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是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 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其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在中国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是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其历史已有三千多年,西周时,形式就已初具规模。四合院建筑的布局,是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的院落为基本特征的。按其规模的大小,有最简单的一进院、二进院或沿着纵轴加多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
在中国历史上,对门是非常重视的。从大门的形式便可看出户主的等级和社会地位,因为历代的典章制度对门是有严格规定的。北京四合院的大门,在以前无论是样式、大、小、颜色或装饰都有严格规定,以后才取消。
四合院的大门分为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等多种。大门开在倒座房的偏东部位,一般占一间房的宽度,但房顶比左右房略高,大门两侧的墙壁也向外突出一些,以便装饰。大门的地面是被垫高的,这样进入四合院便有步步登高的感觉。当然,大门的高度或台阶的层数也要按规定设置,所以旧房子从大门就能估计出院主人的地位。
广亮大门一般是贵族住宅的大门。它的大门安装在屋脊正下方,即大门的通道里外各占一半。门为两扇,门下是门槛,门槛可以抽出,为的是方便车辆出入。一般不吊顶或只在门扇内侧做天花吊顶(称为半吊顶)。门扇内外两侧的墙面俗称邱门,分为软心和硬心两种。门扇外设抱鼓石一对(雕成鼓形),抱鼓石是从古代仪仗的形式中发展而来的一种装饰物,一般百姓的大门只放长方形门墩一对。无论抱鼓石或门墩都雕有精美图案进行装饰。比广亮大门更讲究的是金柱大门,即门框和门扇安放在金柱的位置。一间房屋屋脊下的柱子叫中柱,位于最外侧的柱子称为檐柱,在中柱与檐柱之间的柱子是金柱。金柱大门的门扇就位于外侧金柱的位置,所以大门的外过道浅而内过道深。金柱大门的其他方面与广亮大
门相同,但多数是吊顶的。尤其是门扇外侧的吊顶、檐檩、额枋之间的垫板上常绘有非常精致的彩画。
门框和门扇按装在外檐柱的大门称为蛮子门。级别比广亮大门底,但总体上与广亮大门、金柱大门是一致的。由于门的位置靠外,所以气势不如前面两种,但门内侧的空间与一间房相等,因而比较实用。 级别再底一些的是如意门。如意门是在蛮子门的基础上将门两侧的木结构部分以砖墙代替,砖墙的高度一般到门框,上面仍留有木质构件,或饰以精美的砖雕。以上几种大门都占据一开间的宽度,基本属于同一类型,可称为屋宇式大门。若大门的宽度占不到一整个开间则称为窄大门,这种门的前面只留门框和两个门扇,两侧的木结构或砖结构部件都省略了,门内侧的过道也较窄。
对于一般百姓来说,若经济不太宽裕则建小门楼。这是在院墙上开一大门,然后在上部加以装饰,基本上是做一个屋顶的造型,例如元宝脊、清水脊、鞍子脊等。改造后的平安大街两侧建了一些类似小门楼的临街院门。
不论什么大门,四合院的主人总是要尽力美化的,因为大门是脸面,它代表了主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严格的等级制度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它在北京四合院中的遗迹却依然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北京四合院就是一部由砖石写就的史书,可以读出许多东西来。
四合院规模不同,大小相差悬殊。但无论大小,都是由基本单元组成的。由四面房屋固合起一个庭院,为四合院的基本单元,称为一进四合院,两个院落即为两进四合院,三个院落为三进四合院,依此类推。
北京大型四合院(如王府)可多达七进、九进院落,除中路主院外,两侧还有东西跨院,可谓\"深宅大院\"。由于日照的影响,四面的房子以座北朝南为最好,所以,四合院都以北房为正房,东西两侧次之,为厢房,与北房相对的南房称为倒座房。中型或大型四合院的最后一排正房为后罩房。后罩房有时建成二层楼房,称为后罩楼。两进院落以上的四合院,一般都分为内宅和外宅,由二门--垂花门或屏门联接沟通。四合院的正房、厢房之间,一般由抄手游廊联接沟通。抄手游廊是开敞式附属建筑,既可供人行走,又可供人休憩小坐,观赏院内景致。四合院的建筑色彩多采用材料本身的颜色,青砖灰瓦,玉阶丹楹,墙体磨砖对缝,工艺考究,虽为泥水之作,犹如工艺佳品。 北京四合院建筑特色形成的原因: 1 自然环境的因素
