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际关系心理学考试资料整理

人际关系心理学考试资料整理

来源:华佗小知识
名词解释

1.人际关系:从广义看,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

与人之间的 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

从狭义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这里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人际关系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1. 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的。

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2.态度:社交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稳定的评价性心理倾向。它是人在后天活动和人际交往的基础上形成和学到的,并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它影响着人们对事物、对别人及对各种活动的定向选择,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 3.社交态度与日常用语中的态度

日常用语中的态度通常指一个人的体态和口气等物理准备状态,往往可以直接观察到。

而社交态度是一种心理倾向性,只能通过 间接的方法进行推测。

4.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研究人们如何推测他人和自己的行为原因的社会认知理论。

5.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指根据客体某些特征形成固定印象后,会泛化到客体其它特征的现象。就像月亮形成的晕轮、太阳形成的光环一样,向四周弥漫、扩散,因此晕轮效应也称为月晕效应或光环效应。 6.定型效应(刻板效应):定型效应又称刻板印象,指将个体归人某一类社会团体或阶层,并根据这一社会团体或阶层成员的典型行为方式来判断个体行为的现象。

7.人际印象: 8.遵从

9.去个性化

10.社会两难情况 11.合作

12.登门拜访注意事项

13.身体语言在人际交往中作用

简答题

1.人际竞争和人际冲突区别

2.简述学习理论关于态度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主要观点: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学习理论解释态度的形成过程。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认为有机体行为的共同因素是刺激(S)与反应 (R),因而S--- R模式是解释行为的基本途径,查明S--- R间的规律联系,就可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知刺激。遵循这一基本原则,心理学家伯恩、斯台茨通过研究发现环境刺激的重复,可使人对一定事物产生较为稳定的态度体验。他们还借鉴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形成的理论,认为如果新的刺激与既有态度的对象相联系,那么新刺激也会引起同样的态度体验。

i.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Bandura,I977)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丰富了

伯恩、斯台茨等的解释。他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证实,人类的态度形成除了依赖于直接经历外在强化过程的途径,更多的可以通过模

仿性的观察学习获得。也就是说,外在的强化过程不需要直接施加到态度主体身上,只要态度主体作为观察者观察别人获得某种态度的后果,就能决定采纳或者放弃这种态度。班杜拉把这一过程称为替代性强。

3.简述人际的非言语沟通的方式 4.简述人际关系的含义 5.简述态度及功能

6.从心理学的角度简述漂亮的人受人喜欢的理由 7.简述社会的影响

8.简述相似性能导致吸引的理由

论述题

1.举例说明社会对个人的影响

2.试述如何利用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3.试述时尚现象及其特点

4.试述归因及其对成绩绩效评价的影响

周思敏餐饮礼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