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湖北省襄阳市2019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A卷

湖北省襄阳市2019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A卷

来源:华佗小知识


湖北省襄阳市2019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上海书展没有繁文缛节 , 只在书展闭幕时,出版人、志愿者、活动负责人站在书展会场门口,欢送读者,爱书的人在现场得到了尊重。

②最近天气变化无常,五风十雨 , 人们又开启了“乱穿衣”的模式,有人早早地穿上了薄衬衫,甚至短袖短裙,而有的人还穿着小棉袄。

③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溘然长逝,余先生的一生,常怀赤子之心,光风霁月 , 永远让人景仰。

④2018年,网络直播依然火爆,为吸引粉丝推高流量,网络直播无所不用其极,对这种铤而走险的行为,监管部门必须从重从严进行处罚。

⑤中国人对山水有着崇拜的态度,创作的各种山水画作,总能体现出山高水长、山静水动的特点,蕴涵着自然界的无限奥妙。

⑥自从《舌尖3》播出后,章丘铁锅一夜爆红,济南“同盛永”手工锅体验店挤满了前来“寻锅”的人,这是很多人始料未及的。

A . ①③⑤ B . ②③⑥ C . ②④⑤ D . ①④⑥

2. (2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义明确的一句是( )

A . 你想知道《正气歌》的创作过程吗?应该说,文天祥早就在酝酿、写作、构思了。

B . 人类社会的发展证明,一个国家,—个民族,其凝聚力的强弱,决定性因素在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道德建

第 1 页 共 16 页

设状况。

C . 那年,我响应党的号召,瞒着你奶奶和你姑姑毅然到大西北当了新型农民。从此,我的人生就被改变了。 D .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3. (2分) (2019高二上·龙东期末) 下面是四种不同情境的讲话,且都与“笑”有关,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 )

A . 初次见面时的讲话:我不会讲话,您可别见笑。

B . 再次遇到朋友的讲话:去岁路过贵地,本要登堂求教;但愧知识短浅,诚恐贻笑大方。 C . 接受别人礼物的讲话:恭敬不如从命,我就笑纳了。

D . 在追悼大会上的讲话:凶手被抓捕,正气得弘扬,愿我们的英雄含笑九泉。

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0分)

4. (6分) (2015高一上·包头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筷子漫谈

①概览大千世界,综观天下苍生,其进餐工具大体可分为三类。欧美人惯用刀、叉、匙,一餐而三器并用,考究而繁琐;非洲、中东、印尼及印度次居民,至今仍以手抓食,古朴而粗犷;而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则使用筷子,简易而便捷。对自己祖先所发明并沿用至今的筷子,国人情有独钟。

②中华大地是筷子的故乡,先人用筷子进餐,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外观上看,筷子由两根同等粗细长短的小棒组成,十分简陋,但经国人巧手掌控,则夹、挑、拨、拌、扒、戳等无所不能。锋之所指,美味尽收;取舍自如,纵横桌上。堪称使用方便,价廉物美。

③可以想像,远古时期洪荒满目,文明未启。人们采摘渔猎,以生食过活。我们的祖先肯定也经历过用手抓、捧而食的阶段。但懂得用火后,开始享用熟食,吃热烫的食物时,再直接用手取之,则不美也。于是自然就会想到用木棍儿夹之,以为佐助。天长日久,人们便练就了用木棍儿取食的本领,这就是人们使用筷子的由来。

④制作筷子的材料,最主流者为木材和竹子。当年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枝。于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正因如此,细棍儿、修竹等,经过先民

第 2 页 共 16 页

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蒸煮谷黍时的搅拌等,筷子的雏形已呼之欲出。从当今筷子的形体考察,仍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诚“大朴胜华”之典型也。

⑤筷子古名曰“箸”。《韩非子·喻老》中,有“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之语。由此可见,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商纣时期。

⑥箸之易名为筷,亦有成说。明陆容于其所撰《菽园杂记》卷一中有云:民间讳俗,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以“幡布”为“抹布”。船家希望行船时安顺平稳,到码头捷足先登,亦在情理之中。“快”又大多以竹制成,就在“快”字头上添个“竹”字头,“筷”字乃成;而近代汉语中,单音节名词有向双音节名词发展的趋势,方法便是在字后加“子”,于是“筷子”乃应运而生。

