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IIl崔 雁 道士塔 的两重性 余秋雨的散文《道士塔》人选高 怀”、“以史观今”、“以小见大”、 中语文教材第三册,无疑给中学语文 “夹叙夹议”、“对比反衬”、“有详 教材注入了新鲜血液,吹进了清新文 有略”等等。《道士塔》几乎都运用 风。《道士塔》代表了余秋雨的散文 上了这些散文写作的传统手法,只不 模式,即“链环式结构”。余秋雨刷 过在散文叙述的传统模式上采用链环 新了散文叙述的一般模式,站在历史 式结构,在叙述风格上大胆尝试创 高度,以记叙生动感人的史料、掌故 新,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了合 作基础,运用具有学者气度的表达方 理虚构和艺术加工。 式,对人类文明特别是民族文化进行 如描写王道士用石灰粉刷敦煌莫 审视与反思,从历史中参悟人格,从 高窟壁画,用铁锤捣毁洞窟雕塑垒建 哲学中发掘诗意,提高了散文的文化 天师灵官,王道士发现洞窟经卷,并 品位,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纵观中 送往审看,王道士的品位、受骗 学语文散文篇目,余秋雨的《道士 及送客的情景,都写得惟妙惟肖,栩 塔》堪称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别具 栩如生,十分精彩,有很强的现场感 特色,崭领风骚。 和感染力,仿佛作者就在现场,也让 但也有人认为《道士塔》在叙述 读者恍若身临其境。正是这种类似小 风格上有违散文的基本特征,把散文 说的合理虚构和艺术加工引来了争 当小说描写,用虚构代替了写实,用 议,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主观想象代替了历史真实,很容易让 《道士塔》的思考视角也是独具 学生染上散文虚构的毛病;在思想情 匠心的,挺像绘画中的“散点透视”, 感上尖酸刻薄,书生意气,视角变幻 诗歌中的“跳跃思维”。《道士塔》时 太快 观点正说反说,不易引导学生 而由今寻古,时而由古映今,古今时 读懂文章主旨,理解作者的思想感 空自由转换,时而出于民族尊严,时 情,把握人物的性格形象。 而站在学术角度,思考视角灵巧变 为什么《道士塔》人选高中语文 幻,这不仅丰富了作者的多视角审 教材会有如此争议?我认为,这都因 视、多层次思考,而且拉近了读者与 为《道士塔》有诸多的两重性。 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心灵和时空的 一、《道士塔》叙述风格和思考 距离,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 视角上的两重性。 临其境.如经其事。如“历史已有记 《道士塔》是典型的余秋雨散文 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历史 模式——“链环式结构”,即把一个相 的审视角度;“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 对完整的事件,根据不同的需要切分 悲剧”——民族悲剧的思考;“王道 成若干个相对的小集体,彼此相 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连又各具性,随叙述的演进不断 ——为王道士辩护; “他们不断暗示, 推进感情的深化。《道士塔》由塔写 是他们的长途跋涉,使敦煌文献从黑 到人,由人写到事,由事写到史,由 暗走向光明”——文物盗贼的得意心 史写到情.由情写到思,像链条一样 态; “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 环环相扣,层层演进。但它也有着藉 者,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 史抒怀散文的传统手法,如“珍珠一 ——学术研究的角度; “偌大的中国, 线穿”、“形散神不散”、“藉史抒 竞存不下几卷”——对社会 :38:特级教师三人行 和黑暗官场的鞭挞; “他们不愿意抒 发感情,只是铁板着脸,一钻几十 年,研究敦煌文献“——中国专家的 心态;“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 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日 本学者的看法…… 这些思考视角不断在变换,造成 了目不暇接、摇曳多姿、正反交替、 五味纷杂的效果,但对教师的教学 和学生的理解确实增添了难度和深 度。 