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1-2022学年-有答案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某校初二(上)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2021-2022学年-有答案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某校初二(上)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来源:华佗小知识


2021-2022年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某校初二(上)第三次月考语

文试卷

一、单选题

1. 下列字形和画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踌躇(chóu) 蒙味 藏污纳垢(hòu) 正人君子 B.踱步(duó) 驱驰 坦荡如砥(dǐ) 孀妻弱子 C.濒临(pín) 教诲 筋疲力尽(jīn) 抑扬顿锉 D.炽热(chì) 遏治 恹恹欲睡(yàn) 纵横决荡

2. 下列句子画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提高自己的得手率,这个小偷不折不挠地练习着双指夹手机的“技能”。 B.随着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教育,各类培训班的收费水涨船高,令人张目结舌,引发热议。

C.昆明的雨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 D.为了保证会议的正常召开,志愿者们一丝不苟地检查会场相关设施。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参加这次演讲比赛的,大多是以八年级的学生为主。 B.我军前锋,业已已经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C.社会发展不能以环境污染为代价,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D.各国疫情的发展现状表明,能否严格执行防疫措施是成功控制疫情的关键。

4.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是的,一个人如果对生活失去了期待,就会心如死灰,度日如年。 ②因为《吸引法则》是这样说的:“你所想的是什么,你就会吸引什么。” ③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

④当一个人倒霉的时候应该这样想,自己已经把所有的坏运气都用完了,人生的低谷快要走完了,接下来要走的将会是上坡路。

⑤那些每天觉得自己很幸运的人,会越来越幸运;而那些每天都觉得自己很倒霉的人,会越来越倒霉。 A.③①②④⑤

5. 依照下列画线句,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幸福是什么?如果用颜色来形容,幸福应该是温暖的黄色、热烈的红色;如果用声音来比喻,_______________;如果用味道来打比方,_______________。幸福是那种能在平凡中寻找欢乐,能乐观开朗地面对艰难困苦的心灵。所以,敞开心扉,幸福还会遥远吗?

B.③①④⑤②

C.①③④⑤②

D.①③⑤②④

试卷第1页,总14页

A.幸福又是高音的激越、小调的低婉 幸福还是泉水的清冽、糖果的甜蜜 B.幸福又是激越的高音、低婉的小调 幸福还是泉水的清冽、糖果的甜蜜 C.幸福又是激越的高音、低婉的小调 幸福还是清冽的泉水、甜蜜的糖果 D.幸福又是高音的激越、小调的低婉 幸福还是清冽的泉水、甜蜜的糖果 二、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① 骆宾王

边烽警榆塞②,侠客度桑乾。柳叶开银镝③,桃花照玉鞍。 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不学燕丹客④,徒歌易水寒。 【乙】碛西⑤头送李判官入京 岑 参

一身⑥从远使⑦,万里向安西。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⑧愁地尽,过碛觉天低。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注】①郑少府,骆宾王的朋友。唐高宗显庆年间,契丹等贵族集团多次掳掠侵扰边境,东北辽阳一带战事不断。郑少府此时远赴边疆从军。骆宾王写下这首诗为他送行。②榆塞:边防要塞的代称。③镝(dí):箭头。④燕丹客:指战国时期刺杀秦王的荆轲。⑤碛(qì)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库车附近。⑥一身:指诗人独自一人。⑦远使:指诗人应边塞大将高仙芝之聘,离开长安赴安西任职。⑧寻河:史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去寻找黄河源头,诗人借用这个典故喻指安西在天之尽头,非常偏僻。

(1)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都是送别诗,不同的是【甲】诗是诗人送朋友入塞,【乙】诗是诗人送朋友由边塞入京。

B.【甲】诗首联点明了郑少府此次入辽的目的之一:敌人入侵,他从军戍卫边疆,保家卫国。

C.【乙】诗颔联描写了诗人离开长安时,家人与自己依依惜别、自己徘徊不前的情形。 D.两诗情感中虽然都有咏史和战争之悲,但主旋律是抒写朋友或自己投身军旅的豪情壮志。

(2)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诗都通过描写月夜风光,将人置于边塞的苍茫之中,形成画面感。 B.【甲】诗“桃花照玉鞍”从正面刻画人物,将奔腾驰跃的骏马写得活灵活现,更体现了侠客英姿飒爽、光彩夺人的形象。

