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四下1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四下1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来源:华佗小知识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作者参观金华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所感,令人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全文记叙有详有略,结构严谨,描写生动,景物特点鲜明,融情入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文秀丽山河的热爱。 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分析 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教师在教授本课的过程中,可采用读悟结合、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叙述有条理和用词造句准确、朴实的特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重点理解“聚集、拥挤、观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4.领悟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感受双龙洞的奇观和教学习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记学大自然的壮观,激发学生叙的方法和运用恰当词句描绘事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点 物以及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课2时课安时 排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浙、簇、臀”等6个生字,会写“罗、杜、鹃”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杜鹃、气势、变化多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写作顺序。

教学重点

1.正确读写字词,积累重点词语和句子。

2.在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理清课文写作顺序。

中心广场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自然的美丽风景图片。

导语:高山巍峨,大河滔滔,鸟飞兽走,花红草绿……,这是大自然在地面上为我们呈现的一幅幅美丽的杰作。殊不知,在地下,她也为我们展示出了奇妙的景观。今天,我们就随同叶圣陶爷爷去欣赏那让人叹为观止的迷人世界吧。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释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1

明确:“记”即记录之义,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说明本文是一篇游记;“金华”交代了游览的地方;“双龙洞”点明了具体的游览景点。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课文有关资料。

叶圣陶(14—1988) 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脚步集》《西川集》、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双龙洞 位于浙江金华山双龙风景区中心,现为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素以林海莽原、奇洞异景、道教名山著称于世。双龙洞成为自然风景名胜的历史已有1600多年。它海拔520米,由外洞、内洞及耳洞组成。外洞宽敞,面积达1200平方米。洞温常年为15℃左右,冬暖夏凉,炎夏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之感。

2.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读错的字音。 zhèluódùjuānzhǎiyùjiāntún会写的字:浙江 罗店 杜 鹃 窄 森郁 肩背 臀部 yíélùrǔsǔnduānyuán移动 额角 登陆 石钟乳 石笋 变化多端 上源 cùqīwānyán会认的字:一簇 漆黑 蜿 蜒 ◆读准字音:

“浙”是翘舌音,读“zhè”,不要读成“zè”;“簇”读“cù”,不要读成“chù”或“zú”;“臀”是前鼻音,读“tún”,不要读成“diàn” 。

◆多音字:

qū 盘曲 jì 系鞋带 曲 系

qǔ 歌曲 xì 关系 ◆形近字示例:

浙(浙江) 杜(杜鹃) 端(开端)——瑞(瑞雪) 淅(淅沥) 社(社会) 湍(湍急)——揣(怀揣) ◆书写指导:

“簇”下边是“族”,不是“旅”;“臂”下边第一笔是“丨”,不是“丿”;

2

“移” 左边“禾”的最后一笔捺变成点;“乳”左下边“子”的第三笔变成提;“蜒”中间是“廴”,不是“辶”。

(2)重点词语释义。 [明艳] 鲜明艳丽;明丽。

[突兀] ①高耸的样子。②突然,出乎意外。 [森郁] 树木茂盛繁密。

[孔隙] 窟窿眼儿;缝儿。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

[蜿蜒] ①蛇类爬行的样子。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石钟乳] 溶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与石笋上下相对,由碳酸钙逐渐从水溶液中析出积聚而成。也叫钟乳石。

[变化多端] 变化多种多样。 [上源] 水流起头的地方。

4.学生练习书写、识记,教师巡视、纠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预设:(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明确:游览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方法拓展:按游览顺序写景是按作者实际游览的行踪,或者是以作者刻意设计的行踪为线索,有目的地选择观赏重点,以所见所闻的先后顺序,依次写来。写景游记散文,一般按照游踪来组织材料,便于写清楚方位和沿途的具体景观,给人一目了然之感,文章也显得井然有序。

(2)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3

2.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段落大意。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讲路上见闻。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第五部分(第6~7自然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第六部分(第8自然段):写乘船出洞。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表扬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随叶圣陶爷爷初步了解了双龙洞。通过朗读课文,我们又积累了丰富的词语,如“______、______”,知道了作者是按______的顺序为我们介绍双龙洞的景观的。课堂上,同学们表现得积极主动,如第______小组的4个同学更是以此扮演了导游和游客的身份演绎了游双龙洞的过程。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3.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感受双龙洞的外洞、内洞特点。 2.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4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

浙江 罗店 杜鹃 宽窄 森郁 气势 聚集 拥挤 心情 肩背 臀部 脚跟 移动 昏暗 挤压 额角 登陆 宽广 石钟乳 石笋 变化多端 观赏 上源 2.教师激情导入新课。

导语: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跟随作者简单游览了双龙洞。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透过语言文字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1)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明确: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

(2)请一名学生读一读这一段的第三句话,再说说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学生理解这句话有些难度,教师可设计提问: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

(3)请一名学生读一读第2自然段中写景的句子,看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

提示: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

(4)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

明确:“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

5

2.山中有花也有水,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体会溪流的特点。 讨论:溪流为何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何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何关系?

明确: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二)学习课文第4~8自然段,感受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了解外洞的特点,体会双龙洞的“宽”“大”。

过渡: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可以分别用哪个字来概括?

