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酒中趣——略谈酒与中国文化精神

酒中趣——略谈酒与中国文化精神

来源:华佗小知识
文化遗产2008年第2期酒中趣

)))略谈酒与中国文化精神

[摘要]在中国历史上,酒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饮料,而成为一种复合性的文化载体。中国古代文人借

酒抒怀寄意,留下了大量描写饮酒的诗文,从而构建了一个独特的酒文化体系。本文选取陶渊明、王绩、李白、白居易、苏轼等五位有代表性的作家,围绕他们各自表现出的/真0、/幻0、/豪0、/适0、/达0的特色,即从自然、理想、个性、快乐、理智等各种人生哲学的层面出发,来探究所谓/酒中趣0)))历代文人不断倡导的饮酒哲学的内涵,进而求证古人的饮酒活动与中国文化/天人合一0境界的关联。

[关键词]酒文化

陶渊明

王绩

李白

白居易

苏轼

1中图分类号2G112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1674-00(2008)02-099-10

酒,是一种普通的、日常的饮料,但又是一种独特的、奇异的饮料。因为酒虽然是食品,却既不能充饥,也不能解渴,它的主要功用,是通过对人肉体的刺激,进而激荡人的心灵。从生理层面看,饮酒能加速血液循环,从而缓解疲劳,消除困倦;从精神层面看,饮酒又能使人神志兴奋,情绪欢畅,暂时忘却人生的种种忧烦。在这一点上,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食品可以和酒相比。正缘于此,古代的人们对酒一直抱有一种神秘而又亲切的感情。明代邵宝的诗:

/相看莫谓人间

味,一滴先天万古情。0说酒具有超越人世的非凡魔力,哪怕仅仅一滴,也蕴含了漫漫古今的无穷情韵,正道出了人们对酒的由衷礼赞。

当然,这种感情并非中国人所独有,西方也有/酒神0,

/超人0尼采对/酒神精神0也推崇

备至。可是我们应该看到,较之世界上其他民族,古代中国人,特别是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文人士大夫,对酒格外情有独锺。他们几乎无人不饮酒,无人不赞酒,在他们笔下,产生了数量极其庞大、其他各国难以望其项背的关于酒的精神文化产品,并建构了一套独特的/饮酒哲学0。这种

[作者简介]蔡

中国文化的特殊现象,到底是从何而来的呢?

一、酒的哲学

中国文化的主轴,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其基本特征是以社会秩序、伦理道德为本位,注重现实人生,那种追索身外的存在、推行禁欲主义的宗教式发想,在儒家主导的中国,始终没有什么市场。/民以食为天0这句古训,既是食物匮乏时代的现实反映,也是古人对/口腹之欲0重视的佐证。中华料理之所以高度发达、精美繁多,其基本原因正在于此。作为饮食文化的主角,饮酒在中国从来就被视为人生应有的享受。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交通和通讯的不便,人们休闲娱乐的方式受到很大的。尽管消费层次大有不同,但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饮酒聚宴,几乎是日常生活中惟一的取乐手段。而儒家对这种饮酒活动,在形式上讲究/酒以成礼0,即饮宴的仪式、规范,从目的来看,则注重和谐欢乐,企求通过饮酒来达到君臣一致、家族同心、消弭纷争、减少矛盾的社会效

毅(1953-),男,日本京都大学博士课程毕业,日本南山大学外国语学部教授。

5雪酒为孙司徒赋奉次涯翁先生6,5容春堂前集6卷七,5四库全书6集部六、别集类五。

99

果,具有很强的功利色彩。儒家的这种饮酒理念,固然对维持社会的基本秩序有一定的作用,但对人这样一种千差万别的活生生的个体而言,却往往会扼杀个性,泯灭特色,使人即便在饮酒时,也要被迫戴上纲常礼教的面具,而失去精神的自由。/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0批判,用于酒文化,也堪称一针见血。

因此,古人对饮酒的认识,在倾向上更接近于古代中国的另外两大精神支柱)))道家和禅宗。道家的思想代表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和庄子,所以又称作/老庄哲学0。道家的思想取向与儒家恰恰相反,概而言之:儒家入世,主张现实关怀;道家出世,主张现实超越。儒家关注社会,力争有为;道家顺应自然,但求无为。儒家注重群体,强调礼法的约束;道家注重个体,强调个人的自由。儒家外向,以经邦济世为己任;道家内向,以心灵畅适为旨归。这两者表面上看起来是如此对立,但在古代文人士大夫身上,却又得到了奇妙的统一,即所谓/儒道互补0。他们在公开的政治场合,在仕途顺利时,则奉儒家为宗旨;在私下的个人场合,在人生失意时,则借道家以自慰。而饮酒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显然倾向于后者,如李白所说/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0,酒与道家,可以说天然地声息相通。

佛教进入中国后,经过与以儒、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互相磨合,产生了中国式的佛教)))禅宗。禅宗不像佛教其他派别那样强调戒律,对礼佛、念经、做佛事都较为随意,它不立文字,主张顿悟,追求/即心是佛0,因此对饮酒不但不反对,反而认为这也是悟道的方式之一,因为在酒醉之际,能忘怀世事,四大皆空,正好进入佛教描画的超越现实人生的化境。/般若汤0的爱称,/以酒参禅0的发想,就是由此而来。

