年教师被调到区委会后,在工作和斗争中怎样碰壁和怎样遇到挫折的故事。它触及了我们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揭露了我们机关内部已在滋长并亟待克服的官僚主义现象。

2、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这篇小说成功的主要标志,是它真实而深刻地塑造了一个新式官僚主义者刘世吾的形象。

刘世吾的性格比较复杂,是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人物。他身上带有严重的官僚

主义的作风和习气,但他并不那么惹人讨厌,有时他还令人感到可亲和钦佩。他知道什么是“是”,什么是“非”,还知道“是”一定战胜“非”,又知道“是”不能一下子战胜“非”。但他并不热爱“是”,憎恨“非”,并帮助“是”去战胜“非”。他取笑缺陷,却并不愤懑,更不想克服它;他欣赏成绩,却没有热情,也并不想去巩固和发展它。是与非,成绩与缺陷,在他心中都不过是“就那么回事”。他经常讲的“就那么回事”,是他的口头禅,又是指导他工作和生活的哲学,因而在“就那么回事”的背后掩盖着刘世吾可怕的冷漠与麻木的心态和病症。他仿佛是一个看透一切的“哲学家”,成了对事业、对生活的旁观者。他没有热烈的爱,也没有强烈的憎。他容忍一切。他整天也忙忙碌碌,但只不过是机械地做着自己不得不做的事。 八、 宗璞《红豆》

作品通过大学生江玫与齐虹由于生活态度和政治立场的分歧而导致的爱情悲剧,讲述的却是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知识分子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故事。爱情虽然是故事内容的主要承担,但并不是作品的主题。作家要想表现的就是这种人生在“十字路口的搏斗”。世事纷争,岁月留下了一些难以忘却的记忆。当江玫不期然而面对那两颗色泽依旧“十分匀净而且鲜亮”的红豆时,一段不寻常的往事如潮般涌上心头。宗璞的《红豆》是运用倒叙的方式描写全国前夕女大学生江玫与银行家少爷齐虹之间的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恋爱故事,揭示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艰辛而曲折的心灵历程。小说通过一个爱情悲剧,表达了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如何选择自己道路和前途的人生命题。这篇作品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激情,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小说。它在短小的篇幅内可贵地表达了知识分子自己的叙事视角,虽然浮光掠影,却隐晦地表现出知识分子在大痛苦与大欢乐交织在一起的时代洪流中所面对的人生选择和内心矛盾,突现出作者在当时特殊年代对青年的爱情观和心理活动的人性关怀。 九、 茹志鹃《百合花》

《百合花》是茹志娟的代表作,小说创作于1958年,得到了茅盾先生的大力支持。纵观《百合花》,可以看出在全文朴实自然,在处理细节、刻画人物性格上匠心独运,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而其富于诗意的叙事风格则把作品推向了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茹志娟的《百合花》更是百花中的奇葩,无论从选题,还是叙述上来看,都有着独特的美感与特色。 1、万绿丛中几点红——独特的取材角度;2、真实之处最动人——朴实的叙述 茹志娟在《百合花》中,为我们展示了谱写了一曲纯朴的诗篇,展示了人间的真挚感情,情节单纯明快,色彩柔和宜人。宛如孟诗笔下的田园,圆润柔美,不加雕琢,疑似天成。她不写战斗的激烈场面,也不写战士的残酷抗争,却选择了“百合花”这一独特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来书写人间的纯洁和真情。在茹志娟的作品中,没有悲天悯人的政治家的苍凉,没有站在时代高度指点江山的睿智,没有气势雄浑的庞大叙事,有的只是生活中的一个个很小很小的细节,很容易被人忽视,但每次想起却又那么的温情。从生活中的小人物,小细节出发,不去故意的雕琢渲染,真实的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总之,这篇小说以朴素、自然、清新的笔调抒写和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创造出一种优美圣洁的意境,读后令人久久难忘 。 第三章 转换时期的诗歌 一、 政治抒情诗 1、现代新诗的抒情传统 五四时期:郭沫若《女神》

二、三十年代:新月派诗歌(闻一多、徐志摩等)、左翼诗歌(殷夫、穆木天等) 四十年代:抗战诗歌(艾青、田间、七月派) 五、六十年代:政治抒情诗(郭小川、贺敬之等) 2、政治抒情诗

