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的酒文化
[摘 要] 自从有了酒,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一不对酒兴味盎然,酒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饮酒文化。酒激发了诗人的灵感,创作出不朽的传世佳作;酒与文人的趣闻轶事不计其数。酒在医疗保健养生方面的作用也非比寻常。宋代医学家钱乙能集酒的作用于一身,不愧是嗜酒好酒医家第一人。 关键词 中国;文化;医学家;钱乙;医疗保健养生
中华酿酒的历史源远流长。酒为何人所造? 史书上记载各异,有 “上天造酒”、“猿猴造酒”、“仪狄作酒”、“杜康
造酒”等传说。有关“猿猴造酒”的传奇说明,酒存在于大 自然的物质世界,由于各种条件符合酿成的必然,于是就出 现了酒。人类在自然规律的启迪下,发现酒,进而自觉地酿 造酒,这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中国早在商代时,已经普遍 用谷物来酿酒了。甲骨文、金文中保存很多商人用酒祭祀 祖先的记载,商代人饮酒之风已很盛行。在近代的考古发 掘中,也曾发现过商代酿酒遗址。秦汉以后,中国酿酒技术 的发展非常迅速。这种用谷物酿酒的传统,形成了中国特 有的饮酒文化,凡遇重大节日和喜庆之事人们必定饮酒。 岁末除夕,“除日驱傩, 除夜守岁, 饮屠苏酒”(《事物纪 原》)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饮菖蒲酒、雄黄酒。中秋节有 饮桂花陈酒的习俗。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 还有出生酒、满月酒、周岁酒、金榜酒、结婚酒、生日酒、最后
是丧酒。可以说酒伴随人的一生,见证人生的重要时刻。 高兴时饮酒,愤怒时也饮酒。酒成了人们表达喜怒哀乐的 催化剂,人们的情感因酒而肆意奔放,酣畅淋漓。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有关酒的文章更是屡见不 鲜。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有许多篇都写到了酒,屈 原的辞赋中也同样歌咏到酒,历代诗人莫不与酒结缘。不 少诗人爱酒、好酒、甚至嗜酒如命。他们因酒而兴致勃发, 借美酒浇出绚丽的诗篇。建安三曹,无一不喜欢饮酒作诗。 东晋诗人陶渊明曾在《五柳先生传》中自我介绍说:“性嗜 酒,而家贫不能恒得”。唐代是中国诗歌繁盛的年代,诗人 多,嗜酒者也多。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个个喜欢饮酒,且都 饮酒后诗兴大发,创作出不朽之作。李白的诗文作品有六 分之一谈到酒,他一生写饮酒的诗有一百七十余首。杜甫 在《饮中八仙歌》中写李白是“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 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而他自己 嗜酒不在李白之下。许多优秀作品是诗人靠酒激发出的灵 感,在微醉中创作出来的。白居易那首脍炙人口的长诗 《琵琶行》就是在醉酒之后,听了歌伎演奏琵琶,诉说她的 身世后,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连夜写成的。苏 轼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在醉 意朦胧中一气呵成的。酒催诗发,诗助酒兴。酒使脑 兴奋,使人的情绪和思维进入高度活跃状态,这就是酒的魅
力所在。苏轼在《和陶渊明饮酒》诗中说:“俯仰各有态,得 酒诗自成”,说出了酒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他把酒形象比 喻作“钓诗钩”。唐诗、宋词、元曲中有写酒的,《三国演 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中写酒的场面更多。 中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红楼梦》,由于作者嗜酒的缘 故,所以写饮酒的场面最多,也最为精彩。可见,酒成为中 国古典文学的永恒主题。他们的作品中有“酒的芳香”, “酒的欢乐”, “酒的悲哀”,酒和他们的作品共同辉煌灿 烂。
对诗人来说,酒既能产生异常的创作冲动和丰富的联 想,催化出灵感。酒也是消愁的良药,古诗云:“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酒可以给人以情感的慰藉, 激发亲朋故友间的温馨与欢乐;酒甚至可以避祸全身。庄 子认为,醉者由于处于精神与肉体浑然为一的境界,无忧无 喜,无惊无畏。
酒不仅在文学中频频出现,而且一开始就与中医学有 密切的联系。酒俗称五谷之液,“酒,百药之长”(《汉书. 货 食志》) ,被中医选作药用。我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 说:“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以为备耳”(《素问·汤液醪 醴论》) 。“醪醴”即酒,是说古人之所以酿造醪酒,是专为 药而备用的。《神农本草经》中有如下一段论述:“药性有 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用酒浸渍,一方面
