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框架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框架

来源:华佗小知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框架(精华)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框架 一、现当代文学的分期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个时间概念是指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八事”作为开始,在经历了近九十年的发展变异,我们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更确切地说是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前)的文学称为“现代文学”,把此后至今的文学称为“当代文学”。 学术界较谨慎的观点是把现代文学分为三个时期,称之为“现代文学三十年”。

1917年7月至1927年4月为第一个十年。1927年4月至1937年7月为第二个十年(俗称三十年代文学)。1937年7月至1949年7月为第三个十年。

当代文学的分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949年7月至1966年6月为“建国十七年文学”。1966年6月至1976年10月为“时期文学”。1976年10月至今为“新时期文学”。

由于“新时期文学”已有三十年的历史,为了帮助人们对文学历史的解读,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976年月10月至1978年月12月是新时期文学的转型阶段。1978年月12月至1985年前后为新时期文学现实主义复归阶段。1985年前后至1990前后是多样创作方法并重阶段。九十年代,文学进入市场化、边缘化、多元化阶段。 二、各时期或阶段的基本特性

(一)第一个十年的文学 1、新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1)1917.1-1919.5 准备阶段。(2)1919.5-1926.3 思想最、创作最活跃。(3)1926.3-1927.4 创作一度沉寂,“文学”开始了最初的试验。 2、本期文学有如下特点:

(1)产生了新文学开创以来纯文学社团。(2)强烈的理性思辨色彩,贯穿了新文学的不同流派、不同题材和不同样式的作品之中。(3)感伤情调成为了这一时期新文学的一种精神标记。(4)作家风格千姿百态,润浸着个性的自由驰骋。(5)多样创作方法在经历了一定时期的尝试之后,逐渐转向现实主义。(6)四种文学样式中,戏剧相对滞后。(7)文学作品多短制。 3、多种流派竟相争辉

以鲁迅、郭沫若为主体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作,平分秋色。问题小说、乡土小说、浪漫抒情小说、浪漫派诗歌、小诗、新格律诗、象征派诗、语丝派散文、浪漫主义戏剧。 (二)第二个十年的文学

1、 无产阶级文动的兴起,“左联”的产生。

2、 文学为时期的社会政治担起了不可或缺的责任,出现了社会剖析式的文学作品。 3、 文学为争得作为艺术的位置,出现了与政治保持一定距离的创作团体——“京派”、“海派”和“现代诗派”。

4、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成为文学创作的主体。出现了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现实主义创作大家。

5、 长篇报告文学、长篇小说、多幕剧和小品文的发展,尽可能多地包容极端尖锐的社会矛盾和风沙赴面的黑暗现实。

6、 沈从文、艾芜为代表的边地题材,巴金的青年人题材,曹禺的家庭题材,茅盾的社会剖析题材等,形成了各自的文学世界。

(三)第三个十年的文学

1、 文学阵营的重新组合。出现了国统区、区和沦陷区,不同区域的文学创作。 2、 抗战前期作家真诚地放弃为自我,为抗战服务成为共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街头诗、街头剧、通讯、报告文学空前发展。

3、 抗战中期,作家开始冷静地剖析。或从中国历史题材中发掘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脊梁,或从社会深层矛盾中揭露统治者消极抗战的多方面形态。

4、 坚守“主观突进”的《七月》诗、小说,唱响了抗战大背景下的人性本能。 5、 艾青、田间、“九叶派诗歌”,为现实主义创作的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 6、 讽刺文学作品,成为文学的主体。

7、 沦陷区以“满洲”和上海文学最具特色。前者以建立大东亚共荣为目的的奴化文学这主体,后者以张爱玲为代表的追求市民生活本色的文学作品为主。 8、 区文学的主要特点

(1) 1942年《在延安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文艺的工农兵方向,成为区文学创作的基本方针。

(2) 作家真诚地走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争取把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放在工农兵一边。 (3) 确立了政治思想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结合的批评标准。

(4) 赵树理、孙犁为代表的农民作家队伍开始形成。

(5) 轰轰烈烈的农村戏剧运动,农村诗歌运动,产生了歌剧《白毛女》、秧歌剧《兄妹开荒》、长诗《王贵和李香香》等优秀作品。 (四)建国十七年文学 1、文学性质的转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随着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中国现代文学从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发展为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内容的当代文学。 2、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当时叫北平)召开,这次大会是中国现代文艺界各路队伍的大会师。会议确定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确定了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为社会主义文艺运动服务的总方向,实现了全国文艺界的大团结。 3、“歌颂”成为文学的主要方式。