二、《道士塔》主体意识和思想 感情上的两重性。 余秋雨的散文有一个显著特征, 那就是强烈的主体意识,也就是“感 性体验”。他把自己鲜活的文化生命 融人散文,让“我”在散文中嬉笑怒 骂,歌吟鼓呼,与古人面对面交谈, 与历史事件正面撞击实话实说,因而 激情喷发,魅力四射,具有很强的感 召力。 《道士塔》的主体意识更是强烈 鲜明,直抒胸臆。如写完王道士粉刷 石窟壁画、砸毁千年佛像后,作者写 道:“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对着 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 一片惨白。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直 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 ‘住手!’ 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 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 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 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 ‘请等一 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 脑中依然一片惨白。”在这凄切的乞 求和愤懑的呼喊中,我们仿佛看到了 作者那颗拳拳赤子之心,充满了对民 族文化的珍视和对祖国的热爱。 再如,在引用一个当代诗人写给 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勋爵的诗句后, 作者写道:“对于这批学者,这些诗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特级敦竹三人行 39 教研天地 2∞8 03 句或许太硬。但我确实想_【手{这种厅 学者挽救了敦煌文献啊!他们的冒险 性:“道土也曾有过犹豫,怕这样会 式,拦住他们的车队 对视着,站立 在沙漠里。他们会说,你们无力研 究;那么好,先找一个地方,坐下 精神和实干精神是值得我们国人敬佩 手1]学习的啊!在这点上,教师是应该 特别重视,讲深讲透,正确引导学生 的。 得罪了神。解除这种犹豫十分简单, 那个斯坦凶就哄他说,自己十分崇拜 唐僧,这次是倒溯着唐憎的脚印,从 印度到中国取经来了 好,既然是洋 来,比比学问高低,什么都成,就是 不能这么悄悄地运走祖先给我们的遗 赠。我不禁又叹息了,要是车队果真 被我拦下来了,然后怎么办呢?……” 三、《道士塔》人物形象和道德 评价上的两重性。 唐僧,那就取走吧,王道{:爽快地打 开了门。这里不用任何外交辞令,只 需要几句现编的童话 箱子,义一 《道士塔》着重写了两个人物: 王道士和斯坦 。对他们的形象刻画 和道德评价也是具有两重性的 作者 作者愤懑激昂之后,笔锋一转,发出 浩叹,令人震颤,情感的痛 顿时转 为思想的痛苦。 箱子,一大 ,又一大 ..部装好r. 扎紧了,吁——,车队出发_r。”然后 写到斯坦因的学术成功和辉煌: “斯 摈卉了传统散文写人物脸谱化、 解 作者主体意识强烈鲜明,嬉笑怒 骂皆成文章,忧愤渊侃尽情宣泄,使 得思想感情也呈两重性喷发出来,一 种是爱憎分明的,另一种足反话正说 或正话反说的。 如:“就在这时,欧美的学者、 汉学家、考古家、胃险家,却不远万 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他们愿 意变卖自己的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一 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他们愿意吃 苦,愿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甚至 作好了被打、被杀的准备,朝这个刚 刚打开的涮窟赶来 ”这是典型的反 话正说,表面上是敬佩这些文物盗贼 的冒险牺牲精神,其实足在嘲讽他fl’1 盗窃中国文物的疯狂与无耻。 再如: “斯坦 他们回到周内, 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他们的学术报告 和探险报告,时时激起如雷的掌声。 他们在叙述中常常提到古怪的王道 士,让外国听众感到,从这么一个蠢 人手中抢救出这笔遗产,是多么重 要。他们不断暗示,是他们的长途跋 涉,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光明。