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OFHUAIHUAUNIVERSITY
Vol.37.No.9Sep.2018文旅深度融合助推全域旅游发展研究—基于怀化的实证分析——
田光辉,摘
杨庚梅,李颖(怀化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怀化418000)
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旅深度融合与全域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乡村旅
游是全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旅深度融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包括乡村旅游在内的全域旅游发展。以怀化为例,分析怀化旅游资源、文旅融合与旅游发展的现状,结合怀化旅游资源特色,探讨文旅深度融合与怀化旅游发展面临的相关政策机制不完善、旅游资源缺乏有效整合、旅游产业特色尚不明显、总体旅游形象不突出等问题,进一步提出了加强宣传力度、强化品牌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催生文化与旅游新业态等具体对策。
关键词:文旅;
融合;
全域旅游文献标识码:粤
文章编号:员远苑员原怨苑源猿(圆园员8)09原园园41原园5
中图分类号:F592.7
(CollegeofLawandPublicAdministration,HuaihuaUniversity,Huaihua,Hunan418000)
thedevelopmentofcomprehensivetourismareofgreatsignificance.Ruraltourismisanimportantpartofcomprehensivetourism.Thedeepintegrationofcultureandtourismcanpromotethedevelopmentofcomprehensivetourismincludingruraltourismtoacertain
Abstract:Cultureisthesouloftourismandtourismisthecarrierofculture.Thedeepintegrationofcultureandtourismand
ResearchontheDepthIntegrationofLiteratureandTourism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ComprehensiveTourism—AnEmpiricalAnalysisBasedonHuaihua——
TIANGuang鄄hui,YANGGeng鄄mei,LIYing
waysofcultureandtourism.
countermeasuresareputforward,suchasstrengtheningpropaganda,brandbuilding,increasingpolicysupport,spawningnew
Keywords:culturaltourism;
integration;
comprehensivetourism
oftourismresources,thelackoftourismindustrycharacteristicsandtheoveralltourismimageofHuaihua.Someconcrete
andtourismdevelopmentinHuaihua,anddiscussestheimperfectionofrelevantpolicymechanism,thelackofeffectiveintegration
extent.TakingHuaihuaasanexample,thispaperanalyzesthecurrentsituationoftourismresources,culturaltourismintegration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对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与全域旅游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怀化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塞,有“全楚咽喉”、“黔滇门户”之称。怀化目前航空、铁路、公路“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怀化于2016年11月获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便利的交通、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怀化全域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收稿日期:2018-09-07
怀化处于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之间,沅水自南向北贯穿全境,生态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是全国九大生态良好区域之一,被誉为一座“会呼吸的城市”。森林覆盖率2017年达70.83%,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境内原始次森林30多处,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和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7个。2011年国家环保部正式命名怀化为湖南省首个市级“国家生态示范区”,环保建设
基金项目:2018年怀化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文旅深度融合推进怀化全域旅游发展对策研究”(HSP2018ZDB08);
2017年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全域旅游视阈下湖南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研究”(17A170);2018年湖南省民族宗教研究课题“湖南民族地区完善差别化支持政策与激发内生动力研究”(2018HNMZY14)。