C.【乙】诗首联中的“一身”和“万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的形单影只和边塞的遥远。

D.这两首诗都将“月”拟人化,赋予无生命的月亮以人格,生动传神。 三、文言文阅读

试卷第2页,总14页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松风阁记 [明]刘基

松风阁在金鸡峰下,活水源上。予今春始至,留再①宿,皆值雨,但闻波涛声彻昼夜,未尽阅其妙也。至是,往来止阁上凡②十余日,因得备悉其变态。

盖阁后之峰,独高于群峰,而松又在峰顶。仰视,如幢葆③临头上。当日正中时,有风拂其枝,如龙凤翔舞,离褷④蜿蜒,轇轕⑤徘徊,影落檐瓦间,金碧相组绣⑥,观之者目为之明。有声如吹埙篪⑦,如过雨,又如水激崖石,或如铁马驰骤,剑槊⑧相磨戛⑨;忽又作草虫鸣切切,乍大乍小,若远若近,莫可名状。听之者耳为之聪。 予以问上人⑩。上人曰:“不知也。我佛以清净六尘为明心之本,凡耳目之入,皆虚妄耳。”予曰:“然则上人以是而名其阁,何也?”上人笑曰:“偶然耳。” 留阁上又三日,乃归。至正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记。

【注】①再:两次。②凡:总共。③幢(zhuàng)葆:羽幢葆车,饰有鸟羽的旗帜和车盖。④离褷:羽毛沾湿相粘,此处形容松针密集。⑤轇(jiāo)轕(gé):交错纠结。⑥组绣:编织成花纹。⑦埙(xūn)篪(chí):两种乐器;埙用陶土烧制而成,篪用竹管制成。⑧槊(shuò):长矛,古代的一种兵器。⑨磨戛(jiá):撞击。⑩上人:僧侣。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尽阅其/妙也 C.有风/拂其枝

(2)解释文中画线的词。

①皆值雨 值:_______________ ②或如铁马驰骤 或:_______________ ③然则上人以是而名其阁 名:_______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往来止阁上凡十余日,因得备悉其变态。 ②观之者目为之明。

(4)松风阁最特别的景致是什么?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这种美景?请简要赏析。 四、默写题

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问君何能尔?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浑欲不胜簪。

试卷第3页,总14页

B.盖/阁后之峰

D.听之者/耳为之聪

(3)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

(4)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提携玉龙为君死。

(6)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7)_______________,猿鸣三声泪沾裳。

(8)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国恒亡。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自在浏阳河 贾飞黄

①我一直觉得,江河是各有性格的。

②黄河在咆哮,长江从远古走来,都是脍炙人口的比拟。这里面有江河的秉性,也有文化的投射。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也在描画着江河的性格。

③“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水路到湘江……”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浏阳河》,让人们认识了这条河流。所以在我的印象里,浏阳河是轻松的,欢愉的。走了几十里水路,就这样一路走啊,笑啊,且歌且行,表白着心里的美好…… ④浏阳河,定然是自由自在的。

⑤我在初冬造访浏阳河,乘上冲锋舟破浪而去。眼前的浏阳河,即便在冬天,也是满眼的绿,那是树木历寒而愈醇的浓绿。河水也绿得稠密,让人想到湖南浓酽的黑茶和口味厚重的湘菜。但水又是清澈的,冲锋舟切开的飞浪洁白如雪。远处,身形小巧的野鸭,贴着河面弹跳般短促疾飞,倏然没入水中,一转眼又从另一处平静的河面破水而出,满意地摇起短尾巴。

⑥泛舟河上,我和当地干部闲聊。他们对于生活上多有仰仗的浏阳河,有着特殊的感情。但也恰恰是因了这“仰仗”,生活排污、工业发展,让水质不断恶化。这几年下大力整治,关停工厂,搬离对水质影响大的养殖户,生活用水“先净再排”,加上“河长制”的大力监督,这才为浏阳河减掉了众多“负担”,恢复了它轻快自如的本色。 ⑦果不其然,放眼望去,河两岸既不见工厂高墙,也不见大管排放,不是绿植就是一两层楼的农家民宿。河面之上,视野之内,只有一小队家鸭东游西逛。“农民家里零星的饲养,出于人性化,没有禁止。”当地干部补充道。倒也是,这几只鸭子反而让河多了些生趣。