然而,尽管有上述/三教0的思想背景,但古代中国人在本质上,对宗教采取的向来是一种实用的态度,既不拘泥于宗教的仪礼规矩,对宗教最终意义上的形而上的彼岸世界,也缺少关心。

是5庄子6中温伯雪子对儒家/君子0们的著名

而人作为有思想感情的高等动物、/万灵之长0,一生中总有悲欢离合,起伏顺逆,心理上其实需要有某种类似宗教信仰的慰藉、寄托的形式。这样一来,主要诉诸主体情志,可以连接现实与理想、具体与抽象的酒,便适逢其会,承担起在古代中国导扬人性的特殊使命。这种饮酒与人生意识的融会,古人称之为/酒德0,魏晋时期/竹林七贤0之一的刘伶,就写过著名的5酒德颂6。按/酒德0最初见于5尚书6,是用于批判殷纣王酗酒乱政的用语,刘伶反其义而用之,后来逐渐成为正面用语,用现代语汇表述,则可称之为饮酒哲学。

下面选取中国历史上以饮酒著称的五个代表人物作为个案,对他们的生平和时代逐一剖析,来探讨古人饮酒哲学的具体内涵。

二、酒中真趣)))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后改名陶潜,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县)人。他一生嗜酒,早年为了维持家计,作过地方的小官吏,在彭泽县令任上时,有公田三顷,他要求全部种用以酿酒的/秫0,而妻子则要求种用作口粮的/秔0,一家老小当然不能只喝酒不吃饭,无奈之下,他只好同意划出五十亩种秔,其余二顷五十亩还是种秫。后来因为他刚直不阿、崇尚自然的秉性与官场不合,在41岁时辞官,过起了隐居田园的生活。退隐后的日子虽然一直贫困,但他不改初衷,仍然嗜酒如命。他喜欢菊花,可是有一次九月九日重阳节时家里穷得无酒可饮,他就坐在屋子东边的篱笆下,摘了满把的菊花,独自欣赏。这时正好来了一个穿白色衣服的人,一看是朋友王弘送酒来了,他喜出望外,立即对菊畅饮,尽醉而归。后来他得到好朋友颜延之接济的二万钱,当即全部送到酒家,以便随时可以取酒。陶渊明的自传性作品5五柳先生传6中,对自己的饮酒生活有这样一段描写: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

郭庆藩辑5庄子集释6卷七下5田子方6,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册,第704页。

5月下独酌6四首之二,瞿蜕园、朱金城校注5李白集校注6卷二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

册,第1332页。

100

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萧统5陶渊明传6也说他:

/渊明若先醉,便

这种

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0

王佛大说:/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0王

/酒正自

他们的用语虽然不同,意思却是

光禄说:/酒正使人人自远。0王卫军说:引人著胜地。0

一致的,是说饮酒可以达到一种超越现实的忘我境界。陶渊明对此可以说发挥得最为充分,他在5孟府君传6中,记录了这样一段对话:

温尝问君:

/酒有何好,而卿嗜之?0

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尔。0孟嘉是陶渊明的外祖父,传记中的话,也可以说传达了陶渊明自己的心声。他曾以5饮酒6为题,写了20首诗,其中第14首说:留,酒中有深味。0

/悠悠迷所

说的是同样的感受。

不拘礼数、率性而为的饮酒方式,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任真0。这里的/任0,可解释为/保0;而/真0,则是陶渊明饮酒哲学的真髓。后面要谈到的王绩、李白、白居易、苏轼,都对这个/真0字独有会心。

在中国古代,/真0与/伪0是一组对立的哲学概念。儒家因为讲求礼法规范,压抑人性本能,经常被道家斥为/伪0。5庄子#渔父6中有一段假托打鱼老人之口教训孔子的话: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即主张为人要坦诚真率。接着渔父在举例说明什么是/真0时,三次提到饮酒:乐0,

/饮酒以乐为主0,

/饮酒则欢

/饮酒以乐0。这里反复

那么,陶渊明的/酒中趣0、/酒中深味0,究竟是什么呢?他在孟嘉传中说的/渐近自然0,可以成为我们打开这座迷宫的钥匙。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立身行事,一般遵循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0。仕途蹉跎,就洁身自好;仕途顺利,就为社会尽力。前者的立身之处是自然,古代称之为/江湖0,即山水田园;后者的立身之处是政界,古代称之为/魏阙0,即宫廷官府。陶渊明可以说是实现了前者理想的典型,所以一直被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0。而他隐逸生活的核心内容,就是饮酒。在他的世界里,酒)))真)))自然,与官场、礼法、世俗构成了对立的两极,他把自己的全部激情、全部才智,都倾注于酒杯之中。据统计,陶渊明现存142篇诗文中,有56篇写到了酒,约占40%,这个比例,不仅前所未有,以后的文人也极少有人能与之相比。梁代萧统5陶渊明集序6中有一句经常被后人引用的话: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