明确:山路“美”→洞口“宽”,外洞“大”。

预设:(1)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明确: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使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2)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明确:像个“大会堂”,能容下一千或八百人开会,不觉拥挤。 (3)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明确: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在这里作者是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2.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说到“孔隙”我们一般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1)想一想:作者乘船在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在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明确: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

6

(2)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大不相同!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明确: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

(3)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明确:因为孔隙太小,左右和上方的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

(4)这里可以用一个什么字来概括孔隙中乘船的特点?(明确:险) 3.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6~7自然段,了解内洞的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明确:内洞特点:奇。

(2)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处,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

明确: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3)朗读描写石钟乳和石笋的句子,感知其特点。

其他那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A.理解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各种各样。 B.想象一下具体有哪些形状。

C.出示石钟乳和石笋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4)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理解“十来进”的大小,想象内洞的大小,感受内洞的大)

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与神奇! 三、读写互动,迁移运用

1.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探讨本文的写作特点。

7

明确:一篇文章写得好与坏,顺序很关键。有了顺序才能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所要描写的事物才会条理清楚。本文就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了作者在金华的双龙洞所看到的景象。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有机交融,贯穿始终,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方法拓展:那么,怎样按照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呢?1.抓好游记的行文线索。在本文中,作者就很好地抓住了行文线索。一是作者游览的先后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从深黑的石洞流经内洞,再经过外洞流出洞口,然后随着山势流下山去。这两条线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叙述清晰,一目了然。2.做到有始有终,结构完整。如:文中作者一开篇就开门见山地介绍了游览的时间及目的地,中间部分记叙了游览的经过,文末写游览结束,出了双龙洞。叙述完整,让人印象深刻。游览景物之后写的文章,多用这种顺序。

2.可以以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一下双龙洞的的景观。 地点 路上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景物 路、花、溪流 山、洞口 像大会堂 小船、山石 双龙、石钟乳、石笋 特点 美 宽 大 险 奇 3.出示几幅图:海洋馆、吊桥、黄山天都峰……,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仿照作者描写孔隙的写法,写出自己游历的感受。注意书写要规范、工整。

4.转换角色,导游复述。

过渡:金华的双龙洞这一奇景让人叹为观止,作为旅游景点,这里游人如织。在叶圣陶先生发表这篇文章后,它更是中外闻名。假如你就是当地一位导游,你会怎样介绍双龙洞呢?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然后以导游的身份向小组同学介绍。 (2)各小组汇报展示。

引导学生按照导游词的形式进行汇报展示。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我是本次的导游×××,现在我们来到了……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8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片段

◆赏析双龙洞的内洞特点

师:同学们,来到双龙洞,如果不去内洞看看,那就太遗憾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到内洞看看吧。请同学们读一读第6自然段,看看内洞是什么样子的。边读边画出表现内洞特点的句子。 (生读书,师巡视)

师:内洞有什么特点?谁能结合自己画的句子来谈一谈?

生:“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从这句话我体会到内洞的黑、大。

(板书:黑、大)

师:很好,第7自然段中有一句话,也是描写内洞大的特点的,谁能找出来读一读?

生: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师:“进”是什么意思?大家查查字典说一说。

生:“进”是量词,平房的住宅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 (出示课件)

师:咱们来看一幅图片,这是一个三进的四合院。你可以想象一下,课文中提到的十来进的房子会有多么大。文中还有一句话:“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外洞有多大呢?能联系前面来谈一谈吗?课文中的哪一段是写外洞的?

9

生:第4自然段。

师:谁能读一下体现外洞大的句子?

生: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师:咱们的阶梯教室能容纳三百多人,外洞有几个阶梯教室那么大? 生:三个。

师:外洞就够大的了,内洞比外洞大得多,足以说明内洞的大。内洞还有哪些景物?接着起来交流一下你刚才画出的句子。

生: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

师:这也就是双龙洞名字的由来。能想象一下两条龙的形态吗?用个词来形容一下。

生:腾云驾雾、喷云吐雾、双龙戏珠…… 师:内洞里还有什么?

生:其他那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出示课件)

师:这里用了一组关联词“即使……也……”,突出表现了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的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内洞的奇特景观。 (出示课件)

师:看到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太神奇了。 (板书:奇)

师:这些石钟乳和石笋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仿佛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让我们惊叹大自然的神奇,请大家有感情地读一读描写内洞的这一部分。

(生读第6自然段)

赏析:这个教学片段的亮点在于思路清晰、紧扣重点。首先让学生朗读课文

10

中重点句段,明确内洞的主要特征——黑、大,并与前后相关的句子对应、对照。然后读写石钟乳和石笋的有关句子,并配以图片,明确内洞的另一大特征——奇。从而使学生对内洞的了解更形象和具体化,有身临其境之感。

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孔隙、内洞景物的特点。在教学时,我反复研读文本,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

这是一篇游记,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在教学时,让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了解游览路线,再让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写到黑板上去:“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在学生理出文章的线索后,再让学生细细朗读、品味,并了解写游记的一些技巧,学习体会词句的精妙。溪水的流向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让学生明白这是文章的暗线。在学生感悟外洞的大,孔隙的小而窄,内洞的黑、奇、大这些特点时,结合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这样可以给学生直观清晰的印象。

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特点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石钟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神针”,有的说“牛郎织女”,还有的说“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在学生充分练说的时候,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很热烈,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然后学生再练读,感受内洞的特点。学生通过看图、练说、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

从本课的学习来看,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时间还是有点紧。学生读的时间还是有点少,像介绍孔隙、内洞的两个自然段应该反复读,细细品味它们的特点。这两节课也使我领悟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想象中放飞思维,在思考中走进文本,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