50年代至70年代,诗人以阶级或人民代表人的身份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和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映。在诗体形式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大量运用排比句式,讲究节奏和声韵,代表诗人贺敬之、郭小川等。 二、郭小川的诗 1、代表作: 抒情诗:《致青年公民》、《甘蔗林与青纱帐》、《祝酒歌》、《致大海》、《望星空》 、《团泊洼的秋天》 叙事诗:“爱情三部曲” (《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将军三部曲》(《月下》、《雾中》、《风前》)、《一个和八个》 2、艺术特色:

(1)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昂扬的战斗精神。 (2)深刻的哲理和浓郁的诗情。

(3)艺术形式的创新——“新辞赋体”。 三、贺敬之的诗 1、代表作:《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十月颂歌》、《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等有名的诗篇等。 2、《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回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3、艺术特色:

(1)善于从历史与思想的高度来提炼诗风,具有饱满的政治热情和豪迈的艺术格调。

(2)通过众多优美的意象构成动态的画面,使抽象的政治语言变为生动具体的形象,大大增强了政治抒情诗的艺术感染力。

(3)夸张的手法,丰富的想象,浓烈的情感,闪耀着浪漫主义的光彩。 (4)对诗歌形式的革新创造。如信天游形式、新格律体、楼梯时(凸凹体)。 四、文捷的诗

1、闻捷(1923-1971):原名赵文节,江苏丹徒人。主要作品:《吐鲁番情歌》、《果子沟山谣、《天山牧歌》、《复仇的火焰》、《生活的赞歌》、《闻捷诗选》等。 2、《天山牧歌》:由《博斯腾湖滨》、《吐鲁番情歌》、《果子沟山谣》、《天山牧歌》四个组诗和九首散歌及一首小叙事诗《哈萨克牧人夜送“千里驹”》组成。这部诗集称得上是我国第一部真实表现边疆少数民族农牧生活的田园牧歌集,反映了生活在的哈撒克、蒙古、维吾尔族的风土人情,炽热的爱情,美好的理想,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崇高情感。古老的情歌渗入新时代的因素。 3、艺术特色

(1)用牧歌笔调处理政治性问题。

(2)长于叙事,将叙事和抒情完美结合,在一个完整的结构中对事件细节进行单纯化提炼,增加情感表达空间

(3)活泼轻快的语言形成清新柔美风格。 五、公刘的诗

首先,他的诗意象奇特,想象丰富。他善于捕捉生活场景中的特殊细节,带有生动性、具体性,如《上海夜歌》 。

其次,公刘的诗构思奇巧,富有哲理意味。他善于从一个极其平常的生活场面出发,由实到虚,由感性描绘升华为一种明晰的思想和社会意义。

第三,早期作品,细致的感觉,绮丽的想象,清新的语言,热烈直白,表现了乐观主义精神。后期作品(后),沉郁愤恨,对历史现实感悟,富有哲理色彩。

第四章 转换时期的散文 一、杨朔的散文

1、代表作:散文集有《万古青春》、《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中篇小说集《洗兵马》、《锦绣山河》等,短篇集《月黑夜》、《北黑夜》等。其中散文名篇有《香山红叶》、《雪浪花》、《茶花赋》、《荔枝蜜》等。 2、艺术特色:a、结构上从平凡的生活和人物中发掘不平凡的意义,从写景入手,然后引出风景中的人物,通过比兴、象征、提升出宏大的政治意义 b、表现手法上,利用比喻,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c、语言上,讲究诗意境,锤词炼句。

d 、局限性:模式化,呆板生硬“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 二、刘白羽的散文

艺术特色:a、鲜明的主题,强烈的时代精神。b、现实生活场景和战争年代记忆相交织,充满激越的感情。c、语言壮美绚丽。如《长江三日》写江轮穿越长江三峡的见闻感受。作者从三峡壮美风景的描绘中透露出自己的哲理思索,洋溢着战斗的豪情,使人不是陶情于山水,而是为了“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 三、秦牧的散文

