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媒体时代报纸民生新闻报道选题

新媒体时代报纸民生新闻报道选题

来源:华佗小知识
第10卷第16期 2019年08月

Vol.10 No.16August 2019

新媒体时代报纸民生新闻报道选题

周明杰

(北京晚报 新闻观点工作室,北京 100734)

摘 要:在新媒体时代,各类新闻网站飞速发展,传统报纸受到巨大冲击,报纸民生新闻报道面临新的挑战。民生新闻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在于选题视角的创新,本文对民生新闻报道的选题进行研究,将百姓作为选题的中心,并对其关注的问题进行客观报道。

关键词:新媒体;民生新闻;报道选题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起飞,新

媒体不断发展壮大,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等设备阅读新闻,真正做到了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对传统的纸媒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这一时期,如何对民生新闻进行选题,已成为传统媒体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做好民生新闻报道的选题工作。

一、将百姓作为民生的核心在我国,老百姓的民生问题是党和的心头大事,传媒对百姓民生问题的报道要客观、与现实紧密相关,从百姓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报纸是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是代表和人民的,而民生报道正是展现人们内心真正意愿的内容。因此,在对民生问题的题材选择上面,应从百姓的角度出发,选取百姓关心的问题,切实涉及百姓利益的问题,选题要能够解释社会的普遍现象,如看病难(很多病患连夜排队看病)、房价问题等等。

民生问题不分大小,凡是涉及民生的问题都应当认真对待,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的民生问题都具有新闻价值,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在发布新闻之前,对这些民生选题进行仔细的筛选。民生问题也是多元化的,种类较多,一些是弘扬社会主义法制及正能量的,还有一些新闻不仅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还会使报纸新闻走向误区,使新闻失去原本的意义。一些新媒体为了吸引读者,只要是爆炸性、具有冲击性的新闻,便来者不拒。新闻媒介不仅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还应该把握好尺度,客观地将事实展现给人们。如果过多的负面新闻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同时对新闻报纸的权威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民生报道的选题上,我们应选择一些代表性较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话题。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也在快速发展,每年都会有一些涉及民生的项目,新闻媒介便可以对此进行重点跟踪。近期,上海市作为试点,对各类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回应了垃圾分类的一些具体实施情况。随着人口的增加,现有的垃圾处理方式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态环境,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因此,上海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将垃圾干湿分离,分类处理。这一举措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带动了全国的垃圾分类回收工作,对垃圾处理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上海市垃圾分类的开展情况,《北京晚报》也作出呼应:北京与上海的垃圾分类标准不同,人们若换了城市生活,是否还要适应新的标准?呼吁建立统一的分类标准,以便更好地推进这项工作。

文章编号:1674-8883(2019)16-0165-02二、关注民生热点话题

热点话题主要是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的话题,是时代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一般情况下,热点话题是人们茶余饭后经常提到的话题。从目前我国的国情来看,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改革也相对成熟,矛盾,这其中不乏民生问题,[1]

出现了新的社会

如看病、住房、就业、环境等,这些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与我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话题。《北京晚报》的相关报道指出,看病关系民生的问题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的矛盾尤为突出。在我国,北京是人口高密度地区之一,百姓看病较难,要通过长时间的排队方可就医,给广大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除了这些热点话题之外,人们关心的新闻也很有可能是一些突发事件、负面新闻等。

当前,网络媒体非常发达,新闻的传播速度非常快,新媒体新闻发布较快,缺少一些必要的审核环节,这就导致了一些虚假新闻的出现,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读者缺少分辨真假的能力。在我国,许多新媒体的使用者是年轻人甚至未成年人,这类人群很容易受到负面新闻的影响。因此,传统报纸媒体在对民生新闻进行选题时,要充分分析、调查热点问题,通过客观、真实的报道,为广大读者提供正确的导向,提升传统报纸媒体的权威性、真实性、客观性。例如,在2015年的天津爆炸事件中,爆炸发生后,短时间内爆炸事件的相关视频、图片便被网友传到了网上,当地的食品安全以及环境等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北京晚报》针对这些热点问题,对爆炸区域附近的一些食品企业进行采访,同时向当地环保监测等部门取得科学数据,消除了人们对于食品安全以及环境的担忧。

三、重点选择百姓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民生问题中,有许多老大难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这是民生的难点,也是民生新闻选题时重点关注的话题。这些难点问题通常都有较为复杂的历史背景,因此,在民生新闻报道中应建立一个专栏。这类问题很难掌握尺度,稍有偏差便会引起人们的不满,引发社会问题,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目前,我国的各行各业都在创新、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汇集起来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的社会需要具有权威性、客观性的新闻媒介,用客观、真实的报道引导,促使矛盾快速解决,和国家赋予媒体的责任。

[2]

这是新时期党

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较难解决的民生问题都有一个较为复杂的形成过程,并不是一篇几

