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小故事
我国着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幼儿园学会知识并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幼儿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好习惯的养成会伴随着人一生的发展,在幼儿阶段,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加强对他们的养成教育的培养,使他们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一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包括很多内容:如教会孩子怎么讲卫生,懂礼貌,遵守教学的常规,怎么友好的和朋友相处。但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生活习惯的培养则显得尤为重要。
幼儿园小朋友吃饭时,老爱往地上、桌上掉饭粒,这些都是因为孩子刚开始学习吃饭,还没有掌握吃饭小技能,有点生疏。但是现在已经是中班了,不能再
用小班的要求对待他们。
有一天中午,我在给一组陪餐时,一不
小心把饭粒洒在了桌子上,我刚想捡起来扔掉,可突然发现周围有许多双眼睛正在看着我,我马上意识到幼儿是想看看老师的举动,我仔细的捡起桌子上的饭粒,小心的放到饭盒边上,嘴巴告诉自己:“我要保持桌面干净,先放边上等我吃完了再一起带走倒到剩菜盒里。”从这以后,每次用餐饭时,我都要巡视桌子上是否有饭粒,如果有就捡起来放到饭盒的边上。孩子们看到老师这样做,也就慢慢学会了把掉在桌子上的饭粒捡起来放在饭盒边上,掉饭粒的现象少了。可是新的
问题又来了,我们班的吴悦愉是一个安安静静的小女孩,一直以来她都表现的很优秀,可是一次事件打破了我心中她乖乖女的形象。又一次午餐时间快结束,我突然看到悦愉小朋友居然把自己的饭菜抓了起来扔向同桌的小朋友,我看到马上叫着“小鱼儿,你在干吗?”她问声马上停了下来,但是嘴巴上嘟嚷着说:“她也扔给我了”,于是我马上走到她的旁边,并询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她支支吾吾的,我慢慢的用缓缓的语气哄她,才知道她是因为看到别的小朋友吃完了,感觉自己来不及又吃不下自己的这份饭菜,所以就想到用手抓起来撒掉,这样老师就觉得她已经吃完了,我听了以后,一时不知道该怎么说。想了一会儿,先跟她讲了我们要爱惜粮食,饭菜都是厨房里的婆婆们辛苦做出来的,不能浪费之类的话。后来找了许多材料又准备了一节《粮食是怎么来的》课程,让别的小朋友也知道和了解了粮食的来之不易。
杨萧泽小名天天是一个小男孩,也是家中的唯一孩子,家里大人都很宠爱他,生活上的过度照顾,所以养成了一些比较娇气的性格。在幼儿园还算是个听话的孩子,但他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做每件事情都特别慢,尤其是吃饭,每次他都是最后几个吃完的。有一天,萧泽吃着吃着又吃到最后几个
了。我不时地用眼神提醒他,他却丝毫没有反应,我给他讲道理,但是没有效果。怎么办呢?我环视了一下四周,看见萧泽最感兴趣的建构区里有几个小朋友玩得正热闹。于是,我的主意来了。我走到后面的建构区,对其中一位小朋友说了几句话,然后快步走到他身边,轻轻地对他说:“萧泽,俊铠在玩建构区的玩具了,他刚才告诉我了玩具马上就要被分完了,你快点吃饭,吃完可以跟他们一起玩,他们今天准备要做一把超级无敌的特斯拉战机,你快点吃跟他们一起玩。”萧泽往那边看了看,连说“好”。终于开始大口大口地吃饭了。本来
不多的饭,很快就被吃完了。最后就这样经过老师的几次引导,萧泽吃饭越来越快了。
看来,老师的教育不能只依赖于说教,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利用孩子们的兴趣和关注点进行引导,从而使他们在适当的条件下转变自己的行为。我们老师想要抓住幼儿的特点,就要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到他感兴趣的地方,从而改正了他吃饭慢的毛病。这种做法既不影响孩子的情绪,又让孩子乐于接受,还满足他的游戏欲望。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应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加以反思,不断尝试用积极正面的方法鼓励幼儿吃饭,从而养成良好的吃饭习惯,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获得积极正面的情绪体验,老师也能更好的组织幼儿的各项活动。看起来,身教比空洞的说教效果好得多。
中三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