⑧浏阳河自在了,却有“不自在”的人。

⑨长沙沙县,浏阳河和支流三岔河的交汇处,两位“民间河长”在岸边等我。一年轻,一稍长;一白净,一黝黑。貌似无甚相同的两人,却都把这条河的命运放在心上。 ⑩年龄长些的章志标,穿戴的棉马甲、棒球帽印着环保志愿者字样,谁承想这个看着

试卷第4页,总14页

像环卫工的中年汉子,竟是个家境殷实的农民企业家。上世纪十年代,当地兴起小化工厂,污染河水,气味难闻。这一天,章志标突然发现,自家靠河房子的号称耐腐蚀合金的围栏,竟被河水侵蚀得锈迹斑斑,这才发现环境问题面前,有钱也没法置身事外。于是,他暂缓自家的买卖,带着乡亲们向上反映河流污染问题,历经周折,终于使化工厂关停,从此环保成了他的第一事业。长沙搞起“河长制”,章志标第一时间报名“民间河长”。每天对着家门前这条河,巡逻、拍照、检测水质、监视排放,忙得不亦乐乎。家里生意的事,已不常过问。“环保是人命关天的事,钱哪有这个重要?” ⑪帅气的陈豪,是个“80后”。大学毕业,入职深圳水务规划设计院湖南分公司,本业之外,也想为家乡的这条河做点什么。恰好长沙招募“民间河长”,陈豪没多考虑,报了名。日常巡河查河自不待言,他更看重的是在“民间河长”的工作中,融进自己专业的所学所知。他本业就是水务,近水楼台,带着专业团队,一路科学记录、系统决策。在他口里,餐风宿露的“河流守望”事业变成了无人机、无人船、大数据、云平台等一连串“时髦词”。几年下来,精力投入不少,幸而其道不孤:“我们公司里的‘民间河长’,一共有九位呢!”

⑫这二人,只是无数“民间河长”的小小代表,再加上各级的“官方河长”,昼夜检查,时时监控。这些人的“不自在”,变成了浏阳河自在奔流的底气和本钱。

⑬浏阳河在无数人的关切下,无忧无虑地欢唱着歌向前流去,直入长沙市区。我跟着它的步伐,听着它的歌唱,脚下也变得轻盈起来。我看到城区的亲水步道,清晨即有市民沿河慢跑;我看到跨河而过的大型步行桥,已成为市民轻歌曼舞的“河上空中花园”;甚至一度成为“城市排污渠”的支流圭塘河,如今也变成市民往来不绝的城市湿地公园。

⑭圭塘河汇入浏阳河,浏阳河汇入湘江。初冬时节,河水不疾不徐。沿河有粉白色的大丛鲜花,老人、孩子和拍照合影的年轻人穿行其间。他们欢悦的身影,那一刻与轻盈的河水、悠扬的歌声重叠在一起,描绘出这一城人与一条河共同的自在。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2月15日,有改动)

(1)作者认为“江河是各有性格的”,在作者看来,江河的性格源于什么?浏阳河又有着怎样的性格?

(2)在本文中,浏阳河的水质经历了两次变化。请概述这两次变化及其原因。

(3)结合内容,请分析第⑤段景物描写中作者采用的写作技巧。

(4)本文描写的是浏阳河,为什么文章第⑬⑭段要写河边的人呢?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普及抗疫知识,老年画成为新载体 杨 阳

①张贴年画是中国传统年俗,是一年只用一次、标识化、符号化的“年”的代表。鼠年春节期间,面对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一些地方独辟蹊径,给年画中的人物“戴上口罩”,用年画作为疫情宣传的载体,将疫情防控知识介绍与传统年俗活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不禁让人眼前一亮。(如下图所示)

试卷第5页,总14页

祁雪峰 中国美术协会

②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城市里,张贴年画的人越来越少。年画这项民间艺术和非遗技艺,在现代社会还能否传承下去,一直饱受争论。

