酣梦犹醒,翘首东望,太阳划破青灰的天幕,驱逐天宇间死寂的阴霾,黎明之后,东天便迸射出万丈霞光,日出无疑是自然雕饰最神奇瑰丽的作品,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 `````大量的染料,都无法渲染这片艳丽的天际。日出时,太阳展开双臂,在盼望,在迎接,在敦促生命的诞生;在呼唤,在咆哮生命的苏醒。但是,我并不喜欢那柔弱的霞光,亦不喜欢五彩缤纷,多颜色使我眼花缭乱,日出显出的是太阳的幼稚和娇气,因此我很少花时间去欣赏东天的风情画,更多时,我就在默默等待那太阳西下的瞬间,那才是舍意的享受,那猖狂,恣纵的情调,给我非现实的幻想,因此我更情愿等待太阳西下的黄昏。
有人对我的等待表示怀疑,如此醉人的朝霞难道比不上那失落的黄昏么。这确实有道理,天有不测之风云,这朝霞过后或许是万里无云,或许是阴韵万丈,或许是狂风骤雨`````太多或许了,黄昏的出现也许是个不定数,确实,人一生究竟能真正欣赏到黄昏,来得匆匆,去得匆匆,连看也匆匆,这莫不是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进黄昏”的慨叹么?能欣赏到黄昏,并领略到其中的韵味,该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享受,因为走过这一遭的人太忙,忽略的太多,名与利的唆使人丧失太多了。黄昏给人一种终结的味,也许这是人清醒的时刻。我等待黄昏,并非为了逃避世俗,而是想饱览自然,体现那分伟大,我的思想比没如此深奥。等待只是一种满足,一种期盼。
跨过沉寂的晌午,天正合我意,我终于等到黄昏的出现,并无丝毫风雨所阻,我很愉悦,终于等到那一刻。
我深爱着这片天际最后的辉煌,深爱这片迷人的黄昏,太阳西下,涂红了山林野草,涂红了青天白云,涂红了村郭都城,那种红,红得鲜,红得艳,红得使人痴痴醉,那仿佛是江东八千子弟兵红袍赤旗其起,仿佛是火神共贡手上燃烧起的熊熊烈火,发亮发烫,给我种视觉的冲击,昂首西天:
太阳此刻正象喝完烈酒,酒醉八分,脸颊通红,醉醺醺地悬吊在天宇之间,旁云也被大片渲染,红通通一片,宛如是天仙宫女身上的虹羽衣;是王母娘娘肩上的红绸缎;是天宫中耀眼的红墙瓦壁`````望着这片通红的火烧云,心海也燃烧起来,心中便料起不少奇妙幻想,此时此刻,不仅仅是眼被映红了,心也红了。
一阵清风习过,太阳渐露出灿烂笑容,一笑云开,彩云如无数把颤动的火把,在风中招展,舞动光芒,舞动力量,伴和着自然的旋律舞动着。云渐渐散开,眼中只剩下只熟透且流光溢彩的石榴,光彩夺目,向大地展现辉煌,光照在湖上,激起粼粼波光;照在山林,映出斑斑树影;照在房屋上,镶起道道金边,黄昏以无限的美丽装点着世界,照亮世上每一个阴霾的角落,充满着光和热,希望与梦想,黄昏的悲壮美是朝霞无法取替的,这便是我追寻黄昏,等待黄昏的借口。
我很不情愿看见烟火的转眼即逝,展放了美丽,最后就要迎接死亡,这是造物主开的玩笑,没有谁能改变。我再次领略到商隐的惆怅之情,那是多么的遗憾,多么的不舍,可世界并没有“永恒”一词,凝望西天水平线,透过那太阳走过的美丽弧线,在日月交替中,天空成了一片青蓝,拉下了最后的帷幕,太阳也引领最后的辉煌,在那逐渐变小的天迸射光芒,无怨无悔,此刻,心中的那团火也缓缓坠落西山,便带来无边黑暗。然而,夜来了:漫漫漆黑的夜,群星闪烁的夜,浮动暗香的夜``````只是夜,漫长的夜,而黄昏只是一个像春宵的轻梦,只在记忆中永存,作为一分纪念。
此时,我深深感到黄昏的美,我从新把等待的心交付给明天,希望那又是个艳阳天,使我如愿以尝,我遥盼这下一副奇观。