作者简介:田光辉,1972年生,男,湖南沅陵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南方民族历史文化、公共政策学;
杨庚梅,1975年生,女,湖南通道人,教师,研究方向:档案管理、民族社会学;李
颖,1999年生,女,河南周口人,本科生。
·42·
怀化学院学报2018年9月
成效显著。2017年城区空气优良率达90.1%,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全省第2位。随着旅游业的兴盛繁荣,旅游市场不断升温,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全民旅游成为常态。2017年末,怀化市A级景区达46家,其中4A景区7家,3A景区30家,2A级景区3家,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4990.0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92.27亿元。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底蕴厚实的地域文化是怀化的名片,也是怀化全域旅游发展的品牌和软实力提升的关键所在。文旅深度融合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是怀化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打造文化旅游胜地的重要举措。挖掘怀化丰富的文化与旅游资源、把文化与旅游资源转变为优质文化旅游产品、促进怀化旅游新业态的出现,既是转变怀化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需要,也是推进怀化文旅深度融合与全域旅游发展的需要。
一、怀化文化与旅游资源分析
怀化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为魂,旅游为体”是怀化全域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结构支撑。早在新石器时代,生活在怀化“五溪”大地上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从事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业,过着定居生活。千百年来,汉族、侗族、苗族、土家族、瑶族等多个民族在怀化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创造了丰富而独特的地域文化。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商道文化、水运文化、宗教文化等多元文化相互交融。中方荆坪古村、通道芋头侗寨、会同高椅古村等建筑群,是怀化人民高超建筑艺术的代表;芷江受降坊是中华民族团结抗战、不畏强暴的历史见证;粟裕、向警予、滕代远等怀化籍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立下了卓越功绩;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在这里研究培育成功并走向了世界。洪江古商城被誉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活化石”,保留有明、清、民国时期的古建筑380多栋。怀化水路通道便捷,北通巴蜀、南抵粤桂、西扼滇黔,沅水是历代周边几省军运和商贸的交通要道。怀化水路通道著名的水运码头、沅水号子、洪江商贸诚信守则、伏波信仰、与水运有关的神话传说、民风民俗等是当年水运交通的见证[1]。怀化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已成为怀化发展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怀化地域文化具有以下四大特质:
一是原生态性。文化生境是影响文化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怀化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为了更加充分地利用“五溪”大地的自然资源,长期以来,怀化各民族居民一直采用混合型生计方式:农、林、牧经济共同发展,采集渔猎经济有效补充,在维系着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怀化山多地少,惯称“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地广阔,气候温和,拥有丰富的林果、草场、水能、矿藏等资源,全市有山地3000万亩,森林蓄积量4500万立方米,占湖南省四分之一。但这种山多田少、坡地多、平地少的条件,使得当地耕地资源非常有限。为了改变土地现状和维持基本生活条件,使当地土地资源持续发挥经济效益和提供食物保障,怀化各民族人们在历史上长期以来不间断地致力于山、水、土的治理。当地百姓早在18世纪,就创造出因地制宜的造田法,也就是在坡地砍火畲造梯田,还出现了沼泽地的“木块浮土造田法”[2]。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土地压力逐渐增大,为了提高有限土地的利用率,怀化各民族居民珍惜每一寸土地,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学会了密植、套种和间种等多种技术,还学会了因气候、水源、坡度、土壤等不同而进行差异耕种,在不同海拔地带种植不同作物,根据不同土质种植不同作物,例如民国时的农宜歌》记载:“山地肥者宜诸豆,水田种稻可倍蓰,高山苞谷甚适宜,新垦之田宜小米,湿地宜稗松宜荞,麦类瘠地亦宜子。”等等。由于山区山广田少,怀化各民族居民也一直珍视林业经济的发展,杉树、松树、油桐、核桃、柿、梨、枣、油茶是怀化当地长期生长的品种。近现代历史上,油桐生产在怀化各民族居民的生活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油桐榨取桐油后既可以用来点灯照明,还可以把它作为商品用来换取生活必需品。怀化盛产药材,全市出产的药用植物1900多种,常见的有茯苓、天麻、板党、当归、白术、黄连、厚朴、贝母、续断、百合、益母草等等。