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客观题(含双选)按题号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用0.5mm黑色签字笔书写。
一、论述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 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
1 / 14
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襄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
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古体诗的格律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D.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
2 / 14
古诗则更具优势。
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调感方面的不同。
C.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成韵。
二、古诗文阅读(共 6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萧劢,字文约,喜愠不形于色。位太子洗马,母忧去职,殆不胜丧。每一思至,必徒步之墓。或遇风雨,仆卧中路,坐地号恸,起而复前,家人不能禁。景特所钟爱,曰:‚吾百年后,岂无此子乎。‛使左右节哭。服阕,除太子中舍人。..景薨于郢镇,或以路远,秘其凶问,以疾渐为辞。劢乃奔波,届于江夏,不进水.浆者七日。庐于墓所,亲友隔绝。会叔父昙下诏狱,劢乃率昆弟群从同诣大理,虽门生故吏,莫能识之。
除淮南太守,以善政称。迁宣城内史,郡多猛兽,常为人患,及劢在任,兽暴为息。又迁豫章内史,道不拾遗,男女异路。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 3 / 14
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至新淦县岓山村,有一老姥以盘擎鳅鱼,自送舟侧奉上之,童儿数十人入水扳舟,或歌或泣。
广州边海,旧饶,外国舶至,多为刺史所侵,每年舶至不过三数。及劢至,纤毫不犯,岁十余至。俚人不宾,多为海暴,劢征讨所获生口宝物,军赏之外,悉送还台。前后刺史皆营私蓄,方物之贡,少登天府。自劢在州,岁中数献,军国所须,相继不绝。武帝叹曰:‚朝廷便是更有广州。‛有诏以本号还朝,而西江俚帅陈文彻出寇高要,又诏劢重申蕃任。未几,文彻降附。劢以南江危险,宜立重镇,乃表台于高凉郡立州。敕仍以为高州,以西江督护孙固为刺史。征为太.子左卫率。
劢性率俭,而器度宽裕,左右尝将羹至胸前翻之,颜色不异,徐呼更衣。聚书至三万卷,披玩不倦,尤好《东观汉记》,略皆诵忆。刘显执卷策劢,酬应如流,乃至卷次行数亦不差失。少交结,唯与河东裴子野、范阳张缵善。卒于道,赠侍中,谥曰光侯。 .
(选自《南史·萧劢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B.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C.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D.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服阕,为了给父母守丧而解除官职,和“丁忧”的意思一样,都是遭逢父母丧事,多指居丧。
4 / 14
B.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爵位的大官死了也叫“薨”。“死”按尊卑分为五种不同的称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敕,指帝王的诏书、命令。在古语中,与“敕”组成的词一般与皇帝有关,如“敕书”指皇帝给臣僚的文书。
D.谥,古代君主、诸侯、大臣等人死去之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前的功过是非与品德修养,给予一种具有评价性质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6.下列有关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劢为子至孝,守丧尽礼。他在为母亲守孝时由于悲痛伤心几乎难以操办丧事常常到母亲墓前表达哀思;父亲萧景去世后,他在墓旁结庐而居,并与亲友们隔绝。
B.萧劢为政有方,深受爱戴。他因善于治政而被称颂,其治所豫章郡民风淳朴,路不拾遗,男女守礼;做广州刺史离任之时,官民皆至情相送。
C.萧劢为官清廉,不谋私利。他到广州任职后,一除此前贪得积弊,外国商船来往频繁;他征讨做海盗的俚族人并把战利品向朝廷进奉,供给国家军政所需。
D.萧劢为度,博闻强识。随从曾经不慎将菜汤洒到他身上,他虽然脸色没变,但却大呼别人助其更衣;他读书勤奋,裴子野曾经拿着书提问他,他对答如流,甚至卷次和行数都不出错误。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叔父昙下诏狱,劢乃率昆弟群从同诣大理,虽门生故吏,莫能识之。(5分)
(2)未几,文彻降附。劢以南江危险,宜立重镇,乃表台于高凉郡立州。(5分)
5 / 14
(二)补写下列名篇句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1空1分)
8.① 吴楚东南坼, 。(杜甫《登岳阳楼》)
② ,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③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 ,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⑤燎沉香,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周邦彦《苏幕遮》)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试题(39分)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9-10题。(6分)
相见欢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9.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破家亡,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
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象东流水一样滚滚东去,自己就能摆脱忧
愁、自由无忧了。
10.下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3分)
A.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这首词
6 / 14
是李
煜的早期代表词作之一。
B.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疾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的哀伤。 C.词的下阕,抒写了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 D.这首词是一首小令,情调哀怨,情景交融。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1-12题。(9分)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表述了诗人自己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尘俗的情绪,晚年归隐于终南山边。
B.颔联表达了诗人经常独自游山赏景的情形。“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
C.尾联写了诗人偶然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与之谈笑言欢,竟不舍得让老人回家。
D.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的心境。语言平白如话。
12.这首诗的颈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请结合诗
意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12分)
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7 / 14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县暂住。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6分)
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D.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E.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14.本诗与杜甫的《蜀相》在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12分)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15.结合诗句分析你对“砌下落梅如雪乱”中“乱”字的理解。
16.词的最后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三、语言基础知识及运用(18分)
17.下列诗句和课本原文一致的一组是(3分)
8 / 14
A.山寺钟鸣昼已昏,渔粱渡头争渡喧。 B.海客谈瀛州,烟涛微茫信难求。 C.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D.未老莫还乡,还乡需断肠。
18.下列诗句和课本原文一致的一组是(3分) A.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 B.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C.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颠。 D. 家住吴门,久做长安旅。
1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 毕业后他的大学同学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中。
② 今年的元宵晚会上,著名豫剧演员小香玉将《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令观众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
③ 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④ 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涣然,生机勃勃。 ..冰释..