艺术特色:a、知识性、思想性,被誉为“知识的森林”。 ß b、联想丰富 ,由近及远,由点到面,结构上“形散神不散”。 c、语言清新流畅,善铺陈。

第五章 转换时期的戏剧 一、老舍的《茶馆》

1、思想内容:通过裕泰茶馆在清末18年“戊戌变法”后、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初年、40年代抗战结束内战爆发等三个时期的变化,表现了19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化。一方面描绘了北平风俗的变迁,另一方面三个旧时代共同表现出政局混乱、是非不分、恶人得势、民不聊生的特点,黑暗势力越来越蔓延,整个社会表现出不断衰退的局面。

2、人物形象:王利发:精明圆滑求全,终上吊自尽,表明社会残酷,顺识的失败;常四爷:刚强耿直,爱国心,处社会底下层;秦仲义:房东,深受维新思想,相信实业救国,卖厂子终破产,表明在强权政治下实业救国道路行不通。 3、艺术特色:(1)“侧面透露”法,用小人物反映时代风云变化。(2)“人像展览式”戏剧结构,主要人物贯穿始终,次要人物延续出现。(3)幽默含蓄的语言风格 。在某些喜剧因素下面隐藏着深刻的悲凉情调,在悲凉和绝望中又包含着对光明的确信 。

第六章 “”时期的文学 第七章 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思潮

一、文化寻根意识与现代主义思潮 1、文学观念的变革

“反思的文学”变成了“文学的反思”,作家普遍表现出由“人的自觉”转向“文的自觉”,批评家关注的重心由“外部”转向“内部”,“文学的注意力第一次回复到它自身。在“方法热”、“观念热”的同时,展开了“主体性理论”和“重写文学史”的讨论。 2、文化寻根意识

所谓寻根意识,表现为对民族文化身份的体认、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追认。

背景:80年代初,世界性的寻根文,美国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里的长篇小说《根》。国内“文化热”。

• 这一文学思潮的动因动势表现为:

• 其一是从历史反思走向文化反思,从而成为面向文化的求解; • 其二是从反思文学走向文学反思,从而成为面向文学自身的求变; • 其三是对以现代主义为代表的西方文学的反拨和顺应。 3、现代主义思潮

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上半期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艺流派的总称 。其具体表现形态大致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唯美主义、意象派、心理主义、新感觉主义、未来主义、荒诞派、存在主义、黑色幽默派、魔幻主义等。 第八章 新时期以来的小说 一、 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 1、伤痕文学

对“”期间所受伤害的描述和对极“左”思潮罪恶的揭露与控诉,具有强烈的政治批判色彩和浓厚的悲剧意识,但缺乏理性的深入,最初带有“贬义” 2、1977年11月,刘心武在《人民文学》发表《班主任》,张俊石、谢惠敏、宋宝琦,揭示了“”对青少年身心的伤害。 1978年8月,卢新华在《文汇报》发表《伤痕》,王晓华母女的悲剧。 3、关于伤痕文学的评价:

(1)是对时期伤痕的抚摸,具有强烈的政治批判色彩和浓厚的悲剧意识,但主要是对四人帮表面的揭露,缺乏理性的深入。

(2)伤痕文学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在叙事方面大多借人物的命运和事件的发展来表现政治伤害的叙事结构,虽然在艺术上并没有多大的创新,但标志着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恢复和新时期文学的开始。 4、反思文学

是伤痕文学的进一步深化,这些作品开始对“”乃至17年悲剧产生的思想动机、行为方式、心理基础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具有较深的历史纵横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常常借人物的命运遭际来反思社会历史 。反思小说的创作,主要是针对社会政治层面的,关于建国后的历史问题,反思的对象主要包括干部、知识分子 和农村问题。 5、代表作品:

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刘真《黑旗》 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宗璞的《我是谁》 古华的《芙蓉镇》(胡玉音) 6、历史反思中的“知青小说”:

由知青作家创作的,主要反映知青在“”中的遭遇,既包括上山下乡的经历

也包括返城后的生活。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 7、关于反思文学的评价:

(1)有较深的历史纵横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借人物的命运遭际来反思社会历史。

(2)艺术上,是对现实主义的进一步探索和深化,吸取了一些现代派手法(意识流、象征、暗示) 。 8、王蒙

艺术上不断探索创新,以现实主义为主大胆借鉴西方现代派手法。 A、手法与结构上,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B、语言上,幽默讽刺、夸张变形。