同样,蜂蝶用卑微的生命等待花蕾一吐芬芳; 蜡烛用微弱的光芒等待人们一视关注;
那人呢?人用短暂的人生书写绚丽的篇章,流芳百世。而我,并不图丰功伟绩,我只用我的真心等待那人的出现,等待黄昏的时刻。
风景这边独好
我早已听厌了烦嚣都市的烦弦急管的噪声;看惯了奢侈无度得红灯绿酒的夜生活;观遍了杂乱无章的劲歌热舞;也受够了应试教育的枯燥无味。在节奏急速的生活中,心中永远是浑浊一片,我们似乎遗失了心中的一片宁静与恬淡。
风景无处不在,但“景”对于许多城市人来说,却只是走马观花,一掠而过,匆忙之中留下的只是片刻倩影。即使在没有刀光剑影的和平年代,我也向往“采菊东篱”的悠适,渴望“独坐敬亭”的幽寂,在天籁包围下的思考,识尽了喧嚣红尘,拥堵繁盛,那一片青山绿水却以沉稳而清新的寂寥,让归隐者顿悟自然的深义。
三月,正值桃花流水鳜鱼肥之时,但城市中只有几声单调的鸟鸣罢了。一好友邀我到郊外垂钓,清晨不见太阳朗笑,而是雾蒙蒙一片,也不见得雨云飘扬,我认为此刻恰到好处。垂钓并非为了得到什么,而是打发时间,也仿造古人借景排遣心中积聚的郁闷。
一路上,一幅幅风情从眼前闪过,我的视线从高楼大厦转移到青山丘陵,从人山人海转移到菜田稻浪,从灰白的色调转移到绿色。南国的树,从不会像北国的树那样潇洒,一下子黄叶满冠或孤枝独丫,水乡孕育的人和树一样,都是含蓄与典雅,树一年四季都是绿的,且绿得深浅不一。眼前的树,又见枝头爆新芽,在墨绿宽大的旧叶下,芽儿愈显得嫩绿欲滴,如稚嫩的新生儿,又似娇羞的小姑娘,偎依在接枝上,等待阳光雨露。黄泥小路两旁是丛生的杂草,在朝露的洗礼下,草儿更加抖擞精神,挺直腰杆,吸吮着日精月华,茁壮成长,泼洒更多一份绿意衬托大地。绿色的屏障上点缀着五彩斑斓的鲜花嫩苞,绿固然是春的主色调,但姹紫嫣红亦是娇春的胭脂水粉,那花儿有独自袅娜地开着,也有一簇簇交织着,淡淡的幽香招蜂引蝶,可不热闹,这才愈显春意盎然。
从小路一旁穿过密密的杂草,便到了山中最美的“瑶池”,那青山环抱着绿水,绿水又映射着青山,绿水旁生长着无数碧柳,碧柳下又有茵茵小草,山间的绿,就这样一层层重叠起来,颇有意思。幽涧的湖虽由一涓涓细流汇聚而成,但湖面却波澜不惊,没有荡起半丝涟漪,绿得犹如天然雕琢无疵无瑕的碧玉翡翠;澄澈得似宫廷顶上透亮的琉璃璧瓦;静得像九天仙女橱窗上的银盘玄镜,映射着一切美好的事物。我似乎不人心划破这绿的薄膜,静静看着,我被山情灌得如痴如醉,湖面弥漫着一层轻纱似的梦,陶醉于此,便有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好像在腾云驾雾,此刻诗情画意一同涌上心头:
“两岸群山环抱,一湖碧水悠然。西子妡笑难比拟,诱人迷醉心魄散” 朋友的呼唤打断我的思绪,我从幻想中清醒,此行目的并非游山涉水,垂钓的确是见考验耐心的事,我装好鱼竿,配好鱼饵,抛竿放线,静坐岸边,又开始欣赏风光山情。我闭幕暝想,用宁静的思绪感受自然的睿智与博大,把枯燥无味的学习与烦嚣的生活抛到九霄云外,保持脑海中的一片空白。在宁静仲独处,拥
有一片静谧的空间,彻底地忘掉一切烦恼和久积心头的忧郁,清心寡欲,逍遥自在,竟思内省······
双手的微微颤动打破我的沉寂,我猛地一回神,双手使劲一提,拉出水面的鱼“叮咚”一声从鱼钩脱落,重新回到水中,“嗖”一声便无影无踪,留下的只有道道涟漪罢了。我此刻心中可恨又可笑,便死死地放下新的鱼饵。
静坐半天,却不得半尾鱼虾,但我重拾了一时的宁静,并饱赏醉人的山光水色,聆听了虫声鸟语的天籁之声,风景这边独好,让孤独者窥视人生的真谛;风景这边独好,让思想者探究生活的奥秘:
闲来垂钓“碧溪”上,心中拥有一片宁静,坐观垂钓者,哪有“羡鱼”情?
