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硕士(MTI)专业设置现状引发的思考
摘要:目前,翻译市场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深刻影响到翻译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理念和教学。各高校试点培养单位应以翻译专业和企业的合作关系链为办学契机,狠抓师资建设、课程制定和现场实习等教学环节的规划和设置,突出学位教育的知识实践性和质量经济性,以期促进MTI专业学位培养质量的提高,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翻译行业的发展和需求,树立翻译职业的形象品牌。
关键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产业化;技能化;职业化 一、MTI专业设置现状透析
2009年11月,在北京大学举办的“全国首届翻译硕士教育与产业研讨会”强调指出,要把翻译教育与翻译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此次理论联系实践的专业学位探讨研究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大会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针对翻译硕士专业应用与翻译技术产业需求的主题展开了深入的沟通和激烈的讨论。这是一次全新意义的翻译研讨大会,挣脱了以往文学翻译理论占据中心议题的研讨格局。目前,迅猛发展的翻译产业对高端复合型翻译人才的渴求、日益加速的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翻译教育改革的热切呼唤都迫切需求现代软件技术对翻译活动的全面介入,以弥补刚刚起步的MTI学位教育与翻译市场需要日益多样化的“逆差”之势。
一直以来,笔者对翻译教学和翻译理论的学科建设颇感兴趣,也甚为关怀,虽然认识到翻译活动在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日益市场化、信息化和技能化的翻译人才塑造也早有耳闻,但将翻译教育与翻译产业真正联系在一起详加思考和研讨还是第一次。近几年来,中国翻译产业发展论坛曾召开过多次有关翻译产业、翻译服务与翻译教育技术的学术会议。多年来学术、科研界都有一个保守、顽固的看法,那就是一个学者应该远离市场。当“翻译市场”、“翻译技术”在翻译教育界的呼声频率越来越高时,新形势下的翻译师资队伍由衷地发出一系列的困惑:翻译市场究竟能不能与翻译教育合二为一;翻译实践到底需不需要翻译理论的指导;翻译教育的培养结构有无必要进行分级变革;翻译硕士的未来教育究竟应走哪条路。这些困惑不仅是坚守翻译教育研究阵地同行们的困惑,也是在读翻译学学位的研究生们心中的疑团。
二、翻译教育的思路转型:MTI专业人才培养的产业化和技能化 形势发展如此之快,认清形势并及时转变教育理念是顺应社会现实潮流的迫切需要,不仅翻译教育的思路需要转变,中国外语教育界的观念模式亦需要改变。翻译水准的高低有时候要退出翻译理论的探讨,翻译专业学位教育的改革问题应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高度来逐步介入:
1 要处理好教育与产业、教育与市场、产业与市场这三位一体间的逻辑关系。市场以创造经济效益为奋斗目标,教育主要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个体品质塑造为己任。一直以来,教师对市场经济的态度往往是嗤之以鼻,总担心产业市场的“金钱热”会把教育界各位学者的学术追求给拉下水。但是,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是一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社会需求和市场走向的“无形天平”,所以才能对我们的专业选择、教育理念、技能培养的规格体系起到关键的作用。我们的教育如果不接近市场、关注市场需要的走向,我们培养的人才就有可能会远离市场、与社会脱节,进而也会因无法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趋势最终导致毕业后找不到生存出路的“滞留”现象。至此,MTI学位的专业理念、教育目标、
培养手段等都必须以紧紧围绕社会现实的市场需求为核心而分层分面地展开,以期早日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要了解我们的社会市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翻译人才,我们的学位要如何定制才能满足翻译市场的现实要求。
目前,文学翻译只占全国翻译图书市场的8%左右,其余的全是非文学类翻译。诚然,文学是语言最丰富的体现载体,也是语言学习最好的媒介和工具,所以我们以前的翻译教学才会主攻文学翻译。但如果我们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不考虑市场的因素,还是坚持以文学方向的翻译人才队伍培养为主,学生缺乏行业知识的职业训练,对各个专业领域的翻译行情毫不知晓,那毕业后他们怎么能地满足翻译市场的现状需求呢?从这个层面来讲,MTI的学位教育一定要与翻译市场的发展现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挂钩。针对专业学位的层次和分类,硕士学位中的翻译专业教育也应按工程类、医药类、法律类、经贸类等的专业领域学科建设来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和划分。中国国内的翻译硕士培养点高校不能“大一统”地朝一个方向去努力、按一个模式来设置,每个高校的外国语学院应该维持自己的教育特色而竭力办学。坦白而言,就是要让每个高校的办学点结合本地化的经济形势和师资学缘的专业结构来充分发展自身的教学优势,尤其要对颇具优势的专业领域另眼相待。毕竟,翻译市场的日趋多元化和产业化对翻译人才专业水准和规格体系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越来越技能化。
2 翻译专业学位教育观念的转变必须有效合理地处理好翻译学术与翻译产业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国际前沿学科讨论的翻译理论问题确实不能针对这一困惑提供现实的答案,我们必须事必躬亲地来解决。一提到“翻译”二字,我们立刻就能联系到它的学术性、重要性、社会性以及它对世界文明交流的推动性。这样的关联对于翻译活动的双向理解至关重要,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承认,翻译一旦产业化就要成为一个商品流入市场。这种“双向性”应当这样来定义:一方面,在市场中,商品的价位或服务的价格与该商品或该项服务的价值认识有莫大的联系,倘若人们对某个商品的价值意识持续不认可的话,那么整个产业部门的品牌形象也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它的发展之途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需要考虑的是市场规律对翻译质量的支配度和值,不了解翻译产业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的流动形势,就无法将我们的翻译教育融入市场经济,这对一个产业的生存和发展而言都是致命的摧残。因此,翻译硕士的学位教育应以不抛弃学术性研究阵地的基础前沿为交流平台,进一步扩大市场经济对翻译的认识和理解,以便从更深广的角度将翻译——产业——市场的关系链也纳入被考察、被研究的范畴之列,满足翻译职业对市场社会化需求的应变力和适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