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心理学课程大纲

心理学课程大纲

来源:华佗小知识
-/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程 适应专业:师范类专业

总学时:54,其中理论课45学时,实践课9学时 总学分:3 课程简介:

心理学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的公共必修课,也称为公共心理学课程。它是培养合格教师、突出教师教育特色的标志性课程,也是学生学习教育学、学科教学及教材教法、教育实习等系列课程的基础性课程,承担着培养职前教师的心理学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任。根据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突出教育性、师范性和创新性,并结合非心理学专业学生特点,以“学以致用”为基本原则,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培养高素质的师范型人才。

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具有抽象性,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有关知识都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关。本课程的教学将以理论讲授与实践性体验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并着重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在理论讲授方面,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将有关知识以图文并貌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在社会实践性体验方面,将利用现有的实验、实习条件引导学生接触实践,以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心理学教学组织形式主要通过将传统的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心理实验、心理测量、

-/

案例分析、教学观摩、研究指导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并辅之以网络教学,力求加强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相长。

课程总学时:54学时 授课教材:

心理学(第2版),姚本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9月

该教材是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材”。内容前沿,体系更完整,结构更合理,形式更新颖,充分反映了高等院校公共课教材近年来表现出的新、宽、实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书目(书目名称、著<编>者,出版社,出版日期) 1.张述祖、沈德立.基础心理学.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

2.叶奕乾.心理学(修订二版).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年6月

3.莫雷.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 4.格里格·津巴多.王垒,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10月

5.莫顿·亨特.李斯译.心理学的故事.海南出版社,2002年01月

6.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7.黄希庭.心理学与人生.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8.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06月

9.孟昭兰.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

10.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

1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修订版).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年09月

12.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01月

1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北师大出版社, 2007年04月

二、课程教育目标

课程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系统学习该课程,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能够比较深入了解心理学各种理论,在此基础上,掌握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等学科的知识;二是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深厚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具有运用心理学原理来分析和解决自己、他人和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促进学生自身心理发展,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章 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名称 绪论 认知理论 行为动力理论 智能理论 人格理论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学校群体心理 教学时数 4 12 6 4 4 4 3 -/

第八章 第九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心理与课堂管理 合 计 第一章 绪论(4学时)

4 4 45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正确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心理观。对心理学的发展简史进行介绍,对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有初步的认识,把握心理学的大体框架。

【重点】个体心理,心理的实质,心理学的发展简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难点】心理的实质,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讲授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三、心理学发展历史

第二节 科学的心理观

一、心理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反映形式 二、心理是脑的机能 三、心理受客观现实制约 四、心理具有主观性

五、心理是在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二、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三、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思考题: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内容? 2.你怎样理解人的心理实质的科学内涵?

3.简述科学心理学诞生后不同的理论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 4.试析心理学研究中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各有哪些优缺点。

-/

第二章 认知理论(12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认知、认知心理学的含义以及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背景;使学生掌握认知理论中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注意、感觉、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问题解决等;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认知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重点】注意的规律与教学;知觉的基本特征;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记忆的保持;影响遗忘的因素;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难点】注意的品质;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问题解决中的和专家与新手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讲授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 二、注意的功能 三、注意的种类 四、注意的品质

五、注意规律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第二节 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 二、知觉 三、错觉

第三节 表象和想象

一、表象和想象的概念 二、表象和想象的特征

三、表象和想象的种类 四、想象活动中的认知加工

第四节 记忆

一、记忆的概念 二、记忆的种类

三、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 四、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

五、记忆保持的条件与方法 六、影响遗忘的因素

第五节 思维

一、思维的概念 二、思维的特征 三、思维的分类 四、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 五、问题解决 思考题:

1.如何利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2.感觉现象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3.感觉和知觉的关系如何?知觉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4.表象和想象的特征有哪些?想象是如何分类的?想象有哪些功能? 5.试述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特征? 6.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7.如何促进记忆的保持? 8.影响遗忘的因素有哪些?

9.什么叫问题解决?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第三章 行为动力理论(6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需要、动机、情绪、情感、意志的概念,了解需要的种类,掌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动机的种类、动机的相互作用和动机的理论,动机的激发与培养,情绪、情感的关系,情绪的表现形式情绪、情感的种类,意志的品质等。

【重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难点】需要与动机的关系;动机的理论;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讲授法 【教学内容】

-/

第一节 需要

一、需要的概念 二、需要的种类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第二节 动机

一、动机概述 二、动机的理论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第三节 情绪和情感

一、情绪和情感概述 二、情绪的表现形式:表情 三、情绪与情感的分类 四、学生的情感教育

第四节 意志

一、意志的含义 二、意志的过程与结构 三、意志的品质 思考题:

1.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3.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4.意志行动的特征有哪些? 5.意志的品质有哪些?

