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龙江旅游小城镇得莫利总体规划研究

龙江旅游小城镇得莫利总体规划研究

来源:华佗小知识
第41卷第18期 2 0 1 5年6月 山 西 建 筑 Vo1.41 No.18 SHANXI ARCHITECTURE Jun. 2015 ・1・ ・规划・建筑・ 文章编号:1009—6825(2015)18—0001—03 龙江旅游小城镇得莫利总体规划研究 张琳 (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采用分析背景、解读文化、比较对比的方法,研究了得莫利小城镇的旅游资源类型及特色,以及资源优势、劣势、机遇、威 胁,提出只有充分发挥资源、文化优势,尽量减少资源劣势,才能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并结合机遇求发展,进一步作出合理而科 学的规划。 关键词:旅游,产业,资源,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1.3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1.1旅游小城镇 根据现有资源分布类型及其特色,紧抓市场导向,以市场导 I)旅游小城镇是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类型,是依 向为发展动力和规划原则,对区位、资源、优势充分把握与分析, 附于某种特定的具有开发价值的自然景观或者是人文景观;有一 明确旅游市场、产品、形象定位,合理资源配置,深度挖掘文化内 定的人口和土地规模;以旅游服务为主的小城镇。 涵。以党的富民为指引,坚定不移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 2)当下的小城镇旅游发展规划。 村,全面提高乡村发展质量,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培育适于发展的 a.传统的小城镇建设都是在《村镇规划编制办法》的框架指 农业、工业产业项目,本着“要质量、要市场”的理念把产品推进市 导下展开的,为了满足小城镇规划的合理性与数据的满足性,在 场,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切实保证经济高速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 规划过程中往往忽略了人文的、自然的、生态的方面,由于缺乏对 代价,注重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以保证小城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城镇自然资源的充分认知,过于关注经济利益,反而加剧了城镇 突出当地的文化特色,打造地方文化品牌。 自身特色的消失,得不偿失。 2 实例介绍 b.传统的小城镇规划沿袭了城市“功能地块”主导的规划设 2.1 地理位置 计模式,更多的关注二维的土地利用布局,注重平面功能的合理 得莫利镇位于方正县城东15 km处。北至松花江畔,东至得 性,对小城镇整体空间风貌和城镇环境的三维空间较少关注,大 莫利山,西至老哈同路与哈同高速分岔口,未来哈佳铁路将从地 多是在保持功能合理的条件下,根据旅游开发等专项规划的需要 段中部穿过。得莫利镇区地形复杂,包括山地,河流等地形,哈同 进行建筑的填塞,事实上,传统的规划设计模式,不但缺乏对小城 公路从南侧经过。得莫利自身处于连接哈尔滨和佳木斯的主要 镇自身发展规律的考量,更难以应对旅游空间的开发给小城镇建 交通枢纽上,地理位置便捷,对外开放程度好。 设带来的不确定影响,不利于小城镇整体风貌的构建。 重新考虑旅游小城镇规划建设与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关系,在 2.2 自然条件 研究过程中更加注重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和城镇特色文化风格 得莫利毗邻较长的江岸线,农林生态资源充足,森林、滑草滑 的塑造,以合理有效的科学规划为前提,建设旅游小城镇。 雪、采摘等活动已有发展基础,蘑菇、野菜等山珍资源也非常丰 1.2规划背景 富。粮食以种植水稻、玉米、大豆、绿色蔬菜、食用菌种植为主。 自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发表《小城镇,大问题》以来, 2.3行政区划调整 小城镇问题逐渐引起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0年 方正县充分利用地域、地缘丰富的资源优势,决定将伊汉通 第十五届委员会专门对“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这一问题 乡搬迁至得莫利村,并撤乡设镇更名为“得莫利镇”,同时规 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指出“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 划建设十大景观,借力“得莫利”名牌优势,打造龙江旅游名镇。 要途径。小城镇建设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 因“得莫利炖活鱼”而闻名全国的方正县伊汉通乡得莫利村,已把 效。”