药材也是怀化各民族居民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如药材中的天麻是一种常用的名贵药材,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较高。经现代药物分析和药理研究证明,天麻含有多种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质,在镇静、镇痉、镇痛、抗癫痫、抗惊厥、抗风湿、抗疲劳、抗衰老、改善记忆、明目增智、强免疫、促消化、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增强血管弹性、提高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增加机体耐缺血缺氧的能力、改善脑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方面均有较强的药理活性。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惊风抽搐、肢体麻木、手足不遂、口眼歪斜、失眠、神经衰弱、眩晕头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风湿腰痛、冠心病心绞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脑外伤综合征、老年痴呆、脑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更年期综合征及因环境不适所引起的各种病症等疾病。天麻性平、无毒,对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保护和调节作用,能抗疲劳、抗衰老、强免疫、显著增强记忆力和视神经分辨能力。怀化植物资源丰富,林业生产因地制宜、实行分区域发展,山上常年松柏戴帽,山腰常种植桐、漆、茶、果,房前屋后则栽树养竹,当地居民这种种植方式,既考虑了树木对于不同地带气候的适应性,又考虑了当地植树造林的经济性和人们的不同需求。畜牧业经济也是怀化各民族居民一种生计方式。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怀化各民族居民选择了一批适合在当地山区饲养的畜禽品种,如黄牛、白山羊、黑猪等。怀化各民族居民饲养畜禽的方式也很独特,如
《第37卷第9期田光辉,等:文旅深度融合助推全域旅游发展研究
·43·
历史上怀化各民族人们养猪大多采取放牧的方式,这种方式养的猪抵抗力强,较少发生各种疫病。怀沅陵是濮人聚居的主要疆域,其核心区域在窑头(今黔中郡村)一带。秦朝的时候在沅陵设立了省级化各民族居民还常常将猪与牛羊等畜禽一起进行放养,由于山羊主要吃树叶,牛主要吃青草,而猪主要吃块茎植物,不同的取食方式有利于合理利用植物资源且不会造成生态破坏。怀化动植物资源丰富,怀化各民族居民采集渔猎生计方式历史悠久,野生采集植物是怀化各民族居民蔬菜、水果、医药及牲畜饲料等的重要来源。怀化各民族居民积累了丰富的野生植物采集知识和野生动物的智取方法,但讲究适度原则,对猎物、狩猎时间、地点和范围都有明确的限制。怀化良好的文化生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文化。
二是独特性。怀化文化的“独特”除体现在通道转兵、杂交水稻发源地、抗战洽降地外,怀化的一些其他文化形态也很神奇,比如巫傩文化的“辰州三绝”、秦黔中郡故城遗址、建于唐贞观二年的龙兴讲寺、被誉为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活化石”的洪江古商城、留下了“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千古绝唱的“楚南上游第一胜迹”黔城芙蓉楼等,都有着深厚的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怀化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民俗风情浓郁独特,自然景观多彩迷人,比如高庙文化、商道文化、和平文化等一批历史文化流淌着古朴神韵与自然之美;沅陵借母溪村、芷江五郎溪村、中方桐木镇、溆浦北斗溪镇、麻阳谭家寨乡、洪江古商城、高椅古村落、通道古侗寨等众多乡村旅游景区如珍珠一般点缀在五溪大地上,散落在乡间田野,一批批美丽乡村正向乡村旅游靓丽转型,实现让乡愁有所寄托,让美丽形神兼具完美蜕变。很多美丽乡村已经成为城里人感悟生态之美和人文魅力的假日驿站。怀化现有4A景区7家,3A景区30家,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水利风景区、历史文化名城等29个,省级美丽乡村15个。怀化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共有湖南省旅游强县2个、旅游特色名镇4个、旅游特色名村16个、星级乡村旅游点103个,形成了通道皇都侗文化村、靖州地笋苗寨、洪江区星空庄园、中方华汉茶园等一批乡村旅游品牌。
三是本土性。怀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旧石器时代以来,区域内人类活动遗迹密集,保存有从7000年前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古城古镇古村群落。如被誉为“中南山水第一县,世界巫傩发源地”的沅陵县,是一方古老而神秘的土地,赶尸、放蛊、辰州符、巫傩,惊奇无处不在;这里也是文学巨匠沈从文笔下“美得令人心痛的地方”。新石器时期,沅陵境内已有先民渔猎、农耕、繁衍生息。战国时期沅陵属楚黔中地,秦时沅陵属黔中郡,古城在县内太常乡窑头村。沅陵从民国上溯至战国,有文字记载它是湘西及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据考证,沅陵地域古代称为百濮之地。先秦时期的机构黔中郡,黔中郡在《史记》中的记载达17次之多,“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夸父追日”等成语出自怀化沅陵,“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已写入《词源》。再如高庙文化遗址,出土文物有7000多年前的精美的玉器等,原文化部的相关资料认为高庙文化“对追溯我国宗教祭仪活动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庙文化可以将中华文明上溯到7800年前。另外,靖州有“苗侗根祖”之谓。总之,大量出土文物表明,怀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据2015年统计,怀化市国家、省、市、县级保护名录项目300多项,代表性传承人185人,其中14项已列入国家级名录。所有这些都体现着怀化文化的本土性。