③年画来源于生活,甚至它本身就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传统年画中,“男十忙,女十忙”“姑嫂情”之类的题材,深受百姓喜爱。“男十忙,女十忙”描绘了中国几千年农耕社会“男耕女织”的劳动情景,充满了乡土气息。场面热闹,描绘具体,既有装饰性,又有教育性,还是劳动生产的教科书。“姑嫂情”等题材的年画,反映了旧式大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旧时的大家庭,全家人生活在一个院落内。儿媳妇娶进家时,小姑子还未出嫁。因此,婆媳矛盾、姑嫂矛盾成为旧式家庭的主要矛盾。求得婆媳、姑嫂关系和谐,是旧时家庭生活平安美满的愿望。在民间,姑嫂胜姐妹,是一种最为理想的姑嫂关系。“姑嫂情”等题材的年画,宣教家庭和谐,寄托着千家万户的共同心愿。

④年画承载的是民间信仰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传统年画上的图案是民间信仰和价值观的视觉化呈现。人们相信,印在纸上的吉祥图案会带来好运。比如,“连生贵子”是全国年画最普遍的题材,也是最受百姓欢迎的画面之一,承载着农耕社会老百姓“多子多福”的愿望。“金玉满堂”之类的年画,以室内、金鱼、娃娃、美女、玉兰花、荷花等为组合元素,象征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追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变了,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未改变,家有贤妻、丰衣足食、身体健康、安乐吉祥等是人们亘古不变的愿望。

⑤但是,随着各种过年新形式、新方式的增多,年画这种传统年俗免不了受到一定的冲击。年画要想在现代社会得以传承和发展,需要继续保持与现代人生活的紧密联系,满足现代人的需求,贴近现代人的审美。鼠年春节期间,一些地方推出的抗击疫情主题年画,一下子成了“网红”,受到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点赞和追捧。这些年画与时俱

进,和当下人们的生活实现了完美对接,承载着人们消疫避灾、战胜疫情的共同愿望。 ⑥将年画的文化意蕴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就要在尊重和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再创造和创新,在形式上进行现代表达,比如借助游戏、表情包、直播等新形式和新载体,为传统文化找到适应时代的“语态”,让年画以新颖别致的形式走进年轻人的生活。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只有把年画中的美好寓意挖掘出来,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年画才能圈得粉丝。 (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2月5日,有改动)

(1)请根据文章,概括传统年画的地位和作用。

试卷第6页,总14页

(2)文章指出,当下传统年画遇到了什么困境?对于如何走出这个困境,作者提出了什么建议?

(3)根据文意,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老年画成为普及抗疫知识的新载体主要得益于游戏、表情包、直播等网络媒体的宣传。( )

②传统年画上的图案,如门神、鲤鱼等,是民间信仰和价值观的视觉化呈现,有现实意义。( )

③人们的生活方式虽然改变了,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未改变,追求的内容也没有变化。( )

(4)今年抗击疫情主题的年画成为“网红”的原因是什么? 六、综合读写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然后写一则发言稿说说它们在写作上给你的一些启示。(100字左右)

材料一:《昆虫记》的作者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

材料二:在作者的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它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 七、写作

请你以“心存美好”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试卷第7页,总14页

参与试题解析

2021-2022年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某校初二(上)第三次月考语

文试卷

一、单选题 1. 【答案】 B

【考点】 常见易错字 易误读常见字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蒙味”应写作“蒙昧”,“藏污纳垢”的“垢”应读作“gòu”。 C项,“濒临”的“濒”应读作“bīn”,“抑扬顿锉”应写作“抑扬顿挫”。 D项,“遏治”应写作“遏制”,“恹恹欲睡”的“恹”应读作“yān”。 故选B。 2. 【答案】 A

【考点】 成语的使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不折不挠:意思是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顽强。含褒义,不能用来形容小偷练习偷手机的“技能”。

B项,张目结舌:睁大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人窘迫或惊呆的样子。使用正确。 C项,连绵不断:形容连续不止,一直都不中断。使用正确。 D项,一丝不苟: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使用正确。 故选A。 3. 【答案】 C 【考点】 病句辨析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句式杂糅,将“大多是”与“以……为主”删去其一。 B项,语意重复,将“业已”与“已经”删去其一。