倾心歌颂新中国,歌颂带领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中国党。跟着时代的步履,从歌颂民主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到歌颂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斗争,歌颂在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歌颂现实的伟大社会变革。整个建国后十七年的文学主题,可以概括为对祖国、对党、对领袖和对人民的歌颂,其思想揭示是:没有党就没有新中国。

4、 “两结合”方针代替了“五四”文学以来的现实主义主流,英雄人物的塑造代替了普遍人物的描写,有形的现实追求遮蔽了无形的精神揭示,带来了建国后十七年文学极其鲜明的豪迈、明快的特征。

5、涌现了一批思想和艺术上较成熟的文学作品,如长篇小说《红旗谱》、《青春之歌》、《保卫延安》、《红日》、《创业史》、《三里湾》、《山乡巨变》,戏剧《茶馆》、《关汉卿》、《霓虹灯下的哨兵》和众多的诗歌散文。

6、片面强调文艺为政治和阶级斗争服务的束缚,概念化、公式化、机械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

(1)1951年,关于电影《武训传》把一个文艺问题强调成一场政治斗争,把对《武训传》的批判规定为与资产阶级思想作斗争。

(2)1954年亲自发动对于《红楼梦》研究的思想批判运动。

(3)1955年开展了反胡风集团的斗争。

(4)1956年5月2日提出了“百花齐发,百家争鸣”的方针。 (5)1957年6月开始,全国开展了反对资产阶级右派的斗争,这个斗争发生了扩大化错误,反右扩大化的错误在文艺界尤其严重和突出。

(6)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提出的“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口号,又使文艺指导思想急剧“左”倾。

“左”倾思想的泛滥和急剧膨胀,将中国当代文学带到了一场灾难的边缘,陷入了文艺危机的境地,最后导致了文化大时期文艺界百花凋零、万马齐暗。 (五)“”时期文学 1、理论纲领

1966年2月,、林彪利用窃取的部分权力,炮制了一个《林彪委托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以下简称《纪要》),抛出所谓“文艺黑线专政”论,提出“这条黑线就是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文艺思想和所谓30年代文艺的结合”,全盘否定了“五四”以来的文艺运动和文学,从极“左”的方面,对“五四”以来,特别是建国以来的文艺,从路线、理论观点、创作到文艺队伍,作了全盘否定和政治判决,为大规模文艺工作者,实行文化定下了调子。

2、文艺界在文化大中“”重点,成了重灾区。

大多数的作家、艺术家、理论批评家和文艺领导工作者被打成黑帮、牛鬼蛇神、遭受,受尽折磨,甚至被致死,绝大多数的优秀的当代文学作品,都被打成毒草,禁止阅读,全国文艺界的各种组织被迫停止活动,各种文艺刊物全部停刊,一时间文坛万马齐暗,文苑百花凋零。

3、在理论上,鼓吹“三突出”原则,立起自己创作的样板,使文艺创作安全陷入僵化、虚假和颠倒是非的境地,艺术日趋贫乏、单调和模式化。 4、八个样板戏与两个作家。

5、潜写作涌现了《第二次握手》,1976年“四五”天安门诗歌运动,预告了新的文学将要降临。

(六)新时期文学

1、1976年10月至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出现,为新时期文学的发轫期。

特点:①受“两个凡是”的影响,文学多为对时期林彪、四人帮罪恶的控诉。 ②艺术形式简单、粗糙,作家都不太注重艺术形式。

③作品多有时期的“三突出”的影子。 ④初露现实主义风采的作品开始出现。在文艺界尚未普遍地自觉摆脱话语时,最早隐隐展露出文艺复苏迹象的是“三只报春的燕子”:白桦的剧本《曙光》、刘心武短篇《班主任》、徐迟报告文学《哥德猜想》。 2、由“伤痕文学”走向“先锋”

1978年5月—1985年,新时期文学经历了由“伤痕文学”至“先锋文学”由内容到形式的变革。特点:

① 创作方法的多元化。

A“朦胧诗”率先异军率起代表了“新诗的崛起”;