⑤ 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空谷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
⑥ 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既有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也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各种流派的现代艺术,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前来参观的外国友人。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通过深化改革,大家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是解决我
市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
9 / 14
B.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也进入了城市大建设的阶段,如何建设、规
划、管理好城市这些问题,也摆在了各级管理者的面前。
C.“民生工程”最终变成“形象工程”,数以亿计的投资打了水漂,造成巨大
财政浪费不说,更严重的是,搭进了当地的公信力。
D. 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喜欢《香河》这部作品反映出作家深厚的生活积累和饱满的创作感情。
2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面对同一个作文题目,同龄人的观点①是不相上下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想要拉开差距靠的就是语言了。②语言的锤炼,非一日之功。语言的形成和构建,核心③来源于阅读,实际取决于考生视野的宽度和思维的深度。④语言的锤炼比较难,⑤只要平时用心,多阅读多积累,提高语言能力⑥是有路可循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应该 而 仍然 尽管 但 也 B. 一定 当然 / 因为 所以 就 C. 可能 但是 必然 虽然 那么 仍 D. 尽量 / 最好 即使 也 都
2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 ,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A. 而是,你能够收获丰富的知识获得尊严 B. 而是,你能够在未来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C. 而是,我希望你在未来生活中感到快乐 D. 而是,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力
10 / 14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近日,某大学组织了一项‚中学生文学名著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偏爱阅读漫画小说、网络作品,而非传统的文学名著。即使读名著,也不为兴趣,而为考试。调查中,一些学生反映:‚虽然也想阅读名著,但实在读不下去。名著虽然传承了优秀的民族文化,但离我们时代太远,我还是喜欢反映当下、接地气的作品。‛
针对以上情况,你有何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联系实际作文,阐述你的思孝与观点。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写作之前请精心构思,最好先列个提纲,想好了再动笔,努力写出自己作文的亮点。请注意自己的书写,清爽整洁的卷面对自己以及阅卷者都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11 / 14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二月
1. D(A项“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B项“因而”,强加因果,由文中内容
可知,“格律并不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皆是古体诗的特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C项“更似绝句律诗”没有依据。) 2. C(C项原文是说“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
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据此可知选项说“继承汉魏古诗”在文中没有依据。) 3. C(C项“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
