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目 西安事变之国共关系 一、选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1、研究目的:1936年12月12日发生的西安事变对近代中国历史发生什影响?对西安事变前后国共关系该如何评价?学术界,尤其是海峡两岸学者的看法不一。现在有关人员都已经作古,事变的前因后果也大致清晰,对此我认为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淡化党派意识,从国家民族的利益出发给予正确的评析。目的在于为西安事变之国共关系求得一个合理而又符合实际的解读,尽量避免非此即彼的两种纠葛。 2、研究意义:西安事变是20世纪三十年代国内各种矛盾和中日激化的产物,它虽然是以军事政变的形式发生,但政治上的意义和影响非常显著。西安事变不仅化解了国内危机,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国共两党的合作抗日奠定了政治基础,而且改良了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抗战的胜利和中国社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契机。国共两党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政党,而且前后都曾是中国的执政党,对中国社会都发生过影响。虽然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国共两党仍有共同合作的政治基础,有实现中国统一和复兴中华的共同使命。 因此,加大对西安事变之国共关系的研究,对于当今国内所面临的局势起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同时中国和中国党都需要反思,都需要总结经验教训,这是目前国共两党在追忆和纪念西安事变时我们应该记取和反思的重要问题,并对于国共今后关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综述与本课题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研究方法及应用领域等 1.研究现状: 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重要的标志性事件,它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国共两党关系转变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共两党也因此由走向了统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最终形成。对于西安事变相关题材的研究成果有很多,本文主要涉及到了以下几个: 孟广涵.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纪实,主要涉及到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酝酿、形成及国共关系的恶化。表现出客观性、公正性的特点,影响从历史结构层面的整合作用探讨。 张秋平.正确认识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主要探讨1931,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日开始升级。蒋介石集团实行“不抵抗”,1932年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置日本侵华于不顾,积极“围剿”红军。日本得寸进尺加紧侵华步伐,在华北地区制造了一连串的侵略事件,华北形势出现严重危机,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紧要。 陈元方.西安事变与第二次国共合作,对第二次国共合作进行了具体深入研究和实事求是的分析,无论从宏观上还是微观上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较为全面的反映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李海文.周恩来与西安事变,转论中国党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作用,主要探了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过程中, 中国党起了重要作用。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导下,为了民族大义, 为了团结抗日, 制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桂崇基.中国与中国党,主要论述了西安事变时期国共关系是如何从紧张的局面走向联合抗日的新阶段,最终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建立了抗日名族统一战线。 2.发展趋势: 对于西安事变之国共关系的探讨,要站在一个全方位的角度去解读历史,从各方面入手。从而对西安事变前中后期国共关系的变化有一个深层次的了解,进而把握事态的发展方向。因此,对于现阶段国共关系的发展,应从整个发展轨迹及各方面的影响进一步探究。 3.研究方法: 主要是运用搜集历史文献法,分析法,总结法 4.应用领域 有益于中国当代史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对历史学的研究有一定贡献,也有益于传播学的认识深入,更对现今的思想理论宣传工作有借鉴意义。 三、对本课题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或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说明,论文要写出相应的写作提纲 1.思路: 正文主要分为三个大方面来探究,即西安事变是剿共走向联共抗日的一次重大转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中国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西安事变促使国共关系步入新的阶段。 2.方法:历史文献法,分析法,归纳法,总结法。 3.提纲: 一、西安事变是剿共走向联共抗日的一次重大转变 国难当头,蒋介石热衷于消灭异己,党积极呼吁全国抗战,一部分爱国将领对蒋介石的不抵抗不满,也要求抗日。西安事变的发生, 说明内的分化已达到白热化的程度, 抗日派的选择顺乎时代,合乎民心,势将带来国共关系的重大转变。 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中国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自主地制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方针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完全是中国党自主制定的,是中国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 (2)“协助”张、杨妥善处理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后,远瞩,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南京与西安间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并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赴西安参加谈判,积极调停。代表团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制定的和平解决方针,进行深入细致的调停工作,特别是由于周恩来“施展绝妙的才能”,促使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三、西安事变促使国共关系步入新的阶段 西安事变为改善国共关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国共两党以此为契机,积极谋求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开创了国共关系的新阶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1
四、检索与本课题有关参考文献资料的简要说明 [1]孟广涵.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纪实(上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 [2]D.布鲁斯·约翰斯通,李红桃等.高等教育成分担中的财政与政治[J].比较教育研究,2002. [3]杨克林,曹红编.抗日战争图志(中)[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2005. [4]张秋平.正确认识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J].科学咨询,2009. [5]王文全,刘天璐.中国近代史(1840—1849)[M].北京:高等教育出社,2001. [6]桂崇基.中国与中国党[M].台北:中华书局印行,1981. [7]彭明.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三、四册补编(1927-1937)[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27. [8].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李海文.周恩来与西安事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陈元方,史础农.西安事变与第二次国共合作[M].西安:长城出版社, 1986. [11].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五、毕业论文进程安排 1.2010/12/13—2011/2/18 第一周:阅读相关资料,查阅以往的研究著作以及近年来中外学者在该领域新的理论和研究成果。 2.2011/2/19—2011/3/1 第二周:撰写开题报告及论文提纲及时上交。 3.2011/3/2—2011/3/5 第三周:写该开题报告。 4.2011/3/6—2011/5/10 第四周:撰写论文。 5.2011/5/11—2011/5/17 第五周:提交论文初稿。 6.2011/5/18—2011/5/24 第六周:修改论文。 7.2011/5/25—2011/5/31 第七周:提交论文。 8.2011/6/1—2011/6/6 第八周:严格按照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规范格式打印论文,定稿。 2
六、指导教师意见 1.对开题报告的评语 2.对开题报告的意见及建议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所在院(系)审查意见: 负责人签字(盖公章) 年 月 日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