B王蒙的《夜的眼》、《春之声》、《杂色》是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的先河; C高行健的《现代小说技巧初探》、《现代戏剧手段初探》对小说、戏剧较系统地进行了现代

派文学的启蒙;《绝对信号》、《车站》等创作是新时期最初的尝试。

D马原、残雪、格非、孙甘露、苏彦、余华、洪峰、北村的先锋派小说,在短短的一至两年的时期内走过了西方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时空。“1985年”的意义不单是出现了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更重要的是出现了马原和残雪(1984年《拉萨河女神》马原首次将叙述置于故事之上;残雪的《山上的小屋》以臆想、梦呓的手法组织神秘荒诞的叙述氛围,造成朦胧晦色、离奇可怖的审美体验),他们是真正在中国本土孕育出来的现代主义作家。 ②现代批评方法的引进。

③文学观念的擅变——文学是人学被广泛关注。

④文学创作主体意识的回归——“主观战斗精神”的回归在创作上经历了“伤痕方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⑤现实主义思潮成为创作的主体 ⑥作家组成特点:

A、以巴金、曹禺、艾青、田汉、巴人等一批从现代文学走来的老一辈作家。巴金的《随想录》。 B、以王蒙、、公流、流沙河、张贤亮、高晓声、方之、陆文夫等人代表的“右派”作家。被称为“重放的鲜花”。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放的鲜花》集。 C、以卢新华、、孔捷生、王安忆等为代表的“知青”作家。

D、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作家:如茹志娟、高行健、舒婷、张洁、北岛等。 ⑦文学作品多为短制。

3、“先峰小说”:“非理性”与“新写实” 1985年—80年代末,非理性主义兴起,“新写实”成为文学创作的重头戏。

特点:

①非理性首先是对现存文化的怀疑,寻根文学的出现是80年代中期“文化热”的硕果。文学试图为自己寻找到了文化之“根”。

②非理性主义一方面是对传统现实主义的反叛,同时,另一面为“原生态”的表现生活寻找到了理论基础。原始主义倾向的核心是在传统文化中寻找“阳刚之气”,它是以原始生命力冲动为核心的人类占有欲、攻击欲和征服欲等本能。张贤亮《男人的风格》、沙叶新《寻找男子汉》,诗坛“莽汉主义”,邓刚《迷人的海》和张承志《北方的河》。 ③主义叠起,五花八门的主张、昙花一现。如“反传统”、“反文化”、“反语法”,回到“前文化状态”、“生活流”、“拼贴结构”、“玩格言文学游戏”等,“后现代主义”的先声。 ④中篇、长篇小说繁荣。

4、90年代,文学的边缘化、市场化、多元性 (1)、文学从中心走向边缘 (2)、文学机制的市场化

(3)、文学的多元化特征

①适合大众口味的文学形式迅速发展,在大众媒界的作用下,发展迅猛。文学与电影、电视的结合促进了相互发展开始了独特的“读图时代”。

②文学形式的通俗化造成了纪实文学、法制文学、历史题材的文学(《少年康熙》、《武则天》、《曾国藩》、《雍正皇帝》)90年代后期出现的行走文学等形式的发展。 ③创作手法的“后现代主义”与“新现实主义”成为互为因果的文学思潮上的对立。

后现代主义尚于西方二战后五、六十年代,其主要特征是对现实主义的一种后劲,其实质在于“解构”一切已有的文学规范,主要表现为商业化和大众化。许多作品明显地带有“世纪末”情调。

④网络的出现带动了文学形式的多极化,让文学进入了“读网时代”

⑤“反腐”题材也是90年代文学一大景观。这类创作不仅继续对文化、拜金主义和官本位意识进行了批判,而且深入到文化心理和文化积淀中去思考现象。《抉择》、《苍天在上》、《大雪无痕》、《人间正道》、《天下财富》等,就是这类创作的代表作。 ⑥世纪之交,“韩寒现象”与少年作家。出现了韩寒的《三重门》、春树《北京娃娃》。 ⑦新世纪的到来,长篇小说铁凝《大浴女》、阿来《尘埃落实》、池莉《看麦娘》等一批结合了现代主义的表现技巧,又将深厚的中华文化融于文学的一次成功的尝试;刘震云《手机》、邓贤《中国知青的终结》等一批密切关注社会现实和宏观把握历史的负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