试卷第8页,总14页

D项,两面对一面,将“能否”去掉。 故选C。 4. 【答案】 B 【考点】 句子排序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作答本题,应通读语段,找出具有衔接关系的上下句。①中“一个人如果对生活失去了期待,就会心如死灰,度日如年”承接③,是对“哀莫大于心死”的进一步阐释,因此①应紧跟③后,排除C、D两项;⑤②是因果关系,②是⑤所描述情况的原因,因此②应紧跟⑤后,排除A项。 故选B。 5. 【答案】 C 【考点】 句子衔接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结合画线句中“温暖的黄色、热烈的红色”的表述来看,应该先说形容词再说名词,所以第一空应填入“幸福又是激越的高音、低婉的小调”,第二空应填入“幸福还是清冽的泉水、甜蜜的糖果”。 故选C。 二、古诗词鉴赏 【答案】 C B

【考点】 诗

筛选内容,归纳要点(古诗词曲) 课外古诗词曲阅读 古诗词曲比较阅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C项,【乙】诗颔联描写了诗人离开家乡后,星夜兼程赶路的情形。 (2)B项,“从正面刻画人物”有误,是借写马从侧面衬托人物。 三、文言文阅读 【答案】 A

试卷第9页,总14页

(2)①正好,遇上,②有时,③命名

(3)①来来往往住在松风阁上总共十多天了,因而能够完全知道松风阁景色变化的不同情状。

②观看到这种景色的人,眼睛都因此明亮了。

(4)最特别的景致:风吹过松树林发出的“松声”。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连续多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松声变幻莫测之美,体现了作者对松声的喜爱之情。 【考点】

课外文言文阅读

划分朗读节奏(文言文) 文言实词 文言翻译

文言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解析】 【参考译文】

松风阁在金鸡峰的下面,活水源的上面。我今年春天才来到这里,留宿了两夜,都遇上下雨,只听到波涛般的声音响彻白天黑夜,没有能完全观看到松风阁的奇妙之处。到这时候,来来往往住在松风阁上总共十多天了,因而能够完全知道松风阁景色变化的不同情状。

松风阁后面的山峰,在众多的山峰中特别高,而又有松树生长在山峰的顶上。抬头向上看,就像饰有鸟羽的旗帜和车盖笼罩在头顶上。当太阳在正当中的时候,有风轻轻掠过那松枝,松枝就像龙凤在飞翔舞蹈一样,长满茂密松针的枝条萦回屈曲,交错纠结,来回摆动。阳光把树影洒落在屋檐瓦楞之间,金黄碧绿的颜色纵横交错,编织成美丽的花纹。观看到这种景色的人,眼睛都因此明亮了。有声音像吹埙篪一样,像阵雨迅急而过,又像水流冲激着山崖石壁,有时像披着铁甲的战马在奔驰,剑和长矛在互相撞击;忽然又发出草虫鸣叫的切切声,忽大忽小,像在远处,又像在近处,无法用语言来形容那种情状。听到这种松声的人,耳朵都因此灵敏了。

我将自己的这种感觉去询问僧侣,僧侣回答说:“我也不知道。我们佛门把能使六尘清洁纯净的东西作为心思清明纯正的根本。凡是耳朵听到、眼睛看到的,都是些荒诞无稽的东西罢了。”我说:“既然这样,那么僧侣用‘松风’来给这个阁楼命名是因为什么呢?”僧侣笑着说:“偶然罢了。”

我在松风阁又留宿了三天才回来。至正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写此记。 【解答】

(1)A项,“未”表示否定,“没有”,是对“尽阅其妙也”的否定,因此“未”后应停顿,故其朗读节奏应划分为“未/尽阅其妙也”。

(2)①句意为:都遇上下雨。值:正好,遇上。

②句意为:有时像披着铁甲的战马在奔驰。或:有时。

③句意为:既然这样,那么僧侣用“松风”来给这个阁楼命名。名:命名。 (3)①往来:来来往往。凡:总共。备悉:完全知道。变态:变化的不同情状。 ②目:眼睛。明:明亮。

(4)文中写松风阁时,第二段以“有风拂其枝,如龙凤翔舞,离褷蜿蜒,轇轕徘徊,影落檐瓦间,金碧相组绣,观之者目为之明。有声如吹埙篪,如过雨,又如水激崖石,或如铁马驰骤,剑槊相磨戛;忽又作草虫鸣切切,乍大乍小,若远若近,莫可名状”详