⑦筷子的种类甚多,制材五花八门。春秋时期便已有牙箸、玉箸,秦汉时期有铜箸、铁箸,盛唐时有漆箸、金箸、银箸、象牙箸等,发展至今,筷子的种类造型更是层出不穷,色彩、图案亦是五彩纷呈。可以说,筷子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还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审美享受。

⑧我国是礼仪之邦,行为举止讲求合情入理,日常生活中对筷子的使用也很有讲究。用筷子的正确方法是一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上端,另外三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且筷子的两端要对齐。用餐前,筷子要整齐码放在饭碗右侧,用餐后要整齐地竖向码放在饭碗正中。要做到彬彬有礼,雍容大方,使用筷子就应有所讲究,不能随心所欲。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

关于筷子的特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非洲、中东、印尼及印度次居民,至今仍以手抓食,我们的祖先也经历过这一阶段。 B . 筷子由两根同等粗细长短的小棒组成,外观粗朴简陋,但国人对其情有独钟。 C . 筷子经国人巧手掌控,夹、挑、拨、拌、扒、戳等无所不能,堪称使用方便。 D . 筷子材料来源为木材和竹子,其种类造型众多,色彩、图案亦是五彩纷呈。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 3 页 共 16 页

A . “筷子”一词的由来有成说。据古资料记载,吴中民间船家讳言“住”字,因此更名为“筷子”。 B . 筷子虽然只是吃饭的工具,但日常生活中正确地使用筷子也是举止文明的表现。 C . 筷子古名为“箸”,其历史可追溯到商纣时期,距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 D . 筷子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的同时,还带来很多的审美享受。 (3)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 筷子比考究而繁琐的刀、叉、匙一餐三器并用使用起来简易、便捷,比以手抓食礼貌、文明,可以看出东方智慧的独特之处。

B . 用餐前,筷子要整齐码放在饭碗右侧,用餐后要整齐地竖向码放在饭碗正中。生活中人们使用筷子应有所讲究,不能随心所欲,这是一种礼仪文化。

C . 作者引用“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主要目的是说明骄奢淫逸容易导致身死国亡的深刻道理。 D . 筷子不只是一种器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活中物品探究起来往往和文化有关。 5. (18分) (2019高三上·徐汇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冬牧场 (节选) 李娟

①我刚进入这片荒野的时候,每天下午干完自己的活,趁天气好,总会一个人出去走很远很远。我曾以我们的黑色沙窝子为中心,朝着四面八方各走过好几公里。每当我穿过一片旷野,爬上旷野尽头最高的沙丘,看到的仍是另一片旷野,以及这旷野尽头的另一道沙梁,无穷无尽。——当我又一次爬上一个高处,多么希望能突然看到远处的人居炊烟啊!可什么也没有,连一个骑马而来的影子都没有。天空永远严丝合缝地扣在大地上,深蓝,单调,一成不变。黄昏斜阳横扫,草地异常放光。那时最美的草是一种纤细的白草,一根一根笔直地立在暮色中,通体明亮。它们的黑暗全给了它们的阴影。它们的阴影长长地拖往东方,像鱼汛时节的鱼群一样整齐有序地行进在大地上,力量深沉。

②走了很久很久,很静很静。一回头,我们的羊群陡然出现在身后几十米远处(刚到的头几天,无人管理羊群,任它们自己在附近移动),默默埋首大地,啃食枯草。这么安静。记得不久之前身后还是一片空茫的。它们是从哪

第 4 页 共 16 页

里出现的?它们为何要如此耐心地、小心地靠近我?我这样一个软弱单薄的人,有什么可依赖的呢?