165

传媒实务

百字的新闻报道能够解释清楚的。社会问题的历史也并不能通过新媒体去掌握。因此,我们需要传统纸媒将社会问题的成因、经过等详细地向广大读者报道,使人们对这些问题能够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这是纸媒的优势,也是其责任。例如,《北京晚报》曾开设过一个专栏,其中一篇报道是关于某地严重的水污染问题,这一问题又涉及环境、水源等问题,是长期未得到解决的问题。于是,报社通过长期的专栏报道,对污染问题进行详细的调查,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现给社会大众,最终引起当地以及相关部门的关注,相关部门据此制定规划,改善了水污染问题。

四、重视百姓的痛点问题

百姓的痛点问题主要是其在生活、工作的过程中,经常抱怨、感到极度不满的问题。在新媒体时代,人们的不满情绪可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出去,如通过一条朋友圈、一条微博便可以迅速传播,并引起共鸣。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传播的主体,这就导致形形色色的新闻会不经过审核便发布到网上,一些痛点问题迅速传播,将负能量带给其他人。

从我国的社会现状来看,人们的民生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第一,就业问题;第二,社会保障问题;第三,读书教育问题;第四,住房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些民生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引起了人们强烈的不满,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这一点笔者也深有体会。就拿住房问题来说,房价与百姓的收入不符,在北京这样的城市,人们需要不吃不喝几十年才能付首付买房子,然后再用几十年去还房贷。长期的生活压力、经济压力使社会矛盾激

增,引发了人们的不满情绪。因此,在民生新闻报道的

选题上,要侧重这几个方面,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实地调查,全面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带来的影响以及应对方法,将这些要素客观地展现出来,通过详细的调查,客观、真实的报道,向广大读者阐述事实,担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的重任,为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正确的导向。

五、结语

民生新闻报道的选题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仅要找到人们关心的问题,还要掌握好尺度,尤其是在新时期,社会矛盾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广大人民群众也可以是新闻传播的主体,这便会使一些负面新闻、虚假新闻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基于此,传统报纸媒体应担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将百姓关注的民生问题,用严谨的态度、客观真实的报道展现给人们,确保新闻的真实性、权威性,为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正确的导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参考文献:

[1] 余袁媛,刘丹.全媒体环境下地方电视民生新闻的困境

与对策研究——以常德广播电视台“山旮旯里走亲戚”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9,3(12):41.[2] 王雪,王静.传统媒体渐衰 民生新闻该何去何

从?——浅析电视民生新闻未来的发展走向[J].现代视听,2016(03):28-31.作者简介:周明杰(1976—),山东人,研究生,主任记者,从事深度报道调查记者工作,研究方向:深度报道,融媒体。

(上接第1页)向性,勇于坚持真理、澄清谬误,及时释

疑解惑,帮助改进工作、解决问题。

三、站在群众立场,巧妙发声,传递温度党报评论重在“观点制胜”,文章要写得通俗亲切,由小讲到大,由近讲到远,引人入胜。这就要求作者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写出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更加接地气、有温度的评论。

新闻稿件叙述客观事实,力量在于摆事实;评论文

[1]

章发表观点,力量在于说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任何一个人都不喜欢别人对自己进行说教,而循循善诱式的说理却能接受。因此,党报评论要讲究说理的艺术,不能装腔作势、高高在上,不搞假大空,而是讲道理、摆事实,让群众既易于接受,又乐于信服。

有些评论作者不善于说理,文章中出现很多“务必”“不能”“禁止”的大话空话,以说教式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念。这样的评论是不能赢得读者好感的。评论要引领、直抵心灵,让人愿意看、听得进,评论的水平和质量是决定因素。党报评论要抓住要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以理性的辨析说服人,不讲空话大话,讲真话、道真情,观点一针见血,行文简约直白。在摆事实时,要选择最有说服力的事实,以达到事实胜于雄辩的效果。

据载,为了化解风雨中出行市民的燃眉之急,一些地方在公交车上开展放置“暖心伞”的活动。可是,有的市民用了“暖心伞”却“只借不还”。为此,《井冈山报》刊发评论《莫让“暖心伞”成为“暖心散”》。文章用平和的语言,用群众的“土话”“白话”,讲出了

166

不能“为了自己方便”的一点“私利”,而置社会公德

于不顾的道理。

党报评论承担着举旗定向的使命任务。新时代,党报要用立意新颖、入眼入脑入心的评论作品,引导社会,将党报评论变成受众愿听的话、听得进的话,更生动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四、结语

“评论是时代的声音”“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2]

基层是新闻的源头活水,基层是评论的生动素材。作为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入”基层,唯有贴近基层,才能找到评论的源头活水,唯有与群众的心贴得更近,评论才有温度。要切实摒弃评论写作“假、大、空”“长、泛、水”“僵、旧、硬”“无土栽培”的不良作风,用更加饱满、更有思想的评论引导广大受众,牢牢把握正确的导向,弘扬社会正气,讴歌时代和人民。参考文献:

[1] 向湘龙.党报评论创新的“四个维度”[N].中国新闻

出版广电报,2019-07-18.[2] 丁建庭.党报评论要追求“四度”——以南方日报的

评论实践为例[J].新闻战线,2019(3):24-26.作者简介:吴桂生(1974—),男,江西吉安人,本科,中级职称,记者,编辑,主笔采写的长篇通讯和编辑的一则消息,分别入围中国新闻奖评选,先后获江西新闻奖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4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