第四章 智能理论(4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能力和智力的基本概念;掌握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及影响因素;了解智力的相关理论。

【重点】能力与知识的关系;能力的个别差异;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难点】智力的相关理论;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讲授法、能力差异表现的教学视频的观摩讨论、

-/

心理测验、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能力

一、能力的概述 二、能力与知识的关系 三、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四、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智力

一、智力理论 二、智力的测量

第三节 智能的培养

一、学生智力的开发 二、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思考题:

1.什么是能力?能力有哪些种类? 2.能力与知识的关系。 3.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有哪些? 4.简述几种重要的智力理论。

5.有哪些因素影响智力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智能?

第五章 人格理论(4学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格的概念、基本特征及人格的理论学说;掌握气质、性格的概念,了解气质的学说,气质与性格的关系,性格的类型以及性格的结构和特征;气质与因材施教以及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重点】气质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 【难点】气质的学说;气质与性格的关系;性格的结构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讲授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格概述

一、人格理论概述

二、西方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第二节 气质

-/

一、气质的概念 二、气质的学说

第三节 性格

一、性格的概念 二、气质和性格的关系 三、性格类型

四、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思考题:

1.人格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2.如何针对气质的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3.试说明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4.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第六章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4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品德与道德的关系、品德的心理结构;理解品德的含义和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掌握培养良好品德和矫正不良品德的原则和方法。

【重点】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良好品德;矫正不良品德的心理学依据。

【难点】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发展的理论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讲授法、品德教育的教学影片观摩讨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品德概述

一、品德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第二节 品德的发展

一、国外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 二、国内关于品德发展的研究 三、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第三节 青少年学生品德的培养

一、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

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三、加强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 四、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

第四节 学生不良品德的转化与矫正

一、学生不良品德的概念 二、学生常见品行不良的表现 三、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 四、学生不良品德的转化与矫正 思考题:

1.什么是品德?试述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2.结合影响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因素,谈谈如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以促进他们的品德健康发展。

3.谈谈如何充分利用各方面积极因素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良好品德。 4.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主客观原因是什么?分析说明矫正不良品德的心理学依据。

第七章 学校群体心理(3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群体的概念、特征;理解学生非正式群体和集体的特征及管理方法;理解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从众与服从、群体极化与去个性化和竞争与合作等社会心理现象;掌握人际关系的相关理论及人际魅力的提升办法。

【重点】群体中的个体心理现象;人际魅力的提升 【难点】社会助长与惰化;群体极化与去个性化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讲授法、问题情境设置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群体心理概述

一、群体的概念 二、不同类型群体的管理

第二节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一、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

-/

二、从众与服从 三、群体极化与去个性化 四、竞争与合作

第三节 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概述 二、人际魅力的提升 思考题:

1.举例说明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2.什么是从众现象?它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3.什么是群体凝聚力?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 4.如何提升自己的人际魅力?

第八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4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功能、原则、内容、方式与途径。

【重点】心理健康的标准;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难点】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原则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讲授法、个体心理障碍的教学视频观摩讨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三、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分析

第二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与途径 思考题:

1.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哪些?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有哪些?

第九章 教师心理与课堂管理(4学时)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教师角色、教学效能感的含义;了解教师专业素质的表现;了解课堂管理的功能、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因素;理解课堂心理气氛含义及课堂学习纪律的特征和功能;掌握营造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方法和处理课堂纪律问题的有效策略。

【重点】教师角色的作用;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因素;营造良好课堂心理气氛

【难点】课堂学习纪律的特征;处理课堂纪律问题的有效策略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讲授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师心理概述

一、教师角色的含义 二、教师角色的影响和作用

第二节 教师专业素质

一、教学效能感 二、教学反思 三、教学监控能力 四、教育机智

第三节 课堂管理心理

一、课堂管理概述 二、课堂心理气氛及营造 三、课堂学习纪律的管理 思考题:

-/

1.什么是教师角色?如何理解现代教育条件下教师角色的作用? 2.联系实际分析说明教学效能感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 3.课堂管理的涵义是什么,它有哪些功能?

4.什么是课堂心理气氛?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四、作业

针对课程重要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作业安排,可根据需求选做两题,以课程小论文形式进行。

1、联系实际谈谈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2、联系实际说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结合影响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因素,谈谈如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以促进他们的品德健康发展。

4、联系实际说明性格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5、谈谈如何充分利用各方面积极因素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良好品德。

6、联系实际谈谈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该课程总评成绩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通过对学生作业成绩和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综合评定;期末考试的采用闭卷考试方式,时间为100分钟,满分为100分。

六、大纲执笔人、责任人 心理学课程组、杨轶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