听山
平生与山有缘,生于山城长于山城。居于山中,年长日深,不知是受了山的熏陶和水的浸润,还是于山水于生活有了领悟和兴会,渐渐地滋养出听山的嗜好。
初次听山,是在幼年时一个孟春的黄昏。春雨初霁,林间清幽,山岚逍遥,晚霞如瀑,从对面的山脊泻下,次第地织染着远远凝翠的岑峦和尚含绿滋的林卉;残流漳,迂回曲折,涓涓淙淙,犹无声地吟咏着天籁。整个山间仿佛依然笼罩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显出一片宁静,如一幅恬淡的没画,又如一位绿装倩然的处子,所能够倾听到的,只有宁谧的大地吮吸昊天甘霖微微的喘息。那时年轻,心高志远,好动喜闹,一次的经历便以为山不过是一位哑然的孤独者,一个寂静的缩写,淡然无味,令人难耐。
学生生活多是平淡、单一,甚至枯燥,又兼远离城市,课余饭后的时日便大多是在山中蹊径的散步中消逝。或许正是如此,才有了那次在雨中听山的偶然的经历和所获。那是一个炎热而郁闷的夏日的午后,与同学步于山径,试图以宁静和清幽来弱化心里的烦闷。盛夏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即变,风和日烈间骤然乌云密布。周围无舍,便索性立于树下。雨酣畅淋漓,倾泻在树叶枝梗、青草绿塘,每一次砸下,山中就有一阵清脆或浊重的回响;大雨携着劲风,风过处,树叶枝梗急速不断地屈身弯腰,舞蹈似的,摩擦着推搡着,浑身鸣叫;空中的鸟儿被风掠来拂去、东奔西突,急切而慌乱地寻找巢穴或可栖之处;从山顶涌下的洪水肆无忌惮地在林间、草丛中奔走,又汇成一股股更大的急流,在沟壑里冲撞喧哗 ,声如金石相击„„风声、雨声、水声、树声,交织相融,有如一首雄壮激越而又无序无节的音乐。我倾听着,心灵仿佛受到了一次山的如流的歌韵和大自然醇浓之流的洗礼,也品出了山的亦静亦动,或柔或刚的性格。
听有所获,情有独钟,在“绿树枝头一线红”的清晨,在“人散后,一勾新月在天际”的夜晚,在小园香径,在流水偎依的桥头,或是凄风苦雨、残阳古道,一次次地静坐聆听。听山是寂寞的,它不比听城市听海,但听山又是不寂寞的。你俯身可拾红花绿叶,仰首能得蓝天白云;可以听到花的绽放、叶的吐蕾,群鸟的和鸣、风雨的协奏、雷电的高歌;听到云的轻盈、风的潇洒,日出日落、月降月升的恢宏的壮阔,和它深厚内腹云涌的情潮,以及它们所融汇成的一支高亢而又柔婉、急切而徐缓的旋律。这是一支美的旋律,你珍蕴了它,便珍蕴了大自然;你拥有了它,也就拥有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生活或人生。
踏着这支旋律的节拍,走入社会,也走入一片新的天地,我依然钟情于听山,依然拥有这支旋律,并矢志不渝地前行。
“蜀汉多奇山,仰望与云平,”这是古人的摹状。但是,你目游其中,会看到它们始终不移地在天际描绘出的浪漫而有致的“五线谱”;你心骋其间,能听到另一支旋律——历史的鼓声与时代的潮音融合的旋律。
“松柏茂密,篁秀花明,溪壑清幽,景色迷人”的苑囿。然而,时代履匆匆地前行,那一阵鼓声早已沉积为一段历史、几行碑文和一丛丛萋萋荒草,代之的是一阵又一阵时代的潮音。10多年前,当第一批建设者来到这里,便种下了第一个希望——给这寂静的荒山秃岭坡上了绿装;接踵而至,第二批、第三批„„他们用双手创建了校园、公园、疗养院,也创造了这一方的社会文明、时代梢神。你信步其中,不仅能听到大自然的旋律,而且可以听到时代的潮音,使你满心欢愉,也令你深味沉思。
山如箜篌弹歌奏律,其实,生活在这一片群峦中的蜀人之心莫不是一架架箜篌,他们所弹奏出的旋律,又岂是大自然所能媲美的?
