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肘空zH()NGxUE m0xUE cANK o 道士塔》教案 广西玉林容县中学(537500)区雪丽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 1.了解敦煌文化的有关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继续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至4 2.了解作者余秋雨。 3.4l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1至2节。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简介莫高窟的来历、传说 2.背景知识介绍 二、简介作者余秋雨 出示投影:余秋雨,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 散文家。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 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辞职后继续从事教学和 写作。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 记》。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 部世界名人录;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 等奖,《山居笔记》获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联合报 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详见《教师教学用书》) (与学生交流,让他们谈谈对余秋雨的了解) 三、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本文有4节,选4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课文, 一人读一节,其他学生边听边疏理课文内容,讨论各节 之间的联系。 明确:(1节)罪人塔一(2节)愚昧无知毁坏文物一(3 节)贪图私利,出卖文物;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文物一 (4节)牢记耻辱,保护文物 四、分析课文内容 第1节:罪人塔 第2节:愚昧无知毁坏文物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下列问题后,指定学生概括,师 生共同明确答案: (1)敦煌文化悲剧谁之过?明确:王圆篆。 (2)王道士是什么人?明确:那个时代随处可见的一 个中国平民。 (3)他对敦煌犯下了哪些罪行?明确:粉刷壁画,敲 掉塑雕,出卖文书、经卷、画卷。 (4)他为什么会犯下这些罪行?明确:愚昧、无知、贪 婪。 (5)作者在写事、写人中倾诉了什么样的感情?明 确:悲愤。 五、课堂小结 这两节内容,介绍了王道士毁坏文物的经过,突出 了他的愚昧无知,表达了作者悲愤难忍的思想感情。文 中的心理活动、细节描写与对话描写都想象有据、生动, 跨越时空,在叙事中表露愤情。 六、布置作业 1.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2.反复诵读课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节。 2.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 3.揣摩词句的深刻含义。 4.体会文章叙事评议有机结合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研习了文章1、2节的内容,知道了敦煌 文物盗掠的经过。本节课,我们继续研习课文3至4节,并 一起来感受一下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强烈的抒情意 味。可以说,文章蕴涵的内容十分丰富,每一个句子都浓 缩了作者的深情。 二、继续分析课文内容 第3节:贪图私利,出卖文物;外国冒险家欺骗、掠夺 文物 第4节:牢记耻辱,保护文物 三、揣摩词句的深刻含义 1.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 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2.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3.偌大的中国,竞存不下几卷!比之于被大 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 伦敦博物馆里! 四、体会文章叙事、评议有机结合的写作特点 明确:以文章第二部分为例。首段写到:“真不知道 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中国的 文官都到哪里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折怎么从不提一句敦 煌的事由。”劈头就是一段议论,悲愤之情跃然纸上。接 着叙述王道士破坏敦煌文物的罪恶行径,无奈中兼有揶 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作者悲痛之情的进发:“我甚至 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这是 一种出于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的神圣之情。 五、探讨写作主旨 讨论: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不再是清朝民愚国 弱的中国了,你认为本文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它的价 值是什么? 点拨:借古鉴今,警示后人。 六、拓展思考 思考:我们有接受这种警示的必要吗?多媒体显示 文物“兔首和鼠首”。 提问:读过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 点拨:我们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吗?我们应怎样对 待自己民族的文化?我们能够继承并传承中华民族的文 化吗? 七、布置作业 任选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读后感。 (责任编辑刘宇帆) 15 E-mail:zxwkj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