试卷第10页,总14页

细描写了风吹过松树林发出的“松声”,体现了松风阁特别的景致。文中第二段“如吹埙篪,如过雨,又如水激崖石,或如铁马驰骤”等句子,将“松声”比作“吹埙篪”“过雨”“水激崖石”“铁马驰骤”等声音,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形象地写出松声的特点及作者的喜爱之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四、默写题 【答案】 (1)心远地自偏 (2)白头搔更短 (3)铜雀春深锁二乔 (4)学诗谩有惊人句 (5)报君黄金台上意 (6)贫贱不能移 (7)巴东三峡巫峡长 (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饮酒(其五)(陶渊明) 春望(杜甫) 赤壁(杜牧)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 雁门太守行(李贺) 富贵不能淫(《孟子》) 三峡(郦道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注意“偏”的书写。 (2)注意“搔”的书写。 (3)注意“雀”的书写。 (4)注意“谩”的书写。 (5)注意“意”的书写。 (6)注意“贫”的书写。 (7)注意“巫”的书写。 (8)注意“患”的书写。 五、现代文阅读 【答案】

(1)江河的性格源于江河各自的历史特点和文化投射。浏阳河是轻松欢愉、自由自在的。

(2)第一次变化:前几年水质不断恶化。原因:生活排污、工业发展导致的环境污染。 第二次变化:河水又渐渐变得清澈,恢复了轻快自如的本色。原因:这几年当地

试卷第11页,总14页

下大力整治,关停工厂,搬离对水质影响大的养殖户,生活用水“先净再排”,加上“河长制”的管理实施,这才为浏阳河减掉众多“负担”。

(3)示例一: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绿得稠密”的河水比作湖南浓酽的黑茶和口味厚重的湘菜,形象地体现了河水之绿;又把飞浪比作雪,生动地体现了河水清澈的特点。还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野鸭拟人化,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

示例二: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既写了静态的绿水,又写了动态的飞浪和河中的野鸭,丰富多彩,充分体现了当下浏阳河水质之好。

(4)这两段描写了在浏阳河边自由自在活动的市民,再次展现了浏阳河水质变好后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好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河与人相映成趣。同时,由河到人,也升华了文章爱护环境、“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主题。 【考点】 散文阅读

记叙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记叙文) 修辞手法及作用 表现手法及作用 记叙文中情节的作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阅读原文,由第②段“黄河在咆哮,长江从远古走来,都是脍炙人口的比拟。这里面有江河的秉性,也有文化的投射。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也在描画着江河的性格”可知,江河的性格源于江河各自的历史特点和文化投射。由第③段“所以在我的印象里,浏阳河是轻松的,欢愉的”,第④段“浏阳河,定然是自由自在的”可知浏阳河的性格是轻松欢愉、自由自在的。

(2)通读文章第⑥段相关内容即可得出本题答案。由“生活排污、工业发展,让水质不断恶化”可知,浏阳河的水质第一次变化是在前几年,表现为不断恶化,原因是生活排污、工业发展导致的环境污染;由“这几年下大力整治,关停工厂,搬离对水质影响大的养殖户,生活用水‘先净再排’,加上‘河长制’的大力监督,这才为浏阳河减掉了众多‘负担’,恢复了它轻快自如的本色”可知,浏阳河的水质第二次的变化是“恢复了它轻快自如的本色”,也就是渐渐变得清澈,原因即“关停工厂,搬离对水质影响大的养殖户,生活用水‘先净再排’,加上‘河长制’的大力监督”。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3)从修辞手法上看,第⑤段景物描写中“河水也绿得稠密,让人想到湖南浓酽的黑茶和口味厚重的湘菜”,把“绿得稠密”的河水比作湖南浓酽的黑茶和口味厚重的湘菜,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体现了河水之绿;“但水又是清澈的,冲锋舟切开的飞浪洁白如雪”又把飞浪比作雪,显得河水尤为清澈;“远处,身形小巧的野鸭,贴着河面弹跳般短促疾飞,倏然没入水中,一转眼又从另一处平静的河面破水而出,满意地摇起短尾巴”赋予野鸭人的情感动作,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