同时强调要“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分店开遍全国各大城市。每年有数百万游客来到得莫利村,品尝 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小城镇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层面很多的 “得莫利炖活鱼”,“得莫利”品牌逐渐形成系列产品。 支持,而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国家也是大力扶持。 随着方正县城镇建设的发展,和得莫利丰厚的自然资源优 于2009年l2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 势,得莫利由村变镇,它依托自身美食、旅游、交通、资源优势,大 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 力发展旅游业及山特产品加工业。随着得莫利由村变镇,我们紧 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表明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 紧抓住方正县被列为全市整县推进城市化建设试点县的有利契 业。此外,随着近郊游和短线旅游的兴起,人们不再只着眼于繁 机,更完整,更科学,更有前瞻性的抓好规划设计,突出其自身特 华拥挤的旅游大城市,更多的趋向于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环境舒 点和亮点,科学的明确其发展目标和方向。 适的特色小城镇旅游,这为大城市周边的旅游小城镇的发展提供 2.4用地现状及问题 了新的机遇。 规划区内的用地以三类住区为主,辅以教育,行政,文体,商 收稿日期:2015-04—15 作者简介:张琳(1990一),女,在读硕士 ・2・ 第41卷第18期 2 0 1 5年6月 山 西 建 筑 交通联动、多点支撑:基于得莫利镇自身丰富的交通资源,依 业,金融用地,规划区内设有中小学,村委会。地块现状规划比较 混乱,没有统一有效的规划,住区多为棚户区,环境规划也较差, 托哈同高速、规划哈佳铁路、松花江航运等外部交通与原哈同公 得莫利大街等内部交通联动,形成完备的交通体系。通过交 村内建筑质量较差,全村房屋建筑分为20世纪80年代、90年代 路、及2000年之后三个阶段建成,房屋高度为3 m,砖瓦率达75%,全 通的联系,使镇区内部各功能结点有效串联。 村无空置房屋,大部分农宅现状条件较好,房前有院,坡式屋顶。 4.3旅游专项规划 缺少公共服务中心。目前村内无的公共服务中心。2011年 休闲度假:充分利用得莫利镇的区位优势,自然人文资源,抓 新建村级文化站一处,位于得莫利服务区,建筑面积300 m ,包括 紧目前大众旅游时代的潮流,发展城市近郊休闲度假游,挖掘松 阅览室、医疗室、公共活动场所及健身器材。整体来看,村内规划 花江资源、黑土资源、冰雪资源等,打造黑龙江省东部重要的旅游 需要大幅度的重新规划整合。 节点。 3发展战略 3.1 发展定位 黑龙江省中部重要交通服务区,以美食游、休闲游为主的具 有自身特色产业文化的生态旅游小镇。把得莫利建设成黑龙江 省极具代表性的旅游城镇典范。 特产交易:得莫利镇山特产品、农产品丰富,针对游客对特色 产品的喜好,开展特色产品交易。 美食餐饮:得莫利以吃闻名,得莫利炖鱼享誉省内外,利用这 一特点,将得莫利的美食餐饮业做全做大。 商务会议:得莫利自然生态资源较好,景色宜人,发挥夏季避 暑、冬季冰雪这一特色,吸引商务会议到此举办。 文化体验:得莫利文化多元,既有白山黑水的乡土文化,又有 3.2发展目标与原则 本规划的编制遵循得莫利镇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要求和 国家对小城镇规划的基本要求,结合得莫利镇的地域现状,深入 发掘地方山水资源特色,逐步完善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设施,逐 步设置特色化、娱乐化、品牌化的旅游项目,通过本规划为得莫利 镇旅游开发建设提供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前瞻性和指导性的依 异域的俄式文化,游客在此可体验到中西文化的碰撞。 低碳生活:提倡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建筑与空间通过交通、 建筑、环境、设施等方面体现低碳的设计理念。 5结语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发展,规划过程中要不断推进旅游创 据,使得莫利镇的旅游有序开发,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 满足大众旅游时代居民多元化旅游需求。传统的“下车看庙, 的最大化目标,成为得莫利镇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的典范。全面利 新,替代它的是外来游客与当 用得莫利的自身资源,把得莫利建设成具有地方代表性的旅游生 上车睡觉”的旅游方式正在逐渐消退,态镇。 地居民生活的高度融合与交流,观光资源已经逐渐让位于地域文 形象、活力及由此形成的综合魅力,转变单纯依托传统旅游资 产业发展。