那人心中的情感也如此,当听的多了,无论怎样的山,都会用心灵聆听出不同的韵味,那韵味留香,香彻心头。 雾
晨起,拉开窗帘,窗外一片雾茫茫。
雾不是很大,走在上班的路上,路边新种的香樟、月季,嫩红的新芽依稀可见。
从小便有晨练的习惯。山区多雾,常常是跑不了多远,小伙伴们就消失在了雾里。高声地喊一声某个伙伴的名字,便会有回答的声音传来,应声寻去,小伙伴们其实就在身前身后的不远处,只是雾太浓,掩住了他们的身影。
前几年晨跑的时候,每天都会经过一个山峡。说是山峡,其实也就是两个矮矮的山坡之间的浅浅的一道低谷。某日经过时发现峡谷里有紫色的光在流动,定睛看去,原来是一层薄薄的雾。晨光淡淡的,照在绿色的灌木与小树上,雾霭变成了浅浅的紫色,煞是好看。
搬家以后就再也没有在清晨时经过那道山谷了。前些日子经过那儿,发现山坡已被推平,一个新的楼盘即将破土动工。看来,那道曾流动着紫色薄雾的山谷,是永远地消失了。
还有多少美丽的事情也像曾流动着紫色薄雾的山谷一样地消失了呢?
少年狂燥时,爱上了一个女孩。日记本里写满了对她的相思,每天晚上在心里默念着她的名字入睡,收到她信息的日子快乐得仿佛节日。那么纯粹美丽的爱情,终于经不起时空的考验,短暂得仿佛一朵昙花,刚刚开放便已凋落。后来很长一段日子里,心头仿佛总蒙着一层雾,无法释怀,无法快乐。
许多年以后再来回忆那段日子,快乐已不再强烈,痛苦也不再尖锐。过去与现在,中间隔着的那许许多多的日子,仿佛一层薄薄的雾霭,模糊了当年的感受,也让一切都变得美丽起来。
如果说有着薄雾的早晨能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那么浓雾弥漫的日子便是一
场灾难了。
每逢大雾天气,电视里都会预先提醒人们外出办事行车小心,高速公路也会封闭。可撞车、连环撞车事件仍然不断发生,甚至还有人在路边行走的时候,因看不清脚下的路,失足从台阶上摔下。 人生当中也有这种浓雾弥漫的时候。
曾有一段日子,无心饮食,无法入睡,做任何事情都无情绪,心情堕入有始以来的最低谷。看不清前面的路,不知道以后应该怎么办,沮丧的情绪控制了一切。那样的日子仅持续了数周,却让人感觉漫长得有如数十年,永远都没有尽头。最终走出这段日子的时候,有一种心头重负终于卸下,拨开浓雾终见阳光的感觉。 其实,谁不曾有过这种时候呢?浓雾弥漫的日子里,需要的,除了自我的努力排遣以外,也需要某个人,或者某个声音,在旁边提醒你,小心啊,别迷路,别摔跤,别掉下悬崖。只不过,这个人,这个声音,有时候是别人,有的时候,是你自己。
浓雾弥漫的日子里,有人提醒关心是好的,如果没人提醒和关心你,就自己提醒自己吧,努力尽早走出浓雾,不要在浓雾里迷失了方向。
夜雨
夜的黑卷着寂寞层层袭来,冷冷的冰雨敲打着孤独的心窗,一个人的夜独自听雨,雨声、雷声如此清晰,那些在念念不忘中被慢慢遗忘了的往事在玻璃窗上忽隐忽现,清晰至模糊,模糊至清晰,乌黑的眸子穿过斜斜的雨帘看那彼岸摆渡的船搁浅在红尘渡口,看此岸花瓣在雨中翻飞飘落,看苍天流泪,落于心,潮湿,泛滥。
雨淅沥雷轰隆,心寂静声低吟,有些人,说不出哪里好,可就谁也无法替代;有些记忆,真的已经被慢慢淡忘,却总又在不经意间的想起;有些故事,还没开始,便已经结束;有些结局,并不在意,可为什么心依旧会那样的痛?
一个人留守红尘,在落寞的雨夜,品味着孤独,习惯了寂寞,学会了在坚强中隐藏悲伤,假装快乐。每每在人面前,都会嘻嘻哈哈的绽放快乐的笑声,殊不知,这样的快乐隐藏着几多孤独几多寂寞啊,也唯有自己能体会了。 一个人的雨夜一个人听雨,斜斜的雨丝淅淅沥沥和着阵阵雷鸣声从空中飘向大地,冲刷着红尘里来来往往过客的足印。雨幕中,那杆孤孤单单的路灯依然闪着灰白色的光芒伫立在原地,恰似我孤寂遥望彼岸渡口守候那摆渡人的雕像。 一个人的雨夜一个人独舞,苍天泻下了眼泪,流淌着伤悲,敲击着大地,发出清晰而又凄楚的平平仄仄的韵律,那是我踩着忧伤的节拍,空旷的天地,红尘无约,寂寞一层层把舞台包围,婀娜的身姿,衣袂飘飘,舞一段寂寞的情怀。 一个人的雨夜,寂寞在吟唱;一个人的独舞,孤独像流泪的红烛,没有喧嚣,没有掌声,没有鲜花,连对白也是自言自语。
心,在风雨中徘徊飘摇。今夜,谁与我共舞谁与我对白?今夜,雨幕里少了哪些曾经的画面?今夜,雨丝情丝淋湿了谁的眼?今夜,谁与我共做一个连风也摇不醒的梦?