四是多层次性。怀化文化具有多层次性,每一个文化层次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都可以开发成旅游资源。怀化多样而独特的文化软实力对怀化今后的旅游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怀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蕴藏着涵盖10大门类100多个种类,目前共计3300多个非遗项目,有347项列入了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国家级14项、省级33项、市级88项、县级212项。怀化人口525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0.5%。怀化是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素有滇黔门户”“黔楚咽喉”之称,同时还是中国抗战胜利洽降纪念地、杂交水稻发源地、红军长征战略转折地,具有全国乃至世界性影响力。怀化生态景观秀美,森林覆盖率2017年达70.83%,被誉为座会呼吸的城市”。怀化人杰地灵,汉、侗、苗、土家、瑶等51个民族在这方土地上生息、和谐共处、共同发展。怀化各族人民具有独特的创意智慧、精湛的传统技艺和深刻的艺术感悟,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特色浓郁的民俗风情。近年来,通道侗锦、芷江沅州石雕、溆浦花瑶挑花、靖州雕花蜜饯、中方斗笠等非遗项目在国内外屡获大奖,影响力大増,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同时,非遗生产性保护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日趋紧密,一大批非遗旅游产品不断涌现,丰富了怀化文化旅游市场。
怀化地处雪峰山脉与武陵山脉之间,生态自然环境优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适宜,资源丰富,自古就是理想的人类居住区。怀化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为怀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近年来,怀化国家等级景区(点)增加至40家,其中4A级景区从2家増至7家。通道万佛山、侗寨、洪江古商城、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旧址等国家5A级景区相继创建,同时,建立了湖南省红色旅游区2个、湖南省工农业旅游示范区(点)1个、湖南省星级乡村旅游区点)71个、湖南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2个。芷江、
““一(·44·
怀化学院学报2018年9月
通道、洪江市成功创建为“湖南省旅游强县”、“湖南省旅游十佳县”。怀化有很多的湿地公园,如五强溪国家湿地公园、会同渠水国家湿地公园、溆浦思蒙国家湿地公园、麻阳铜信溪湿地公园等。湿地公园是以河流、人工水库、农田和环库森林等组成的湿地———森林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优美。湿地公园区域水系发达,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湿地植物有枫杨群系、杨树群系、菹草群系、苦草群系和黑藻群系等。湿地公园区域是休闲养身的好去处。当地政府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资源,强化公园保护管理,充分利用湿地公园及其周边的自然资源和景观资源,致力于将湿地公园规划建设成科普教育和休闲养身及乡村旅游目的地。
二、文旅深度融合与怀化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一)文化与旅游资源保护政策机制不完善目前,怀化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的现状令人堪忧,从旅游的维度来看,怀化市的旅游产品整体显得特色不明、力量单薄,各县旅游资源的协调发展、全市旅游网络的形成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整体统筹,集中力量予以解决[3]。文化保护与传承缺乏基本的投入,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建设,都缺乏保障,相关部门不作为,群众不知晓,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文化面临消亡的危险,文化保护力度不够,政策机制不完善。政策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制度层面、管理层面、操作层面。制度层面上,组织不健全、法规不完善、政策不落实;管理层面上,缺乏统筹规划,政府指导不力,社会参与不够;操作层面上,没有专设机构、没有专业队伍、没有专项资金。各部门的职责不明确,相互配合不默契,难以形成强大的合力,难以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相互合作的部门联动机制,容易形成各自为阵、孤军奋战的局面,最终造成文化与旅游资源保护缺乏明确的行政主管部门和具体的政策。
(二)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尚未形成合力
怀化的文旅资源十分丰富,它们遍布于怀化各县区。但在文旅资源开发中,文旅资源与其他资源缺乏有效整合,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深度挖掘还不够。具有怀化特色的文旅产品研发不够,没有与区域内其他资源有效结合,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不高。文旅融合的实践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与规模化平台。从整体上看,文旅资源的整合不够、凌乱无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文旅资源发掘不够,对部分文旅资源,缺乏全面保护措施,造成“保护性破坏”或“开发性破坏”。第二,对文旅资源的认定和保护重视不够,特别是对承载着大量文化内涵的文旅资源保护不够。第三,对文旅资源的理解过于狭隘,造成了只是对一些重要文化资源的孤立保护或仅仅专注于具体表现形式的保护。第四,由于各县区存在着各自为战的现象,缺乏统一规划、统筹安排,使文旅资源的开发缺乏整体规划和有机组合,盲目开发现象大量存在,这样大大降低了怀化文旅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另外,县区间多以本行政区域内文旅资源为基础,局限在县区的小圈子里,县域之间缺乏联合开发,造成文旅资源保护与发展的不平衡。