强调的/乐0,是说饮酒时不应该有什么世俗的功利目的,一切都应听任自己的真情实感,痛痛快快地袒露自己的本来面目。渔父还说:5庄子#达生6中,有进一步的阐释:

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

喝醉酒的人即使从飞驰的车子上掉下来,也不会死,因为他和一般人不同,其/神0是/全0的。庄子的这种认识,到了魏晋时期,更得到崇奉老庄、喜谈/玄学0的文人们的发扬光大。当时社会,政治黑暗,人们朝不保夕,便纷纷到酒中寻找安慰,自我保全。专门记录其时名士逸事的5世说新语6中,就有很多类似的说法。

/真在内

者,神动于外。0这个由/真0而来的/神0,在

逯钦立校注5陶渊明集6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75页。

严可均校辑5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65全梁文6卷二十,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册,第3069页。5连雨独饮6,逯钦立校注5陶渊明集6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5页。郭庆藩辑5庄子集释6卷十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册,第1032页。郭庆藩辑5庄子集释6卷七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册,第636页。均见于5任诞6第二十三,余嘉锡笺疏5世说新语笺疏6

第762、748、759页。

5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6,逯钦立校注5陶渊明集6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71页。逯钦立校注5陶渊明集6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5页。5孟子#尽心上6,

[清]阮元校刻5十三经注疏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下册,第2765页。

(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下册,

101

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

宋代的欧阳修在遭贬时自号/醉翁0,他的5醉翁亭记6说:间也。0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

就是从萧统这句话脱胎而来的。/寄酒为

叫焦革,善酿美酒,而苦苦求来的。哪知天公不作美,他到任才几个月,焦革就死了,好在焦的妻子还在,能时常送给他一些家酿美酒,使他在这个职位上又坚持了一年多。结果焦妻也死了,王绩感慨说:这是上天不让我痛饮美酒啊!于是辞官而去。他后来还总结焦革酿酒方法,写成5酒经6;并汇集仪狄、杜康以来历代善于酿酒者的事迹,编成5酒谱6。尽管这两部书都失传了,但王绩率先对酒文化进行有意识地整理,也为后人开启了一个研究的分野。

王绩是陶渊明饮酒哲学的忠实继承人。他效法陶渊明的5五柳先生传6,也为自己写了一篇5五斗先生传6,开头说:

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

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

从自我命名的/五0,到随心所欲的饮酒方式,都和陶渊明惟妙惟肖。但他公然以酒量为号,全然不顾社会通行的礼义廉耻,在这篇自传中还宣称/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0,摆出的是一种比陶渊明更明确的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决裂的姿态。自传的最后说他/遂行其志,不知所如0,这个世界上,到底有什么地方,可以实现他的/志0呢?

有,那就是/醉乡0。王绩对中国酒文化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写过一篇5醉乡记6:

醉之乡,去中国不知其几千里也。其土旷然无涯,无丘陵阪险;其气和平一揆,

无晦明寒暑;其俗大同,无邑居聚落;其人甚精,无爱憎喜怒。吸风饮露,不食五谷,

其寝于于,其行徐徐。与鸟兽鱼鳖杂处,不知有舟车器械之用。

然后他从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开始,历数上古的君王们因对酒的态度不一,而离醉乡或远或近。到了秦汉之际,中国,终于与醉乡隔绝

迹0的/迹0,可以理解为寄托,也可以理解为象征,即借酒来感悟人生、抒写情志。陶渊明的/酒中趣0,就是这样一种酒的哲学,酒的精神。自陶渊明以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酒,就不再仅仅是一种饮料,而成为一种物质与精神的复合体,一种文化理念的象征物,一个永远讴歌不尽的文学母题。

陶渊明不仅第一个发现了/酒中趣0的独特内涵,同时也开创了后世几乎所有的酒趣之始。例如,他称酒为/忘忧物0,/杯中物0,此后关于酒的爱称便层出不穷。他常常一边饮酒,一边抚弄一把/无弦琴0,借酒意来感受那种玄妙的无声之美,后世关于琴和酒的话题便源源不绝。其他像借饮酒倾吐牢骚不满,感叹光阴飞逝,宣扬及时行乐,以及和乡野老农共饮的平等意识等等,一个隐逸者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他的饮酒诗文中有所表现,而且写得那么冲淡平和,展现出/酒中趣0最醇美的境界。可以不无夸张地说,后来所有的文人写酒,都不过是沿着陶渊明开辟的道路,各有拓展而已。

陶渊明,堪称中国酒文化第一有功之人。

三、醉乡梦游)))王绩

王绩(585-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他在隋、唐两朝都做过小官,时间均不长。后来弃官还乡,一生主要在隐逸中度过。

王绩在唐代文人中第一个以嗜酒而扬名于世。他酒量极大,能一饮数斗而不醉。唐朝开国之初,他被征召,在门下省等待安排时,按规定每天可供给三升酒,他嫌不过瘾,发起了牢骚,于是被加到了一天一斗,当时人称他为/斗酒学士0。他仕途的最后一站,是任朝廷的太乐丞,即管理音乐事务,而这个职位也是他听说太乐府有个官吏