③我试着打听过我们待的这个地方叫什么地名,但这么简单的问题,略懂汉语的居麻①却怎么也领会不了。于是直到现在我都没弄清自己到底在茫茫大地的哪一个角落度过了一整个冬天……只知道那里位于阿克哈拉的西南方向,行程不到两百公里,骑马三天,紧挨着杜热乡的牧地,地势东高西低。据我的初步调查,这一带能串门的邻居(骑马路程在一日之内)有二十来户,每户人口很少有超过四个人的。共十来块牧地,每块牧地面积在两万至三万亩之间。大致算下来,每平方公里不到二分之一个人(后来我从牧畜局查了一下有关数据。密度比这个还小,整个富蕴县的冬季牧场,每平方公里不到四分之一个人)。

④放下茶碗,起身告辞的人,门一打开,投入寒冷与广阔;门一合上,就传来了他的歌声。就连我,每当走出地窝子不到三步远,也总忍不住放声唱歌呢!大约因为,一进入荒野,当你微弱得只剩呼吸时,感到什么也无法填满眼前的空旷与阔大时,就只好唱起歌来,只好用歌声去放大自己的气息,用歌声去占据广阔的安静。

⑤加玛②一直戴着一对廉价又粗糙的红色假水钻的耳环,才开始我觉得俗气极了。很快却发现,它们的红色和它们的亮闪闪在这荒野中简直如同另外的太阳和月亮那样光华动人!另外她还有一枚镶有粉红色碧玺的银戒指,这个可是货真价实的值钱货,便更显得她双手的一举一动都美好又矜持。

⑥我还见过许多年迈的、辛劳一生的哈萨克妇人,她们枯老而扭曲的双手上戴满硕大耀眼的宝石戒指,这些夸张的饰物令她们黯淡的生命充满尊严,闪耀着她们朴素一生里全部的荣耀与傲慢。

⑦有一天加玛在一件旧衣服的口袋深处摸到了一枚假金戒指。当时已经挤得皱皱巴巴,拧成一团了。居麻把它掰直了,再套在一根细铁棍上敲敲砸砸一番,使之恢复了原状。为表示友谊,加玛把它送给了我。我非常喜欢,因为它看上去和真的金子一模一样。若是以前,我是说什么也不会把这样的假东西戴在手上的。可如今,在荒野深处这个俭朴甚至寒碜的家庭里,在仅具备最基本日常用具的生活里,在空无一物的天地间,它是我唯一的修饰,是我莫大的安慰。它提醒自己是女性,并且是有希望和热情的……每当我赶着小牛向荒野深处走去,总是忍不住不时用右手去抚摸左手的手指,好像那枚戒指是我身体上唯一的触角,唯一的秉持,唯一的开启之处。在蓝天下,它总是那么明亮而意味深长。

⑧十二月初,每隔两天,就会有南迁的披红挂彩的驼队和羊群遥远地经过我们的牧地。我和加玛高高站在沙丘上,长时间目送他们远去,默数他们的骆驼数量,判断他们的财富。什么也不为,什么也不说。他们的行进真是骄傲又孤独。在荒野中他们最倔犟。

⑨有一天早茶后,加玛唤我出去,我一看,又一支队伍经过西面的荒野向南慢慢行进着。但是加玛又提醒我:“看,没有马。”仔细一看,果然,队伍里只有一个人步行牵着驼队,同时还兼顾赶羊。看来看去再也没有别人了。

第 5 页 共 16 页

比起之前几支又是摩托车又是座饰华美的马匹的队伍,可真寒碜啊。加玛判断道:没有马是因为他家昨夜驻扎时,马跑散了;只有一个人前进是因为其他人都找马去了。

⑩无论如何,那情景让人看了很是辛酸。这是荒野,什么样的挫折都得接受,什么样的灾难都得吞咽。 【注释】居麻和加玛夫妻是冬牧场的哈萨克族牧民,作者在冬牧场时住在他们家。 (1) 请赏析选文第①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 选文第⑥段中加下划线字“荣耀和傲慢”的含义是________。

(3) 文章多次描写戒指,请结合第⑦段的“明亮而意味深长”,分析作者赋予戒指的情感。 (4) 下列对作者的荒野体验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选文开头部分细腻地书写了作者独自行走在荒野时内心的孤寂、无助之感,写出了人与自然的力量悬殊,人在自然面前渺小而卑微。

B . 第③段写到作者打听所在地的地名和调查这里的人数,侧面写出了荒野的偏僻荒芜,同时隐含着牧场生活的人们的孤寂。

C . 选文中草原的歌声和妇女的戒指,与荒野的单调孤寂形成鲜明对比,这一抹荒野亮色中,有作者对这种乐观热情生活态度的礼赞。

D . 文章最后作者看到一群跑散了马的队伍时的“心酸”,既有作者对荒野生活艰辛和不易的感叹,也饱含着对当地牧民不幸遭遇的同情。

(5) 请根据第④⑤段,赏析本文语言特点。

6. (6分) (2019高一上·曲靖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华美德的别样呈现 李捷

①纪录片《记住乡愁》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让人看完后回味无穷。一部纪录片为何会给人如此大的冲击力?