从写作手法上看,作者一方面写“眼前的浏阳河,即便在冬天,也是满眼的绿,那是树木历寒而愈醇的浓绿”“河水也绿得稠密”“但水又是清澈的”,另一方面又写“身形小巧的野鸭,贴着河面弹跳般短促疾飞”,动静结合,既正面写当下浏阳河的水质之好,又用野鸭愉快的身姿从侧面体现了浏阳河的水质之好。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试卷第12页,总14页

(4)文章第⑬段“城区的亲水步道,清晨即有市民沿河慢跑”“跨河而过的大型步行桥,已成为市民轻歌曼舞的‘河上空中花园’”,第⑭段“沿河有粉白色的大丛鲜花,老人、孩子和拍照合影的年轻人穿行其间”等内容,表现了浏阳河边的市民活动的自由自在,人们生活的欢乐与幸福,而这些好处是浏阳河水质变好后带来的,这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升华了文章爱护环境的主题,深刻体现了“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道理。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

(1)①张贴年画是中国的传统年俗,是一年只用一次、标识化、符号化的“年”的代表; ②年画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③年画来源于生活,甚至它本身就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④年画承载的是民间信仰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困境: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城市里,张贴年画的人越来越少,它的传承遇到了问题。

建议:继续保持与现代人生活的紧密联系,满足现代人的需求,贴近现代人的审美;将年画的文化意蕴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要在尊重和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再创造和创新,在形式上进行现代表达,让年画以新颖别致的形式走进年轻人的生活,与时俱进。 (3)①×,②√,③×

(4)这些年画与时俱进,和当下人们的生活实现了完美对接,承载着人们消疫避灾、战胜疫情的共同愿望。 【考点】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议论文) 议论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回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筛选出说明传统年画地位和作用的句子。通读全文,可以筛选出以下关键句:第①段“张贴年画是中国传统年俗,是一年只用一次、标识化、符号化的‘年’的代表”;第②段“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第③段“年画来源于生活,甚至它本身就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第④段“年画承载的是民间信仰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综合以上信息,整理回答即可。

(2)由第②段“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城市里,张贴年画的人越来越少。年画这项民间艺术和非遗技艺,在现代社会还能否传承下去,一直饱受争论”可知,当下传统年画的困境在于张贴的人越来越少,它的传承遇到了问题。从第⑤段“年画要想在现代社会得以传承和发展,需要继续保持与现代人生活的紧密联系,满足现代人的需求,贴近现代人的审美”,第⑥段“将年画的文化意蕴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就要在尊重和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再创造和创新,在形式上进行现代表达”“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只有把年画中的美好寓意挖掘出来,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年画才能圈得粉丝”可知,年画要走出困境,就要满足现代人的需求,贴近现代人的审美;要不断创造和创新,以新颖别致的形式走进年轻人的生活;要把美好寓意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综合以上分析,整理答案即可。

(3)①“主要得益于游戏、表情包、直播等网络媒体的宣传”说法错误。老年画成为普及抗疫知识的新载体主要得益于它内容的与时俱进。

试卷第13页,总14页

②根据第④段“传统年画上的图案是民间信仰和价值观的视觉化呈现”可知,该项说法正确。

③“追求的内容也没有变化”说法错误。随着时代的改变,人们追求的内容有一定的变化。

(4)根据第⑤段“鼠年春节期间,一些地方推出的抗击疫情主题年画,一下子成了‘网红’,受到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点赞和追捧。这些年画与时俱进,和当下人们的生活实现了完美对接,承载着人们消疫避灾、战胜疫情的共同愿望”概括作答即可。 六、综合读写 【答案】

示例:各位同学,大家好!《昆虫记》既是一本科普著作,也是一本文学名著,我们应该认真地向作者学习写作。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来看,要把事物(或者生活)描写得真实、生动,首先要秉持着求真的精神,深入自然(或者生活),仔细观察,用心体会;其次,要怀着真挚的感情去写作,以情为文。 【考点】 课内名著阅读 《昆虫记》 拟写应用性短文 艺术特色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作答本题,结合自己的积累与两则材料所给出的有关《昆虫记》的内容,谈其给自己写作上的启示,言之有理即可。例如,可从写作要秉持求真的精神,仔细观察,怀着真挚的情感等方面来谈。 七、写作 【答案】 略。 【考点】 全命题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略。

试卷第14页,总14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