(三)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的产业特色尚不明显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在怀化全域旅游的发展进程中,文化与旅游资源还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文化挖掘不够、文化与旅游产品单一、旅游产品单调而缺乏厚度[4]。如黄岩、借母溪、山背、通道万佛山等景区,开发水平不高,也未开发出独具特色的相关纪念品。有的旅行路线只是简单的观光游览,体验式文化缺乏,仅适合短时间游览。走马观花式的短暂的游览淡化了怀化厚重的文化、神秘的民族民俗风情与独有的山水景观,这无形中对怀化景区的配套服务设施造成极大浪费,不利于有效开发利用怀化的文化与旅游资源。尽管怀化有多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侗族大歌、傩戏等知名文化品牌,但由于基础设施薄弱,旅游服务设施跟不上时代发展需求,严重影响了文化品牌的深度开发与利用。
(四)总体旅游形象不突出
怀化尽管旅游资源丰富,但目前大多景区缺乏一个充分概括当地特色、体现文化特质又朗朗上口、便于游客理解和记忆的旅游口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旅游品牌的建设,不利于当地特色文化和旅游形象的传播。怀化近年来因地制宜地建设了一批特色产业型、生态观光型、乡村旅游型美丽乡村,涌现了沅陵借母溪村、芷江五郎溪村等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形成了中方桐木镇、溆浦北斗溪镇、麻阳谭家寨乡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带。但很多游客来怀化旅游感受最深的是自然风光,而文化休闲娱乐和文化风情体验很难有相对集中的答案,很难把握怀化的总体旅游形象。可见,怀化文化的知名度还不高、总体旅游形象不突出。
三、文旅深度融合助推怀化全域旅游发展的对策(一)加强宣传力度,多渠道推广怀化旅游形象旅游业作为一种关联性强、产业链长、增速快的产业,在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还能带动建筑、金融、通信、物流、交通、娱乐、饮食及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怀化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需要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特别是微信、网络等新媒体的传播功能,吸引人们对怀化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关注,提高怀化旅游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怀化必须适时集中力量,建立一个政府主导型的权威性的文旅资源促销组织,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推广平台,借助“一极两带”的平台,立足特色,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渠道树立怀化旅游的良好形象。
(二)加强文化与旅游产品创新,强化品牌建设怀化全域旅游发展的优势在文化与生态资源,
第37卷第9期田光辉,等:文旅深度融合助推全域旅游发展研究
·45·
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将会成为地方政府关注支持的重点,也将是推动旅游业提质升级的关键,将会从根本上全面盘活文化与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怀化旅游业而言,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推进怀化全域旅游的发展和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关键在于将怀化多样的文化符号、文化记忆、文化遗址等资源转化为游客可以感知或观看的文化产品。当前,怀化不少地方的文物遗迹和文化遗产还处于原始资源状态,未能有效转化为游客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怀化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文旅深度融合还需进一步加强文化旅游产品创新,通过提炼怀化的文化旅游产品的主题,不断丰富其表现形式,使原来静态的文化活起来,让濒危的文化旺起来[5]。如不断完善博物馆、展览馆等场所的旅游服务功能,使来怀化旅游的游客能直观地感受和体会到怀化文化的精髓。从未来旅游消费需求来看,文化旅游产业将是一个多维度、多方位、多层面的综合性产业,文化旅游将成为拉动怀化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在文化与旅游品牌建设上,与周边地区比较,要有差异化发展思维,对文化与旅游要素进行提炼,对各类资源可旅游开发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力求寻找代表性强、内涵丰厚、特色鲜明的资源载体,使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三)科学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近年来,怀化在推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比较注重怀化地域文化元素的植入以及文化与旅游的融合,着力提升各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但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深度还不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推进怀化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需要加强科学规划,政府部门要主动参与,做好顶层设计。