一个人的雨夜,一个人听雨,一个人独舞,没有观众的舞台,孤独的滋味,透过那雨帘,弥散进夜幕之中。
雨,依然固执的下着,冲洗掉了地面上一切脏乱的灰尘,冲洗掉了红尘里来往过客的印迹,却无法洗去我心中的孤寂、落寞,与疲惫。感觉,好失败。心,累了。
问路
前方的路不是只有一条,只要去走,它便会在偶然中出现。路是位孤独的哑然者,但它不是可以不可求的语言,也不是困顿一生的牢笼,只要你甘去质问,赶去探求,它便会在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之中豁然开朗,温柔的感召着你。你我都不知道前方到底有什么?荆棘,有的;创伤,有的;就在困惑之中孕育着成功,但缺少的只是一颗勇敢的心迈出第一步。而他,用坚强与毅力迈出一条星光大道,他自己的一团也被自己逐渐深切领悟。
一.什么是路
儿时的一场大病,无情地剥夺了他行走的权利,因而那双腿也成了一个可恨的装饰品幼稚的心灵虽然没有感到恐惧,但他的人生会比常人更坎坷。直到那年,他5岁,那些偶然的话启悟了他。
那天,有位智者在他家借宿,进门时,他随意地说了一句:“这路可真难走!”
“叔叔,什么是路啊?”小男孩用那天真无邪的眼睛凝视着智者,好像渴求知道点什么,此刻智者愣住,一阵愕然,但他默不作声。
“孩子他不能走路······”旁边的母亲捂住脸,满眼泪光。智者恍悟,沉思片刻,和蔼地对孩子说:“路就在你脚下,每一寸土地都属于勇敢的人,它给予我们依靠与力量,它从不因为你的缺失而抛弃你。”“它是怎样来
的?”“世界上本来没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那我为什么感觉不到它在哪?”“这就是——”智者用力地跺了跺地,然后指着窗外的羊肠小道。
尽管那是黑夜,孩子还极力地向窗外张望,“那没有花草的地方就是路”, 孩子得意地说,“哪路是什么样子的呢?路有什么作用呢、路的尽头是什么?”孩子的问题向没有句号的篇章,他们就愉快的度过了一夜。 尽管,智者的话对于一个幼童来说是多么地深奥,难以理解,但孩子仍认真聆听。
二.走哪条路
渐渐,孩子成了少年,在许多偏见与冷嘲热讽之中,他然快乐地成长着。就在高考的那年,他与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擦肩而过,他败了,他希望成了泡影,他的眼光暗淡了。
在他心中,路已经非常迷茫,他迷失了方向。家中光景早已惨淡,他不想再让劳累的母亲再承受负担,但他有害怕走向社会。在进退两难的时候,母亲曾经说过:“路不只是只有一条,只要去走,它就会有。”“那我该走哪条路,我不想继续沉浸在复读中,我更希望走向社会,但又有谁会正视我,接纳我呢?我只是多余的”儿子迸发出心中的抑郁,歇斯底里地哭出来,偎依在母亲瘦弱的怀抱
中,母亲轻轻拍着儿子的肩膀,抚慰着他:“这一切都是命运的考验,管他哪个地方,只要肯去试一试,勇敢起来,今天的弃儿,或许是明天的宠儿,选择权在你手上”,“你自己决定,你能复读,我一样能挺,你要出去闯,我也一样陪伴着你······”
他是个懂事的孩子,他要与母亲分担生活的苦,他毅然地走向社会,他很清楚自己应该走哪一条路。
三.路是什么
开始时,儿子就在一家印刷厂打拼起来,他起来,处事低调,为人虚心,心如泥土般踏实,坦坦荡荡,战战兢兢。就在多年风雨中,他用双手开路,创造人生。事业并非一帆风顺,在无数次的“穷途末路”之中,他保持着一颗勇敢的心,不断地向天问路,向自己问路,为自己找出路的方向。
多年后,他成功了,他拥有了财富与荣誉,他的“脚步”遍布了他曾走过的沧桑与坎坷。又一次,有人奇怪的问:“您是怎样走过这充满险阻的路,你凭靠着什么?”