②这部纪录片抓住了当今时代最强音,即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第 6 页 共 16 页

而奋斗。这部纪录片是中华美德的微缩版。片中展现了各地大小不一、历史悠久的乡村,以小见大阐述了乡村的丰富内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在美丽山村中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

③这些山村里涵养着我们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这些历史文化凭借其顽强的生命力一直流传至今,在现代仍然在发挥着它的价值,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这种传统文化价值,让所有中国人看后激动、兴奋。因为乡愁是人们长大之后,最能触碰到内心深处的情怀,最能勾起民族记忆的情感。在乡愁中,每个人都会产生共鸣,每个人都能找到民族价值与民族认同感。乡愁,展现出来的是当代中国人的中国精神,这种精神发人深思,让人看后深受感染且受益匪浅。这种精神饱含“情”“义”“理”“美”,让人看后不禁落下思乡之泪。

④“情”就是思乡之情,或为乡思之情,包括忠孝之情、父母之情、亲朋之情、手足之情等。中国人最讲究情理,现在华夏儿女遍布世界各地,但一个“情”字便能将我们的心连成一片。换言之,不论哪一个人走到任何一个地方,最后他都会时刻挂念养育自己的那片土地。不论是山村,还是社区,不论是乡镇,还是城市,他总会回家看看。这种情,就是中国人代代传承下来的。

⑤“义”是为人的要领。族谱里渗透着乡规民约,为人的要领在这里展示得非常充分。何谓合格的中国人?不一定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一定要有道德、有修养,经得起各方人士的评头品足,对得起列祖列宗和自己的父老乡亲。做人立住了,才能再谈干事业、做学问。修身、齐家做好了,才有资格去治国、平天下。

⑥“理”是家国之理,这是中国人思想中最认可的一个理,也是最能打动人的一个理。每个人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尽忠、尽孝、报国,这里面渗透了很多故事。一个个小山村里,出了太多的爱国将士,他们战死沙场、为国捐躯。因此,一定要把这些人写进族谱里,让人们永远缅怀他们。中国曾经有屈辱的历史,那个时候中国人还是一盘散沙,但是中国人从本质上来说不是一盘散沙,只要把家国结合在一起,中国人就能够创造人间奇迹。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为什么能赢得这场战争,很重要的一点是凝聚力。

⑦“美”不仅是外在的,更重要的是内在。片中展现了一个个美丽的小山村,这些山村中间不仅有乡约之美,更多的是人文之美。

⑧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抓住“情”“义”“理”“美”四个字,抓住了这一核心价值,抓住了印记在心中的共有精神家园。《记住乡愁》通过娴熟的影像表达手法充分展示出来一段段精美的篇章,触动了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了大家的共鸣。

(摘自《光明日报》2015年3月23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乡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 7 页 共 16 页

A . 乡愁是人们长大远离家乡之后对家乡的思念,是一种最能触碰人内心、最能勾起民族记忆的情感。 B . 乡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个人都能在其中受感染,产生共鸣,找到民族价值与民族认同感。 C . 乡愁展现出来的不仅是传统,也是当代中国人的中国精神。这种精神发人深思,需要代代去传承。 D . 乡愁是印记在人们心中的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证。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纪录片《记住乡愁》引人回味开头,引出“乡愁”这一话题,最后以肯定《记住乡愁》结尾,结构上前后呼应。

B . ②段紧承①段,回答了《记住乡愁》让人看完后回味无穷的原因,即它呈现了美丽山村的内涵与积淀的传统文化。

C . ③段详细地介绍了乡愁的内涵,指出乡愁所展现的当代中国精神包含了情、义、理、美,统领④⑤⑥⑦⑧段。

D . ④⑤⑥⑦段分别从情、义、理、美四个方面解说了乡愁所展现的中国精神,解读了纪录片中的小山村的文化积淀。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所说的“情”指思乡之情。此“情”内涵丰富,也是将遍布世界各地的华夏儿女的心连接在一起的纽带。

