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对基于网络安全的计算机病毒防御策略的探讨

对基于网络安全的计算机病毒防御策略的探讨

来源:华佗小知识
技术研发 TECHNOLOGYANDMARKET

V〇1.24,N〇. 12,2017

对基于网络安全的计算机病毒防御策略的探讨

刘超南,王征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营口 115000)

摘要:现实中,由于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不断提升,一旦网络遭受到病毒木马的入侵,就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带来严重干扰。对计算机网络病毒的传播原因和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相关的防御策略,希望对计

算机病毒的安全防护工作能够有所借鉴。关键词:doi网络安全;计算机病毒;防御策略 :10. 3969/j. issn. 1006 -8554.2017. 11.041

〇引言

21世纪是网络化的时代,计算机网络已经渗透了人们的 生活和工作当中,在社会各行各业都取得了广泛应用,这一方 面推动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进步,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问 题,由于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不断提升,所以一旦网络遭受 到病毒木马的人侵,那么就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严 重干扰。现实中,不仅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利 用网络进行传播的计算机病毒也在不断更新,并且发展成为了 对网络安全最具威胁性和破坏性的因素之一。基于此,我们有 必要对计算机网络病毒的传播原因和特性进行深人分析,并在 此基础上研究相关的防御策略。1

计算机网络病毒的传播原因分析

1.1网络本身具有的安全问题

计算机网络具有高度的共享性和开放性,互联网更是由全 球数十亿的网络用户和终端组成,这一方面为信息的传播和共 享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使得网络面临着较大的安全隐 患,再考虑到当前网络连接主要使用的TCP/IP协议本身也存 在着各种安全漏洞,所以导致网络系统在运行时极易遭到各种 恶意病毒的人侵。这些病毒一旦人侵到用户的计算机系统,那 么轻则可能导致用户终端无法正常访问网络,重则就可能导致 用户的数据被盗取或破坏,甚至引发用户系统瘫痪,由此造成 的损失将很难估量。1.2 用户缺乏安全意识

上文已经提到,计算机网络用户数量非常多,但这些用户 本身的安全防护意识却参差不齐,一些用户的网络访问行为比 较随意,比如将网上注册的一些账号和密码随意透漏给陌生网 站,随意在自己的终端上使用陌生的U盘等,进而给网络病毒 的传播提供了机会。1.3 恶意的人为攻击

互联网的用户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其中一些对网络系统了 解较深的人可能会利用安全漏洞来对系统进行恶意攻击,这些 攻击者一般会通过系统漏洞来传播病毒,从而实现对既有系统 数据完整性和有效性的破坏。而用户的网络系统一旦遭到攻 击破坏,就可能导致一些敏感信息被泄露,从而给用户带来严 重的损失。

1.4软件本身的漏洞

用户的计算机终端上一般会安装各类软件来实现不同的

86

应用,但这些软件有时不是从正规途径下载的,其中可能被内 置了“后门”。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有人恶意利用这些后门进行 病毒人侵,那么就会给用户的计算机系统造成破坏。2计算机网络病毒的传播特性 2.1传播方式和攻击对象多元化

与传统的计算机病毒相比,现代网络病毒可以利用各种端 口和介质进行传播,其攻击对象也由早期的个人PC转为了对 所有具备网络协议的工作站和大型服务器,而这就可能导致网 络出现拥塞和瘫痪,使得大量用户的网络访问受阻,因此具有 更强的破坏性。

2.2编写方式和变异类型多样化

早期的计算机病毒主要利用C语言等汇编语言进行编写, 但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Jce、VB等脚本语言进行编写的 病毒数量和种类也越来越多,而这就使得病毒的变种更加多样, 给反病毒软件(如图1所示)的杀毒和防毒工作增加了难度。

Owebroof N from Symantec

rtOll

BULLGUARD ai/ast!

KAil>-^KYl FWIQA

Sunbelt Software

,•—awn.JAVG

獅拟nc

(i'Mdefemter McAfee' /^AhnLab

图1常见的反病毒软件

2. 3

智能化和隐蔽化程度提升

现阶段,不仅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和成熟,病毒 技术也在不停地更新,诸如技术、自变异技术、自我保护技 术等新型技术也不断被应用到病毒当中,这使得病毒的智能化 和隐蔽化程度不断提升,一些传统的病毒防护策略已经越来越 难以达到满意效果。

3基于网络安全的计算机病毒防御策略3. 1校验和法技术

现实中,绝大部分病毒都不能单独存在,而是必须寄生在 其他文档程序中,而这些文档程序一旦被病毒寄生,其大小往

(下转第88页)技术与市场

2017年第24卷第12期

技术研发

发动机装配线多目标平衡的设计及应用

农永新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玉林537005)