严可均校辑5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65全梁文6卷二十,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册,第3067页。曾枣庄主编5全宋文6卷七三九,上海辞书出版社等2006年版,第35册,第115页。

[清]董诰等编5钦定全唐文6卷一三二,台北:大通书局1972年影印版,第3册,第1672页。

102

了。不过也有例外:

而臣下之爱道者,亦往往窃至焉。阮嗣宗、陶渊明等十数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云。嗟乎,醉乡氏之俗,岂古华胥氏之国乎?其何以淳寂也如是!今予将游焉,故为之记。

/华胥氏之国0,据5列子#黄帝6的记载,是黄帝梦游所到的地方,那里的国家没有等级,人民没有贪欲,充满了自然和平,因此后来被用作理想的大同世界或梦境的代称。陶渊明的名作5桃花源记6,则是他假托打鱼人的经历,杜撰出的远离尘世、纯净和美的乐土。而王绩既不用做梦,也不用假托,他揭示的是更直接的一条捷径:饮酒。醉酒陶然,就能到达那块神奇的土地。

王绩描画的/醉乡0,可以说是中国版的乌托邦。这种乌托邦,不需要在案头的书山文海中苦心求索,也不需要在寺庙的晨钟暮鼓中寂寞修行,举杯之际,便可神游。虽说秦汉以来到达的人不过/十数人0而已,但文章末尾说/予得游焉0,王绩自己不是也厕身其列了吗?这里的条件只有一个:就是像阮籍、陶渊明、也包括王绩自己那样,奉行酒之/道0。正缘于此,

/醉乡0于是成

为中国文人无限向往之地,后世歌咏/醉乡0的作品不胜枚举。这里且看金代元好问(1190-1257)的一首5饮酒6诗:

去古日已远,百伪无一真。独余醉乡地,中有羲皇淳。圣教难为功,乃见酒力神。谁能酿沧海,尽醉区中民!

诗中把/圣教0、即儒家与/酒力0相对,把/区中0、即人世间的/伪0与/醉乡0的/真0相对,与陶渊明、王绩可谓一脉相承。

然而,王绩的/醉乡0,说到底只是一种消极的避世。在他之后一百年,中国终于出现了一位最能充分展示酒的无穷魅力、最当之无愧的/酒仙0)))李白。

四、醉圣豪情)))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出生于中亚碎叶(今吉尔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幼年随父迁居绵州彰阳(今四川省江油县)。25岁离开四川,一生基本上在漫游中度过。

如果要在东亚各国历史上评选第一号/酒仙0,无论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韩国人,大概首先都会投李白一票。/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0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0

这就

是李白的自画像。他初到长安时,酒豪贺知章见到他歌酒自若的非凡神采,惊呼为/谪仙人0,随即解下腰间金龟换酒,与李白共乐,当时人于是称他为/醉圣0。就连他最后的死,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李白在采石矶(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喝醉了酒,要到水中去捞月亮,结果坠入长江而亡,后人为了纪念他,还特地在那儿建了一座/捉月亭0。然而学者们根据晚唐诗人皮日休5七爱诗6所说李白死于/腐胁疾0,认为他大概是因为慢性酒精中毒,而导致胸部化脓穿孔,终于不治。

酒之于李白,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曰傲骨,一曰豪气。

先看傲骨。李白具有强烈的反抗性格,批判精神,而酒正好为他助威壮胆,使他能对一切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发起更强有力的冲击。李白生活的时代,正值所谓/盛唐0之世,唐王朝走向全面强盛。但由于唐玄宗后期宠幸杨贵妃,不问朝政,让贵妃之兄杨国忠以及宦官高力士掌权,大唐帝国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最终酿成了/安史之

[清]董诰等编5钦定全唐文6卷一三二,台北:大通书局1972年影印版,第3册,第1669页。薛兆瑞、郭明志编纂5全金诗6卷一一三,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册,第8页。

5襄阳歌6,瞿蜕园、朱金城校注5李白集校注6卷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册,第473页。5赠内6,瞿蜕园、朱金城校注5李白集校注6卷二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4册,第1475

页。

103

乱0。李白对这些权倾一时、炙手可热的权贵,却能借酒尽情戏弄。综合各种传说,可以连缀成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唐玄宗要李白做诗助兴,而他正酣醉未醒,众人把他扶进宫来,用冷水浇他的脸,才稍稍退了酒意。醉眼朦胧中,他看见高力士在旁,就伸出脚,要他给自己脱下靴子。要知道,对这个高力士,皇太子叫他/阿哥0,公主叫他/阿爷0,大臣们叫他/老爹0,就连唐玄宗也叫他/将军0。而这时他也不得不跪在地上,为李白脱去靴子。接着,李白又趁着酒兴,点名要杨国忠磨墨。玄宗为了得到李白的佳作,都答应了。等墨磨好后,李白这才一挥而就。这个故事并不一定全部都是事实,但李白自称/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0,杜甫说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0,

