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新闻传播学分类真题4 (总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
一、概念题 1. 微内容 2. 微博实名制 3. 互联网电视 4. 媒介审判 5. 社交网络 6. 三网融合
7. 传媒核心竞争力 8. 媒介融合 9. 媒介公信力 10. 新闻自由 11. 新闻法规 12. 新闻纪律 13. 新闻法治 14. 隐私权 15. 表达权 16. 知情权
二、简答题
1. 简述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历史。 2. 简述长尾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应用。
3. 网络的发展对传统报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有人预测2040年最后一个报纸读者将会阅读最后一份报纸,你认同这种观点吗?你认为数字化对报业的冲击涉及哪些方面?未来报业可能的形态会是怎样?
4. 当前中国媒介融合的内涵与意义。
5. 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有哪几种?举例说明。 6. 简析新闻法制和新闻法治的关系。
7.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新闻自由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8. 辨析:有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新闻媒体经常对本国首脑及其进行抨击,这种现象说明这些国家有真正而充分的新闻出版自由。 9. 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有哪几种?举例说明。
三、论述题
1. 请结合现实论述新闻媒介的正效应和负效应。
2. 国家在北京世界媒体峰会上的发言中说:“各类媒体要被公众广泛接受、受社会广泛尊重,不断提高公信力和影响力,就应该遵守新闻从业基本准则,客观报道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明多样性的现实,充分反映世界各国发展的主流和趋势,热情鼓励发展中国家发展进步。”请根据个人理解,试析公信力和影响力的主要内涵、相互关系及形成要素。
3. “混搭”模式下,新媒体带来怎样的变化?
4. 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为例,试分析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新闻业务改革上的影响。
5. 请对以下现象进行理论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出现了几件轰动性的新闻事件,如案、“我爸是李刚”、“徐武案”、“药家鑫案”等,在这些事件的报道中,许多记者同情弱势者,站在弱势者一边,为弱势者说话,导致法庭做出有利于弱势者的判决。这一现象引发了业界对于记者角色的争议。一些人认为,记者应坚持做中立、平衡的记录者和观察者,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受同情心或“正义感”的驱使,也不能做迎合“”的报道:另一些人则认为,在我国目前的转型社会,应更复杂地看待记者的职业角色问题。如法学家萧翰曾撰专文指出,在我国目前宪治尚未确立,权力关系极端不平衡的情形下,新闻人服务于公众利益的公共角色应该是一种“校正性正义”,而非简单平衡报道就能够实现的正义。在操作层面上,应该超越技术性的平衡报道,始终对代表“控方”的公权力抱有警惕,媒体应该天然地站在弱势群体一边,去追问权力拥有的一方。记者如果坚持机械的平衡报道,往往不能够实现对公权力的约束。 请你针对上述现象阐述自己的看法。
6. 观点讨论:新闻报道过程中,当知情权与隐私权发生冲突时,应优先满足公民的知情权,以保证公开的监督;新闻报道过程中,当知情权与隐私权发生冲突时,应优先满足公民的隐私权,维护和谐的社会环境。 7. 论述现代新闻自由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