得莫利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厚,远近闻名的小镇, 化、开发休闲、文化、商业等非传统旅游资源,为游客 除得莫利炖鱼为全国知名的餐饮品牌之外,还具有较长的江岸 源的发展方式,才是使旅游业长足发展和旅游小城镇不 线,农林生态资源充足,森林、滑草滑雪、采摘等活动已有发展基 设置多元化的体验对象, 础,蘑菇、野菜等山珍资源也非常丰富,一条穿越得莫利的内河使 断完善发展重要途径。本文以龙江小城得莫利的规划建设为例,规划设计过程中一定 得莫利镇内的自然环境更加宜人,外加得莫利的农牧产业比较发 阐述了对于具有典型地方文化特色的地区,达,所以我们决定把其未来的产业定位成具有地方旅游特色产业 要充分尊重其传统文化特色,充分挖掘与整合当地特色旅游资 源,只有这样,我们的规划才是因地制宜的规划。 型城镇,主要对其旅游业进行主打建设,辅以特色产品开发,为其 参考文献: 经济的发展起到带头作用。  吴必虎,俞 曦.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 得莫利周围山地资源丰富,可以考虑建成小型生态园,旅游 [1]社.2010. 山庄,采摘园和示范基地等,得莫利耕地资源丰富,可以主要培养  “城乡规划”教材选编小组.城乡规划[M].北京:中国工业 其农副产品,使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链,借助其得天独厚 [2]的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把得莫利建成极具小城镇地方特色的沿 江小城镇。 出版社.1961. [3] 周建明.旅游小城镇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M].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规划内容 4.1城镇性质 [4] 邓毛颖,张新长,刘 卫,等.县域城乡规划信息化体系研究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黑龙江省中部重要的交通服务区和集散地,具有当地文化, [5] 金兆阳,张 辉.村镇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饮食和自然特色的以旅游,美食等特色文化娱乐产业为主,农副 2005:55—68. 产品为辅的沿江特色风情小镇,在整个方正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中 [6]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城市规划资 起到先锋典范和推动作用,是方正县的中心镇。 4.2规划结构 务中心与行政办公中心,城镇内部结构依托这两个核心进行展 作,共同打造完整的城镇形态。 料集第三册小城镇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oo5. 双核引领、三区协同:规划围绕镇区的主要职能形成旅游服 [7] 肖洪磊.我国旅游小城镇开发模式研究[D].昆明:云南大 学,2007. 开,形成旅游服务区、居住生活区、生产区三个主要片区,协同合 [8] 陆林.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 孙施文.城市规划法读本[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8. 两带延展、生态融合:规划结合松花江景观带与得莫利河景 展,将自然生态景观融入到规划区内,打造得莫利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生态环境。 观带,形成得莫利镇的十字生态景观骨架,通过两条景观带的延 [10] 潘斌.旅游小城镇规划研究——以云南勐仑旅游小城镇 规划为例[D].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OO8. 第41卷第18期 2 0 1 5年6月 山 西 建 筑 SHANXI ARCHITECTURE Vo1.41 No.18 Jun. 2015 ・3・ 文章编号:1009—6825(2015)18—0003—02 社会文化因素对西江苗寨空间形态的影响探析★ 高摘培龙玉杰 550025) (贵州民族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贵州贵阳要:分析了宗族、风水文化和宗教文化对西江苗寨传统建筑与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作用,指出西江苗寨传统建筑与聚落空间 形态民族特征性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结果,而是由多种因素约束影响而成,其中作为非物质的隐性社会文化因素需要深入探究。 关键词:社会文化因素,空间形态,影响 中图分类号:TU一0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传统聚落空间作为一种物质客体存在,其物质层面的形态从 头领领导支族头领,支族头领领导宗族头领等等,氏族头领为第 一代,支族头领为第二代,个体家庭或由其组成的家庭公社为第 历史的长期性看,主要是一种自发的生长结果,就如同生物体的 四代,以此类推。由于以上政治关系与氏族社会关系的平行,对 生长同时受到内在机制和外在自然条件约束的成长过程,它是由 土地的行政区域划分实际上是建立在宗族关系上的,“西”氏部落 多种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因素而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这些因 迁徙并定居于西江,对西江土地的划分利用就是以第二代支族进 素成为建筑与聚落空间产生、生长和发展的影响控制因子,是建 行的。