C、多理性见识,少生命体悟,机智灵活有余而韵味不足。 9、张贤亮

两类题材:一部分写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感、命运,如《邢老汉和狗的故事》《河的子孙》(魏天贵);

另一部分写与他命运相似的知识分子的苦难经历,具有较强的自叙传色彩,如《灵与肉》(许灵均、秀芝)、《绿化树》(章永璘、马缨花)、《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章永璘、黄香久)等。

既有对中国政治问题的反思,对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反思,也有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艺术上:强烈的思辨色彩;细腻的艺术感受和生动的细节描写。 10、古华的《芙蓉镇》 “一曲严峻的乡村牧歌”,以胡玉音的命运遭际为线索,反映政治运动对普通人物的伤害并对人的社会本质及人性进行了社会反思。 二、 改革文学与寻根文学 1、高晓声的小说 代表作品:《李顺大造屋》、陈奂生系列(《“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等)。 2、《陈奂生上城》将反思与改革的主题结合在一起,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农民的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变化。

陈奂生:勤劳、善良但又狭隘落后保守,表现了社会转型时期农民落后的精神状况。通过幽默的叙事风格,以第三人称的方式,用传统讲故事的语言,将人物几十年的生活影响,浓缩进某一个生活焦点,对其心理进行深入的开掘,产生了一种悲喜交加的效果,被称作是“高晓声式叙述风格”。 3、路遥的小说

《人生》塑造了改革初期不甘平庸、努力奋斗的农村青年形象。在一个爱情故事的框架里凝聚了丰富的人生内容和社会生活变动的诸多信息。

《平凡的世界》通过孙、田、金三家农民的命运变迁和矛盾纠葛,展现了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农村生活的变化。艺术上:重大的社会主题;大量的生活细节;深沉热烈的议论;恢宏壮阔的气势;细腻而凝重的语言。 4、寻根文学原因:

一是反思文学进一步深化,从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层面思考民族悲剧未来。 二是对改革文学的合理反拨,传统的陈旧观念、文化心态和改革阻力。

三是走向世界意识的觉醒,试图在诸多民族文化的参照中重新认识民族文化。 四是与文学主体观的强化有必然联系。(自身的美学价值,摆脱政治) 五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传入、刺激与影响。

5、汪曾祺的高邮系列

其小说多写童年、故乡(高邮)的人和事,淳朴、自然、清新、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力求淡泊,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受戒》:一开始就出现了大量的风俗描写,如描写当地“当和尚”的风俗,明海出家小庵里的生活,英子一家人的生活,明海与英子朦胧纯洁的情感,当地和尚与妇女私奔的风俗等。在恬淡和谐的民间生活中表现生命的欢乐。淡化了一般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与主要人物,注重的是风物和情感。艺术特色汪曾祺说;“我不善于讲故事,也不喜欢太象小说的小说,即故事性很强的小说。故事性太强了,我觉得就不太真实了。”因此,他的小说更多地接近于生活的原貌,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散文化、诗化的艺术风格。淡化情节编织,注重风物描写;在结构上,不求严谨,追求自然,只是把人物、事件从容地还原成生活原来的样子,再娓娓道来的讲出;语言上,既追求生活口语的鲜活,又讲究文学语言的精妙简雅,具情趣美和诗意美。 6、莫言的小说创作

艺术特色:莫言作品大多主要表现细腻独特的生命体验,描写童年记忆的乡村世界。其作品在两个方面展开:现实世界的荒凉暗淡与想象世界的热烈辉煌,爱情与死亡是其作品的华彩乐章。其作品以梦幻般的自由想象为契机,以充满声光形象的视觉画感为中心,具有神秘色彩和虚构性,把口语、文言句式、外来语汇和富有时代特征的语言熔于一炉,如《红高梁》、《大风》中的狂风,《丰乳肥臀中》上官的恋爱症,《红蝗》中铺天盖地而来的蝗虫,《秋水》中的滚滚洪水。具有感性化的风格。对民间历史空间的开拓。生机盎然、热情奔放的民间状态、民间理想与民间粗鄙形态的结合,呈现了奇异的美感。如:残酷的杀戳、刺激的暴力。 三、 先锋小说