他平静地回答:“人还在,心已老,回首一片风雨摇!一位智者让我知道了什么是路,我已故的母亲告诉我怎样选择要走的路,我感触良多。不要问我路在哪里,不要执着既定方向,路是磨难,路是困苦,路是博大与深邃的使者,就因你的勇气而变得平坦。”他的话融入了真情,赢得了一片掌声,也烙印在每个听着心中。
问路的人有许多,但有的人停滞不前,有的中途退还,有的四顾茫然,还有的人踏着荆棘前进,勇往直前,开拓一条人有价值的人生路。请不要停顿,不要徘徊,问出心中的路,用勇敢的心前进,当你懂得了什么叫路,你便会明白:哪儿都是路。哪儿都可走。
雨前思雨
望西边仍晴,却东边即雨。
浓云密布,蚀青天,遮日光,将雨未雨之间,便很自然地合眼思雨。
欣然望雨,迷人眼:听雨,则乱人意,杂乱无章的噪响,使人难耐。懂雨者,知其灵性,只顾一眼取欢;听一声得乐,更多时,他们在思雨。
不同人眼里,匿藏着不同的雨景;同一个雨景,也勾勒出不同的心境,雨是现实中梦幻,问雨何潇潇,雨何洒洒?
浩然望雨,雨似落花;陆游听雨,雨似铁马;子美探雨,雨似娇娃;志和抚雨,雨似媚娘;太白咏雨,雨似妙画;自清赞雨,雨似粉霞;光中思雨,雨似家······不知多少名流为雨而挥笔,为雨儿而洒墨,雨中氤氲的是一种淡淡的思绪,更多的是一份情怀,喜也罢,忧也罢,当雨滴溅落地上的一瞬间,一切的悲欢离合都如那玻璃般水花那样,转眼即逝而无法挽留。
诗人脍炙人口的绝句中,有太多的情谊我们无法感受,诗情胜画意,任风雨百态,或温和丝雨,或肆虐骤雨,都无法躲过诗人那锐利而细腻的双眸,雨帘之下,畅己所见,抒己所感,诉己所叹,道己所悟,让风雨交织,给单调的雨帘渲染上缤纷色彩,是感情的色彩。
诗中雨并非思中雨,思中雨也并非眼前雨,眼前的雨,多是如线如纱如麻,飘飘洒洒,缠绵悱恻,而雨中的人们,如诗中一般撑着油纸伞独自徘徊在无尽的雨巷,他们被包裹在丝线之中,似乎成了雨的傀儡,一举一动被牵引着,被着。雨,沾衣欲湿未湿,一切都不知何去迎解,亦不知如何躲避,当你想晴时,她却雨,当你要雨时,她却晴。一直以来天公并不作美,从不迎合人之意,说风就风,说雨就雨,这便是造物主的神奇,人并不能主宰自然,但能认识自然,把自己理性的感情融入自然里面。
我愿将伤苦愁恨付之狂风骤雨中,顷刻间永逝; 我愿把喜乐欢愉寄之柔风细雨中,无界限永存。
我的思绪非常紊乱,望着窗外,然而,雨还没有下。
茶 ·人生 品茶
等到夜深人静,新月如钩,手提一壶紫砂,一注热水,高低倾倒,独自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下,敲动细杯,口泯香茗,静静的细品清茶,品味清茶中透视的人生,感受茶中掺杂的百般滋味,清清的茶香,早以巧无声息地拨动我心弦,久久不能平矣。
我深爱这种舌间上独自享有立体感受,那一丝感受似乎融入了月色山情。苦中带有一丝甘甜,甜中又伴随一点咸涩,我无法形容这味觉上的冲激,但我深知,这便是茶独特的味道,绝对胜过一切美味山珍,这是一种诱人而恬淡的味道。再泯一口,脑海中浮想联翩,似乎览天门,游龙宫,完全脱离了现实,似乎我陶醉于茶之中,见水思其源,竟想起茶的一生,看到山中的茶。
想茶
茶,生在阴坡幽谷之中,长在深林寒涧之上,浸润着和风细雨的轻柔,吸取着日月星辉的精华,接受温泥沃土的呵护,氤氲着若有若无的山岚野露,以最天然,最淳朴的色调点缀大地,从不矫揉造作,从不羡慕桃红柳绿,亦不在意蜂拥蝶抱;不曾与参天树争取万丈霞光,也不与迷人花争取甘霖雨露。当娇花弄影,碧柳摇青的春季,他同样奉献自己的色彩,他的骨子里蕴涵着一种睿智的博大,这无疑是位谦谦君子,正如陶潜,心胸坦坦荡荡,采菊东篱,种豆南山,左手执比,右手拿锄,书写理想中的世外桃源,耕耘生活中的平平淡淡,不妻妻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亦不为半锭银而低头,这是一个沉默的归隐者,思考着人生,看破了喧嚣的尘世,谁会在意那红灯绿酒的荣华富贵,若非坚贞的君子,孰能如此?这便是茶的一个缩影。
颂茶