摘要:传统发动机装配线忽略了各个目标之间的联系,因此在对当前发动机装配线所采用的工艺基础上建立多目标平 衡数学模型,使生产节拍最小化,推动各工作站负荷的优化,从而使生产线的产能得以提高。再结合实例分析,证明在发 动机装配线上采用多目标模型具有较好的效果,有效解决装配线平衡问题。关键词:发动机装配线;多目标优化;生产线平衡;设计应用 doi' 10. 3969/j. issn. 1006 - 8554. 2017.11.042〇引言

当前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于汽车的需求越来越大, 也推动了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发动机是汽车中的重要构成 部分,发动机装配时不仅需要产能的扩大还需要实现各种资源 的优化配置,减少装配线的空间时间,使发动机装配线的作业 方式以及生产秩序等都得到改善。随着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汽 车企业供求不平衡的矛盾逐渐加剧,想要提高汽车的生产数量 就必须要提高发动机装配线的生产效率。当前对于装配线平 衡问题的研究大都只考虑单一的目标,忽视各个目标之间的关 系以及整个装配过程所具有的复杂性[1 ]。为了改变工艺现状, 使工作站负荷得到优化,生产节拍实现最小化,专门建立起发 动机装配线多目标模型。1

多目标模型构建的背景分析

发动机装配线是一个复杂巨大的系统,它把复杂产品的安 装过程分为不同的工序,在这些工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优先安 装顺序,在满足这些生产顺序之前又需要按照具体工序的不同 来分配相应的工位,配备对应的工人实现安装。发动机装配线 平衡问题则需要确保工位上的生产节拍基本上保持一致,让工 人们能够实现公平的工作[2]。装配线平衡问题的相关研究方 法主要是启发式算法求解以及数学模型方法。虽然前者可以 使现实建模的困难得以克服,但是静态性是它最大的缺点。在 求解平衡时,必须要确定优先准则,然后再结合市场需求、公司 发展战略和企业产品的加工过程进行更改。数学建模方法虽然 比较划分时间和精力,但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所使用的时间也 越来越短,此种方法也能够让企业装配线平衡得到最优解[3]。2多目标数学模型的具体设计过程 2. 1提出相应的模型假设

在定义参数和建立模型之前必须要建立专门的模型假设, 比如:①应当将研究对象作为固定节拍和固定工位上的连续装 配线。②假设装配人员足够充足,不考虑工具使用量,不设置 专门的缓冲区。③装配线上工位共计 > 个,工序共计'个,所 生产的产品相同。④假设每个工序所使用的时间为已知。⑤ 一个工位中只包含一个工序,不能重复出现。2.2模型参数的定义

模型中涉及到的变量具体定义为:工序序号为工位序 号代表*工序总数为',工位总数为>8代表&个工序需要花 费的标准时间;代表每个工位上所有工序需要的工作时间之 和。c表示生产节拍,代表工序i属于工序y的前生产流程, 即想要开始工序J'必须要完成工序i的生产。

模型中涉及到的决策变量代表二进制变量,也就是0 -1的变量,具体定义如下所示&

5 {0代表工序没有被分配在工位*上

*1代表工序分配在>上2.3 建立多目标数学模型

本次采用多目标优化需要建立的数学模型如下所示& min G = C ( 1)min G b」%*(Stk-Tsm/k*

(2)

公式(1)和公式(2)为本次确定的目标函数。其中公式(1)装配线节拍的最优化'公式(2)代表平衡指数最优化的指 数计算方法,也就是为了让工序分配变得更加均衡。另外,为 了使这一目标函数具备切实可行性需要设置专门的约束条件, 如每一个具体安装配置的工序只能够被安装在唯一的工位当 中,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工序出现遗漏现象;同时为了避 免工位遗漏需要做到每个工序至少要占用一个工位。装配工 序之间的有限关系也需要得到保障,即必须要先完成紧前工 序,才能开始操作后续工序。约束生产节拍,需要确定工位操 作的时间低于生产节拍。多目标数学模型设计的过程中分别 设置了工作站平衡和节拍最小化两个平衡目标。关于多目标 平衡问题,可以根据目标的重要性不同采取适当的权重,将这 些多目标问题转化为单一的目标进行求解。2.4构建多目标平衡模型

多目标的目标函数模型&min G+ = (^ X G + +2 : G

(3)

该函数的约束条件为&0 ! + ! 1 (4)本文以数学模型为基础进行多目标平衡模型的构建,G和 G分别代表不同的内容,具体如下& G &表示需要关注生产节

拍;G工作站的符合要求。公式(3)是将发动机装配线的多目 标在增加了相对应的权重之后,将多目标进行分解转化为单一 目标所采用的表达式,而(4)则是公式(3)的取值范围。结合 不同目标的重要性,本文研究中将+i和+2分别取值0.和0.4。 3

发动机装配线多目标平衡优化的实例应用分析

本次以某公司发动机装配线的生产装配流程为例,选取其 中的3个工位展开研究分析,这3个工位当中包含了 43个不 同的生产工序,通过实地调查和研究发现之后发现3个工位之 间的负荷存在比较严重的不均衡现象,3个工位之间的差值达 到了 20. 9 s。图1为该公司发动机装配线生产工序的先后顺

8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