B . 文中所说的“义”指做人的要领,着重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要经得起人们的品评,积极齐家治国平太下。 C . 文中所说的“理”指家国之理,即尽忠、尽孝、报国。在民族危难的时候,“理”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 D . 文中所说的“美”不仅指山村的乡约美,更指人文美。一个个大小不一、历史悠久的小乡村积淀了丰厚的人文美。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7. (11分) (2017高一上·吉林期末)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

第 8 页 共 16 页

汉《范滂传》 , 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①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②。”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③。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④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⑤,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⑥。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é,。②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③丁母忧,指为母守孝。④旧,指先前写作的人。⑤渭,渭水;河,黄河。⑥破家:破产

(1) 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 A . 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B . 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C . 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D . 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2)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苏轼才学优异的一组是( ) ①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②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 ③复对制策,入三等 ④及试二论,复入三等 ⑤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⑥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A . ①③④ B . ②③⑥

第 9 页 共 16 页

C . ④⑤⑥ D . ②③⑤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 . 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特录他中乙科,并发出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C . 苏轼被贬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为他们修改衙规,减少了灾害损失。

D . 苏轼才华优异,加冠的时候,他已博通经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③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乎?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8. (7分) (2020高三上·广州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旱苦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第 10 页 共 16 页

A . “屠”字写得尤为精妙。“屠”是杀的意思,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酷热的极度怨恨。 B . 第三句的一个“惧”字,写出百姓对眼前的酷热、未来的灾荒及腐朽社会的忧虑之情。 C . “之高”“之远”的清凉世界尽管遥不可及,却对饱尝酷热的作者产生了无穷的吸引力。 D . 在诗的最后一句中,王令称,如果只是自己一个人去享受那清凉世界,他宁愿不去。 (2) 本诗运用了多种手法表现“暑旱”,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10分)

9. (10分) (2019高三上·金华月考)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________,________。(《论语》)

(2) 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3) 人非生而知之者,________?________,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 (4) 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5) ________,梦回吹角连营。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六、 语言表达 (共2题;共5分)

10. (3分) (2017·荣县模拟)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高原鼠兔是食物链中的初级消费者,①________。鼠兔的天敌不仅有陆地凶兽,还有空中猛禽。为此,高原鼠兔除了采用直立吃食的方式以便随时逃跑外,②________。尤其是在冬季到来前储备食物的初期阶段,高原鼠兔对食物的选择表现出更加明显的顺序性。高原鼠兔首先会咬断直立型青草,在此期间,只有当活动范围内直立型的草数量不足时,高原鼠兔才会选择较为低矮的青草。食物诚可贵,③________ , 为了留住可贵的生命,为了确保“高价”的安全,高原鼠兔不任性。

11. (2分) (2017高一下·潮州期末)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小说要刻画人物,离不开一定的手法,不是语言描写,就是行动描写。俗话说:“言为心声。”只有语言描写,

第 11 页 共 16 页

才能准确表现人物的心理。作品中人物的行动,又是人物思想的生动表现,同样不能忽视。所以,抓住了小说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就准确把握了小说的人物思想。

①刻画人物的手法,除了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还有其他描写。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七、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2. (5分) (2020·虹口模拟)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信息化与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各种知识,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普及也带来了碎片化知识的泛滥,使人们沉溺于被动接受的思维惯性,而这似乎正在侵蚀着人们真正的精神家园。

第 12 页 共 16 页

一、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1、

2-1、

3-1、

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0分)

4-1、

4-2、

4-3、 5-1

5-2、5-3

5-4、 5-5

6-1、

第 13 页 共 16 页

6-2、

6-3、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7-1、

7-2、

7-3、 7-4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8-1、 8-2

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10分)

9-1、

9-2、

第 14 页 共 16 页

9-3、

9-4、

9-5、

六、 语言表达 (共2题;共5分)

10-1、

11-1、七、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2-1

第 15 页 共 16 页

第 16 页 共 16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