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学 生 如 何 培 养 职 业 能 力
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专业: 电子班 学号:11111111 姓名:XXXX
- 1 -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腾飞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随之而来的就业形势,作为一名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更好地去适应当代多元的社会。
如果说职业兴趣或许能决定一个人的择业方向,以及在该方面所乐于付出努力的程度,那么职业能力则能说明一个人在既定的职业方面是否能够胜任,也能说明一个人在该职业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一定的职业能力是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这种能力包括自我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管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获取与利用信息的能力;判断与决策能力;应急与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心理调适能力等。
一、职业能力的内涵
职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出现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原始社会产生了三次大分工,从而出现了商业,导致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和对立。至此,职业活动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人类社会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职业划分,职业家族就慢慢地分化扩展起来了。
职业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职业活动所必须的并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其中包括一般职业能力和特殊职业能力, 一般职业能力是指与岗位各项任务和各种岗位,各种职业有关的共同能力,诸如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社交与活动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 特殊能力是指人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具体需要的能力。
二、职业能力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测试是通过某些测试来预测下某人的职业定位以及适合的职业类型还有性格之类。一般这属于一种倾向性的测试又称之为职业能力倾向性测试。通过职业测试能更好的确定一个人对其从事职业的综合考量。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
职业能力主要包含三方面基本要素: 1、 2、
是为了胜任一种具体职业而必须要具备的能力,表现为任职资格; 是指在步入职场之后表现的职业素质;
3、 是开始职业生涯之后具备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力。
例如:一位教师只具有语言表达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对教学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对教材的理解和使用能力,对教学问题和教学效果的分析、判断能力等。并且对学生进行有效积极的教育。这才是一个老师的职业能力。
如果说职业兴趣或许能决定一个人的择业方向,以及在该方面所乐于付出努力的程度,那么职业能力则能说明一个人在既定的职业方面是否能够胜任,也能说明一个人在该职业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三、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一,作为在校大学生,应该做好的就是自己的专业课和选修课的学习。“缺乏很好的专业课学习能力,是当前很多大学生的一个共同问题”。东北师大教授何明强调,很多大学生都在单纯为找工作而功利地学习,但社会变化非常快,今天学的,后天就可能被淘汰掉,所以大学生在校时不能只打短平快,还要扎扎实实学好专业课及选修课,全面提升自己的理底与综合素质,为将来步入社会并取得成功夯实基础。同时这也是职业技能的基础。
第二,为培养职业能力还应注意积极参加自主科研活动 。包括专业实习在内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感到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教学环节难于组织、安排和落实。从经济、成本和效益等诸多方面考虑,许多单位不愿意接收学生去实习,即使去了,也大多从事一些烦杂的事务性工作,在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真正接触到职业岗位,职业技能难以获得有效的提升。基于此,我们可以尝试新的社会实践模式,即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组成科研(课题)小组,根据相关单位的需求,选定研究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于培完成调查报告或提出解决方案。 安排学生组成课题小组,开展以课题调研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型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有助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锻炼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另一方面,在选定课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过程中,他们针对既定的任务目标,设计实施方案,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确定具体的方法和工具,并去实践、操作,在过程中不断修正方案,直至达到任务目标,从而切实培养了管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 这样的活动不仅使他们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如何取得他人的信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如何应对挫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很感
谢学校能给他们这样一次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面对压力和挑战,迎难而上,不畏艰苦,这种宝贵的经历和经验对于他们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十分有益。南宋诗人陆游有一传世名句“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见实践对于培养一个人的能力的重要性。对于大学生来说,社会实践就是青年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利用节假日等课余时间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活动。
第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培养一个人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社会实践活动能够积累社会经验,提高基本能力。它还能够加强实际应用能力,提高专业技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更紧密的结合,更系统的了解领域的知识结构,巩固和拓宽所学的专业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业能力,是之对本专业建立感性认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
首先,也是最主要的就是参与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学生社团,是学生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参与实践活动,扩大求知领域,增加交友范围,丰富内存新世界的重要方式。
其次,通过勤工助学参与社会实践,它不仅能够获取劳动所得,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接触社会,也为将来就业打下了基础,因此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方式。
第四,社会志愿者等公益性实践活动对职业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笔者认为,成功的高等职业教育,除了致力于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具体的职业岗位能力和通用职业能力外,还必须关注学生是否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品德修养,是否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人格发展是否健康和完善,甚至可以说,这些基本素养同样构成通用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中坚力量,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人格品德等个人素养决定着劳动者职业生涯的成败,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文明、进步、和谐与繁荣。以志愿者活动为主的公益性实践活动,对于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心和奉献意识尤为重要。社会实践是通用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与发展,分析与解决问题、获取与利用信
息以及应对挫折等职业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更具有竞争力。社会实践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孤立开来的,必须与课程教学、专业教学等理论教学环节紧密相连,同时,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对能力的培养也不是割裂开来的,某一特定的实践活动可以同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职业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同于某一专业基本技能或具体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通过单一的课程或系列教学模块来完成,而是需要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经过持续的实践和体验,逐渐培养起来的,换句话说,该种能力素养无法通过“教”和“学”取得,而是需要“历”与“炼”才能获得,因此,社会实践是学生通用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所以,为培养职业能力大学生即应注意对知识的学习又应注意知识的运用,学习与运用相结合。总之,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丰富阅历、积累经验、准备承担成人责任的过渡期,也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准备期。对每一个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都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在这个重要的时期里,我们应该积极努力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为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