茶,取于山头,制于人手,一片小叶,来之不易。他所经历的磨难不仅仅是狂风骤雨,冰霜雷电,还要在热锅上受煎熬,不断翻腾。炒茶人就要把嫩叶放在热炕上,不停翻炒,方能保持最浓香的味道,青绿的血液流淌,沸腾起来,蒸发多余的水分,固守那独特的香味,嫩绿的芽儿叶儿蜷缩起来,留下最坚强的躯壳,这正是茶的灵魂所在,就在那蜷缩成团的遗体上,长存,留香,此时此刻有谁会听到茶的哭泣声呢?那是悲壮的响奏,惟有那坚守贞操的君子罢了,我顿悟天祥那分不屈不挠的躯体,伴有一颗赤诚之心烙在他的内心深处,因而举笔高歌,酣畅淋漓,震天捍地,一笔兴曲:“留取丹心照汗青!”茶也一样,放弃了生命的存
在,默默奉献,留取最香的丹心造福人类,他虽然肉躯死了,但精神却流芳百世。我始终禁不住对茶的无限赞美:
茶香飘,诱尽天下馋人心,一壶清茶解万情; 茶色青,染尽古今忠臣意,一片担心照汗青; 醉在茶香胜酒意,诉说心腔慰魂灵。 悟茶
提着紫砂,再泯一口清茶,生津止渴,怡情悦意,洗涤内心的污秽,洗去胆怯,洗去奸邪,洗去迂腐,为心灵留一片清净之地,构筑自己理想绚烂的人生。
茶,以他那睿智的生存方式得以尊重; 茶,以他那坚贞的高尚情操得以赞美;
茶,以他那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经历解说人生; 我突然顿悟,与其说茶如人生,不如说人生如茶。
残莲之下
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但花归花,草归草,最终零落成泥碾作尘,哪有香如故,哪有秀如故?草木之花,哪有不朽的躯壳,终会落叶归根,看着失红的花,丧绿的叶,谁会想到莲为花之“君子”,当然也忘却“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千古绝诵,爱莲“腐”了,还有多少文人墨客留情于莲花之上。
金秋十月,麦香催促百花残,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萧瑟,伴随着一丝悲凉之气,脑海里固然会有几分伤感。暮过塘边,塘里残花不止一两支,却是大片死寂的残败之花。
她们的情绪显得六神无主,一池塘笼罩着死亡的气息,她们黯淡的眼神中充满着恐慌与悲伤,低沉的呼吸声中听出了彷徨与失落,这些死寂的哑然者,正在是思考生命的轮回,遵循自然的规律,正等待着秋霜的扼杀,菏芳香尽,西子之貌亦渐渐退却,胭脂水粉根本掩饰不了岁月的伤痕,萧瑟的刻刀带落几片黄叶之余,又无情地剐去她们万紫嫣红的秀装,眼前的莲呀!只剩下黯然无色的躯壳,没有晶莹透红的瓣,也没有饱满欲放的苞,她们再也不是朱自清笔下刚出浴的美人,她们没有袅娜地开放,没有翩然起舞,而在静静地哭泣,这只是空洞洞,褶皱皱的一朵,问有哪一只蜻蜓还亲吻着年过花甲的美女,还留恋这颓唐的残莲?
我记得那刻没有流水般的淡月,但有半壁停留于西山的残阳,塘上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我很失望,“红”的不是莲花,“绿”的不是碧叶,原来憨厚的莲叶,这条亭亭舞女的裙,也随主人的消颓而荒废,紧紧得蜷缩成一团,并再也遮不住一汪死水,也露出狰狞污浊的淤泥。
眼中粼粼的波光的确很耀眼,比花更浓艳,更灿烂,旧日的爱莲何去何从?为何霎时间无影无踪?
正当我为残莲踌躇之时,菏塘中正屹立着一老翁,他鞠着身子,双手伸入水中细细地打量一翻,随之用力一拔,水浊了,一株莲倒下,老翁手中捧着一块玉石,哦——是藕,藕壁上还沾了不少被唾弃被遗忘的泥巴,这藕,委身水下,不见星月,它洁似玉,白如鹤,纤尘不染,这藕呀,是一株莲死去的肉体留下的精魂,似乎把莲一生的日月精华藏匿于此,这藕可比花更坚贞,更纯洁,这便是莲一生的结晶。我深情凝望这片残莲之下,那莲的精魂!
莲,无论是红装还是素裹,他的美态尽收集在多少骚人笔墨之下,好一支采
莲曲:“花芳,衣香,消融入一片苍茫;时静,时闻,虚空里袅着歌音`````”好一首赞莲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都是爱莲之说,我更喜留得残菏听雨声,体现丑陋之下的美妙。莲,固然多人品爱,但有多少人关注过残莲,爱过残莲?就算看惯她的颓废,难道你不曾尝过脆嫩鲜甜的藕么?