每一个支族各分一地居住耕种生产,如现东引寨范围划分 筑与聚落地域特征和发展变化趋势的动因,它们与是否合理有效 给引虎支族,现平寨范围划分给雕虎飞支族等。 地保护传统建筑与聚落空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割裂这些影响因素 由于西江苗寨长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在各支族村寨范围内就 的保护行为将变得静止而刻板,甚至丢掉传统空间的特征基因。 必须以宗亲关系为基础“抱团”合作,各具有密切宗亲关系的个体 在这些因素中除了显像的、物质的自然地理因素外,还有隐性的、 家庭共同使用同一生产工具,在必要情况下共同耕种生产,这就 非物质的社会文化因素,前者是具体的而比较易于把握和理解, 要求其住房需适度靠近方便联系,形成家庭公社。在同一支族村 而后者则需要分析探究。不同的聚落各按其具体的社会文化影 寨范围内的各家庭公社也具有强烈的宗亲关系而彼此相互聚集。 响因素不尽相同,贵州黔东南地区西江苗寨,其传统建筑与聚落 在早期,若干家庭公社构成了一个父系大家庭,以此为基础村寨 空间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保存较为完好,这种空间形态的民族特 内部形成较完整的面状区域。相对村寨内部空间而言,村寨整体 征性同样存在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空间相对,这是由于村寨社会关系中“鼓”的存在所致。“鼓” 1 宗族因素 即是“鼓社”,它是以宗教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以宗族为 因为苗族的迁徙是按支系和宗族进行的,每个宗支置 据相关资料及民间考证,早期定居西江的主体是从江浙迁徙 单位建立,至广西再至贵州榕江转而至现西江村的苗族“西”氏部落,虽然在 鼓一个,敲鼓前行,方便联络,定居后便按宗支“立宗立社”。因 值得注意的是由此以来在各寨之间 其前后也有一些氏族迁徙定居西江,但由于“西”氏部落的强大, 此,每个宗支村寨相对,使得村寨在常年的自发生长过程中 其他氏族逐渐融于“西”氏部落,西江名称中的西字即指“西”氏部 留出了生长发展的剩余空间, 落。此时定居西江的“西”氏部落基本上完成了从母系社会向父 保持了健康良好的态势,就如同树枝的生长发芽一样舒展自如,系社会的转变,在单一氏族部落的发展中,宗族因素发挥着十分 秩序井然,与沙里宁提出的有机疏散理论有一些相同之处。 明显的控制影响作用,它对西江苗寨建筑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亦 是如此。 宗族秩序,在意识形态上促使族群具有强烈的统一性,各群 体同根同族,创造出共同的文化成果。在建筑营建方面亦能形成 宗族关系成为控制西江苗寨初期空间格局形成的关键因素。 统一的群体意识,苗寨建筑意匠相同,各单体建筑虽各有不同,但 色彩、肌理、尺度、体量和生成逻辑上如出一辙,达到 苗族氏族部落的政治领导体系与氏族社会关系几乎平行,即氏族 在总体风格、[11] 邹兵.小城镇的制度变迁与分析[M].北京:中国建 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 筑工业出版社.2003. [13] 曾博伟.中国旅游小城镇发展研究[D].北京:民族大 学,2010. [12] 胡开林,叶燎原,王云珊.城镇基础设施工程规划[M].重 Study on general planning of Longjiang tourism town Demoli Zhang Lin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Northeast University f oForestry,Harbin 150000,China) Abstract:The paper applies methods of analyzing background,interpreting culture and comparison,studies Demoli town tourism resources types and specialties,resources merits,defects,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plays the role of resources and culture,avoids resources defects,SO as to a— chieve the goal of“showing one’S strong points and hiding one’S weaknesses”.Combining with chances for development.it further makes ration- al and scientiic plannifng. Key words:tourism,industry,resources,planning 收稿151期:2015—04—14★: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黔科合LH字[201417393) 作者简介:高培(1983.),男,硕士,讲师; 龙玉杰(1979.),男,副教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