正确,引用的诗论部分,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用清朝王士禛的“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就是为了说明王士禛对唐代古诗有偏见。)
4.D(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疏通文意。)
5.A(服阕,为父母守丧,守丧期满除去丧服。为官者为父母守孝一般要解除官职,“服阕”意味着守丧完毕,可以重新任职,并不是为了守丧而解除官职。) 6.D(理解错误,张冠李戴。随从曾经不慎将菜汤洒到他身上,他并未怪罪,慢
声叫人给他换衣服。并且,拿书提问他的人不是裴子野而是刘显。) 7.(1)正逢他叔父萧昙被朝廷逮捕下狱,他于是带领家中兄弟们一起赶到大理
(上诉),即使是他家的门生故吏也没有人认出他来。(会叔父昙下诏狱:被动句;昆弟:兄弟;虽:即使。3分。句意2分)
(2)不久,陈文彻投降归附。萧劢认为南江地方险要,应该设立重镇,于是
上表朝廷,(建议)在高凉郡设州。(降附:投降归附; 以:认为;表;上表。3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萧劢字文约,喜怒不形于色。位居太子洗马时,因母去世而辞官,由于悲痛伤心几乎难以操办丧事。每当想到母亲,必定要徒步到墓上去。有时遇到风雨,摔倒在半路上,便坐在地上痛哭,然后起来再往前走,家里人也阻拦不住。父亲萧景特别喜爱他,曾说:‚我百年之后,怎能少了这样的儿子呢。‛吩咐左右人关照他节哀。服丧期满后,被任为太子中舍人。萧景在郢州去世,有人因为路远,就对他隐瞒了凶讯,而用病重作为托词。萧劢于是奔波前往,赶到江夏,已是七天水米未进。埋葬父亲后,他在墓旁结庐而眠,断绝亲友往来。正逢他叔父萧昙被朝廷逮捕下狱,他带领家中兄弟们一起赶到大理上诉,即使是他家的门生故吏也没有人认出他来。
作淮南太守时,因治理有方而被称颂。后改任宣城内史,境内多猛兽,经常危害人民,萧劢到任后,野兽的危害得到治理。又改任豫章内史,结果境内路不拾遗,男女有别而道不同行。后调任广州刺史,当离开豫章郡时,官吏百姓都悲痛落泪,沿途几百里舟车堵塞,人们都各自带着酒食来给他送行。萧劢都接收下来,但随后又给予他们钱财。走到新淦县岓山村时,有一位老太太用盘子托着泥鳅,从送行的船侧奉献上来,又有几十名少年跳进水里给他拉船,又是唱歌,又是流泪。
广州地处沿海,向来是富庶地区,外国商船到此,多被当地刺史盘剥侵夺,所以每年来船不过三几次。自萧劢到此,对他们秋毫无犯,于是一年就有十几趟到来。当地的俚族人不顺服,多数做了海盗(经常在海上行凶抢劫),萧劢对他们进行讨伐,俘获的人口财物,除犒赏外,全部送交朝廷。他以前的刺史们都营私中饱,当地的土产贡品多被私吞,很少能进入朝廷仓库。自从萧劢到任,一年里向朝廷进奉数次,国家军政所需的资财,源源不断地输送。梁武帝感叹道:‚朝廷算是又添了一个广州。‛有诏令让他以原来的官号还朝,这时西江的俚人头领陈文彻进犯高要,于是又下诏让萧劢再任原职。不久,陈文彻投降归附。萧
12 / 14
劢认为南江地方险要,应该设立重镇,于是上表朝廷,建议在高凉郡设州。朝廷下令改为高州,命西江督护孙固为刺史。征召萧劢回朝任太子左卫率。
萧劢生性率直有节制,而且气量宽宏。一次手下人曾把一碗菜汤不慎打翻在他胸前,他脸色不变,慢声叫人给他换衣服。他收藏图书多达三万卷,披阅观览而不知疲倦,尤其爱读《东观汉记》,大部分都能背诵下来。刘显曾经拿着书考问他,他对答如流,甚至卷次和行数都不出错误。他很少结交朋友,只和河东裴子野、范阳张缵关系密切。在回京路上去世,追赠侍中,谥号光侯。 8. ①乾坤日夜浮 ②岩扉松径长寂寥 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④雕栏玉砌应犹在 ⑤消溽暑 9. D 10. A
11. C(3分)(七、八句是说作者在山中偶遇林叟,与之谈笑,自己忘了归期。) 12.①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闲适的心境,以山水为乐,从容淡泊的情感。(或突出了作者闲适怡乐、随遇而安的心境,表现了诗人恬淡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②诗人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写出了隐居山林所见景色的安逸与美好。(情感总说3分,结合诗句理解3分)
13.D C (D 3分,C 3分,选A、B、E不给分。A.“五言古体诗”有误,应为“五言律诗”。B.“用笔着力表现”的不应该是“山野”与“江水”,而应该是“营”与“城”。E.“次写想象之景”有误,应为“眼前时景”。) 14.①相同点:诗人在两首诗中均流露出了对古人(诸葛亮、吕蒙、刘备)的缅
怀、敬仰之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伤悲。(2分)②不同点主要表现在诗人对古人缅怀敬仰的具体情感。《蜀相》中,诗人主要表达对诸葛亮的赞美和功业未就的惋惜;(2分)《县怀古》中,诗人主要表达对像“刘、关、张、孔”等君臣和睦关系的向往。(2分)(意思对即可) 15.乱:不整齐,凌乱。一个乱字呈现了一幅梅花纷乱的景象,(3分)突出诗人愁思纷乱,因离愁心乱如麻,寄情于物,将离愁引发的乱表现的精炼传神。(3分)
16.比喻,用春草喻离愁,离恨如春草越长越远,细碎浓密,无边无际。(3分)
化虚为实,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使离恨变得真实可感,生动的表现了离愁的深远不尽。(3分) 17. C 18. B 19. D (“改换门庭”意思有二:①改变出身门第,提高社会地位。②投靠新的