不要被眼前的美丽所欺骗,永恒的美不曾展现在每个人的眼中,不要被思维中的丑陋所蒙蔽,忽视真正的内涵美,或许那奇丑的黑石就是一块天宇坠落的陨石,世界上并没有绝对可说,残莲之下,不是有脆嫩的藕么?丑陋之下,不是有美丽的精魂么?生命的轮回有一个繁荣兴衰的周期,你的猜疑可能就体现出你的无知,用你的慧眼,观察一下美到丑的演变,观察一下丑中所包含的美,留的残荷听雨声:
呵,残莲还在溢香; 呵,残荷还在起舞; 呵,残莲还在放彩。
清者自清
尽览水乡雨巷,纵观古城文都;
江南怡情山水孕才人,扬州丽色风光育精魂; 古色古香,诗情胜画意;
执笔提书,写不尽山情月色,道不完瑰丽江南,说不了人间天堂。 携壶高歌,一唱家情父母心,二奏家庭妻儿心,三弹爱国忠魂心。 一个浅浅的《踪迹》,烙入人心;一个暗淡的《背影》,催人泪下; 《你我》的生活,你我的友谊,你我的爱永久长存; 以规则的《标准与尺度》,衡量气节的高度;以幽默的笔锋《论雅俗共赏》,分辨情趣的高尚。
荡游西方留足迹,心牵祖国好河山;挨饿不受假仁粮,留得清白在人间。 遗留泪水盼新华,惟是清者自清。 身清
朱自清(18-1948)
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笔名余捷、知白等,原籍浙江绍兴。少年时即不苟言笑、学习认真、沉着倔犟、洁身自尊,品行与学业俱优,喜欢看小说,颇有志向,曾自命“文学家”。在扬州十三年的生活和那里的湖光山色,使他的情怀里永远洋溢着诗情和画意。后来远渡西洋,感受西方文化的唯美之处。最后病逝于北平,享年51岁。曾称赞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文清
他的文章让人体现的一种美感,它的美层次分明,正如一个人,栩栩如生,她的发式美,姿态美,容貌美,仪表美,语言美,气质美,情操美,心灵美,性格美,美在外表,美在内涵。这种美,除了通常所理解的优美,甘美,时代与个人的冲撞,新潮与旧我的矛盾,传统与创造的纠葛,献身欲望与进退荣辱的困扰,热腾腾的尘世万象,冷冰冰的人情事故,也是一种美;清词丽句是一种美,质朴自然也是一种美,这便是一位清雅礼士打动人心的微妙之处,朱自清散文的美,就在那分自然,那分淳朴,那分酣畅淋漓,那分真挚感情。
如此妙哉,让读者随心所欲陶醉于此,如饮葡萄美酒般如痴如醉,从自己的感情升华到另一个高度,另一个意境。“意境”是抒情文学绽开的仙芭,重在主观情思的表现。他的笔锋有含蓄,也有较显露的,这往往要“情”与“景”的交流,“意”与“象”的切合。文章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的主观情感的浸透熔铸,纯粹的客观的物象不能形成“意境”。如《背影》一文中,常常叹他将父亲的慈爱,儿子的感激,生活的困顿,世俗的冷淡,世事的多桀聚焦于父亲的背影,眼前景与心中意相结合,相映衬,进一步体现的父子情深。
如《匆匆》一文,既充满了时代气息,又蕴涵自己的万分愁绪,与读者产生共鸣,让人感到人生的卑微与光阴的消逝,共鸣实际上是鉴赏者与作者在情感,趣味,理想高度上的共振与沟通,是心灵与心灵,感情与感情,和谐共振所产生的感想,因而能使他的文字流露自己的主观感受,又深深的影响他人的思绪,这可能改变了他人的一种思维与理想,这也是他散文的又一种成功之处。
再如《绿》与《菏塘月色》,二者皆脍炙人口的写景名篇,都是明净幽远,意境卓绝的美文,其文字几乎全用口语化,虽说是知识分子化的口语,却清秀精到,雅俗共赏,深入人心,叶圣陶对他的散文有这样的赞誉:“念起来上口,有现代化口语的韵味,叫人觉得那是现代人口里的话,不是不尴不尬的‘白话文’。”作为白话文的先驱,他是极少数能熟练驾驭文学新言,写出语言与结构均趋于完美的散文大家,其散文精品可与古典散文名著比肩,因此其散文便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
他以完美的艺术形式淋漓尽致地再现自己全部的生命空间,展现了他的主观深层世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