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鼓励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扶植乡村旅游开发,统筹安排农业综合开发、乡村公路、扶贫开发、生态建设和以工代赈等专项资金,有重点的优先扶持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6]。另一方面,怀化各县区以及旅游、文化等相关部门,要对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进行摸排、梳理,弄清家底、合理规划,以科学的态度做好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使怀化各种旅游、文化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走品牌化发展的道路,做大做强文化旅游品牌,使文化旅游产品在竞争中保持长期的竞争力。
(四)催生文化与旅游新业态
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要不断激发出全新的文化与旅游产品及服务形式,以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针对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适当运用设计与创意,推出适销对路的文化与旅游产品及服务。比如,针对中老年群体,可开发康体游产品;针对青少年群体,可开发修学游产品等[7]。文化与旅游产品及服务的创新要以游客的体验需求为导向。例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可发展生态农业与观光农业,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工业企业旧厂房、矿区改造中,可打造工业文化展示与体验项目等。文化旅游产品的基础是文化资源,其根源是当地的意识形态。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背景下,乡土居民的外迁、现代化思维的渗透,使得乡土文化逐渐被城市文化同化。究其原因,在于乡村居民在经济收益、文化自信方面的欠缺[8]。文化与旅游产品的创新,可将旅游消费与文化消费结合起来,达到延长旅游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当地居民经济收益、增强文化自信的效果。怀化应充分挖掘本土文化旅游资源,对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等进行文化创意,创造独特的怀化文旅品牌,带动整个怀化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9]。精心设计一批有创意、有特色的文化与旅游产品,催生文化与旅游新业态,开辟文化与旅游产品市场,推出精品力作和拳头产品,从而推进怀化全域旅游的发展。
怀化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怀化全域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文旅深度融合,必将推动怀化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文旅产业更加发达,对怀化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型经济发展的方式、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文化与旅游融合力度不足,目前怀化全域旅游发展还不尽如人意。依托怀化独特的生态文化资源,促使文旅深度融合,推进怀化全域旅游发展,机遇与挑战同在。青山绿水、风情浓郁的怀化发展全域旅游应从怀化实际和市场需求出发,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旅游环境、丰富旅游产品;需在旅游产业发展上注重利益分配,发挥产业优势;需在全面整合资源、科学开发与规划、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旅游开发投入、丰富旅游产品、创新旅游业态的基础上,促使文旅深度融合;在旅游开发中既要注重文化资源的保护,又要防止文化资源的过度商品化开发。在政府主导下,区域内市区县联动、部门支持、相关企业参与、媒体配合,通过高强度、大容量、广覆盖、有新意的整体宣传,营造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营销氛围,实现文旅深度融合,推进怀化全域旅游发展。
参考文献:
[1][2](田[3]姜三光辉王爱峡.沅水流域多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和平理念研究[J].三峡论坛芳..山地文学·怀化生理市态论版文化与土)旅家族的文化,2017(01).
游产业融合适发展应[J].中的黑龙政江府民族作用丛刊研究,[D].2015湘(潭06).[4]潭田大光辉学,“一.2015.:湘极两带”背景下精品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建设研究[5]基朱于虹湖南省.论发展怀江化西文化市的调查旅游[J].产现代业的商战业略,2016思考([J].18江).
———西财经大学学报[6]2013[7]蔡田迪(光辉文07..怀).
,武陵化市山旅片游区民族传发展战略统研究文化保[D].护湘及潭无:湘障潭碍大学,2015.
[8][J].史玉黑丁龙,江李民族建军丛刊.乡村,2017旅游机制构建研究旅游(多01)功.能发展与农村可持续生计协同研究[9][J].国家旅游学刊,2018,33(02).
国情统国计力局,2018怀化(调查08).
队课题组.湖南怀化文旅品牌建设研究[J].中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