可使药材中的一些药用成分的溶解度提高,另一方面,酒行 药势,疗效也可提高。“酿粥为醴曰医”(《周礼·天宫酒 正》) ,古“醫”字字形由“医”、“殳”“酉”组成,故徐灏说: 115
“治病以药为主,以酒为使,故医药并称,因之治病工谓之 ‘医’矣”。
古代医学家还有很多关于饮酒方法的论述:唐代医学 家孙思邈说:“凡服药酒,欲得使酒气相接,无得断绝,绝则 不得药力。多少皆以和为度, 不可令醉及吐, 则大损人 也。”说明长期坚持饮用方能受益。《饮膳正要》是我国的 第一部营养学专著,书中关于饮酒避忌的内容很有道理的, 具有重要的价值。指出“少饮尤佳。多饮伤神损寿,易人 本性,其毒甚也。醉饮过度,丧生之源”。《本草备要》中写 道:“少饮则和血运气,壮神御寒,遣兴消愁,辞邪逐秽,暖 水藏,行药势”。“过饮则伤神耗血,损胃炼精,动火生痰, 发怒助欲。产生湿热诸病。”“若夫沉缅无度,醉以为常者, 轻则致疾败行,重者丢躯陨命,其害可胜言哉”。关于饮酒 的节令问题,元代医学家朱震亨说:酒“理直冷饮,有三益 焉。过于肺入于胃,然后微温,肺先得温中之寒,可以补气; 次得寒中之温,可以养胃。冷酒行迟,传化以渐,人不得恣 饮也”。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人知戒早 饮,而不知夜饮更甚。既醉且饱,睡而就枕,热拥伤心伤目。
夜气收敛,酒以发之,乱其清明,劳其脾胃,停湿生疮,动火 助欲,因而致病者多矣”。这是有关饮酒时间的论述。“痛 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过饮不节,杀人顷 刻”。少量饮酒可以“行药气、杀百邪、恶毒气、通血脉、厚 肠胃、润皮肤、散温气、消忧发怒、宣言畅意、养脾气、除风下 气、解马肉、桐油毒。热饮之甚良”(《本草纲目》) 。总之, 酒性温而味辛,温者能祛寒、疏导,辛者能发散、疏导,所以 酒能疏通经脉、行气和血、蠲痹散结、温阳祛寒,能疏肝解 郁、宣情畅意;又酒为谷物酿造之精华,故还能补益肠胃。 此外,酒能杀虫驱邪、辟恶逐秽。注意方式方法、适度饮酒 可以达到健身保养的目的。
历朝历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头百姓,无一不对酒兴 味盎然。古书中有“尧舜千钟”之说,汉武帝刘彻建酒泉之 城。文学家嗜酒好酒者比比皆是,而医学家嗜酒好酒者却 不多见,唯宋代医学家钱乙对酒情有独钟。钱乙是我国医 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一生“专一为业,垂四十年”。 深入钻研小儿科,摸清了小儿病诊治的规律,积累了丰富的 小儿科临证经验,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 第一部儿科专著。《四库全书目录提要》称钱乙的书为“幼 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他不但好酒 嗜酒还是驾驭酒的高手。首先,用酒治病。“又乳妇因悸 而病,既愈,目张不得瞑。乙曰:‘煮郁李酒饮之,使醉则
愈。所以然者,目系内连肝胆,恐则气结,胆衡不下。郁李 能去结,随酒入胆,结去胆下,则目能瞑矣’。饮之,果验。” (《钱仲阳传》下同)钱乙就是运用了酒可以行药势,使理气 行血药物的作用得到较好发挥的特点。其次,钱乙在生活 中尽情享用美酒,深得酒之韵味。钱乙“退居里舍”,有客 人到,则“酌酒剧谈”,以酒助兴,谈笑风生。他甚至能在醉 酒的情况下为病人作出准确的诊断,“初,长公主女病泄 利,将殆。乙方醉,曰:‘当发疹而愈。’驸马都尉以为不然, 怒责之,不对而退。明日,疹果出,尉喜,以诗谢之。”此举 与文人画家以美酒润笔,岂不有异曲同工之妙! 钱乙“末 年挛痹浸剧,其嗜酒喜寒食,皆不肯禁”,在病情加重的情 况下,他都不肯禁酒,可见,他对酒的痴迷程度。 相沿成习, ,相然成风。酒这种古老而文明的饮料,渗 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重要节日、文化娱乐到 文学艺术创作、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 重要的位置,既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又丰富了精神生活。 中国人喜欢饮酒的文化传统将会为现代人的生活增添无穷 的乐趣。
A Prelim inary Study on Ch inese L iquor Culture Zhou Luhong
(Shanx 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M ed icine , Taiyuan 030024, China)
[责任编辑 范振杰]
116
第17卷第9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5年9月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