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00072349

2000072349

来源:华佗小知识
■■圆圈霍匪i。.

中图分类号:B222

ndSocietyLegalSystemA

竺婴坠

2

i叁塑查塾金

浅谈《近思录》对儒家瞰治传统的继承

崔珠坤

摘要-《(近思录》中的政治思想与先秦的政治思想有一脉相承的特点。本文从民为邦本、礼治道教、宗法制度的重要性、尊贤使能四个方面展开,以简要的对其思想进行梳理。关键词民为邦本礼治道教宗法制度尊贤使能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0.294.01

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汉之治过于唐。汉大纲正,唐万目举。本朝大纲正,万目亦未尽举”(《近思录卷八》)礼仪教化是儒家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通过道德的说教和道德规范,达到道德治国的目的。后期的宋明理学家,强化了道德的作用,与国家的兴衰联系在一起,更加突出了道德教化的作用。

三、宗法制度的重要性

远在先秦时代,苟子《王制》和《正论》两篇已给刑法在儒家的政治系统中安排了相当重要的位置。虽然宋儒没有明确的提出法制治国,但是他们在道德教化之外,认为制度和规章是统治安定,实现三代之世的重要补充。“管辖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收世族,立宗子法”。(《近思录卷九》)认为欲统摄天下人心,收拾宗族亲爱之情,以厚风俗之化,使人不遗忘根本所由来,须是修明谱,收世代族氏之人,而立宗子之法。认为“宗子法坏,则人不自知来处,以至流传四方。”(同),“法立而能守,则德可久,业可大。”(《近思录卷八》)。

宋代儒学家认为在实行宗法制度的时候,继承了先秦时期提出的宽猛相济的统治。孔子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指出:“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宋儒认为“管辖人亦有有法,徒严不济事。”(《近思录

卷九》),统治方法的根本还是

在于爱民,“道千乘之国,不及礼乐刑政,而云‘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言能如是,则法行。不能如是,则法不徒行。礼乐刑政,亦制数而已耳。”(同上)

四、尊贤使能

“尊贤”、“尚贤”是春秋后期相当流行的口号。孔子主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孟子继承了孔子这一思想,将“尊贤使能”作为政治道德的重要规范加以强调,并把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作为治理国家的先决条件国家,这样才能得以长久。宋儒继承了尊贤尚闲的传统,“人各亲其亲,然后能不独亲其亲。仲弓日:“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日:‘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便见仲弓与圣人用心之大小。推此义,则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近思录

卷八》)治理天下“以正风俗得

《近思录》为我国第一本哲学选辑之书,亦为北宋理学之大纲。茅氏说,《近思录》浓缩了“古圣贤穷理正心治人之要”,可“与《大学》一书相发明”。《近思录》关于政治思想的论述,展现了宋儒对儒家政治传统的传承。

一、民为邦本

孔子提出了“仁政”和“为政以德”。孟子提出了“民为贵”、“得乎丘民而为君子”的理论。宋儒依然注重德治,“明道先生日:先王之世,以道治天下。后世只是以法把持天下。”(《近思录卷八》)。先王以道治天下,道尽而法已具。法国不外乎于道,后世以法把持天下,法立而道已多不和矣。三代时候的圣人,都是以德立国,法律也包含在道德以内,德治是治国的根本,达到“视四海之民如己子”。(同上)从爱民的观点出发,主张为政者,要得民心。孟子则形象的概括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宋儒进一步认识到民心的重要性;“兑说而能贞,是以上顺天理,下应人心。说道之至正至善者也。若夫‘违道以干百姓之誉’者,苟说之道,违道不顺天。干誉非应人。苟说一时之说耳。非君子之正道。君子之道,其说与民如天地之施”、“为民立君,所以养之也。养民之道,在爱其力。民力足则养生遂。养生遂则教化行而风俗美。故为政以民力为重。”(同上),“横渠先生为云岩令,政事大抵以敦本善俗为先,每以月吉具酒食,召乡人高年会县亭,亲为劝酬。使人知养事长之义。因问民疾苦,及告所以训诫子弟之意。”(《近思虑卷九》)由此看出,宋儒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惟邦本,本为邦守”的传统。从先秦到宋儒,都把人民作为君主维护统治的重要方面,体现了儒家在民本思想上的一致性。

二、礼治德教

孔孟认为,要实行仁政.,必须以礼治德教作为保证。“上好礼,莫敢不敬:上好义,莫敢不服:上好信,莫敢不用情。”孟子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也,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宋儒在强调道德治国时,自然注重礼治道德的作用。“明道先生言于朝日:治天下,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其教自小学洒扫应对以往,修其孝悌忠信,周旋礼乐。自乡人而可至于圣人之道。其学行皆中于是者为成德。”(《近思虑

卷九》)从而达到“凡选士之法,皆以

贤才为本”。选择的时候,“皆以性行端洁,居家孝悌,有廉耻礼逊,通明学业,晓达治道者。(《近思录

卷九》)。从的选

性行端洁,居家孝悌,有廉耻礼逊;通明学业,晓达治道者。“(同上)

宋儒道德教化的目的是达到尧舜三代帝王之治。从而成为“古者圣王制礼法,修教化。三纲正,九筹叙。百姓大和,万物咸若。”(同上)的社会。宋儒认为,礼仪道德的教化同样是正国的手段,“唐有天下,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君臣父子夫妇。其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君不君,臣不

作者简介:崔珠坤,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

294

拔开始,所选需要经过儒家的礼乐教化,达到贤人的境界。宋儒把圣贤治世上升到国家兴亡的高度,是对先秦儒家的一大发

展。

参考文献:

[I]“刊I谦撰.朱r-近思录.h海占籍出版社.2004年版.I-2]陈紫捷.近思录洋解集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