/王侯0乃至

/天子0,他都敢于公然藐视,说明在人们心目中,李白确实是这样一身铮铮傲骨。他在朝廷任职时间十分短暂,那也是因为他经常在宫中醉酒,玄宗无奈,只好给他一笔重金,请他还归山林。

再看豪气。读李白的诗,谁都能鲜明地感受到一种发自肺腑的坦诚,一种舍我其谁的自信,一种昂扬向上的气概。而这种坦诚、自信和气概,大多是借酒喷发、以酒挥洒的。尽管他有时也慨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0,但李白从不喝闷酒,不喝苦酒,更不会喝含着眼泪的酒,他的饮酒诗中,始终回响着李白独有的乐观豪爽的高昂旋律。/自是客星辞帝坐,元非太白醉扬州0,

/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0,前者把

自己的醉态比作天上的星宿下凡,后者说醉倒后就睡在无人的山野,把天当被子,把地当枕头,这种浪漫的情味,自然非李白莫属。即使是写日

常的饮酒生活,也同样展示了他不拘小节、毫无掩饰的真率性格。例如李白的5山中与幽人对酌6: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这首诗的第三句,直接套用前引5陶渊明传6的原文,可见李白的真率,来自陶渊明的嫡传。而第二句更历来为人所传诵,不加任何修饰的大白话,却极其真切地传达出对酌的两人尽兴一醉的欢快情景。這位/幽人0不知姓名,但想必和李白气味相投。李白一生浪迹各地,哪怕对萍水相逢的无名的小人物,只要酒逢知己,他都一律待之以诚。有一次李白来到山东,当地一个小官吏慕李白之名,提了一斗酒和两条鱼来拜见他。那鱼还是活的,放在盘子里,鳃动鳍张,好像要飞上天去。李白命人立即调理,

/呼儿拂几霜刃

挥,红肥花落白雪霏0,鱼肉红的像花,白的像雪,从这个描写,可以知道李白吃的是生鱼片。中国吃生鱼片历史很久,古代称细切的生肉或生鱼为/脍0,单指生鱼的话则写/鲙0。这个习惯一直到明代还延续着,后来逐渐消失,现在都市餐馆里的生鱼片,其实是受日本的影响。而在李白当时,这可是一道美味。李白和这位小吏一餐醉饱,然后各自上马,挥手而去。正因为李白饮酒有这样的豪情胜概,所以他到处备受欢迎,人人都争着要一睹他的奕奕风采。他在5玩月金陵城西孙楚酒楼6这首诗中,说自己和朋友在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一家酒楼喝醉以后,一起从秦淮河乘船去另一个朋友家,他把朝廷的官服/乌

5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6,瞿蜕园、朱金城校注5李白集校注6卷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

册,第844页。

5饮中八仙歌6,

第3册,第1077页。

5酬崔侍御6,瞿蜕园、朱金城校注5李白集校注6卷十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册,第1120

页。

5友人会宿6,瞿蜕园、朱金城校注5李白集校注6卷二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册,第

1341页。

瞿蜕园、朱金城校注5李白集校注6卷二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册,第1348页。5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6,瞿蜕园、朱金城校注5李白集校注6卷十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版,第3册,第1111页。

[清]仇兆鳌5杜诗详注6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册,第83页。

5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6,瞿蜕园、朱金城校注5李白集校注6卷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04

纱巾0、/紫绮裘0胡乱披在身上,一伙酒徒在船上东倒西歪,胡喊乱叫,这时两岸聚满了人,看着他们的醉态,一起拍手欢笑,整个场面,就如同一幕精彩的喜剧。

最能集中显示李白的傲骨和豪气的,还是他的名篇5将進酒6:

君不见,黃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首诗的气势,就像开头一句那样,如同黄河之水,一泻千里而又瞬息万变:从天空到大海的辽阔空间,从早晨到夜晚的短暂人生,从古代圣贤到当今酒客的历史长河,从高度自信到极端颓放的感情波澜,都在短短的一首诗中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样一种赤裸裸地、而且又是疾风暴雨式地展示自己丰富内心世界的动人歌哭,

不靠酒,是无从宣泄的。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李白的饮酒及其诗歌,之所以千百年来一直令人无限神往,其奥秘就在于其中洋溢着他对精神自由、个性的热切呼唤。在写满了束缚人性的纲常名教的中国土地上,高擎着酒杯的李白,有如高擎着火炬的/自由女神0,永远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后世的酒店多取名/太白酒家0,酒旗多写/太白遗风0,傾慕的就是他这种借酒自我扩张的鲜明个性。流风所被,日本甚至有人直接把李白作为酒名,岛根县就有/李白酒0,可见影响之深远。

五、醉吟之乐)))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人。

白居易的一生可分为前后两期。早年他追求革新,以抨击时政为己任,诗文中很少谈到酒。44岁时他因直言得罪权贵而贬官,此后政治热情逐渐消退,虽然人还在官场,但他的心已在山林,对这种状态,白居易称之为/中隐0。他认为隐居有三种:/大隐0是隐于朝廷,这需要特殊的权力背景;