主人或势力,以图维持发展。句中语境为改换专业,因此不能用,错因是对象错误。“刮目相看”意为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与句意不符,错因是不合语境。“涣然冰释” 涣然:流散的样子;释:消散。象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句中用为冰雪消融意,错因是望文生义。)
20. C (A. “解决我市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中,“解决„„挑
战”搭配不当,删去“和挑战”。(按:正确的搭配是“应对挑战”。)B. 语序不当。应改为“规划、建设”。D. 我非常喜欢《香河》这部作品反映出作家深厚的生活积累和饱满的创作感情”杂糅,它包含了两句话:我非常喜欢《香河》这部作品,它反映出(了)作家深厚的生活积累和饱满的创作感情。也可增加一个虚词来改变句子的结构:我非常喜欢《香河》这部作品所反映出的作家深厚的生活积累和饱满的创作感情。) 21.A
13 / 14
22. D (根据后文“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可知横线处填写的句子应是
与“选择”有关。D项最符合要求。) 23.立意参考:
从“针对以上情况,你有何看法?”等文字可看出,只要针对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作文就可以。具体可以从中学生为什么偏爱阅读漫画小说、网络作品,而非传统的文学名著;中学生为什么喜欢反映当下、接地气的作品;中学生怎样才能亲近文学名著等方面构思立意。 例文:
让年轻人能踮起脚尖‚够着名著‛
近日,山东大学组织了一项针对‚中学生文学名著阅读情况‛的调查中。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偏爱阅读漫画小说、网络作品,而非传统的文学名著。即使读名著,也不为兴趣,而为考试。
这一结论并不让人意外。近些年,我们常常能听到社会上关于‚文学名著正在远去‛的忧心之论。某家出版社甚至发起了‚死活读不下去的10本图书‛排行榜,结果《红楼梦》高居榜首,四大名著悉数上榜,西方名著《追忆似水年华》《百年孤独》也都位列其间。不幸印证了马克•吐温对名著的定义:‚人人都希望读过,但人人又都不愿去读的东西。‛ 所谓‚名著‛是经过时间检验、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反复选择的经典文学作品。可为什么在今天,这些高知名度、高含金量的作品却失去了阅读的魅力,或成为‚束之高阁‛的收藏品,或成为‚味同嚼蜡‛的应试工具?其背后有多重的、复杂的原因。
首先,读大著作没有一点静心是读不下去的。信息化时代,人们阅读的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碎片化阅读、快餐式阅读、闪阅读、微阅读,让人们对那些动辄洋洋万言、鸿篇巨制式的名著缺乏耐心。《瓦尔登湖》的译者徐迟在开篇时就提醒读者:‚你最好是先把你的心静下来,然后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其次,名著创作年代久远,内容往往与今天的社会状况大相径庭。如果读者做不到‚思接千古远,胸怀寰宇宽‛,也至少要对名著创作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所反映的社会风貌有所了解,才不至于在大战风车的巨人、变成甲壳虫的公务员和长着猪尾巴的男孩面前,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再次,就是王国维所说的‚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先有武侠而今仙侠,先有科幻而今玄幻,先有历史而今穿越,网络文学的新形态让创作者脑洞大开,奇思妙想,天马行空,层出不穷;而它的语言更‚接地气‛、故事更‚生活化‛、人物更‚多元化‛,与传统的类型的文学名著大异其趣,分庭抗礼。如此,又挤压了名著在现代人阅读中所占的比重,让它沦为一些人调侃的‚治疗失眠的利器‛。
或许还有更多的理由,但我们不能坐视‚名著远去‛,特别是年轻人。年轻人需要读一读名著,因为它所关怀和弘扬的是永恒的主题。作家周国平说,‚读名著像给一个人的精神‘打底子’‛,精神的根底不正不牢不壮,附丽其上的人生也就扭曲、摇摆、空洞。年轻人需要读名著,因为它是我们祖先的文化记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精神遗言,是将死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是准备去休息的士兵向前来换哨的士兵的命令‛。阅读名著就是阅读时代,阅读生活,借由它,我们穿透历史,继承文化的血脉。年轻人需要读名著,但艰涩高深、卷帙浩繁的名著有时就像天上繁星,璀璨夺目,却难以亲近。‚循循善诱‛才能‚欲罢不能‛,好的导读和辅助才是叩开‚名著之门‛的钥匙。创作者、出版者、教育者都应该想方设法去搭建一座通向名著的‚天梯‛,让年轻人踮起脚尖就能够着漫天的‚繁星‛。
14 /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