表现手法:非典型化(人物性格,主题模糊,情节淡化)

表现手法借鉴西方现代派手法(意识派,感觉,魔幻现实主义),探索小说非理性色彩和多元的精神状态对人们思想起作用,为先锋小说提供必然文化逻辑。

先锋小说审美特征

进行叙事,元叙事手法(叙事时指涉小说本身);虚构性;互文性(几部小说直接关联);叙事上片断式连接,打破结构完整性,暗示现实的不可知性、不确定性, 马原的叙事圈套, 《冈底斯的诱惑》、 《虚构》 ;格非迷宫式叙述,《褐色鸟群》;语言实验:杂语体,诗化、音乐化等倾向。 四、女作家的小说创作

1、女性文学的内涵:①从作品的表现对象界定,只要作品表现的是女性;②从创作的主体:指女作家创作的一切作品;③二者结合:女作家描写女性生活的作品。较为科学的界定是:由女性作为写作主体,具有一种的女性意识:对女性的历史状况、现实处境和生活经验进行探究和描写,显示出与男作家不同的观点、态度和语言表达方式,以构造出自身完整性的女性经验世界。 2、王安忆的小说

追求新的叙事风格,通过对个人经历、家族身世、都市生活变迁等的叙述,思考时代、文化等因素对个人生存的影响。

《长恨歌》借一个女人的生活故事演绎一段都市历史的变迁。40年代,16岁的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淑女,一个偶然机会她去片场试镜,结识了摄影师程先生。程先生把她的玉照登在《上海生活》杂志,从此她成了“沪上淑媛”,之后

又当选1946年“上海小姐”第三名。当红的王琦瑶被军政要员李主任看中,成了他的“外室”。不料,1949年李主任因飞机失事身亡。王琦瑶又过起普通人的生活,与邻居搓麻将度日。在她为远房亲戚康明逊怀上孩子之后,康却消失了,一直暗恋王琦瑶的程先生则扮作孩子“父亲”。1966年“”开始,程先生病死。 转眼间女儿薇薇到了豆寇年华,王琦瑶跟着年轻人重回社交圈。她的经历博得了一位叫“老克腊”的小伙子的同情,两人发生了关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想来都是命里注定,最终被女儿的朋友长脚失手杀死,命丧黄泉。 第九章 新时期以来的诗歌 第十章 新时期以来的散文 一、反思散文 1、新时期的散文创作以一批老作家的忆旧反思拉开序幕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人生,尤其是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使得他们在共同的政治文化语境中获取了类似的人生体验和反思意识。他们或回忆人生过往,或追怀亲友故旧,或反思社会历史,或剖析个人情怀。 2、巴金的《随想录》

主要内容:a、揭示“”灾难;b、追忆亲朋故旧;等; c、自我反思与忏悔。名篇《怀念萧珊》、《怀念胡风》、《纪念雪峰》、《怀念老舍同志》、《“博物馆”》等。

艺术特色:追求的是朴实无华,自然天成。作者往往从一件小事或一位故旧说起,娓娓叙谈,不蔓不枝,寓深沉于平淡,融炽热于冷静,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3、文化散文

它是八、九十年代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现象,一些文化研究工作的学者,在学术研究研究之余创作一批融合理性思考和感性表达的散文作品,具有特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原素。代表作家:余秋雨、金克木、张中行、王小波、季羡林等。 《文化苦旅》凭借山水风物以探求和透视民族文化底蕴、传统文化精神及人生真谛,反省民族文化和古代知识分子人格构成。并进而表现出了强大厚重的文化沉思,更改批刺和现代工业精英知识分子人格重构,理想的启蒙精神,“人文山水”。 《道士塔》通过王道士的无知将理性的矛头指向当时封建知识官僚阶层。 《西湖梦中》批刺了“隐逸文化”

《都江堰》长城与都江堰,秦始皇与李冰父子,对比反思。

余秋雨散文在艺术上最大的成功在于理性思考的深厚凝重与艺术想象的诗性激情的有机交融而表现出一种“大散文”风范。 4、史铁生

作者用朴素动人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对人生、母爱等的思考。提出“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将一已生命脉放在天地宇宙间考察,对自我的超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