/小隐0即传统的像陶渊明那样隐于山林,

这种生活又过于清苦;而/中隐0隐于市井,介乎两者之间,既能享受的待遇,生活有靠,又能躲避政界的风险,安全无虞,其具体形式,则是饮酒。他曾效刘伶5酒德颂6作5酒功赞6,说饮酒之后/百虑齐息0,

/万缘皆空0,能忘却

人生的一切荣辱。他还继承陶渊明、王绩的衣钵,写了自传5醉吟先生传6,说这一生只要有酒、有诗,让他/醉复醒,醒复吟,吟复饮,饮复醉0,如此循环往复,就是最高的快乐。至于在诗中写酒,如果仅就作品数量而言,白居易在唐代诗人中绝对可拔头筹。有人统计,白居易诗中说到/酒0字的有654次,如果平均每首诗出现一次,大约占其诗歌篇数的22%,而李白诗中/酒0字共出现206次,同样计算的话,则占其诗歌篇数

瞿蜕园、朱金城校注5李白集校注6卷十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册,第1122-1123页。瞿蜕园、朱金城校注5李白集校注6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册,第225页。朱金城笺校5白居易集笺校6卷七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册,第3734页。朱金城笺校5白居易集笺校6卷七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册,第3783页。

105

的20%。可见无论绝对数字还是所占比例,白居易都超过李白。

白居易的饮酒哲学,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他屡屡宣称的/适0。他把借酒浇愁、取乐这个基本的命题,发挥到了极致。他称颂饮酒之妙的集中表现,是晚年在洛阳写的5劝酒十四首6。这些诗又分为两组:七首写/何处难忘酒0,说升官、立功、送别等人生的悲欢离合,绝对少不了酒;另七首写/不如来饮酒0,说和隐者、农夫、军人、道士等各种人物的辛劳相比,也是饮酒最来得实惠。联系到他对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屡屡自夸,对/中隐0生活的沾沾自喜,酒,确实给白居易带来了人生极大的满足。

为了充分体味饮酒的快感,白居易还琢磨出一些诀窍。例如他特别热衷于饮/卯时酒0,即早晨5点到7点之间饮酒。这时人一觉醒来,腹中空空,最容易醉倒,所以一般人都避忌。白居易却偏偏要这样做,以求/神速功力倍0,来最大限度地感受酒精的刺激。他还喜欢到野外饮酒,借酒兴来亲近大自然:诗扫绿苔。0

/林间煖酒烧红叶,石上题

题中的仙遊寺在长安西边,白居易

5和汉朗

主要话题,就是饮酒。他在5劝酒寄元九6中,向元稹积极推荐,说这是/销愁药0。这里我们来看白居易给另外一个朋友的小诗,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刘十九是白居易的朋友,十九是他在刘姓一族弟兄中的排行。新酿的米酒还没有过滤时,酒面上浮有米渣,略带淡绿色,细小如蚁,所以称/绿蚁0。最后的/无0是疑问词,相当于/否0,意思是说你能不能陪我喝上一杯?这首诗如同一张精心绘制的请柬,绿蚁红泥,相映成趣,鲜明的色彩中仿佛透出阵阵酒香,融融暖意。而白居易对朋友的谦厚、亲切之情,比那寒夜美酒更为诱人。笔者的故乡南京市有一家/红泥大酒店0,就是由这首诗而得名。

也许,与陶渊明、李白相比,白居易对借酒取乐的反复咏叹,多少显得有点庸俗。但在凡人占绝大多数的人间社会,白居易能以凡人的立场,把饮酒的俗世快乐充分地表现出来,自是对酒文化的一种贡献,也未可厚非。

六、空杯独赏)))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他一生都在官场,但也屡遭贬谪,一生坎坷。

苏轼是古代文人中一位罕见的全能文学家和艺术家,诗、书、画均卓然成宗,其间自然少不了酒的功劳。诗且容后论,先看书法。苏轼自称酒后作书,不但能写大草,还能写小楷,连他自己都啧啧称/奇0。他在5跋草书后6中说,乘醉

5问刘十九6:

对它特别喜爱,著名的5长恨歌6就是在这座山寺中写成的。这一联在日本也广为传诵,

咏集6已有收录,5平家物语6中,杂役们把高仓天皇倍加珍惜的红叶用来烧火暖酒,受到责怪时,就是因引用了这两句诗,而免遭惩罚。江户时代后期以市河宽斋为首的江湖诗社,尊崇白居易,结成/香山诗社0,成员柏木如亭的诗/烧红林煖酒,扫绿石题诗0,更是直接套用了白居易的原作。

白居易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浓郁的人情味。他的饮酒诗也一如他的字/乐天0所示,总是充溢着对人生温暖的依恋,对真诚友谊的怀想。他和生死之交的好朋友元稹之间诗歌唱和的

朱金城笺校5白居易集笺校6卷二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册,第18-1900页。5卯时酒6,朱金城笺校5白居易集笺校6卷二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册,第1435页。5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遊寺6,朱金城笺校5白居易集笺校6卷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