各地降水量的大小,是影响传统民居的构筑形态的重要因素。反映最明显的是主要用于排水功能的建筑屋顶形式。有人对歇山式屋顶的形成过程作过一种解释,就是在多雨地区悬山屋顶未能遮全山墙面上的雨水,对土墙不利,便创造出一种悬山梯形屋顶作为改进。但若房屋较大,这种悬山梯形屋顶的结构强度就不够了,因此出现了双层屋顶或称附棚,这正是歇山屋顶的原形。所以这种屋顶形式是与多雨地区的防水需要密切相关的。而在南方多雨地区,许多传统民居的构件形式如挑檐、腰檐、披檐等都是以防雨水淋湿墙面为基本功能的,因此多雨地区有其特有的构筑形态。另外,各地区降水量的大小还反映在屋顶坡度上。传统民居在当时屋面材料的下,如果屋顶没有一定的倾斜度,雨水下降速度慢。难以避免垂直渗透。而选择屋顶坡度的大小,则常常与降水量的大小紧紧联系。一般说来,降水量多的地方屋顶坡度大,以利泄水,反之屋顶坡度小,这在大量的民居实例中可得以验证。而在气候特别干旱的地区,甚至屋顶全是平的,用做
屋顶活动平台或曝晒粮食等。北京地区相对比较干旱,因此普遍使用出檐较浅的硬山顶,屋顶坡度适中。此外前面所述的庭院装饰中少水多绿化的特点也与此相关。
各地气温的差异也是影响传统民居构筑形态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的北方,冬季寒冷而漫长,防寒、保温是民居的最主要功能。所以北方民居外墙及屋面要求厚实封紧,外形显得敦实。在东北地区民间建房有这样一个口诀:“宽宽的,窄窄的,高高的,矮矮的。”即:开间要宽大,阳光要充足;进深要浅些,室内光线好,后侧不潮湿;宅地要高一些,高出周围地坪,便于防水防潮;室内墙高要矮些,便于保温。这是北方居民在防寒保暖方面总结的宝贵经验。北京四合院是我国北方民居的代表,这个口诀也适用于北京地区。而我国南方地处亚热带与热带,气候湿热,故民居建筑主要按夏季气候条件设计的,以隔热遮阳及通风为主要功能。所采用的一系列适应这种湿热气候的构筑措施有:阁楼、双层屋面隔热;出檐、出廊遮阳;厅堂、大井及构件通风等等。这些构筑措施也成为南方民居形态的主要特点。
2 受城市整体规划的制约
元大都曾经是世界上规划最整齐、最完美的城市之一。现在我们看到的北京城,基本上保留了元大都整齐、对称、中轴分明的布局特点。其规划思想却来自儒家经典?《周礼?考工记》。书中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这种追求秩序、皇权至上的设计思想,在我国很多古都都有表现,但这些杰作大多不可复睹,唯有北京基本上保存了这种格局。当时的元大都,长方形的宫城位居,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左边是祭祀皇帝祖先的太庙,右边是祭祀土地和五谷之神的社稷坛(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中山公园分别是明清时的太庙、社稷坛),宫城前是各衙门,后面是交易市场;城内大街宽24步,小街宽12步,形成规整的“棋盘”,而一座座四合院就像这棋盘中的一颗颗棋子,其朝向、纵深、高矮、大小都要受到城市整体规划的制约。比如北京四合院很少有五进以上的院落,因为胡同与胡同之间的距离只有70多米(m),不可能让胡同从自己家的院子中通过。明清对北京城做了扩建,城市中心向南移动,城市形状也从“口”形变成“凸”形,但元大都的城市规制仍延用下来。至今,二环路内四方整齐的格局,宽窄有致的街道,都能令人对当年的完美设计赞叹不已。
3 天子脚下建筑形制不得僭越
北京四合院是明清遗留下来的传统建筑,必然受到等级制度的严格约束。特别是北京在天子脚下,任何僭越的举动都逃不过最高统治者的法眼,连王府也不例外。如清代的郑亲王济尔哈朗在建府时正殿地基高了一点,又用了只有皇宫才能用的铜狮、龟、鹤等装饰品,因此被“罢辅政”,还罚银2000两(1两=1/32kg)。所以一般人都不会冒这个风险,宁可不达标,也不敢超标。统治者对等级的体现在屋顶、宅门、院墙、台阶、上马石、油饰、彩绘等许多方面。诸多的就使得北京四合院难免千篇一律,显得呆板而缺乏创意。
4 儒教经典的影响
在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封建社会,儒教经典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由此也影响到了北京四合院的建筑。举例来说,北京四合院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而后罩房主要是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北京四合院的居住形式在儒教经典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这小小的四合院在封建社会是以家族的伦理道德、宗法观念、等级礼制、堪舆风水、对幸福人生的追求、向往和艺术美学为蓝图建筑起来的!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典范。北京四合院的建筑装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它反映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的成就。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学号:201140920117 姓名:刘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