他 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在学术 上,我可以佩服他们。但是,他们的 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 这也是反话正说,虽然在写文物盗贼 们的学术成功与辉煌,实千精神的可 敬可叹,但仔细琢磨,不难揣摩}{;作 者对文物盗贼的鄙夷愤懑之情,作者 是在用曲笔讥讽揭露文物盗贼的欺骗 性和虚伪性,暗示他们的实干精神其 实就是强权霸道,就是巧取豪夺。 由于作者主体意识和思想感情上 的两重性,使得情感曲折复杂,观点 正反交错起来,对于涉世不深、渎史 不精、悟性不强的学生而言,往往会 造成思想混乱,理解偏差,以致有学 生读《道士塔》后感叹:是这些外国 化、归类化等弊病,而是客观公正、 按照生活逻辑和历史脉络去刻画人物 性格,塑造人物形象,让他们活生 生、赤裸裸地暴露在读者面前。 譬如写王道土,作者既谴责他, “他足敦煌石窟的罪人”,又同情他, “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 小丑”,既辛辣讥讽他,如王道士粉 刷敦煌壁画、捣毁千年佛像等黑色幽 默似的描写,又为他开脱辩护,如写 王道土如何长途跋涉将文物送到官 府,而们并不重视, “没有那副 办肠,下个决心,把祖国的遗产好好 保护一下”,而是窃入私囊,或拿去 巴结L司。 掩卷一想,王道士是历史罪人, 也是民族悲剧的替罪羊,正如作者所 言: “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 泻。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 昧,最大的倾泻也只l是对牛弹琴,换 来一个漠然的表情,让他这具无知的 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 也会觉得无聊 ” 从字里行问,我们可窥见,王道 士对道教是很虔诚敬业鞠躬尽瘁的, 而对敦煌文献却是愚昧无知贪婪妄为 的。作者给予王道士的形象刻嘶和道 德评价是:在民族悲剧中.王道士只 是~个小丑,真正的罪魁祸首是习『5个 封建王朝和那群贪官污吏。但是,不 能凶是民族的悲剧,王朝的,而 开脱个人的罪孽,王道士仍然破钉舟 了历史耻辱柱上。 作者对斯坦 也是正反鄙描写 的。作者写到他的冒阶精神: “他们 愿意变卖自己的全部家产,充作偷运 一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他们愿意吃 苦,愿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甚至 作好了被打、被杀的准备,朝这个刚 刚打开的洞窟赶来。”写到他的欺骗 坦因他们回到国内,受到1 热烈的欢 迎。他们的学术报告和探险报告,时 时激起如雷的掌声。他仃】在叙述中常 常提到古怪的王道j:, 外国听众感 到,从这么一个蠢人手巾抢救H1这笔 遗产,是多么重要。他仃】不断暗示, 是他们的长途跋涉,使敦煌文献从黑 暗走向光明。” 读到这些义 ,我仃】可以看 斯 坦因的两重身份——史物盗贼和考卉 学者,可以认清斯坦因的真实嘴脸, 那就是披着考古学者的外衣,于着骗 取文物的罪恶勾 毫不讳言,斯坦 因等汉学家在研究敦煌学l:有所建 fi{,声名显赫,但是他仃】显赫的声幸; 和辉煌的学术成果中,有中华民族的 累累伤痕和斑斑血迹,更有丈化强盗 的凿凿劣迹和滔滔罪行! 只有讲清了人物形象和道德评价 上的两重性,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 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准确把握人物 的彤象,以免 学生产生认识上的缩 差、思想上的混乱,为王道士呜冤叫 屈,为斯坦旧 综上所述, 教学中,我们应允 分注意《道十塔》的诸多两重性。正 是这些两重性使《道士塔》文风灿 然,笔锋犀利,情感跌宕,耐人咀嚼, 也正是这些两重性,引发了争议千¨腹 诽。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现在的巾 学生已不是过去那种只习惯欣赏“一 味歌颂”和“一味批判”的文章的学 生,他们思维活跃,观点新锐,接受 力强,悟性快捷,只要教师讲得深, 讲得透,他们是会正确欣赏《道十 塔》的。国 崔雁,湖北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 湖北武汉本文编校:老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