册,第800页。

5是岁辛亥,宽斋河先生将欲以八月朔结香山诗社,而祭白氏之神矣。,,6,柏木如亭5木工集6,揖斐高编

5柏木如亭集6,东京:三树书房1981年版,第11页。

朱金城笺校5白居易集笺校6卷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册,第483页。朱金城笺校5白居易集笺校6卷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册,第1075页。

106

作草书时,/觉酒气拂拂,从十指间出也0。朋友已有之,十四世纪的5徒然草6说过:/花不必在盛开时看,月不必在无云时看。0

饮酒也是一样,

/半酣0的状态,最能充分体会酒的/妙理0。苏轼有一篇赞酒之作,叫5浊醪有妙理赋6,/浊醪0即/浊酒0,指没有过滤的酒,品级较低,过滤以后的酒叫/清酒0,品级较高,中国古代还有用清酒、浊酒来比喻人的贤愚高下的说法。文章一开头,就说/酒勿嫌浊,人当取醇0,因为酒的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取得/醇0,即/酣适之味0。然后他尽情赞颂了酒如何使人神志飞越,进入难以言传的浑茫境界,而其中关键的两句话是/在醉常醒0、/得意忘味0,也就是说,苏轼心里其实是/醒0的,他孜孜以求的,是酒中的/意0,得到之后,酒/味0便可以忘却。

由此我们又可以进一步追问,苏轼得到的/意0,又是什么呢?且看他5和陶神释6诗的一部分:

莫从老君言,亦莫用佛语。仙山与佛国,终恐无是处。甚欲随陶翁,移家酒中住。醉醒要有尽,未易逃诸数 lu。

这是苏轼晚年贬谪海南岛时所作。历尽人生坎坷之后,他对陶渊明的饮酒哲学有了更深的理解,晚年一共写了一百多首和陶诗,这首诗和的是陶渊明的5神释6。节引部分的大意是:道、佛两家虚无飘渺,实在难以到达,我只好仿效陶渊

用太湖洞庭山的特产黄柑酿酒,取名/洞庭春色0,苏轼饮后评之曰/色香味三绝0,并为之作5洞庭春色赋6。苏轼还能酒后作画,尤其擅长画竹石。他说酒进了自己的空肠,会化为有尖角的竹叶;酒进了自己的肺肝,会化作竹枝和石块;它们随着酒气一起喷涌到朋友家雪白的墙壁上,就顿成奇观。

苏轼还是一个美食家。他发明的红烧肉,被称为/东坡肉0,至今还是中华料理的名菜。贬谪

黄州时,他生活贫困,就自己尝试酿/蜜酒0,他的5赤壁赋6写携酒游江,说不定喝的就是这种酒。后来他还酿过/桂酒0、/松酒0、/万家春0。而/真一酒0的酿法,本来是苏轼的发明,他却在5尝真一酒6中说是一个仙人教他的,给这个本来无名的自家私酿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其实苏轼酒量很小。他在5书东皋子传后6中有一个自白:

予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然喜人饮酒,见客举杯徐引,则予胸中为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适之味,乃过于客。闲居未尝一日无客,客至,未尝不置酒。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

不善于喝酒,却又特别好酒,苏轼在酒中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呢?

这就是文中所说的/酣适之味0。而要达到这种境界,苏轼认为首先不应狂饮滥醉,而应/半酣0:/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0这种适度的饮酒,又叫/微醉0或/微醺0,和苏轼同时代的邵雍说:

/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0

此后元代方回概括为/酒饮微醉,花看半开0,在日语中也成为谚语。当然类似的想法在日本古

孔凡礼点校5苏轼文集6卷六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册,第2191页。孔凡礼点校5苏轼文集6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11页。5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郭作诗为谢,且遗二古铜剑6,

三,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234-1235页。

孔凡礼点校5苏轼文集6卷六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册,第2049页。5湖上夜归6,

页。

5年老逢春6,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5全宋诗6卷三七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册,第

4562页。

5丰山亭记6,5桐江续集6卷三十六,5四库全书6集部五,别集类四。

5徒然草6第137段,臼井吉见编5日本的思想6第5卷,筑摩书房1970年版,第190页。孔凡礼点校5苏轼文集6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21页。

ul

[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5苏轼诗集6卷二十

[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5苏轼诗集6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册,第440

[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5苏轼诗集6卷四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7册,第2307页。

107

明,把家都搬到酒里面去。但即便如此,最终还是逃不脱/数0)))冥冥之中命运的安排。把醉和醒等量齐观,从这种对传统饮酒观念的否定,我们可以看到苏轼的大彻大悟:人生有太多的忧愁烦恼,不但道、佛杳不可及,就连现实可行的饮酒,实际上也无济于事。既然如此,就只能随遇而安,通达地对待命运所给予的一切,也就是他在这首诗最后所说的/觉0。从陶渊明以来,对酒作出最清醒、最彻底的了悟的,就是苏轼。白居易也写过很多和陶诗,但如果说白居易是/适0,还止于饮酒的表层的快乐的话,苏轼则可以说是/达0,进入了借酒内省的境地,他乐观随缘的表象背后,闪烁的是洞察人世的清澈、甚至冷峻的目光。苏轼5和陶饮酒二十首6第一首有云:

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已经用不到酒了,

/空杯0便可经常玩味,而

且其乐无穷,这就是苏轼从酒中得到的/意0。作为古代文人中最具有知性色彩的作家,苏轼的饮酒哲学,可以说真正达到了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

最后我们来欣赏苏轼的一首小诗,首之一: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5纵笔6三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诗同样作于贬谪海南岛时,意思是说:我又老又病,须发皆白,随行的小儿苏过误以为我脸色红润,哪里知道我其实是喝了酒呢?后两句化用了白居易的/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0,但他把小儿的误会楔入其中,使诗意多了一层曲折,并用/一笑0来冲淡老病的悲哀,就显得格外幽默风趣,苏轼诙谐、睿智、旷达的个性,也跃然纸上。

以上检视了中国古代五位以饮酒著称的文人。如果把他们各自的特色加以归纳,可以说陶渊明是/真0,他的/酒中趣0指向的是自然;王绩是/幻0,他的/醉乡0寄托的是理想;李白是/豪0,他的/狂气0张扬的是个性;白居易是/适0,他的/醉吟0追求的是快乐;苏轼是/达0,他的/空杯0盛放的是理智。合而观之,人生哲学中最基本的各种理念,都被他们通过酒做了透彻的阐释。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0,即人的主观意志和客观环境的融会贯通,也就是/和0的境界。中国文人不靠宗教,不靠玄思,只靠最切实的人生享受)))饮酒,就达到了这种境界。我们把这种/酒中趣0称作饮酒的哲学,应该说恰如其分。

[责任编辑]

蒋明智

[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5苏轼诗集6卷三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6册,第1883页。[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5苏轼诗集6卷四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7册,第2327-2328页。5醉中对红叶6,朱金城笺校5白居易集笺校6卷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册,第1079页。

108

IsAStudyWithAnObjecton/Folk-custom0Folklore

)))WhyDoesFolkloreAlienate/ModernTime0

IWAMOTO

78

FolkloreofJapanoriginallydefineditselfastudyofpresenttime,however,nowadaysitalienates/moderntime0.ItisbecausethefolkloreaftertheWarhasregarded/folk-custom0asobjectivedataandasastudyob-ject,andattemptedtomakefolkloreasciencebyimprovingtheaccuracyandobjectivityofdata.ThistendencyisnotthesameastheonechosenbyYanagitaKuniowhosefolkloreisnottheonethatstudies/folk-custom0,butalorewhichdoesstudiesby/folk-custom0.Thus,currentfolkloreshouldreturntotheoneadvocatedbyYanagitaKunioandlocateitselfinthe/presentdailylife0.

Capsellabursa-pastorisandShangsiFestival(上巳节)

TaoSiyan

andrelatescloselytotheancientShangsifolklore.Asasweetwildvegetable,nancy.

96

Capsellabursa-pastorisisthemostspecialgiftofShangsiFestival(.ie.March3ofthelunarcalendar),

itnotonlyisthe\"treasureofthe

nature\",butfunctionsindeinsectizationandillnesstreatmentandisusedbywomenasamascottoimpetratepreg-

InterestinWine)))AStudyonWineandTheSpiritofChineseCulture

CaiYi99

InChinesehistory,wineisnotonlypurelyabeverage,butamultipleculturalcarrier.TheancientliteratorsofChinaexpressedfeelingsandentrustedwiththeirpersonalwisheswithwine,andleftusgreatmanypoemsofde-scribingdrinking,andthusconstructedaspecialsystemofdrinkingculture.Onthevariouslevelsoflifephiloso-phywhicharenature,idea,lindividuality,happiness,rationalityandsoon,thispaperselectsfivepoets--TaoYuanming,WangJ,iLiBa,iBaiJuyiandSuSh,iasrepresentativewriters,anddiscussestheso-called\"inter-estinwine\",whichistheconnotationofdrinkingphilosophyadvocatedbytheliteratorsonegenerationafteranoth-er,toprovetherelevancebetweendrinkingactivitiesandthe\"UnionofEarthandHeaven\"ofChineseculture.

HeritageEcologyoftheHeritage-ologyEra

SongJunhua

123

Theneed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there-discoveryofheritagevalueexpediteanextensiveanddura-tiveenthusiasmforheritage,andanewdisciplineofheritage-ology.Thedisciplineseesheritagewithanacadem-icview,andmakesheritagearesourcewhichaccordswithacademicthinking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Theheritage-ology,whichisdirectedbyacademiclogic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makesheritageecologybroughtintomodernacademia,however,meanwhileisprobablyrewrittenandreconstructed.Theelements,whichcon-structheritageecology,arenatura,lmateria,lcontrivedandideologica.lHeritage-ologyisthepresentationof-ideologicalecologyofheritage,andmakessomenotions,inthenameofscience,becomeperfectlyjustifiableforinfluenceexertedbyheritage.Therefore,theheritage-ologyeraisadouble-edgedswordforheritageecology,andletheritageprotectionfacebothchanceandchallenge.15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